研究新知

回第0027期主頁

一、研究新知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10月8日揭曉,由美國科學家貝席格(Eric Betzig)、德國學者黑爾(Stefan W. Hell),及美國學者莫納(William E. Moerner)獲得;得獎理由是「研發出超高解析的螢光顯微技術」(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resolved fluorescence microscopy)。這項技術越過了一個科學上的限制,一般光學顯微鏡無法超越0.2微米的解析度。利用分子的螢光,現在可以監看細胞內部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並可觀察與疾病相關的蛋白質之聚集,也可以在奈米的尺度裡追蹤細胞的分裂。
「奈米螢光顯微技術」(Nanoscopy)可將活細胞內個別的分子路徑視覺化,並且可以
觀察腦內神經細胞的分子如何創造細胞間的突觸;藉此可以追蹤帕金森症、阿茲海默症以及亨丁頓舞蹈症等疾病的蛋白質發展狀況;另外可以追尋記錄受精卵發展成胚胎的過程中個別蛋白質的進展。
這次的諾貝爾化學獎主要有兩項技術:STED(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遠場光學奈米顯微技術,這是由黑爾在2000年發明。此技術利用兩道雷射,一道用來激發特定螢光分子,另一道則是抑制其餘超過奈米範圍的螢光,藉此方式所掃描出來的圖像,其解析度能有效突破繞射限制而提高。另一項技術為單分子顯微技術(single-molecule microscopy)由貝席格與莫納於2006年發表。利用此技術控制分子發光熄滅,並重覆掃描同一區塊,將所有掃描影像重疊後,便得出奈米解析等級的影像。
資料來源: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chemistry/laureates/2014/press.html

回第0027期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