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未分類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btn_pdf

榮譽與特色
2014年 榮獲醫策會醫療品質競賽 文獻查證用藥組 潛力獎
2014年 通過餐飲業食品安全管制系統(HACCP)衛生評鑑
2013年 榮獲高雄市政府「無障礙友善環境評選」特優
2013年 榮獲內政部「友善建築評選」特優
2013年 榮獲國家品質標章醫療院所類/醫院特色專科組(SNQ)-新型環境疾病特色醫療服務-以塑化劑事件為例
2013年 榮獲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健康促進醫院職場健康典範獎」
2013年 榮獲國健署「健康促進醫院典範」:優良獎與友善職場獎
2013年 通過國健署「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認證」
2012年 榮獲國家品質標章醫療院所類醫院特色專科組(SNQ)-整合性職場健康促進服務
2012年 榮獲醫策會第13屆醫療品質競賽(HQIC)
2012年 榮獲國健局「全球無菸健康照護服務網絡認證」金獎
2012年 榮獲國健局「績優健康職場」健康領航獎
2012年 榮獲教育部「機關或雇主推動員工帶薪學習制度-雇主類組」優等獎
2011年 榮獲「SNQ國家品質標章-醫療院所類-醫院特色專科組」認證-企業遠距健康管理服務
2011年 榮獲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企業服務貢獻獎」-共同打造i236健康照護防火牆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於1995年4月經高雄市議會決議以公辦民營方式委託醫學中心層級的民間醫院經營,後依採購法程序,經公開招標,於1997年12月由本校取得第一期9年半的經營權,是高雄市第一個公辦民營的市立醫院,開院半年內即通過衛生署區域醫院暨教學醫院評鑑,自2006年起迄今均獲新制醫院評鑑優等之榮耀,歷年皆為高雄市衛生局委外經營輔導考核評鑑評定優等醫院,在無公務預算之挹注及收費標準比照市立醫院之限制下,營運第三年已有年度盈餘,歷年捐贈市政建設基金達2.54億,樹立公辦民營成功的典範。於2007年6月再度取得高雄市政府核准通過第二期委辦經營合約,深獲各界及高雄市民之肯定。

小港醫院位居海陸空交通要衝,近年來為形塑醫院的特色醫療與在高屏地區及高醫體系的醫療角色,強調「建構以病患為中心之醫療照護團隊」,積極推動門診暨住院之整合性醫療照護、導入團隊資源管理(TRM)、加強病人安全作業,並成立環境職業醫學、熱帶醫學、急重症醫學、及社區醫學等四大醫療中心,推動遠距醫療照護方案,建立多重疾病整合醫療團隊,及整合急重症醫療照護資源。亦因緊鄰高雄市三大工業區,周邊大型工廠林立,創院即背負職場勞工醫療照護無可旁貸的責任,設有環境暨職業病醫療中心,整合職業病科、體檢中心及家庭醫學科等相關單位,長期戮力推動職場勞工的健康管理與整合照護服務,深耕職場健康促進工作,榮獲國家品質標章醫療院所類醫院特色專科組(SNQ)-整合性職場健康促進服務。

小港醫院設有19個醫療專科,492張病床,主治醫師團隊100多人,護理及醫事等專業人員近600人,歷年輝煌紀錄皆是由熱情、積極又專業的團隊夥伴們,挑戰自我,創意展現之成果。本院認為「醫療人力素質」才是醫療照護的核心、醫療院所重要的資產,因此成立關懷文化工作小組積極推動員工關懷方案,鼓勵員工培養藝文興趣,養成運動習慣,參與社團活動調適工作壓力,建立多元溝通管道並舉辦各項健康促進活動,藉此共同凝聚同仁們向心力,營造一個更具吸引力,且富有創造力的友善健康職場,期讓員工能在安心、安全、快樂、健康的環境下工作。

小港醫院貫徹高雄市衛生局執行衛生政策的任務,善盡市立醫院之社會責任,並持續配合醫療體系醫療策略,分擔學校各項校務推展之任務。未來將向高雄市政府提出建設新院廈、擴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必要醫療空間與設施,投資先進醫療儀器與設備,發展新醫療技術,規劃更友善醫療就醫環境,建構高品質、高效率、高安全、高舒適、永續經營的醫學中心級市立醫院,讓南高雄市民持續得到優質健康照護服務,成為全國市立醫院委託經營的標竿,同時也成就高醫體系優質醫療服務的延伸,與提供具社區醫院內涵與特色的臨床教學、研究的典範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btn_pdf

榮譽與特色
2014 SNQ國家品質標章銀獎
‧~峰回運轉、修身延壽~乳癌術後立即以橫向腹直肌肌皮瓣進行乳房重建醫療
‧人道援外醫療團的典範-索羅門群島台灣衛生中心
2014 台灣企業永續獎TCSA
‧非營利組織 銅獎
‧創新成長獎
2014 榮獲WHO-ENSH無菸醫院國際金獎認證
2014 榮獲美國醫療資訊管理系統協會電子病歷採納模式第六級認證
2013 榮獲國民健康署無菸醫院金獎及二代戒菸績優王
2013 榮獲醫策會第14屆HQIC醫療品質獎
2013 榮獲生策會SNQ國家品質標章
2013 榮獲國民健康署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特優、全國第1名
2013 通過國民健康署WHO健康促進醫院與照護機構國際網絡會員
2013 通過醫策會健康檢查品質認證
2012 通過醫策會醫院評鑑優等(醫學中心)暨教學醫院評鑑合格
2012 通過醫策會CAD認證,為南台灣第一家
2012 榮獲行政院衛生署優質護理職場標竿學習暨表揚計畫特色獎

