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放射學界元老、終身學習典範~何耀輝教授

圖資處出版推廣組 蔣雲鳳採訪撰稿btn_pdf

台灣放射學界元老、本校名譽教授何耀輝今年已84歲了,至今仍可看見他瘦長的身形、一頭灰白髮、略帶蹣跚的步履在校園內穿梭,積極參與各大、小型演講,踴躍發言;或在學校圖書館和附院圖書室查詢資料、閱讀國內外醫學書籍、期刊,何耀輝教授堪稱是終身學習的最佳典範。

何耀輝教授在日治時期,小學及中學都是接受日文教育,之後考上台北帝國大學醫預科(今台大醫學系)。倍受學生景仰的何耀輝教授,在民國92年《白色巨塔》日劇風行的年代,本校學生們總以劇中人物「大河內教授」來稱呼他。大河內教授在劇中是位病理科教授,地位崇高、為人剛正,屢次在關鍵時刻出面,做出重大的裁決或評鑑。而何耀輝教授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廿多年前,當各校醫學院(台大、陽明、長庚、成大醫學院等)紛紛停止辦理學士後醫學系,高醫也在一次校務會議上討論是否停收後醫系時,只有何耀輝教授獨排眾議,爭取到延後再議,使得本校學士後醫學系自民國83年至目前成為是全台唯一的特色。

何耀輝教授希望保留後醫系所持的理由是,美國與加拿大的醫學系長年以來都是以招收大學畢業生的學士後醫學制為主;再者,後醫系學生已具有其他專業學科的基礎與訓練,比高中畢業考進七年制的醫學生專業領域更強,人格也較成熟、對事物的領悟力強、對習醫的志願清楚而堅定。(後來根據本校劉克明教授及英國、澳洲等國學者的研究的結論顯示,後醫系的學生在成熟度、學習動機與多元化學習等面向,都有相當優異的表現。)

何耀輝教授還分析,本校後醫系之所以可以一枝獨秀,他特別推崇謝獻臣院長在此方面的重視與貢獻,有完整計劃並投入相當多的資源(有專門的課程及教授等),而且自民國71年設立開辦至今,維持嚴謹的一貫招生作業,因此較容易成功。而其他學校可能事前準備不足,資源有限,因而漸趨式微。

何耀輝教授以第一名畢業於台大醫學系,應創校院長杜聰明之邀請,在行政上曾任本校放射線學科主任、總務主任、圖書館主任;在醫學系方面,民國46年,在本校附院草創之初,他以台大教授的身份委身南下、協力成立放射線科,成為首任科主任。當時門診只有一台進口的固定式X光機,醫療器材非常昂貴,私立醫院沒有政府奧援,每次購買研究或醫療設備時,必須向台糖公司借讓外匯才得以結匯。因此何耀輝主任與科內技師林秀雄協力自製一部可移動式的X光診斷機,供內外科病房使用。該機器除了X光管外,皆為自製,並於台灣醫學會發表,引起各方矚目,直到民國60年,這台「高醫牌」X光機才功成身退。

何教授曾於民國47年在金門野戰醫院擔任短期軍醫職務,正值金門823砲戰,國共雙方以隔海砲擊為主要的戰術行動,何教授每日見落彈五萬發,炮戰期間,雙方的海軍艦艇和空軍也發生了多次戰鬥,直至中華民國成功守衛金門。何教授親臨這場世界稀有之炮戰戰術史實,更有感於生命的可貴,也有鑑於因疾病致命的折損比戰爭所帶來的傷害更為嚴重,因而更致力於放射線醫學方面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子能及放射線成為熱門科學,在醫學方面,核子醫學之新興崛起,鈷六十之治療應用更為突出。之後放射線變革取代鈷六十,及電腦斷層診斷、核磁共振造影、高性能超音波診斷、經導管治療性放射線技術等醫學影像科技問世,使放射線醫學領域擴大。

民國53年,何教授經由中華民國政府推薦,經甄選接受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署之獎金,出國受訓近一年,當時中華民國仍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屬世界五強之一,放射線科當時為新興科技,再加上國內(包括中國大陸)優秀人才備出,因此何教授能從醫藥領域眾多高手中脫穎而出實屬不易。他在放射醫學界的傑出表現使得他於民國91年榮獲中華民國放射腫瘤學會之終身優良成就獎,並於民國97年成為本校榮譽校友,100年獲衛生署頒60年醫療工作獎狀,真的是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