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醫小兒神經科創始者 – 江季勛教授

(節錄自《憶往思舊-高醫人話高醫事》,本
校心理系 林冠翔整理,原撰稿者:本校醫學系王
慧晶、陳俊彥)

1960年剛從國防醫學院退役的江季勛教授,是經由當時小兒科主任馬逸輝教授兄長的同學介紹而進入高醫的。江教授回想道:「剛進高醫時感到陌生、對環境不熟悉,但時間久了,也開始對自己的未來有所期許:我一定要升等至教授,出國留學,並且拿到博士學位歸國。」其實那時候設備簡陋,日子很苦,往往早上為病人看門診,半夜十二點還得往實驗室跑。這樣的日子過了兩年,直到江教授得到國家長期科學發展委員會的獎助學金,並通過美國ECFMG考試,才實現出國留學的願望,前往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兒童醫院研究小兒神經學和腦波的判讀。

初入高醫前兩年,江教授擔任課外活動組組長,負責管理學生社團。那時社會風氣並不開放,學校常擔心學生行為太過激進,不小心會捲入政治動亂中,所以比較鼓勵學生參加服務性以及體能性社團,這類社團有益健康,也和醫生服務人群的理念較為貼近。後來江教授接任一年訓導主任的職務,帶領教官們幫忙解決學生各種事務、糾紛,江教授至今仍對當時的那些教官充滿感激。

這些日子裡有甚麼難忘的經歷?江教授說:「記得暑期有走出校外義診的活動,有一次我和許多同學一起到台東太麻里出隊義診,除了學長自己主動載人到山區服務,醫院也捐助經費,由醫生帶隊到偏遠地區免費看診。我認為這很有意義,更可以增加學生對於服務大眾的熱忱,十分鼓勵義診活動持續舉辦」。

若要說任內大事的話,江教授想起那時董事會的陳啟川先生和杜聰明院長因為財政方面意見不合,鬧得滿城風雨,還讓教育部臨時調派台大醫學院的院長魏火曜先生到高醫擔任院長,重新協調與整理。而自從杜院長退休改任董事後,就很少再出現,只有畢業典禮的時候才會露臉。另一件令人遺憾的事,則是在1993年,當時的小兒科主任劉文章教授,於任內與世長辭,讓大家感到非常難過。

江季勛教授認為,醫學倫理在醫學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常告訴實習醫生:「怎樣做一個好醫生?有很多種說法,但最重要的是,醫生在看診中對病人的衛教宣導。還有,需要轉診的病患一定要立即轉診,不要延誤病患救治的最佳時機。」這些話語中包含江教授自己的深刻體悟與實行,他笑笑地說,當年教學的態度非常嚴格,學生都很怕他,但只要他認為是對的、對學生有幫助的事物,便會一路堅持下去。

江教授觀察到,從高醫畢業的校友,對學校的向心力不足,許多到外面開業或是就業的醫生,很少會將自己的病人轉診到高醫,高醫的未來也很難輕易預言,因為一屆一屆的領導者作風並不相同。不過高醫可以考慮做一些政策上的改變,加強校友和學校的溝通與感情,如請校友回校演講或教學、看診,如此一來對學生、對醫院經營也都有幫助,不要自我孤立。

1960年到1996年,整整三十六年光陰,人生一半的歲月,江季勛教授奉獻給了高醫。訪談末尾,江教授說道:「高醫讓我的人生更加豐富,許多的學問、經歷也都是高醫所給的,我十分感激高醫。回想和馬逸輝、陳添享、黃德揚醫師在一起的生活,給我很多美好回憶,這段歲月,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