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基礎力.青春煉成金】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系列論壇-基礎力

教學卓越辦公室

btn_pdf

 

教育部自94年起試辦「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以經費競爭型機制獎勵大學校院提升教學品質。教卓計畫從95年起正式啟動,計畫執行至今近8年,由第1期(95至97年)強調「制度建置」,第2期(98至101年)目標則轉為「制度深化,成果檢核」,第3期(102至105年)已轉化為引導學校以其優勢自我定位,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及發展學校特色競爭力,以達「學用合一」的目標。

因此,為了協助學生強化就業力、國際觀與全球移動力,培育符合社會與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也進一步使社會各界得以瞭解「教學卓越計畫」的執行現況與成效,教育部在102至103年度辦理學生關鍵競爭力系列論壇,論壇議題聚焦在基礎力、國際力、就業力、創新力、教學力、服務力、跨界力等七大關鍵競爭力。

而七場關鍵力論壇,自102年12月迄今已辦理5場,第六場的「基礎力」論壇則於103年9月26日在高雄醫學大學300人國際會議廳辦理,本論壇由高雄醫學大學主辦,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及義守大學共同協辦。論壇聚焦於學生「基礎力」的培育,除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馬湘萍副司長、教育部教育品質及發展科李政翰科長蒞臨本校指導,論壇亦邀請科技部林一平政務次長、逢甲大學李秉乾校長、元智大學張進福校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李金鴦校長、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伏和中執行長等國內教育界、學術界、產業界各方先進代表,更邀請澳門大學程海東副校長、以及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余濟美院長,共同針對「大學生的科技、語文與媒體資訊運用素養」、「高等教育的軟實力培育」、「書院風潮」等議題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言。綜合座談「大學生基礎力的培養」的部分,則安排各校與大學生代表的台灣醫學生聯合會醫學教育部長周炯彤同學分享培育與學習基礎力的經驗,透過跨海各校的經驗交流,並同步在中華大學進行遠距連線,成功激發出高等教育的創新火花。

本校校長劉景寬於開幕致詞時,透過比爾蓋茨、賈伯斯中輟的例子,引發對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的感慨。他說,知識高度成長、科技快速進步,使全球高等教育均受到挑戰,大學必須利用短短幾年時間,把份量爆炸化的知識、科技傳達予大學生,使其銜接世代責任、為社會貢獻所學,然而知識與科技的變化實在太快,也為高等教育帶來壓力與嚴峻的挑戰。於是,在重視創新研發的風潮下,台灣高等教育也必須改變,過去重視提升學生的學術知識,轉而積極培育學生的端正品格、團隊合作、人際互動、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等核心基礎能力。隨著基礎力日益受重視,大學教師也須隨之重新審視自身教學內容與態度。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馬湘萍致詞時也特別提及,雖然博雅教育(Liberal Art Education)在近年的教育改革中未被正面強調,但學校施行博雅教育、育成學生堅實的軟實力,實為不可忽略之重要面向。並相當肯定高雄醫學大學藉由本次論壇,廣邀海內外專家共聚一堂、分享學生素養培育之議題,進而促成跨校間的交流學習。馬副司長亦指出:高醫大今日邀請的曾志朗院士為國內對於博雅素養教育極具前瞻性之學者,不僅率領各界專家共同成立「教育部提升國民素養專案辦公室」,以提升國民之中文、英文、數學、科學、數位與教養美學等素養為目標,並成立教師專業素養的研究群,希望能在建立國民素養內容與指標的同時,透過師資培育的訓練,落實基本素養的教化。馬副司長肯定培育基礎力的重要性,並相信只要透過學校適當的引導,學生之基礎力將可具體並發揮影響力。

論壇第一場主題為「大學生一定要懂的!大學生的必備素養-科技、語文與媒體資訊運用」。主持人為高雄醫學大學劉景寬校長,主談人為科技部林一平政務次長,與談人則為元智大學張進福校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李金鴦校長。科技部林一平政務次長直指學習語文的重要性,語文不僅可訓練學生的創造、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等能力,學習異國語言亦可跨越文化藩籬、增長多元視野,可說是「一個人會多少種語言,就有多少種生活」。元智大學校長張進福則認為,學生若欲具備國際競爭力,專業能力是「王道」,外語能力為門票,科技資訊、溝通與團隊整合等能力是加值。且即便現今Google翻譯、Dr. Eye等語言科技工具技術進步飛快,但想掌握一國一地的核心文化,仍需具備語言能力方為根本,勉勵學生須紮實培養自身之語言基礎力與專業能力。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李金鴦校長則比喻,文學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史學使現象可聯結、不再孤立,哲學則為迷宮中的星空,因此,提升、培育基礎力極為重要。

