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醫學大學「2014為健康高雄而跑」路跑活動

秘書室公共關係組 黃文忠

 btn_pdf

4月27日星期日的清晨6點,高雄醫學大學運動場聚集了來自各地愛好路跑運動好手,約有8000餘位愛好運動的民眾參加這次路跑盛會。今年是高醫大第二屆辦理「為健康高雄而跑」路跑活動,路跑活動路線仍是從高雄醫學大學跑到中山大學,與去年不同的是路跑折返點將更延伸進入柴山大路抵達山海宮再折返,超半程馬拉松路跑競賽路程也將長達23.5公里,沿途經過高雄許多知名景點,也是「2014為健康高雄而跑」路跑活動的一大特色。

晨早,天色微亮,劉景寬校長帶領學校各級主管以及民眾一同在運動場上暖身,在暖身操老師與熱舞社同學的引導下,所有參與活動的民眾全身動起來,鬆開筋骨為即將展開的路跑活動做準備。劉校長表示高醫大為提倡健康路跑運動,喚起高雄城市居民重視自身健康,高醫大附屬醫療院所,包括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大同醫院、小港醫院熱烈響應,並提供現場民眾免費的衛教篩檢服務,希望藉由健康路跑帶動高雄城市居民重視健康維護,同時提升健康高雄城市印象。

活動中還特別邀請「飛躍的羚羊」紀政及「超馬媽媽」邱淑容共同參與這難得的運動盛事,高雄市政府副市長李永得、立法委員趙天麟、高雄市衛生局副局長鄭明倫、高雄市醫師公會理事長蘇榮茂及公會理監事也共同出席參與路跑活動。除此之外,高醫大攻頂大學聯盟夥伴中山大學也由盧展南副校長帶隊參與,為路跑選手加油。清晨六點準時鳴槍,超馬媽媽引領超半程馬拉松參賽選手起跑出發,為建康高雄奮力奔跑。

路跑活動中也特別邀請六位男女台灣相撲選手僅繫相撲腰帶參與路跑馬拉松,展現出相撲選手平日於大太陽下的嚴苛訓練。相撲選手除了平日在技術上,結合柔道及角力的技術訓練外,更在肌耐力和體能上進行加強訓練,為了克服本身重量壓力,也經常進行長跑耐力訓練,參與各項馬拉松長跑活動。台灣相撲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高雄醫學大學牙醫學系總校友會會長謝尚廷也希望藉此推廣全民健康路跑活動,更期待能為台灣跑出世界冠軍。

今年為高醫大創校六十周年,高醫大長久以來肩負照護南台灣民眾的健康;活動現場同時提供多項免費篩檢服務和衛教活動,有HIV、肝炎、骨質疏鬆、三高篩檢;肺結核、腎臟、糖尿病、肝炎、防癌等衛教活動;還有運動防護、物理治療,以及現場抽獎摸彩等活動。高醫大希望藉由全民共同參與,提升健康高雄城市印象,讓民眾跑出活力、贏得健康。秉持「關懷、支持、希望」的精神,希望能讓南台灣的居民受到完善的醫療照顧。

 

DSC04968DSC04984DSC05408DSC05420DSC04899DSC05483

空橋開通啟用典禮及高醫中山聯誼活動

秘書室 黃國忠

 btn_pdf

銜接國際學術研究大樓五樓與啟川大樓六樓之空中橋樑,於103年2月14日正式開通啟用。這座位於校園地理中心的橋樑,不僅著眼於高醫大臨床醫療與教學研究場域之間來往的便利性,是醫學學術研究、教學與臨床服務緊密結合的重要通道,同時也使得學校及醫院的設施與資源能充分整合,更成為高雄醫學大學團結同心之象徵。

同心橋,全長45.7公尺,是教學研究與臨床醫療結合發展的迅捷通道。2月14日上午吉時在陳田植董事長、陳田原董事、張文宇董事、劉景寬校長與賴文德院長,以及校院多位首長的見證下,正式開通啟用同心橋。

位於同心橋國研大樓入口玄關,特別設置校院連結國際視野的地圖,呈現全世界與高醫校院結盟醫療院所及姊妹學校;同時在同心橋兩側裝置學校及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的歷史照片,讓往來同心橋的校院同仁,可以散步於空中橋樑時瞭解學校及附院在醫療與學術的傳承演變,同時展現高醫接軌國際、擴展醫療與學術教育國際化之能力。

