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與特色
2008年榮獲教育部2008年度大專校院辦理服務學習課程績優課程之肯定。
2008年通識教育中心陳瑩霖名譽教授以「阿米巴哲學-『蟲』來不後悔」得到第十八屆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
2010年成立高醫書院。
2011年至2015年連續獲得教育部補助全校型公民素養陶塑計畫。
2013年擴大高醫書院對象為所有大一新生,並以「感恩、熱情、尊重、禮貌、團隊、關懷」作為書院教育的核心指標。
本中心前身為1972年8月成立之「共同學科」,至1999年8月本校改名醫學大學時,更名為「通識教育中心」。2004年起,陸續設置「人文與社會科學組」、「自然與應用科學組」、「體育組」、「服務學習組」及「語言教學組」,以利推行課程事務規劃與發展。至2012年8月1日,人文社會科學院成立,原「通識教育中心」之體育組與語言教學組移撥人社院並擴充為「體育教學中心」及「語言與文化中心」、人文與社會科學組及自然與應用科學組擴編為「人文與藝術教育中心」與「基礎科學教育中心」,原通識教育中心之老師依其專長,分別歸入各教育中心。本中心希望藉由各種正式和非正式課程,強化學生團隊合作、溝通協調與利他精神之養成,實踐知合一的理念,以達成「生命倫理、人文素養、社會關懷、基本文字及資訊運用能力」之目標。
目前,由本中心負責全校通識課程之規劃。學生必須修習通識課程28學分,包括基礎通識和博雅通識。2015年8月通識課程架構修改如下:
1.深化與輔助課程在未來通識教育架構的調整
擬將通識化較弱、專業性較強的課程回歸專業必修、選修,符合通識內涵的融通課程則歸入博雅核心課程中,另將核心課程之七大領域強化,形成新的博雅通識課程,即:公民素養、全球在地、思考推論、經典文化、審美鑑賞、環境與科學及跨域融通七大領域;學生需在每一領域中至少修習1門課(至多修習2門),俾能更完整建立整體之通識概念架構,此外並開放「跨域融通」領域予各學系繼續開設倫理課程。
2.基礎通識課程的調整
中文及英文課程增加進階課程:學生若於上學期期末通過檢測及門檻,下學期則可免修「大一英文」或「大一國文」,改修習中、英文的經典課程,讓語文程度好的同學,能更進一步學習文學之美。另「電腦資訊之應用」課程改為0學分,若學生已考取認定的證照或通過檢定,則可免修該門課程。
3.體育課程納入通識課程架構
本校體育課程為通識課程,但尚未納入通識課程架構當中,因此,增列「體育課程」於通識課程架構中。
4.通識課程架構增加「體驗課程」
原歸屬於通識深化課程之「大學入門」,由於該課程含有書院教育之社團與服務相關介紹,並要求學生實際參與書院活動,體驗「做中學」的學習方式,因此,擬將該課程與「服務學習」納入新增之「體驗課程」類別。
高醫書院是本中心一大特色,2010年成立之初,為立基於本校「尊重生命,追求真理」核心價值與醫學大學之特質,以「生命探索」作為書院特色規劃核心之實驗性班別。2013年起,更擴大實施對象為所有大一入學新生,並分為「濟世、懷愛、傳習、日新、厚生」等五大主題書院,期能達成「感恩、熱情、尊重、禮貌、團隊、關懷」之教育核心指標,並輔以公民五大素養(倫理、民主、科學、媒體、美學)為基礎,以實際行動體驗公民素養的意義,擴大並豐富宿舍生活學習圈的多元與全面性。再藉由校園經年不斷的文、史、哲、藝、社講座,動、靜態藝文活動,打造充滿藝文氛圍的校園;透過制訂宿舍公約、住宿自治管理、校園媒體與電子公佈欄、學生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形塑民主自由的校園文化。
未來,中心將在既有的基礎之上,透過教師大量的研習與社群活動,將優質的通識課程教學模組推廣至所有的通識課程;並且經由教學方法的改進與創新以及校園文化氣息的形塑,厚植公民素養。中心也讓學生接觸「體驗式學習」,藉由實際行動的過程,強化團隊合作、溝通協調與養成渠利他精神,實踐知行合一的理念。最後,透過書院教育串接學校的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讓學生將所學內化於人格、思想中,希望孕育出兼具專業能力、醫學人文與公民素養的現代醫療人才,承擔維護及促進人類健康福祉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