本院自1957年創立已屆57年,是南台灣第一家醫學中心,高屏區唯一大學附設醫院,除現有中和紀念醫院外,結合高雄巿立小港醫院、大同醫院及旗津醫院,以發展成為高效能的高醫醫療體系。目前門診月平均量約15萬人次,住院月平均量約3.6萬人日,急診月平均量約7,300人次,手術月平均量約2,200人次,為廣大的高雄市民與鄰近區域民眾,持續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

新科技手術及儀器設備發展

一、達文西機械手臂系統
本院引進全球最先進之醫療手術系統-第三代達文西手術系統,它具有3D立體超高解析度視覺影像,以及精密準確且直覺反應的操控系統,迄2014年10月底止,已完成295例手術。

二、雷納生機械手臂系統
本院領先日本、韓國及新加坡,為全台第一家引進雷納生機械手臂系統之醫院,可應用於各種脊椎手術。神經外科團隊於迄2014年10月底止,已完成265例手術。

三、單孔腹腔鏡切除術:
本院使用腹腔鏡執行膽囊切除術已建立完整的治療程序,並發展單孔腹腔鏡手術,成功治療膽囊疾病。每年接受此手術之病患持續增加,維持在每年近500例左右,為國內醫學中心之冠。

特色醫療

1.C型肝炎治療
本院是全亞洲最早採用所謂「慢性C型肝炎個人化治療」之醫療機構,為全國首創的肝炎中心,以個人化治療C型肝炎,發展基因測試IL28B,協助提早判定C型肝炎治療的成效,服務與研究量皆領先全國。

2.慢性腎臟病-從透析到腎臟病整合照護的典範移轉
自2002年起便試行慢性腎臟病整體照護,建立台灣慢性腎臟病照護流程暨衛教模式,2003年獲全國第一家腎臟保健推廣機構,並連續5年由國民健康署遴選為第一級腎臟保健推廣機構。

3.冠狀動脈疾病
2012年建置「冠狀動脈疾病醫療團隊」並通過醫策會疾病照護品質認證,2013年再次經由醫策會及專業評鑑審核獲得高度評價,獲頒「心臟血管疾病照護品質認證醫院」。

4.眼瞼下垂-揭開新視界-眼輪匝肌-前額肌皮瓣之創新治療術式
眼瞼下垂整合型醫療團隊從最基礎解剖學及組織學入手,成為全國首創、全球獨到之創新手術,眼瞼下垂矯正率優於全國,高於亞洲,更降低併發症的風險,並榮獲2012年國家生技醫療品質銀牌獎。

5.大腸直腸癌-手術後復發的早期診斷與個人化醫療
藉由分子標記的個人化癌症醫療處置,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及藥物的劑量,有效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診斷晶片已獲美國、歐盟、日本等多國專利殊榮,並洽談專利授權與技術轉移。

6.乳房重建手術-乳癌術後橫向腹直肌肌皮瓣乳房重建醫療
改良且精緻化原創術式,利用自體組織-橫向腹直肌肌皮瓣-進行乳房重建,至今完成超過1,000例手術,為全國個案數最多醫院。成功率100%,乳癌存活率優於全國,2014年更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銀獎榮譽。

7.攝護腺癌-利用基因分子標誌作為術後早期復發之預測指標
設立全身麻醉的無痛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術,引進達文西機器人手臂,提升攝護腺手術的品質。應用分子標誌作為手術後早期復發之預測指標;在追蹤手術後之流程與技術有創新之程序。

2014年承接衛生福利部山地鄉缺醫村醫療資源改善試辦計畫,為關懷「缺醫村」民眾的健康善盡責任。積極從事國際醫療援助計畫,組織國際醫療團,派員至索羅門群島及友邦國家服務,並配合外交政策,參與國際衛生援外醫療活動,組成緊急人道醫療救援團赴索羅門群島救治重要人士,並於2014年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銀獎肯定。

本院將永續發展卓越特色醫療,落實以學習為中心的典範教學,獎勵研究發表質量並重,提升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秉持醫學倫理,善盡社會責任,守護大高雄、步出南台灣、跨越台灣海峽,為本院再譜一頁嶄新的榮耀。

通識教育中心

btn_pdf

榮譽與特色
2008年榮獲教育部2008年度大專校院辦理服務學習課程績優課程之肯定。
2008年通識教育中心陳瑩霖名譽教授以「阿米巴哲學-『蟲』來不後悔」得到第十八屆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
2010年成立高醫書院。
2011年至2015年連續獲得教育部補助全校型公民素養陶塑計畫。
2013年擴大高醫書院對象為所有大一新生,並以「感恩、熱情、尊重、禮貌、團隊、關懷」作為書院教育的核心指標。