同心橋正式開通啟用當日適逢西洋情人節,高醫大與中山大學亦在同心橋上合辦『同心橋月老傳情』聯誼活動,為高醫中山的教職員工,搭起友誼的橋樑。在本校人事室戴嘉言主任及中山大學人事室黃珊瑜主任的引領下,高醫大與中山大學單身同仁們在同心橋上相見歡,在熱情與含蓄、陌生與熟悉的複雜心情期待中,中山與高醫夥伴們進行第一次的接觸。活動當日同時也是農曆的元宵節,學校也特別應景的準備元宵湯圓慶賀中山與高醫聯誼以及同心橋的開通啟用。

同心橋之設計規劃,著眼於便利性與空間使用彈性,同心橋的竣建啟用,更是期許學校與附設醫院的基礎、臨床與轉譯醫學研究快速提昇、研發產能蓬勃、強化國際視野、追求卓越創新。同時拉近醫院與學校的距離,使得學校與醫院間的各式學術研究合作更加緊密;特別是未來醫院舉辦各類型會議將有更充裕的場地可供使用,更有利於辦理各種大型國際級會議,創造出更多更具有競爭力的醫學成就。重要的是,「同心橋」更展現了以愛與關懷來奉獻社會、救人濟世,永結同心凝聚高醫人團結奮發之精神。DSC03816DSC03921DSC03949DSC03757

DSC03719

護理學院發展特色與展望

護理學院王秀紅院長

btn_pdf

護理學院於本校1999年改名為高雄醫學大學時成立,為國內繼陽明大學護理學院後,第二個於大學內成立的護理學院,目前設有護理學系學士班、碩士班與博士班以及高齡長期照護碩士學位學程。學院以全人教育為理念,致力於卓越創新的教學、研究和服務,培育具有國際觀及人本思維之護理和長期照護跨領域專業人才,並以「引領護理與長期照護專業、接軌國際」為願景。發展特色包括:

(一)課程融入多元教學法:運用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OSCE)、問題導向學習法(PBL)、概念圖(concept mapping)、跨領域及團隊學習(interprofessional and team-based learning)等多元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合作及批判性思考能力。

(二)國際學術交流熱絡:於各學制開設海外研習課程,並與美國、日本、香港多所國際知名大學醫護學院簽訂交流合作協議,經常性辦理國際學者協同授課、演講以及海外參訪、研修等活動。

(三)落實課室學理與臨床實務之結合:將時事與新知融入課室教學,並引領學生與臨床實務接軌,以達理論與實務並重之教學目標。

(四)結合實務之跨領域產學合作與研究發展:積極建立醫療與長期照護機構之伙伴關係,拓展研究資源,發展以臨床實務為基礎之跨校、跨領域產學合作及整合型研究計畫,提升臨床實務之照護品質。

為培養師生國際視野,護理學院自1994年(當時仍為護理學系所)與美國阿肯色大學醫學科學中心護理學院(UAMS, College of Nursing)簽訂學術交流協議,為國際化開啟重要里程碑後,即成立國際交流委員會,協助推動各項國際交流事務。目前與美國UAMS College of Nursing, U. of Hong Kong School of Nursing, 美國U. of Georgia College of Public Health,日本St. Luke’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美國U.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School of Nursing, 美國U.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Houston School of Nursing, 美國Indiana University School of Nursing, 日本Kyushu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Health Sciences, 美國U. of Michigan School of Nursing等9所姊妹校間均有實質師生學術交流活動。

展望未來,護理學院將配合國家教育政策、社會變遷,以及產業需求,持續:(1)推動課程革新規劃,積極發展長期照護跨領域教學;(2)提昇研究產能,並推動產學研究合作計畫;(3)強化新生召募及輔導、關懷弱勢及高危險群學生,並加強職涯輔導,以提昇學生就業競爭力;以及(4)拓展國際學術交流及教學合作,增進師生國際移動及競爭力。

IMG_9025

藥學院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

藥學院 李志恒院長

btn_pdf

本校藥學院源自於1957年成立的藥學系,其後因應時代的需求及本校發展的重點特色,陸續擴增相關系所並於 1999年成立全國第一所藥學院,目前本院包括藥學系 (含大學部、藥學碩士班、臨床藥學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及博士班)、香粧品學系(含大學部及碩士班),以及天然藥物研究所(碩士班及博士班)與毒理學博士學位學程兩個獨立研究所。

