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典範學習系列講座】講座紀實(一)

btn_pdf

人社院  李惠珠  秘書

本校為提昇研究生在人文素養、社會關懷及人生價值等方面的深度與成熟度,特別對全校碩士班一年級學生開設共同必修課程-「典範學習」,盼能藉由大師之典範親炙,拓展研究生的視野、延伸人文社會方面的學習,朝向全人教育發展。使研究生在邁入各自研究領域之際,提昇自己對人生與社會的觀察高度,及早為其學術或專業生涯預作準備。

10月3日,原文藻外語大學校長蘇其康教授以「一個尷尬人文學者的自白」為主題,細述自己於不同階段面對的目標、思考方向、學術研究、與各國學者之互動等,藉以引發學生自我檢視思考。其中3S:Suitability(妥適性)要發展出自己的強項、 Sustainability(永續經營)如何能愈做愈好、Service(個人/社會)未來的發展要如何利人利己;以及2E & T(Effectiveness & Efficiency+Time Management)的概念,更是提醒學生預先規劃生涯,啟發學生尋找自我。

10月17日,亞洲大學副校長劉育東教授與學生分享「台灣建築的國際化」,從1963年開始,以貝聿銘建築師的東海路思義教堂為例,去思考台灣未來50年建築的樣貌, 到演講最終,以安藤忠雄的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作結,期許台灣下一個建築50年。隨著劉副校長呈現的建築美學照片,現場的聽眾彷彿身歷其境,著實是一場建築藝術之饗宴。

10月31日,醫療奉獻獎之特殊貢獻獎得主陳瑩霖教授以雙關語「“蟲”來不後悔」為主題,用故事的方式闡述自己的經歷,「好好的醫生不做,卻要去撿大便」。陳教授求學時代不顧家人的反對,一頭栽進寄生蟲世界,鑽研寄生蟲長達50年。現場的聽眾隨著陳教授的腳步,搭配黑白照片的時代背景,彷彿跟著他走過了台灣的公衛史。演講最後,陳教授以「天下沒有不勞而倖得之收穫,也沒有徒勞而不穫之耕耘」與大家共勉。

11月7日,海內外知名的文學家余光中教授與學生分享「在學府與文壇之間」。「LV只不過是Love的一部分」,余教授幽默的言詞卻隱含完整性的概念,演講中提及文化是專業的讀者帶起來的,學者的養成有四點:備課、評論、演講、翻譯,而作家的修鍊有三點:語言、主題、風格。「怦然的一聲,gone」,余教授以鏗鏘有力的聲音為現場聽眾誦詩,帶領大家進入詩的世界;領略詩中的意境,有如經歷了一場文學藝術洗禮。

11月14日,中央研究院曾志朗院士以「知識轉換三部曲」為主題,舉「香檳茸」的研究發展過程為例,結合學界、業界、農民的力量,成功將研發成果轉化為商機之故事,告訴大家在知識轉換的進程上,不只是把科學的基礎知識「轉譯」成「應用」知識,更要步步為營,從環境變化和個人生物條件的互動中,豐潤和改造原有的基礎知識,以產生「適用」知識。期待同學們未來也能創造下一個香檳茸成功案例。

11月21日,中國醫藥大學前校長黃榮村教授以「人性與教養」為主題,闡述人性會因不同的領域、時代背景、環境等有所改變;教養是後天習得的概念,是家庭、學校、社會和個人努力所產生的影響。簡單的一句話「人30歲前的樣貌是父母親給的,30歲後的樣貌是要自己負責的」,道出了演講的重點所在,也點醒以病人為中心是醫療人員的唯一志業。

11月28日,國際知名的莎劇名家楊世彭導演以活潑生動的方式帶領聽眾瞭解「莎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欣賞與演出」,講述導一齣戲劇所經歷的辛苦過程、如何引導演員詮釋劇中角色,以及服裝道具準備等不為人知的幕後花絮。演講後段,楊導演以說、唱、朗讀之方式,為聽眾示範羅密歐與朱麗葉之經典台詞,其中語調變化充滿抑揚頓挫,使人如癡如醉。楊導演貫穿全場的認真態度,實為學生們學習之典範。

典範學習系列講座於12月邀請到中研院前後兩任院長李遠哲院士及翁啟惠院士、台達電子創辦人鄭崇華董事長,104年1月則邀請到前工研院院長史欽泰教授、總統府孫越國策顧問前來「現身說法」,演講內容精彩可期;人社院誠摯邀請本校教職員生蒞臨聆聽。授課結束後影片會上傳本校MOD數位隨選視訊系統,提供給不克親臨現場參與之教職員線上學習(修課學生線上學習請務必於本校E-learning平台),歡迎有興趣者上線收看。

典範學習系列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