本中心前身為1972年8月成立之「共同學科」,至1999年8月本校改名醫學大學時,更名為「通識教育中心」。2004年起,陸續設置「人文與社會科學組」、「自然與應用科學組」、「體育組」、「服務學習組」及「語言教學組」,以利推行課程事務規劃與發展。至2012年8月1日,人文社會科學院成立,原「通識教育中心」之體育組與語言教學組移撥人社院並擴充為「體育教學中心」及「語言與文化中心」、人文與社會科學組及自然與應用科學組擴編為「人文與藝術教育中心」與「基礎科學教育中心」,原通識教育中心之老師依其專長,分別歸入各教育中心。本中心希望藉由各種正式和非正式課程,強化學生團隊合作、溝通協調與利他精神之養成,實踐知合一的理念,以達成「生命倫理、人文素養、社會關懷、基本文字及資訊運用能力」之目標。

目前,由本中心負責全校通識課程之規劃。學生必須修習通識課程28學分,包括基礎通識和博雅通識。2015年8月通識課程架構修改如下:
1.深化與輔助課程在未來通識教育架構的調整
擬將通識化較弱、專業性較強的課程回歸專業必修、選修,符合通識內涵的融通課程則歸入博雅核心課程中,另將核心課程之七大領域強化,形成新的博雅通識課程,即:公民素養、全球在地、思考推論、經典文化、審美鑑賞、環境與科學及跨域融通七大領域;學生需在每一領域中至少修習1門課(至多修習2門),俾能更完整建立整體之通識概念架構,此外並開放「跨域融通」領域予各學系繼續開設倫理課程。
2.基礎通識課程的調整
中文及英文課程增加進階課程:學生若於上學期期末通過檢測及門檻,下學期則可免修「大一英文」或「大一國文」,改修習中、英文的經典課程,讓語文程度好的同學,能更進一步學習文學之美。另「電腦資訊之應用」課程改為0學分,若學生已考取認定的證照或通過檢定,則可免修該門課程。
3.體育課程納入通識課程架構
本校體育課程為通識課程,但尚未納入通識課程架構當中,因此,增列「體育課程」於通識課程架構中。
4.通識課程架構增加「體驗課程」
原歸屬於通識深化課程之「大學入門」,由於該課程含有書院教育之社團與服務相關介紹,並要求學生實際參與書院活動,體驗「做中學」的學習方式,因此,擬將該課程與「服務學習」納入新增之「體驗課程」類別。
高醫書院是本中心一大特色,2010年成立之初,為立基於本校「尊重生命,追求真理」核心價值與醫學大學之特質,以「生命探索」作為書院特色規劃核心之實驗性班別。2013年起,更擴大實施對象為所有大一入學新生,並分為「濟世、懷愛、傳習、日新、厚生」等五大主題書院,期能達成「感恩、熱情、尊重、禮貌、團隊、關懷」之教育核心指標,並輔以公民五大素養(倫理、民主、科學、媒體、美學)為基礎,以實際行動體驗公民素養的意義,擴大並豐富宿舍生活學習圈的多元與全面性。再藉由校園經年不斷的文、史、哲、藝、社講座,動、靜態藝文活動,打造充滿藝文氛圍的校園;透過制訂宿舍公約、住宿自治管理、校園媒體與電子公佈欄、學生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形塑民主自由的校園文化。

未來,中心將在既有的基礎之上,透過教師大量的研習與社群活動,將優質的通識課程教學模組推廣至所有的通識課程;並且經由教學方法的改進與創新以及校園文化氣息的形塑,厚植公民素養。中心也讓學生接觸「體驗式學習」,藉由實際行動的過程,強化團隊合作、溝通協調與養成渠利他精神,實踐知行合一的理念。最後,透過書院教育串接學校的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讓學生將所學內化於人格、思想中,希望孕育出兼具專業能力、醫學人文與公民素養的現代醫療人才,承擔維護及促進人類健康福祉的使命。

人文社會科學院

btn_pdf

以臨床心理、正向心理、醫學社會及性別議題為本院之教學與研究之重點。
特別重視教師之教學與輔導,建立若干「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中心」的獨特教師與課程發展制度。
本學院延攬多位國內外資深知名之學者作為講座教授,其比率為全校各院之冠。
基礎科學教育中心姚任之講座教授榮獲2011年度中華民國數學會特殊貢獻獎,並榮登2013、2014年最新發表高被引用學者榜(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3年起,以人社院教師為主力推動高醫書院,將全體大一新生納為書院生,強調人文素養與品格之培育。
營造具藝文氛圍之校園環境,透過一年百場的人文社會專題演講,常年舉辦「展演式」與「體驗式」藝文欣賞及多元文化特色活動,強化本校人文藝術教育之環境教育功能,深化學生人文藝術涵養。

本校雖屬專業醫學大學,但醫學攸關生命,且考量科學技術的基礎仍應該是以「人文」及「社會」為核心,為平衡科技與人文領域的發展,落實本校重視人文涵養與社會關懷之教育目標,2012年在原有六個學院外,另成立「人文社會科學院」,為本校教育發展史展開新頁。

本學院整合「心理學系(大學部、碩士班)」、「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大學部、碩士班)」、「性別研究所」,以及原有的「通識教育中心」。其中,將原「通識教育中心」的體育組與語言教學組教師擴充改為「體育教學中心」及「語言與文化中心」,並另成立「人文與藝術教育中心」及「基礎科學教育中心」,將原通識教育中心之老師依其專長與興趣,分別歸入院內各系所或各中心。