從藥學系成立到藥學院,至今已經有四千餘畢業校友,不僅成為藥學專業的中堅分子,且於社會各領域表現優異,其中有學術界菁英如中央研究院院士或學術殿堂的教授;有醫院、藥廠、藥品或生技公司領袖或高階主管;有中央或地方藥事行政的首長或主管;有政界名流如立法委員、次長、縣長或議員;有全國藥事相關公會或協會理事長;人才輩出,足徵藥學人才多元專長培育的優點與必要性。

藥學專業與其他醫療相關專業稍有不同之處為「人」與「物」並重,也就是除了服務病人(臨床藥學)之外,也重視產品(藥物及香粧品)之開發、行銷與管理。因此本院經過兩次共識營之討論,確立本院教育的核心價值為「生命藥學」導向,亦即以尊重生命的人本思維,結合藥學專業,以服務、關懷病人及進行產品創新、研發、行銷與管理。而面對快速變動和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藥學教育的內涵勢必也應與時俱進,本院同仁因此多次討論因應之道,茲據此提出本院發展重點與未來方向:

一、推動藥學教育改革,開創藥學新面貌,加強藥學基本學能知訓練,並以分流方式培養工業藥學、臨床藥學暨社會藥學之專門人才:

有鑑於目前藥學教育重視藥事照護的潮流及趨勢,於臨床實務學習方面,除依現行規定安排學生於各大醫學中心及區域教學醫院進行640小時醫院藥局實習外,為加強學生對於其他就業領域的孰悉,102學年度起入學者並將安排於符合本校藥局實習規範的社區藥局/藥廠/公家機關/研究單位進行320小時實習。同時在102學年度已經將臨床藥學研究所(碩士班)與藥學系整合、增聘三位臨床藥學師資並送至姊妹校阿肯色醫學大學藥學院短期進修,以加強臨床藥學師資及課程,該校也選送藥學生至本院研習中藥相關課程。本院為鼓勵學生參加國際藥學學術交流,近幾年來每年暑假亦選送優秀學生前往南加大進修及見習。

此外,為完整了解藥學教育的世界發展趨勢,本院將參考歐美先進國之藥學教育作法,預計在一年內整體檢討藥學學制,以精進藥學課程,兼顧臨床藥學、工業藥學及社會藥學(含藥事行政及行銷管理)之均衡發展。其中工業藥學將與藥廠加強建教合作及GMP相關實務管理之實習,社會藥學則以本院成立之「健康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為平台,強化與產官學的互動。

二、 培養天然藥物生物科技研發人才、追求學術卓越成就並與生技製藥產業接軌

繼承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已故杜聰明博士研發蛇毒、鴉片以及中草藥的研究精神,天然藥物研究業已成為高醫的研發特色之ㄧ,本學院於1992年成立全國第一所天然藥物研究所碩士班,更於2001年成立博士班,培養台灣中草藥生物科技研發人才,並在校友李國雄院士的鼎力支持下,與北卡羅萊納大學藥學院一直維持良好的合作關係。以天然藥物研究所為基礎的天然藥物研究跨國合作,2012年起更擴大為校級的「高醫-Szeged University(匈牙利)」暨「高醫-Uppsala University(瑞典)」雙聯博士學位學程,也見證了本院天然藥物之傑出研究受到國際肯定。最近本校為整合校內天然藥物研究之相關與資源,發揮研究特色,刻正籌備成立校級之「天然藥物暨新藥研究中心」,期能成為天然藥物產學研究與應用的主要平台。

三、 由大學部到博士班,建構香粧品學的一貫教育

於2003年成立的香粧品學系,目標是培育全方位之香粧品專業人才,以利於學生在香粧品相關產、官、學、研界之服務及發展。為發展高階香粧品研發人才,2007年成立香粧品學系碩士班,目前正籌備設立台灣第一所關於香粧品科學之博士班,藉此培育高階香粧品專業科學人才,進而呼應藥學院多元教育的特色。最近本院正在籌設化粧品檢測中心,除了希望能讓學生有更佳的實習場所外,也能成為兩岸化粧品互相認證的檢測平台。

