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醫人一直擁有的競爭力

陳田植  董事長
btn_pdf

這十年來,學校為了學術研究的排名議題投入了不少資源,這也是台灣高等教育日趨競爭化所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大家面臨少子化、各項評鑑、財務拮据……等等的困難之外,還必須勇於突圍的一片紅海。然而,今年開始有不少的不同聲音產生,我們是不是太注重學校排名,而迷失於論文排名的競賽中?我們是不是為了研究而迷失了教學的初衷?

記得曾經看過一篇哈佛教授柯偉林接受專訪的文章,內容提到一百年前的大學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的多是德國的學校,而一百年後的今天,美國學校占據了領先地位,德國的大學卻寥寥無幾。是什麼原因造成德國學校的落後?雖然在兩次世界大戰戰敗是重創,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由於20世紀60、70年代德國的大學過分擴充,卻沒有增加教員數量,所以質量沒有同步增長。同時,德國大學也放棄了發展的核心理念,一味的追求大型公司般的數量增加,大量的經費並沒有挹注到高等教育中,而是用於專業化的研究機構而重研究輕教學。

現在非常流行的大學排行榜,幾乎以研究的成就來做評估的標準,卻不衡量教學成果。當然,我們必須承認研究在一個好的大學中仍然是很重要的一個工作指標,但好的研究與好的教學應該是相輔相成的,而且要注意以什麼標準來評量。目前現況大多以核心期刊發表論文的多少來評價,結果只是論文的數量迅速增加,但這並不代表研究質量有所提高。學術研究所看重的應該不是數量,而是質量。就哈佛大學而言,那些推出了質量好但少量論文的人所獲得的敬重,應遠遠大於那些擁有很多研究論文的人。

而反觀教學,我們確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老師會因為研究做得好而得到獎勵,卻很少會因為教學好而獲得獎金。我認為高醫也像這位哈佛教授所看到的高等教育問題一般。我們在追求提高研究數量的同時,也提高研究的質量了嗎?我們是否在重視研究時也同等重視教學?我想,如果我們沒有優質的教學來教育學生,很可能會失去學生的認同而導致招生困難;如果沒有了學生,我們的大學還能存在嗎?

高醫成立已歷經了一甲子,回想高醫身為台灣高教體系的一分子,尤其在醫學教育體系中培養了為數不少的菁英,什麼是值得我們高醫覺得驕傲的?我覺得是我們教育出有優良倫理道德品格的學生,畢業的高醫人不汲汲營營於功利,這才是我們引以為傲的,並需要緊緊抓牢的競爭力。這項優良的傳統,我們應該要好好地發揚光大,並擴大為我們應擔負的社會責任。

什麼是高醫大的社會責任?從我們現在已有23位校友榮獲醫療奉獻獎可以了解:我們在善盡社會責任的場域裡並不缺席,高醫能有這樣的成果,是因為在校園裡建立了優良的高醫品格文化及承擔社會責任的使命感,使得高醫學子於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衷心企盼透過此次的深刻反思,不要忘了我們一直擁有的寶貝而汲汲營營地盲從於外界的流行,一味地追求研究成果。清醒了!讓我們除了追求學校研究排名之外,也希望老師們別忘了永續經營高醫優良的道德品格文化,進而培養能服務於全人類,有倫理價值觀的高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