本學院以人類健康福祉為研究、教學之軸心,特別著重於醫學人文、健康社會與醫療心理學的研究。期使未來本校所培育醫護與健康保健領域的大學畢業生,除了具備健康與醫療方面的專業知能,更兼具深刻的人文社會素養;而相較於其他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之大學畢業生,本學院的畢業生將擁有更廣泛的健康與醫療知識與經驗。至於研究生的培育,則將研究聚焦於與健康、醫療相關之人文社會議題。

為持續精進教師教學方法,本學院每學年至少辦理2場教師教學工作坊,讓院內專兼任教師與校外專家交流,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此外也積極推動課程革新、創新教學活動設計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藉由教師組成教學團隊、規劃專業科目成立專業教學社群,彼此砥勵提升教學品質。教師研究部分,整合專長相近教師,進行研究與服務。心理系於2013年成立院級「正向心理學中心」;基礎科學教育中心成立校級「非線性分析及優化中心」,系統性整合校內外資源推展共同研究。
提升本校學生的人文素養與品格、塑造全校親人文社會之氛圍,亦為人文社會科學院之主要任務;因此,本院主導推動全體大一新生納入書院教育,另為形塑校園的藝文風氣,特以「親近藝術、關懷生命」為主軸,規劃校園藝術季,除了涵蓋文學、史學、哲學、藝術以及社會等類別的人文藝術講座,邀請各領域的專家學者為師生談論各項議題外,為增加學生藝文鑑賞的能力、培養親近藝術的習慣,更規劃了一連串動、靜態的藝文活動,期許透過這些演講與表演,能讓師生體驗到與自身專業領域截然不同的藝術天地。學院自2012年8月成立至今,業已辦理超過兩百場之人文社會專題演講及動、靜態藝文活動,活動參與人次已逾40,000人次。

人文社會科學院從無到有,正在萌芽成長之中。將與所有「高醫人」共同攜手、踏實地往前邁進,一步步實現我們從創校以來即秉持的理想。希冀本學院之創設一方面能提升人文與社會教育在本校之地位,未來亦持續透過經年不斷的人文講座、動靜態藝文展演的活動塑造全校親人文社會之氛圍,能為國家社會培養出一代代兼具人文素養與社會關懷之醫學專業工作者。

生命科學院

btn_pdf

生命科學院

醫藥暨應用化學系學士班、碩士班與博士班
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學士班與碩士班
生物科技學系學士班與碩士班

特色與榮譽
1.2009~2013年生命科學院教師發表SCI論文總共為598篇,占全校SCI論文十分之一。
2.2009~2013學年度生命科學院教師獲得科技部等政府補助專題研究題總數為263題,總金額為263,784,000元。
3.2009~2013學年度生命科學院大學部學生獲得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總題數別為55題,占全校大學部學生獲得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總題數十分之四。
4.依據2010 WOS資料,本院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在『生物學』全國排名第8名,『生態/環境學』全國排名第12名與『植物與動物科學』全國排名第7名。
5.依據2010 WOS資料,本院生物科技學系在『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全國排名第8名、 『免疫與微生物學』全國排名第8名。。
6.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2013數據顯示本學系化學學門論文數為國內第11名,進入全球化學學門500大(474名)。
7.2011~2013年生命科學院教師獲得補助產學合作案共有38件,總金額為40,543,284元。
8.2011~2013年生命科學院教師技術移轉共有62件,獲證專利共32件。
9. 2012-2013年生命科學院學生在創新活動競賽獲獎:
第7屆戰國策全國校園創意及創業競賽創業組/第一名
高醫創業潛力獎
第八屆戰國策全國大專校園創業競賽創業組第一名與第三名
南科創新創意創業競-金牌獎
第10屆國家新創獎學生組/第二名
第10屆國家新創獎學生組/第三名

本學院成立於2000年1月1日,由化學(含碩士班)及生物兩系組成,然而有鑑於後人體基因組時代(Post-Human Genome Era)來臨,生命科學領域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包括對生命演化過程的瞭解與控制,對疾病處理方式的革新,對環境的再生與活化,對工業程序的改革,以及對生物訊息的利用與處理等。因此自2003年8月1日,化學系更名為「醫藥暨應用化學系」(含碩士班及碩士在職專班),並成立博士班,積極提升系上醫藥品及生醫材料之研發能力,培養專業醫化人才。生物學系則更名為「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並成立碩士班;結合基礎生物學的理論及現代生物科技之應用。此外「生物科技學系」亦於2003年8月1日成立,碩士班於2007年度獨立招生;其目標著重於將尖端分子生物醫學科學研究轉化為實際的生物技術應用。本學院在教學人力,研究設備及研究主題方面本學院三個學系彼此互相支援配合,厚植本學院在應用發展的實力。配合本校重點發展方向,本學院也積極推動與產業界及醫療服務界之合作計劃。

除此,因應世界產業趨勢與政府強力推動下,生醫生技產業快速成長,未來生技醫藥產業將需要大量相關研發人才,本學院於2014年8月1日成立「生技醫藥產業研發碩士學位學程」。學程強調跨專業領域之整合,課程設計更結合生物、化學、藥學、智慧財產等專業,藉由跨專業領域之整合,培養新一代的生技醫藥開發人才。本學院整合教師之個別領域專長,如醫藥化學、基因資訊、生醫材料、疾病機制探討及生態環境監測為主要領域,由理論拓展到相關特殊應用的技術與學科,以協助我國生物技術產業落實為目標,同時培育理論與實務兼備之生命科學人才。