四、培育跨領域之毒理專業人才,推動臺灣毒理學家認證制度

藥物的開發主要考量兩個面向,一為有效性,另一則為安全性,亦即毒理學的範疇。本學院於2011年成立毒理學博士學位學程,全力發展毒理學研究,並受中華民國毒物學學會之委託,推動建立臺灣毒理學家認證制度,開設相關訓練課程,培育專業毒理學人才;本院亦受國家衛生研究院委託,推動國家型毒理計畫,協助建立環境毒物監測體系,建置毒性測試認證實驗室。本院亦與美國國家毒理研究中心(NCTR)等國際研究機構合作,共同進行學術研究發表成果,期提供更有效的環境及藥物食品安全之預防、醫療照護,以有效解決國人毒理相關健康問題。

近年來少子化的影響以及學生對於北部院校的偏好,加上藥學教育面臨轉型期的衝擊,如何維持光榮的傳統並更上層樓,是本院各系所無法迴避的挑戰,因應之道除了落實上述的作為外,應強化師資陣容與設備,並以國際化突破南北差距,加強與國際知名院校合作,使學生有機會直接與國際接軌,將是本院發展的重點。

同心為橋,高醫為愛之健康事業經營委員

林志隆 主任秘書

btn_pdf

為促進高醫體系間的溝通、互動、協同合作與執行效能,以期達到體系之願景與目標。自101年8月1日成立之健康事業經營委員會,經過一年半來的努力,確實達到設置時之預期之成效。在劉景寬校長「ILKMU」之「Innovation創新研發、Legislation法紀制度、 Knowledge知識傳承、Mission使命榮譽、Universality國際視野」治校理念下,三院也各自提出ILKMUH (Harmonization)、ILKMHK、ILKMTT。兄弟同心,齊力斷金,一校三院攜手並進,再創巔峰。三院101學年度總盈餘與100學年度比較,有大幅提升達153%,而102學年度總盈餘至103年2月(共計7個月),已達100學年度總盈餘103%,預計102學年度盈餘為100學年度之180%。除了三院協調整合之功外,大同在協調下更迅速成長亦為重要原因。一校三院共同舉辦與參與之大型活動,如SARS十周年之回顧與紀念歐巴尼醫師系列活動、亞太城市高峰會與青年論壇以及台灣世界展望會第25屆飢餓三十,大大提升高醫體系之國際形象與充分表現出善盡國際社會之責任。並於2013及2014連續兩年舉辦”為健康高雄而跑”與”世界骨質疏鬆日路跑”,透過健康路跑活動,鼓勵民眾重視自身健康,並有高醫體系運動防護員和物理治療師在現場為選手作冰敷、貼紮和物理治療,衛教與健康篩檢更是一大特色,將高醫體系的愛與關懷傳遞至無遠弗屆,為營造健康高雄、活力臺灣、醫療無國界而跑!由大學主辦路跑活動在台灣更是創舉。

ILKMU 之目標達到外,更Harmonization 和諧合作。為促進高醫體系之完整性,除了有共同目標外,塑造優良與統一之體系形象是勢在必行之首要作為。為此健康事業經營委員會就一校三院之全名與縮寫之中英文、字型與適用處及標誌logo予以統一,目前除本校已有商標權外,三院也就商標權提出申請。

接下來,健康事業經營委員會規劃高醫體系多卡合一多功能之體系識別證,不僅有利門禁管控、上下班刷卡與在職進修學習課程登錄,加上捷運卡功能,更能使用體系識別證搭乘捷運、公車、船泊等大眾交通工具,及借用高雄市公共腳踏車,預計未來也可用於小額消費與醫療費用刷卡,並與台北捷運卡結合,這多卡合一之“卡卡專案”,勢必可提昇高醫體系之形象。高醫人也可自出門上班到下班回家都可用到高醫體系識別證,是另類的高醫人替自家宣傳的好方法。

健康事業經營委員會也協助策劃”同心為橋、高醫為愛”之同心橋命名與開通典禮,此空橋銜接本校國際學術研究大樓五樓和附設醫院啟川大樓六樓,全長45.7公尺,成為高醫大教學與研究結合附院臨床醫療發展的便捷通道,更成為高雄醫學大學團結同心的象徵。橋的設計規劃著眼於臨床醫療人員與學術研究場域之間來往的便利性、臨床教學研究師生空間使用彈性與交通之便利性,以及舉辦國內外大型會議時,校院會議場所得以連結調配的空間廣度化。

