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醫療體系與善盡社會責任-I love KMU之健康事業經營委員會

林志隆 主任秘書btn_pdf

高醫大創辦於1954年,為台灣第一所私立醫學院校,首任董事長陳啟川先生提出「以高醫人為榮」與成為「日本的慶應,美國的哈佛」為高醫之目標。首任院長杜聰明博士提出「樂學至上,研究第一」為高醫校訓,並勉勵高醫人要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及「欲為醫者,必先為人」。

傳承到劉景寬校長的治校理念 :「I love KMU」即Innovation 創新研發、Legislation法紀制度、Knowledge知識傳承、Mission使命榮譽與Universality國際視野。在在都顯現出高醫人一脈相承並與時俱進的治校理念、核心價值與自我定位。對於踐履醫學大學之社會責任不遺餘力,秉持著「立足高雄、擁抱臺灣、放眼世界」之胸懷,扶持弱勢族群、守護山地原鄉與參與國際醫療支援。

目前高醫醫療照護體系,包括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自1957年,1,668床)、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自1998年高雄市政府委託經營,496床)與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自2010年高雄市政府委託經營,430床)。溯自2003年SARS後,劉校長當時擔任高醫策略聯盟召集人,規劃建置高醫醫療體系,在附院與小港醫院之支持下,有系統規畫對外支援。開始整體性協助署立旗山醫院,接著與署立屏東醫院醫療合作,落實在地化醫療政策。其後,支援署立恆春醫院以提升屏南地區急重症醫療,深受衛生署及民眾肯定。時至今日,總計專任支援13家醫院、門診手術49家醫院與急診13家醫院,山地偏遠地區支援有桃源區、那瑪夏區、茂林區與牡丹區,社區醫療群共3群19家診所。高醫醫療體系並且提供身心障礙者牙科醫療服務需求,成立特殊需求者牙科醫療服務示範中心。為雙向轉診醫療及緊急醫療處置,成立遠距健康照護中心,聯結各縣市合作醫療機構家數53家。

國外醫療服務學習包括索羅門、史瓦濟蘭、馬拉威、北印度與南印度。高醫大援外醫療屢屢獲獎。附設醫院自2005年起承接衛生署與索羅門群島中央醫院締結為姊妹醫院計畫,自2006年起承接外交部與索羅門群島行動醫療團計畫,自2006年起代訓索羅門群島醫事人員。及自2009年3月起派駐資深護理長級人員於索羅門群島中央醫院。且持續執行自2009年起之駐索羅門群島臺灣衛生中心計畫。這些國內外之對外醫療援助,自2009年起,小港醫院(劉校長擔任院長時)完全配合附院,整合成高醫醫療體系。

為因應高齡化社會,長期照護人才急速需求,高醫大除了開發長照學程、老人學程外,也增設長期照護碩士學程與建構智慧長期照護平台與學程。為提供本校長照相關系所師生的教學研究,及善盡高醫大之社會責任,高醫決議增設長期照護機構,並以日本長照體系參訪心得做參考。為期醫療照護服務更深遠更廣,健康事業經營委員會一年來研議擴大醫療體系與長期照護及養護案。包括高雄市政府的北長青案、人慈與人愛養護之家案、屏東新醫療大樓案、旗津醫院ROT案、新北市土城醫院案、健康休閒中心案等。

旗津醫院ROT案本校取得第一優先議約權,目前已經完成議約。旗津是台灣醫療服務與醫療教育的誕生地與世界熱帶醫學文明的發源地,更是台灣醫學教育及醫療從業者精神的「根」。高醫大身為南台灣歷史最悠久的醫學大學,同時也是旗津區所屬城市高雄市唯一的一所醫學大學,應當效法馬雅各醫師等先賢,以旗津島為根據地,結合歷年來高醫大附設及附屬醫療作業機構的醫療教育資源及對於該地區居民的醫療服務經驗,在地建構起一個具有「教學、研究以及服務」的醫學教育生態系統(Health Education Eco-system),進而提升我國未來在「老人醫學」教育、研究與服務等相關領域的進步,這是此次高醫大爭取旗津醫院委託經營的主要目的。

而位於小港區的人慈與人愛養護之家規劃案乃是高醫大提供長期照護之第一步,我國65歲以上老人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2013年已提高到11.5 %, 2025年人口中將有20%是老人。依衛生福利部國民長期照護需要調查統計顯示, 2011年全國失能人口比率約2.98%(約66萬人),其中65歲以上失能人口占老年人口比率約16%(約41萬人)。推估至2030年65歲以上失能人數將達117萬人,可見未來我國長期照護的需求將大量增加。高雄市現有老年人口逾30萬,長期照護機構共140家,總床數共6,862床, 2012年底小港地區老年人口12455,長期照護機構僅有8家,總床數共307床,顯示出小港地區長期照護機構仍不足之情形。

健康事業經營委員會自101年8月起至102年12月底為止,共計34次會議,提案64個專案,專案結案51個,具有積極行動之效率與效能。一直朝著委員會之使命與目標前進:發展高醫大健康事業之藍圖、願景與策略目標,議決符合高醫大健康事業未來營運方針之重要案件,促進各附屬機構溝通、互動、協同合作與執行效能。隨著高醫大醫療照護體系的擴充,爭取委辦或合作程序將更複雜,運作複雜度將更提高,將需更多專業人力投入與制度化的組織運作,因此更強而有力的整合機制與更完備的整合範疇,才能提高運作彈性、專業分工與協同運作機制,以利更有效率之專案推動與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