本學院除了營造院內各學系所師生之間互動的環境 (包括聯誼、共同執行研究計畫、學士及研究生之專題研究論文競賽) 外,也積極鼓勵學生到世界各大學及研究機構參與學術研究,並邀請國外知名研究學者 (例如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Akira Suzuki 教授 (圖一) 與 史丹佛大學 Chaitan Khosla 教授 (圖二)) 來本院進行學術交流。此外,本學院與中國大陸重慶大學、廈門大學簽署學術交流合作協議與學生交流計畫備忘錄。透過國際化的學術交流,讓本院師生的學術研究能立足於世界研究主流的行列。

發展重點:
一、 生醫奈米研究
二、 創新小分子藥物開發、
三、 生物多樣性研究
四、 生技醫藥設計開發與篩選
五、 永續綠色化學研究
六、 細胞與基因研究
七、 疾病治療與機制探討
八、 生醫材料及材料化學應用

健康科學院

btn_pdf

健康科學院
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學士班(含全英文授課組)、碩士班、博士班
公共衛生學系學士班、公共衛生學碩士班、職業安全衛生碩士班、環境暨職業安全衛生博士班
物理治療學系學士班、碩士班
職能治療學系學士班、碩士班、在職碩士專班
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學士班、碩士班、在職碩士專班
醫務管理暨醫療資訊學系學士班、碩士班、在職醫管碩士專班
學士後醫學檢驗數據整合判讀學士學位學程

特色與榮譽
2008年全部系所通過大學評鑑。
2010年成立國內首創之國際學生學士專班「甘比亞生物醫學學士專班」。
2010年物理治療學系78級校友李信達教授榮獲第四十八屆十大傑出青年。
2011年物理治療學系王慧儀主任榮獲第七屆早療棕櫚獎。
2013年醫務管理暨醫療資訊學系師生團隊榮獲經濟部工業局「尋找智慧生活實踐家-智慧家庭創意應用提案活動」智慧家庭設計與實作組「聲寶企業獎」、全國大專校院開放軟體創作競賽銅牌獎、戰國策創業競賽」創新創意組特優獎(第一名)、第十六屆全國經營管理實務專題競賽百略特別獎與經營策略類第一名。
2014 健康科學院與德國科隆大學人類科學院、美國杜蘭大學公衛及熱帶醫學院簽訂雙向合作協定備忘錄
2014物理治療學系92級龍綺汶校友榮獲澳門十大傑出青年。

「健康科學院」成立於1999年8月,至今已屆滿十五年。本學院目前共設有六個學系,提供七個學士、七個碩士、三個碩士在職專班及兩個博士課程。各系皆以培育符合世界與本土社會需求、能與國際接軌、與科學實證配合、精熟多元醫療照護實務之專業人才為目標。2014年更陸續與德國科隆大學人類科學院、美國杜蘭大學公衛及熱帶醫學院簽訂雙向合作備忘錄,讓本學院在國際化的軌道上更加站穩腳步。

本學院過去在推動實質國際學術交流及技術合作上,一直不遺餘力。早在1994年職治系大學部課程即獲得世界職能治療聯盟(WFOT)認證。自2001年迄今,醫管資學系碩士班醫務管理組與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持續進行建教合作、提供跨國醫管學程「美國醫院管理實務專討」。公衛系亦於2005年開始即持續與美國哈佛大學公衛學院開設聯習課程「衛生管理實務」,由雙方研究生共同參與。另一方面,醫技系繼2010年成立之甘比亞生物醫學學士專班(已完訓十一位畢業學生)之後,2014年也開始全英文授課之完整課程模組,為國際生物醫檢專才之建立完整培育管道。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亦於2014年開始籌劃「牙科醫學影像技術」特色跨領域課程與學分學程。其他各學系亦均有多年的國際實習交流或課程合作,如物理治療學系之馬來西亞海外實習、職能治療學系之澳洲海外社區實習等,充分展現健康科學院充實的國際化能力。在發展特色重點研究上,亦持續發展新一代奈米生醫材料科技與分子診斷與醫學影像技術;多面向結合環境變因、流行病學、分子生物學以解讀環境變遷和遺傳本質對健康之影響;以結合資通科技、醫療資訊探勘與臨床照護創新健康照護作業提供模式與決策支援系統;針對高齡化社會構以提高生活品質為目標之治療與臨床訓練模式等,亦符合本學院「全人健康照護、環境健康專業,成為南臺第一、台灣頂尖、貢獻國際的健康科學院」的目標。

展望未來,本學院師生在講究具備國際化涵養、全人教育、重視實證的學習氛圍下,為發展更完整的教學體制,希望能在短期內設立「醫管資訊博士班」、「智慧醫療管理碩士核心課程」、「智慧醫療發展與管理實務型碩士學位學程」、「公共衛生總結性課程」、「實務型健康管理與促進總結性課程」、「預防醫學分子診斷技術課程模組」、「牙科醫學影像技術學分學程」等,並評估辦理「物理治療臨床博士班」(DPT)的可行性,以持續並加強與國外姐妹校的合作、成立院級研究中心來持續發展健康管理與照護之特色教學與重點研究。