在空橋開通啟用之前,為增進高醫體系教職員工對於學校建設關注與認識並凝聚校院教職員工向心力,號召高醫體系全體同仁發揮創意構思為空橋命名。空橋經由階段性的票選,最後由同心橋及其意涵獲得多數教職員工生的認同。空橋經由校院教職員工生的齊心協力合作,集思廣益構思空橋的意義價值,在空橋開通啟用之時,結合所有投稿者想法,加以潤飾呈現空橋之價值意義。並取義自「校院同心、上下同心、內外同心;本校地處南台,誠樸自立,貴在團結一心,校院一心、師生一心、勞資一心、校友一心;同心愛校,維繫高醫體系價值,團結合作,速臻高醫體系願景,引以命名為同心橋」。

102年2月14日同心橋正式開通啟用,當日適逢農曆元宵節,也是西洋情人節,本校與中山大學亦在同心橋上合辦『情定同心橋,月老來傳情』單身聯誼活動,為高醫體系與中山的教職員工,搭起友誼的橋樑。真可謂充分發揮與彰顯「同心橋」的功能,也十分有意義!開通當日,在學校同心橋入口處,有大型世界地圖,並以不同之燈泡顏色顯現出高醫體系與世界各結盟、學術交流及交換學生之知名學校與國際醫療援助之國家。在橋之兩旁,從學校入口之右側,依序有同心橋之由來,與十二張之高醫大歷史軌跡,從附院入口之右側,依序有同心橋之由來,與十二張高醫健康照護體系之歷史發展軌跡。

以往經營決策委員會以研議及督導所屬醫療事業之發展計劃及重要經營決策事項之執行,以學校觀點為運作主體,附屬機構為輔配合辦理,為Top-Down模式。固有推動專勤制度與積效制度之變革使命,難免有利益衝突與執行阻抗之困境。健康事業經營委員會則先以協調所屬健康事業機構,統合並研議所屬健康事業之發展計畫及重要經營決策事項,並以醫療體系觀點為運作主體,彈性整合跨部門專才推動與規劃,強化橫向溝通協作之機制,以目標及成果導向。目前健康事業經營委員會仍未法制化,但其協調功能即有立竿見影之成果,參考其他私立醫學大學醫療體系管理系統,皆已有更完善之組織規程,更細緻之執行機制與單位,而能有更豐富而完整的校院整合與院際整合一致之任務與效能。健康事業經營委員會能法制化,將更有效地導引本校所屬健康事業藍圖、願景與策略目標之發展方向更趨一致化,對於共同議案與制度之決議具法制基礎, 執行與管考利於本校健康事業之發展,並配合專案運作機制,可提高運作彈性、更有效率與效能、專業分工與協同運作以利整合與推動。

希望經由同心為橋、高醫為愛之同心橋,能夠為校、院搭起這座「永結同心」的橋樑,建立溝通與團結的橋樑,達到校院同心、師生同心、勞資同心、校友同心,共同維繫高醫體系之核心價值,團結合作,實現高醫體系願景。在慶幸”昂首六十,璀璨高醫”之際,再創高醫體系之經典風華。

前瞻規劃凝聚共識、落實推動校務發展

劉景寬校長

 btn_pdf

15年來國內公私立大學校院數目急速倍增(102年已達159所),又面臨高等教育全球化與少子化現象等大環境影響下,我國高等教育面臨嚴峻的衝擊與挑戰。高等教育勢必要朝向追求卓越、頂尖與國際化的方向努力,大學發展需倚賴具前瞻與開創性的校務規劃。本校前期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98 至102 學年度)執行至今已經將完成(5年),期間全球高等教育更趨市場化,國際排名已蔚為風潮且已成為大學品質重要的指標,並影響大學競爭力。友校在此期間有重大突破與提昇,值得我們全體同仁身深切檢討與尋求改善之道。為了能在全球競爭下,加上政府財政緊縮,欲持續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質與效率,本校務需革新計劃之規劃流程與落實執行管考,故自102年9月起著手訂定「103-107 學年度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

