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系 楊奕馨教授
身為一個大學教師,隨時注意自己的研究表現,常常是一股無法忽視的巨大的壓力,雖然有人說國際期刊的影響指數(IF, impact factor)並不代表研究的全部,而且「好」的研究或是「重要」的研究也可以有不同方式的定義,然而現實層面每篇發表文章的impact factor多少,多半還是第一個被問的問題。
自己因為一篇Lancet Oncology的文章,成為全校去年度IF最高的作者時,心中不無惶恐,第一時間急著要跟別人澄清,這是篇invited review paper,而我只是有幸被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陳立宗所長邀請參與撰寫團隊而已;回想起來總覺得自己幸運多於努力,同時也很慶幸自己幾年來累積的研究經驗,也算是不負所託完成使命。
這篇受邀撰寫的文獻回顧,主要的任務是希望彙整亞洲地區胃癌患者治療的共識,並且所歸納的結論與治療建議,需要考慮到不同地區醫療資源的問題;胃癌是全世界第四大常見的癌症,依據WHO在2008年的資料顯示,有四分之三的患者是在亞洲,其中除了日本與韓國在早期發現方面頗具成效,基本上大部分國家胃癌的死亡率對發生率比值(mortality-to-incidence ratio)多高達0.8,因此患者的治療策略是個國際間尤其是亞洲受到關注的問題,國際間雖已有發表一些胃癌治療策略的準則或共識,但是以亞洲地區為主的共識則尚未產生。陳立宗所長受到Lancet Oncology雜誌的邀請組成一個撰寫團隊,台灣的團隊還包括台大的葉坤輝教授、成大的沈延盛教授及高醫的胡晃鳴醫師,國外還邀請了澳洲、中國、印度、日本、韓國等國的胃癌腫瘤專家(oncologist);撰寫的準備工作主要是台灣的團隊負責,從彙整各國的胃癌治療準則及國際間已發表的共識或通則開始整理,先就治療的階段與種類訂出要整理的項目,主要是把文字的描述用表格項目的方式統整,所整理出的項目要能適用於各國的內容,接著台灣的團隊在細讀其他國家當地的胃癌治療準則後,加以歸納,期間來來回回與各國專家進行填表修改與討論,最後再由統整的項目依據醫療資源的程度做分類。
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Lancet Oncology的文章中真的很感動、很開心,在整個文章撰寫期間無數次的討論及與撰寫團隊的信件往來,都是很有價值的經歷,自己歸納整理資料的專長能夠在團隊中發揮,著實有很大的成就感。
由於我個人的專長是統計分析,這幾年來研究方向也多以臨床醫學藥學領域為主,用來研究的方法主要還是資料的彙整與分析,我的研究室不像一般印象中的實驗室,沒有昂貴儀器、也沒有瓶瓶罐罐,除了電腦外還是電腦,是俗稱的「dry lab」。雖然在統計及資料分析的過程中,同樣有萃取、有分析分離、也需要驗證確認,工序步驟一樣都不能少,過程中也是需要一定的專業與經驗,然而在現實層面是不太會讓人印象深刻,更別說會聯想到 high impact factor 論文產出。是對自己是期許也好、是不服氣也好,做dry lab研究難道與high IF無緣嗎?如果對自己有一絲絲自豪或是期許,那就是研究領域不該會有主流或非主流,只要夠用心, 沒有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