護理學院

btn_pdf

護理學院

護理學系學士班、碩士班與博士班
高齡長期照護碩士學位學程

特色與榮譽
護理學系學、碩、博士班全數通過2008年度大學護理學系所評鑑。
教師榮獲國內外各項榮譽:行政院衛生署衛生專業獎章、傑出護理人員專業貢獻獎、美國護理科學院院士(Fellow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ursing, FAAN)、國際護理榮譽學會國際護理研究者名人堂等。
師生「全方位健康照護沐浴工作車」作品榮獲第七屆戰國策校園創業競賽創意組第一名。
每年與美、日、港知名大學醫護相關院系辦理師生互訪及研習活動。
2008學年度起連續7年獲教育部「學海築夢」經費補助,安排護生前往美國、日本進行海外研習。
2001學年度起,護理學系碩士生至美國進行跨文化研討。
2003學年度起,護理學系博士生至美、英、澳進行獨立研究及課程研習。
2013年成立跨領域之高齡長期照護碩士學位學程。
2014年起招收索羅門群島外籍生。

護理學院前身為護理學系。護理學系於1975年,由1969年成立之護理專修科改制而成。為增加護理人員進修管道及提昇教育層級,於1991年成立全國第三所護理學研究所碩士班。學院於1999年高雄醫學院改名為高雄醫學大學時成立,為國內第二所於大學成立的護理學院。

護理學研究所辦學績效卓著,碩士班成立10年後,於2001年成立全國第二所護理學研究所博士班。同年,成立全國第二所性別研究所,其融合社會學及性別之觀點,為醫護教育及研究挹注不同面向的思考與資源,成為當時學院特色之一,普受國內、外學者肯定。

性別研究所於2012年配合學校組織調整,改隸人文社會科學院。學院為因應當代社會高齡族群長期照護需求,於2013年增設「高齡長期照護碩士學位學程」,以培育實務知能與人文素養兼備之進階高齡族群長期照護專業人才。

學院以全人教育為理念,致力於卓越創新的教學、研究和服務,培育具有國際觀及人本思維之護理和長期照護跨領域專業人才,並以「引領護理與長期照護專業、接軌國際」為願景,發展重點包括:

(一)課程融入多元教學法:運用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OSCE)、問題導向學習法(PBL)、概念圖(concept mapping)、跨領域及團隊學習(interprofessional and team-based learning)等多元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合作及批判性思考能力。

(二)國際學術交流熱絡:於各學制開設海外研習課程,並與美國、日本、香港多所國際知名大學簽訂交流合作協議,經常性辦理國際學者協同授課、演講以及學生海外研習、短期進修等活動。

(三)落實課室學理與臨床實務之結合:將課室教學與臨床實務接軌,以達理論與實務並重之教學目標。

(四)結合實務之跨領域產學合作與研究發展:積極建立醫療與長期照護機構之伙伴關係,拓展研究資源,發展以臨床實務為基礎之跨校、跨領域產學合作及整合型研究計畫,提升臨床實務之照護品質。

展望未來,學院將持續:(1)推動課程革新,積極發展長期照護跨領域教學;(2)提昇研究產能,並推動產學研究合作計畫;(3)強化新生召募及輔導、關懷弱勢及高危險群學生,並加強職涯輔導,提昇學生就業競爭力;以及(4)拓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增進師生國際視野及競爭力。

藥學院

btn_pdf

藥 學 院

藥學系學士班、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臨床藥學碩士班、博士班。
香粧品學系學士班、碩士班。
天然藥物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
毒理學博士學位學程。

特色與榮譽

推動國際化,目前已與匈牙利Szeged大學和瑞典Uppsala大學建立博士班雙聯學制,並已有第一位天然藥物研究所研究生從高醫暨Szeged大學順利畢業,取得雙博士學位。
藥學系採“4+2”之專業分流特色,“4”為4年的藥學系學士班,學生畢業參加藥師國考即可取得藥師資格;“2”則為選擇臨床藥學、工業藥學、社會藥學碩士班的藥學專業分流。
98學年度起,藥學系連續多年獲得教育部「學海築夢」與教學卓越計畫補助,讓學生至美國南加州大學、美國伊利諾大學與美國阿肯色醫學科學大學(UAMS)等出國交流研習,同時取得暑期海外實習學分,並與瑞典Uppsala師生交流頻繁,拓展學生國際視野並增進教師跨國學術合作。
藥學系第一屆李國雄校友,美國北卡大學Kenan醫藥化學講座教授暨天然藥物實驗室主任,榮任中央研究院院士。
藥學系林俊清教授指導的學生研發團隊獲「2013國家新創獎」學生組第三名。
香粧品學系自102學年度起實施課程模組,入學生畢業前需修讀「研發製造」及「行銷管理」其中一模組,使可畢業。
香粧品學系近年學生自行組團參加苗栗縣政府舉辦之創作競賽,兩組分別獲得金獎、創意獎,以及銅獎,其中一組另參加「第八屆戰國策全國大專校園創業競賽」,獲得創業組佳作。
香粧品學系自100年暑期開始辦理學生海外實習。
香粧品學系王惠民副教授榮獲103年度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藥學院成立於1999年8月1日,為國內第一所藥學院。藥學院的各單位中,藥學系最早成立(1957年),之後陸續成立藥學研究所碩士班(1982年)、博士班(1988年)、碩士在職專班(1999年)、天然藥物研究所碩士班(1992年)、博士班(2001年)、香粧品學系(2003年)、臨床藥學研究所碩士班(2004年)、香粧品學系碩士班(2007年)、毒理學博士學位學程(2011年)。96學年度起依學校規定整合變更,藥學系及香粧品學系均採系所合一,102學年度臨床藥學研究所整併於藥學系,成為藥學系「臨床藥學碩士班」。藥學系系所合一後,提供“4+2”之專業分流,“4”為4年的藥學系學士班,“2” 則為選擇臨床藥學、工業藥學、社會藥學碩士班的藥學專業分流,既滿足學生多元選擇,又強化學習的環境,培育傑出的藥學專業人才。香粧品學系則善用本校醫學大學的背景,開創醫學美容專業人才的培育環境。毒理學博士學位學程2011年成立後,即積極推動毒理學家認證制度,以因應國內環境及食品等毒物事件頻傳之問題。