綜觀世界著名的大學在因應創新驅動的知識經濟時代此一挑戰上,所採取的應變策略可以分成「強化區域合作資源整合」以及「發展研創型大學」,本校在歷經多次的共識會議,凝聚共識後,提出教學、研究、國際化、產學合作與推廣教育、學生輔導及就業情形等五大構面之目標,再整合五大構面後提出整體總目標:「成為國際著名的研創型醫學大學,104學年度邁入世界500大排名內(105年2月公佈)」。接著再藉由策略地圖工具的應用,轉化為具體的發展目標與策略。這種學校和各醫院的主管們共同合作、一起凝聚發展共識、訂定共同發展遠景目標及策略的情形,以前瞻式(proactive) 、參與式(participating)、透明的(transparent)決策過程更是史無前例的。另一項重要的變革是學校與三個附屬機構同步進行中長程計畫,使校院之整合規劃一個更完整的藍圖。這反映出來的是高醫大體系整體的向心力與凝聚力,而這股力量也將是整個高醫大體系未來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基石,與作為103-107學年度中程校務總目標。

 103-107學年度中程校務發展計畫的規劃中,將本校發展與定位為兼具教學、研究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研創型大學」。本校將秉持「誠信樸實、尊重關懷、自由開創、團結卓越」之核心價值與「教學:培育人文素養與專業知能兼具之健康照護人才;研究:從事身心健康相關之創新研究;服務:提供全人健康照護與公共服務;奉獻:致力於國內外弱勢民眾之醫療與教育服務」之四大宗旨外,並配合教育部「創新教育,活力台灣」願景,擬定未來短中長程目標,以期達成本校「促進人類健康福祉之國際一流醫學大學」新願景。我們以學生的培育為核心任務,配合現代社會人才需求趨勢,持續調整教學研究內涵與制度。在教學的構面上,將以達成「培育學用合一跨領域健康專業人才」為主要目標,強化通識教育奠定紮實的知識基礎,提供跨領域學習及實習實作課程以提高學生未來進入職場的競爭力,並培養學生能夠具有良好的主動學習態度與終生學習習慣。在學生輔導及就業情形的構面上,則以「培育身心健康並具全人素養及職場競爭力的社會公民」為主要目標,協助學生自我探索,培養社會文化敏感度與社會參與關懷的實踐自我精神,從團隊合作中培養領導能力,養成完整人格。為積極提升整體研究成果,藉以促進教學能量,我們也訂定以「提升國際學術研究地位, 104學年度邁入世界五百大排名內」為研究發展的主要目標,整合研究資源聚焦研究主題,作深入且有特色之研究,同時調整單純以學術論文發表為依歸的研究模式,加強回應社會需求而且能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研發創新。在產學合作與推廣教育構面上,則以「體系研發能量產業化,智識傳遞與價值再造」做為發展目標,協助導引有價值的研創方向及專利申請、技轉商轉等產學鏈結作業,並將研發知識傳播到社會上。國際化的發展,是本校持續努力的重要目標,加強與世界知名學府進行學術交流合作,提供學生更多與國外學生互動或出國學習機會,以拓展學生國際視野及培養國際事務的關心及參與國際醫療志工活動,因此,本校將「與國際接軌,邁向國際一流醫學大學」做為本校國際化發展構面的重要目標。最後,為達成上述五個構面的目標,在校務行政支持的策略上,將以「建構政令上行下效、管道明確暢通、做事公平公正、服務迅速確實的行政體系」為主要發展目標,希望可以藉由完善的校務支持系統,讓各構面的發展目標能夠確實達成。附屬機構在服務、教學、研究的使命下,提出短、中、長期發展目標與年度工作計畫,「營造出高績效管理的醫療體系,為民眾健康福祉創造最大的價值」。故本校與附屬機構將在既有堅實的基礎上,以本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為藍圖,持續往「促進人類健康福祉之國際一流醫學大學」之願景努力邁進。

過去本校積極爭取外部相關計畫補助,教育部之補助款包含教學卓越計畫與創新創業育成平台計畫等102年獲得醫學大學中最高額度,本校全體同仁的努力是一種肯定。可惜對近期積極爭取的103年教育部頂尖中心的補助在複審案中未能通過,環顧競爭對手所投入資源與提昇的競爭力,遺憾之餘卻也必須深切反省及立即採取行動。本人已積極向董事會爭取特別研究預算,並獲得到董事會的支持。希冀能急起直追,鼓勵校級研究中心發展重要特色與具備前瞻性,此外仍持續不斷的整合各項資源,期待能在穩健的發展基礎下,能快速開花結果。積極尋找國際或國內優秀人才或機構來協助本校發展;與中山大學的攻頂聯盟爾後全面合作儘量提供各校資源於兩校師生,加強與著名學術機構之合作,例如與UCI、德國科隆大學、北京大學等世界名校簽訂學術合作交流協議,繼續與區域教學醫院以上之醫院聯盟,如最近與校友的天成醫院集團簽訂產學合作等,期盼在發展研創型大學的路上能步履穩健,逐漸強化本校發展之基石與里程碑。