論壇第二場主題為「大學生要知道的硬道理!-高等教育的軟實力培育」。主持人為逢甲大學李秉乾校長,主談人為中央研究院曾志朗院士,與談人為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伏和中執行長、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黃俊儒教授。曾任教育部長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志朗指出,繼「硬實力」、「軟實力」之後,當臺灣面對風起雲湧的全球化競爭世界時,學生不僅該放大格局與視野,也該喚起第三種實力-強化並巧妙運用「巧實力(Smart Power)」。呼籲國內不應在現行民粹主義下,妥協了需長期施行之政策,應以科技、文化輔以教育,貫徹培養學生之巧實力。並勉勵學生在關鍵時間點運用「巧實力」整合傳統、開發援助和解決問題的能量與構想,以因應艱鉅挑戰,打造自己的未來,因此,加強人才「巧實力」,將是學校教育與企業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執行長伏和中則從產業界角度闡述職場應具備之軟實力,並引述美國名校教授建議,點出學生應於大學時期即培養自身的「逆向思考」、「尋找良師」、「改變期待」、「涉獵政治(主動學習)」、「縱橫書海」、「接觸課堂外的世界」等軟性基礎力。而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黃俊儒勉勵學校應藉由基礎力培育每位學生成為獨一無二的「幹細胞」,而非將學生捏造塑形為產業界下訂單的量產公版「雞腿」,如此方能適應快速變動的世代。

論壇第三場主題則為「書院風潮再起?!-書院教育如何培育大學生的基本素養」。主持人為高雄醫學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周逸衡院長,主談人為澳門大學程海東副校長,與談人為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余濟美院長、清華大學清華學院李家維名譽院長。由於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人才,人才的需求隨時代變遷而有不同的改變。過去在擔任東海大學校長時推廣博雅教育的澳門大學副校長程海東指出,大學培養人才的觀點與策略必須跟上時代脈動,提供更宏觀的學習環境。目前他在澳門大學推動專業教育、研習教育、社群教育與通識教育「四位一體」的教育模式,透過住宿式書院系統與學院制度相輔相成,營造共同學習和生活的社群,使不同國籍、年級、學科的七千多位學生得以同宿共膳,並一起策劃、參與各式書院活動,從而培養具跨文化視野、社會責任、溝通能力和團隊精神的優秀學生。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院長余濟美則說「我自己就是書院教育的產品!」,學化學的他受惠書院教育,對藝術、人文展開興趣,為日後人生打開更寬廣的視野;「這個世界在變,你永遠無法想像未來如何發展,大學生為了面對世界的挑戰,需要習得基本能力,而書院教育就能幫助學生發掘終生學習的潛能,培養他們成為懷抱全球、關心社會的公民。」而在台灣落實書院、住宿教育的清華大學清華學院,近年培育一群具有世界觀、關心弱勢的學生,於自願性公益事務上發光發亮。清華學院名譽院長李家維說,書院學生自主發起社會關懷的活動,長期陪伴新竹市新移民家庭的孩童閱讀故事書,這個舉動感動了新竹市政府,市長還特地前往書院向學生致謝。高醫大人文社會科學院長周逸衡則分享高醫大自102年起擴大實驗性書院生培育計畫為大一新生的全人教育計畫經驗,說明高醫大依「奉獻」、「關懷」、「薪傳」、「創新」、「永續」五大主軸成立「濟世」、「懷愛」、「傳習」、「日新」與「厚生」五大主題書院,透過書院導師及生活學習助理的雙向關懷,安排大一生全面住宿,期望透過書院教育的潛移默化,培育學生並重德智體群美。

論壇最後則安排各大學綜合座談,主題為「大學生基礎力的培養-分享各大學基礎力之培育成效」。主持人為高雄醫學大學楊俊毓副校長,與談人為逢甲大學李秉乾校長、義守大學蕭介夫校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王惠亮副校長、台灣醫學生聯合會醫學教育部長周炯彤同學。大學教育被社會高度期待,大學本身也以學生為主體,丟棄以往填鴨教育、努力翻轉教室的創意學習。義守大學校長蕭介夫指出,教育務必適性發展,每個學生都是「天生我才必有用」、「鳥飛魚游、各展所長」,學校務必要為學生創造出不同的機會與可能性。高雄師範大學副校長王惠亮則認為大學應經營自主學習的社群,強化學生自我表達與批判能力,鼓勵學生從多元的學習活動中,提升自我成長的動機、團隊合作、志願服務、國際移動與品德美感等軟實力。目前就讀慈濟大學醫學系五年級的周炯彤同學則從醫學生視角切入,認為高等教育若就醫學系而言,除了專業涵養外,亦須注重「關心參與國際事務」、「醫學生的公民素養」、「價值觀與道德觀」等思想教育的培育。

本次論壇經由主持、主談、與談討論等方式進行,由產官學界菁英針對豐富議題進行探討,並提出建言。與會來賓,除了教育部代表、國內外大學的先進外,為落實協助區域高中優質化的目標,並將多年來的卓越成果典範轉移到區域夥伴學校,以互惠共享區域資源,論壇也特別邀請高東屏區域的高中(職)校長、教務主管參與,活動總參與人次共計310人,整體活動滿意度高達4.6分,顯示本論壇成功為我國高等教育創造嶄新、更具前瞻性的新格局;並在全球少子化衝擊與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浪潮上,攜手共同迎向挑戰、強化國家競爭力!

DSC_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