研究方面,天然物的研究為本院天然藥物研究所的專長,並在國內居頂尖領導地位,其餘各系碩博士班以建構卓越的中草藥探索、醫藥合成、分析生技、藥物劑型及開發新藥為目標,以實質推展應用性產品及技術,嘉惠社會大眾。此外,本院亦積極推動國際化,目前已與匈牙利Szeged大學和瑞典Uppsala大學建立博士班雙聯學制,並已有第一位學生從高醫暨Szeged大學順利畢業,取得雙博士學位。另外與美國阿肯色醫學科學大學(UAMS)、伊利諾(芝加哥)大學(UIC)和南加大(USC)建立暑期學生海外實習課程,建立雙邊的實質交流活動。

五十多年來,藥學院各系所從蓽路藍縷到師資、設備、教學研究均已有一定的規模與水準,作育英才無數,畢業生在社會各階層也皆能貢獻所學、服務人羣,社會風評甚佳。本院秉承「樂學至上,研究第一」的創校精神以及「堅忍自強,勵學濟世」的優良傳統,在既有的專業基礎上融新匯舊,以培育具獨立思考與主動學習能力,兼具豐富專業知識、研究能量及人文素養的藥學及香粧品科學和專業人才,對人類提供優質之藥事及美容健康照護。而在藥學院之發展策略上,以現有藥學院之架構,強化院內教學、研究及服務之能量,因應國際藥學教育之發展趨勢,並配合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之執行,以建構具有競爭力的藥學專業特色學院。

口腔醫學院

btn_pdf

牙醫學系、牙醫學系碩士與博士班
口腔衛生學系、口腔衛生學系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與二年制在職專班

榮譽與特色

洪純正教授與產學營運處創新育成中心共同合作榮獲全國首創之【牙科產品體驗中心計畫】。
黃純德教授榮獲中華民國「第一屆健康促進貢獻獎」。
黃純德教授榮獲中華民國第二十一屆「醫療奉獻獎」。
黃純德教授成立特殊需求者照護中心,擴大對特殊需求者的照護服務。
黃曉靈副教授榮獲全球衛生年輕領袖獎(JUNIOR LEADER IN GLOBAL HEALTH AWARD):
Tulane SPHTM Centennial 2012, USA。美國Tulane University公共衛生暨熱帶醫學院百年大會
傑出校友獎項,2012/11/11。
何佩珊副教授榮獲教育部「100年數位教材認證」。
落實醫學倫理及人文關懷精神,提供偏遠地區醫療及國際志工服務。
深化以全人專科醫療的口腔健康照護、預防與治療。
實務推廣學術研究成果,增進社區民眾口腔健康。
跨領域整合研究資源並推動及深耕長期國際性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發展。
強化齒科醫療器材產業,配合政府產業發展政策,協助傳統牙醫學產業高值化轉型及創新系統的研發。
建立校友資訊管理平台,整合並強化校友資源。

口腔醫學院包含牙醫系所及口腔衛生學系所。首創國內以學院規模來辦理牙醫學教育,並朝著具國際水準的口腔醫學教育邁進。牙醫學系教學力求臨床技能與基礎科學互相印證,讓學生儘早接觸臨床環境,使理論及臨床技術融會貫通。牙醫學研究所為培育我國牙醫學教育及研究人才而設立,主要培養牙醫學研究與醫療並重的高級人才,除了提升牙醫學研究水準並將成果直接應用至臨床上。口腔衛生學系目標為培育具口腔衛生教育能力、牙科醫療輔助能力、口腔預防保健能力、創新思辨能力及全球視野能力的口腔衛生專業人才。

擁有全台灣目前唯一之口腔衛生研究所,目標為培育具有口腔衛生專業知識與研究能力、特殊族群口腔衛生問題研析與改善能力及口腔健康促進及政策探討之研究與實務能力。本院以系所整體運作、科技整合、跨領域研究方式,配合國際學術交流之推動,培養我國牙醫科學、口腔健康促進與政策、一般與特殊族群口腔健康照護及預防牙醫學的一流人才;為民眾提供周全的牙科及口腔照護服務,以提升整體口腔健康照護與生活品質。

發展重點與未來展望:

一、培養具專業水準的牙醫師及口腔衛生照護人才。
二、設置三大院級研究中心,分別為全球卓越口腔健康研究發展中心、齒科醫療器材產業研究中心
和口腔顎顏面影像研究中心,與世界接軌同時推廣學術研究成果並結合產業界。
三、檳榔與口腔癌及口腔潛在惡性病變相關研究(口腔癌轉移機轉探討、幹細胞治療口腔癌及口腔
潛在惡性病變)。
四、骨免疫與牙周病、骨質疏鬆症、風濕免疫症之成因與治療。
五、口腔厭氧菌、口腔微生物與全身疾病之相關研究。
六、牙醫學幹細胞的相關研究。
七、動物模式口腔癌及口腔潛在惡性病變之產生及影像分析應用。
八、開發牙醫領域尖端科技。
九、促進本土化疾病口腔衛生的保健及社區口腔衛生流行病學研究。
十、加強國際學術交流。