醫療體系所面臨的挑戰亦相當嚴苛。追求體系發展的完整性,與整合體系的資源與管理規章一致化,一直是本人重要的治校理念之一。近期幾個重要的投資案與投標案亦都有進展:本校獲得高雄市政府委託經營高雄市立旗津醫院,並已於103年3月31日正式與高雄市政府簽約,進入整擴建營運移轉期;此外,投資人慈人愛養護中心亦已通過董事會並在教育部審查中;與準備中的新北市土城醫院的BOT投標案件將於5月底投標等,凡此都在為未來本校長遠發展進行佈局,透過前瞻性的擘劃拓展版圖。

高雄醫學大學擁有打造「南台灣醫學重鎮」之實力、「國際一流學府」之潛力。但必須具有全球視野、在教育與醫療競爭環境中之創新發展;同時對於台灣社會其他面向之參與及貢獻也應該提升,對南台灣之發展應抱持更高的社會責任。感謝所有單位同仁在過去的一年來皆能齊心協力落實本人所提「ILKMU」的治校理念,並推動校務與院務的發展。也再度重申,希望以實踐治校理念為本校的發展前景竭力貢獻,找回屬於高醫人的榮譽感與價值認同,維護財團法人非營利事業之共享價值,建設專業與人文對話的大學殿堂,成為位於南臺灣之菁英培育核心,立足高雄、擁抱台灣、放眼世界。

接辦旗津醫院給高醫人的啟示

陳田植 董事長

 btn_pdf

高醫醫療體系於今年再度榮獲高雄市政府肯定,預計於103年9月起受委託經營高雄市立旗津醫院,是高醫醫療體系為市民提供優質服務的另一里程碑,期待再創一個市立醫院的新典範。高醫醫療體系有著共同信念與理想,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照護及急重症醫療服務,長期培育各類醫療人員,並且積極推動創新研究工作,發展醫療科技,帶動並提升區域內醫療水準。

旗津醫院為旗津區唯一的醫院機構,肩負旗津區近3萬居民的醫療重任,如何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是一項重要課題。高醫醫療體系深切體認旗津區市民的醫療需求與殷切期許,在明確的服務區域與功能角色定位下,提出「提供旗津鄉親優質醫療,營造無縫照護健康社區」,作為設立宗旨,並以「深耕在地醫療,成為守護旗津鄉親世代健康醫院」為未來願景。本人在此先預祝旗津醫院能在籌設營運處郭昭宏主委的帶領下,達到高雄市民的期待。

回顧半年前與劉校長及賴院長討論起市政府肯定我們經營市立醫院的成績,有意要高醫參與旗津醫院的投標時,當時大家談起我們要用甚麼理由說服高雄市民及高醫體系的同仁,我們應該去經營旗津醫院?我們都有共識高醫是大家的,維護〝市民健康〞是市立醫院存在的理由,高醫自創立以來也一直以提升高高屏地區醫療照護品質為己任,這種幫忙經營市立醫院,維護市民健康的機會,我們當然是義不容辭,要一馬當先,即使是未達營運規模的旗津醫院。我們也在這樣的信念與承諾下全力的準備,也非常榮幸的獲得經營的殊榮與責任。

但接下來大家都知道它不是很好經營的醫院,如何提升它的附加價值,讓大家了解高醫去旗津是有價值的,是挑戰我們領導人的大課題。就在大家腦力激盪之際,令我們想到我們的陳建仁董事,曾經做過非常成功的〝社區世代研究〞,旗津地區似乎也非常適合做這樣的研究,所以旗津醫院應該可以符合高醫有這樣研究附加價值的期待。