未來將藉由不同研究及教學領域的專長,從相容性和互補性為出發點來組成院內研究及教學團隊,進行多面向的整合性教學研究。

醫學院

btn_pdf

醫學院
-醫學系(七年制)、藥理學科碩士班、生物化學科碩士班、生理學科碩士班、基因體醫學科碩士班、神經學科碩士班
-學士後醫學系(五年制)
-運動醫學系
-呼吸治療學系及二年制在職專班
-腎臟照護學系(二年制在職專班)
-醫學研究所(碩士班及博士班,碩士班分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組)
-臨床醫學研究所(分癌症組、消化系統醫學組、臨床神經學組、環境職業醫學組)。
-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與中央研究院共同辦理)
-環境職業醫學博士學位學程(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辦理)

榮譽與特色
‧分別於2006、2013通過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之改革目標及追蹤訪視評鑑
‧2009莊萬龍教授榮獲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
‧2011何美泠教授榮獲第八屆國家新創獎、2013卓夙航教授榮獲第十屆國家新創獎
‧2014顏正賢院長、林口長庚整形外科醫師魏福全校友榮獲第六十七屆台灣醫療典範獎
‧跨領域、跨院校整合相關研究資源與技術,提升整合型計畫申請能量;培養院內具高研究能量人才,加入國科會之國際合作發展研究計畫。
‧建立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研究平台,建立轉譯醫學應用架構與機制,強化技術研發成果發展,發展相關技術移轉與產學合作契機。
‧積極推動醫學院與附設醫院教學、研究人才庫之建立與合作,落實人才之最佳應用,以有效提升整體成效。
‧推動醫學教育研究,擬定醫學教育中長程發展計劃,推動教材創新與品質提昇以落實醫學教育改革成效。
‧藉由跨院、校之合作,將課程橫向整合、縱向深化,與先進國家的醫學教育接軌,增加外國學生,強化醫學教育之國際交流。
‧培育具國際競爭力之健康專業人才、提升國際學術能見度及影響力、深化學生人文涵養,實現社會關懷及持續照顧弱勢族群,參與國際人道醫療與健康照護,達成全人教育目標。

醫學院以培育「專業素養、關懷鄉土、服務社會、宏觀視野」的醫學專業人才為教育目標。注重人文精神與醫學領域結合,養成具全人照護能力、知識涵養能力、行為溝通能力、合於體制的決策能力、醫療專業素養能力、終身學習能力之學生。現今全院約有2,100位學生,專任教師將達300名,醫學院視院務發展所需,設置「教學組」、「研發組」、「綜合組」,並於96學年度為積極推動研究陸續設立「熱帶醫學研究中心」、「敗血症研究中心」及「醫學教育研究中心」、「肝炎研究中心」、「糖尿病研究中心」。醫學院各教學與研究單位一方面配合醫學院中長期重點發展方向,在教師、學生、教材與研究四個方面,分別實現本土化與國際化,強化跨領域的產業合作機制。另一方面則在各自專業整合的基礎上,發展符合潮流的系所特色。

本學院每年持續增聘師資以維持教學品質,在教學上,課程整合與教學卓越接軌、發展創新教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推動醫學人文教育。在研究方面上,建構轉譯醫學研發平台、落實學術研究成果與臨床醫學應用結合、爭取執行國家整合型應用研究計畫、與國立中山大學成立跨校研究中心、提高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領域的論文與 SCI 論文總數。而服務學習上,以師生合作、團隊工作,並由校方支持與輔導的發展模式,進行服務學習與國際志願服務計劃,每年組服務團前往印度、史瓦濟蘭、馬拉威、索羅門等進行志願服務。在國際化上拓展國際學術交流、建立多元國際學生交換計畫、外籍教授協同教學如舉辦哈佛肝臟科週「肝臟週-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Liver Diseases」、與早稻田大學合作發展健康醫學科技。產學合作方面,教師參與產學合作計畫、加強學界與業界研發成果共享,成果豐碩。

為持續推動本校與國外大學的雙聯學制合作,積極與國際知名大學洽談跨國雙聯學位合作。不僅提供本校師生更多的國際資源與合作機會,更實質深化本校與國外大學的學術交流能量。已經執行的雙聯學制合作:醫學院及口腔醫學院與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簽署博士班雙聯學制協議書;2012年11月醫學院及藥學院-瑞典Uppsala大學藥學院簽署博士班雙聯學制學程。

未來展望,本學院發展重點如下:
‧提昇教師研究能量與競爭力。
‧基礎醫學理論與臨床醫學應用的結合。
‧經由卓越教學五個層面提升學生A.S.K. (Attitude, Skill, Knowledge) 核心能力及就業率。
‧經由研究團隊整合,連貫基礎醫學、臨床資源,提昇學術潛能並擴展生醫產學合作。
‧國際研究團隊合作,邁向研究國際化。
‧儀器設備汰舊換新可提升教學與研究品質與效率
‧鼓勵教師到國內外大學參觀訪問與短期進修,增加國際學術研究提升國際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