就在這樣的期待下,校長與院長也開始著手相關研究的進行,首先就邀請陳董事至附設醫院做特別演講,演講的內容為:『以社區為基礎之長期世代追蹤研究之設計與執行』,希望藉由陳董事過去豐富的流行病學經驗來協助規劃在旗津醫院如何建立一個具有特色而能與醫療服務結合之追蹤研究,並進而照護旗津地區民眾之健康。

陳建仁董事首先使用幾個在國內外成功之追蹤調查研究與高醫同仁分享,包括1948年在美國離波士頓不遠之Framingham鄉鎮所建立Framingham Heart Study (FHS)追蹤研究,當時會建立此研究調查,主要是心臟血管疾病在當時為美國民眾最常見的慢性疾病而且其死亡率也非常地高,會選擇Framingham此鄉鎮當作研究的社區,主要是1.此社區的居民單純、和藹可親、他們又願意加入此研究;2.人口穩定不太會遷移;3.離周邊大醫院例如:波士頓市立醫院以及哈佛大學之附設醫院不遠,因此取得這些研究個案之病歷資料容易。比較此Framingham鄉鎮的人口數與地理位置與旗津地區非常類似。值得一提是哈佛大學是高醫大之姊妹校之一,每年本校與董事會皆補助10-20位醫學生至其附設醫院(包括: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MGH),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 以及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等)做見實習,而且哈佛醫學院也從2年前開始選送二位醫學生至本院做見實習,真正落實二校醫學院的相互交流。當時FHS世代追蹤5000多位健康成人,其年齡在30-62歲,男女皆有、以白人居多,這50年來已發表1,200篇學術論文,每年平均發表24篇,而且都發表在醫藥衛生重要之頂尖期刊。也因為此FHS研究之成功,目前也針對當時研究個案之子女,甚至其孫子女,也納入追蹤,並且擴大納入少數民族,例如非裔及亞裔的居民,希望未來的研究成果也可嘉惠其他種族。

反觀國內,陳建仁董事也在2002年受當時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之委託,開始針對台灣地區居民調查三高,包括: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之盛行率以及在不同年齡群和性別之分布狀況,並更深入了解國人罹患三高之重要致病因子。一開始國健局要求陳董事需取得具有代表在民國90年全台灣15歲以上民眾之樣本,預計收案7,000位;此工程預期比未來要在旗津醫院周邊地區建立追蹤世代更困難,可是陳董事的研究團隊憑藉著其毅力、嚴謹的研究設計、井然有序的研究方法,以及事先擬定之SOP的checklist,在民國91年,不到半年期間收集到國健局所設定之目標,並且發表數十篇學術論文,其成果也當作政府制定未來衛生政策之參考,因為此樣本具有全台灣的居民代表性,因此也提供國內其他學者繼續從事其它課題之研究。

陳建仁董事利用二個國內外成功的社區世代研究,來勉勵並指導高醫同仁如何在旗津地區,除了提供優質之醫療服務外,也可以事先提早規劃如何建立世代追蹤研究。在他至本院做特別演講之前,陳董事也針對旗津此區做了功課,更可以看出其認真嚴謹的另一面。旗津地區大約有一萬戶,人口約三萬名,男稍多於女、分別約為15,000及14,000;因此旗津地區也類似Framingham具備三大優點1.地理位置稍與高雄市區隔,而自成一鄉鎮;2.人口穩定,遷入與遷出率皆低;3.除了在地有旗津醫院外,無其他大型醫院,而且離高醫醫學中心非常近,因此其不管輕重症疾病之病歷資料皆容易在高醫醫療體系取得。相信高醫醫療團隊在旗津醫院秉持深入基層醫療服務,並配合政府在不同年齡層及性別,鼓勵民眾從事不同健康檢查的項目,應該可以成功地建立以醫院為基礎,甚至以社區為基礎,家庭為單位之世代追蹤研究,而未來累積的成果將不只對旗津社區民眾具有幫助,也會對全台灣甚至全世界民眾之健康福祉有實質之貢獻。

聽完陳建仁董事的演講後,本人覺得我們高醫真是得天獨厚,接辦了旗津醫院讓我們能夠在奉獻醫療服務之餘,還能有機會做好世代追蹤研究,創造新的醫學知識來提我們對旗津居民的健康照護。這也證明我們堅持與高雄市府共同負擔社區健康維護責任的決定是對的,最後我也期許大家能有理想,有回饋社會的精神,不要斤斤計較,如此才是大器恢弘、服務奉獻的高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