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未分類

旗津醫院牙科的未來發展

旗津醫院牙科 許坤榮主任
btn_pdf

 

旗津地區民眾由於地理環境的限制,相較於鄰近其他行政區,在醫療照護資源的獲得上,常顯得十分的不方便。在牙科醫療方面,雖然有幾家牙科診所可提供基層牙科醫療服務,然而,在進階整合型牙科醫療照護的需求上,常需要往返奔波於鄰近其他行政區的大型醫院才能獲得。而另一方面,旗津地區人口以高齡者、外籍配偶及勞工漁業人口比例最多,這些就醫人口在牙科醫療內容的需求上,均有其特殊性。鑑於此,旗津醫院牙科在各項軟硬體的規劃及未來的發展上,需有別於其他地區的不同考量。

短期發展目標:完成基礎牙科醫療軟硬體設置,穩定牙科醫療服務品質

旗津醫院牙科初期醫師陣容,是由一位專任主治醫師及三位來自附設醫院及小港醫院的兼任主治醫師所組成,每位醫師在牙科專業上均有多年豐富的經驗。醫療內容除了一般牙科外,更涵蓋了各式固定及活動假牙製作、人工植牙、牙周病(手術)治療、拔牙手術、全口重建、美容牙科、齒顎矯正及門診時間內的急診照會等項目,可滿足大部分旗津地區民眾進階型牙科醫療照護的需求。

在硬體設備方面,本科設有治療椅2部、數位化牙根尖X光機1部 、數位化全口環顎及斷層X光機1部,所有的X光影像均以PACS影像系統上傳高醫醫療體系各院區,除了旗津醫院院區內相關單位可讀取本科X光影像外,其他三院區(附設醫院、小港醫院及大同醫院)均可讀取。不僅增加了照會諮詢其他牙科專科醫師的方便性,有利於整合型牙科醫療照護的提供,也讓其他非牙科(如:急診、外科、耳鼻喉科醫師)醫師,在做相關傷病部位診斷時,多了一個可靠的工具,可有效減少旗津地區民眾因需轉診而往返奔波其他院區的情況,以期能在短期內達到牙科醫療在地化的目標。

中期發展目標: 增設牙科特別門診及建立社區牙科醫療照護能量

除了繼續完善各項軟硬體醫療設備外,將針對旗津地區人口的特殊性及相關業務的需求量,增設牙科特別門診,如:銀髮族牙科特別門診、懷孕婦女牙科特別門診、身心障礙者牙科特別門診及牙科門診戒菸服務。此外,為了更瞭解社區民眾的口腔照護需求,除積極配合醫院各項社區活動外,將尋求與附設醫院牙科部合作,申請牙科PGY訓練機構認證,引進年輕醫師投入社區活動,藉由年輕醫師的服務熱忱,活化社區牙科醫療照護的能量,以期能讓正確的口腔衛生知識散播到社區的每一個角落。

長期發展目標:擴大重點需求項目發展

視政府與醫院的政策以及牙科在各方面的發展狀況,針對旗津地區,甚至鄰近行政區民眾的重點牙科醫療需求項目,引進更多牙科專科醫療人力,並擴大門診及社區服務能量,以建立完整性全人醫療能量,真正落實牙科醫療在地化的目標。本院郭昭宏院長指出:旗津醫院將會是一個小而美、小而精的標竿社區醫院。旗津醫院牙科的未來發展,也將以病人的需求為中心,發展特色醫療並強化社區服務,以期能早日達到標竿社區醫院的優質牙科的目標。

牙科2

大同醫院81氣爆病人出院歡慶感恩會

大同醫院院長室陳益良高專
管理室雷蕾組長

btn_pdf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8/27舉辦81氣爆病人歡慶感恩會,由高雄市衛生局副局長鄭明倫、大同醫院院長侯明鋒帶領整型外科4名主治醫師吳益嘉、程以長、蔡明哲及沈彥廷暨醫療團隊向3名於本院治療的燒燙傷病人獻上祝福,病人亦向醫護團隊致以誠摯感謝。

3名燒燙傷病人於8/1凌晨送入大同醫院急診,均為40%以上2度灼傷,3人在大同醫院醫護團隊悉心治療下,分別於可陸續出院。

大面積燒傷的患者,由於失去皮膚的保護以及壞死皮膚會產生傷口及毒素侵犯全身,引發病人大量失溫及失去水分,亦可能會有嚴重的全身發炎反應,造成其他心臟、肺臟及腎臟衰竭的可能,外界的大量細菌及黴菌亦可能直接侵犯體內,故照護重點就在於大量補充水分,保持小便量在0.5-1c.c/kg/min、防止體溫散失與早期給予足夠的營養。此外,3名病患中除蘇姓病人合倂左膝肌腱損傷外,其他並無合併如腦出血、內出血或臟器破裂等嚴重併發症,所以在豐富經驗的整型外科醫師、專門傷口護理師及急重症專長的護理師照料下,能夠快速恢復。一般而言,大面積燒傷病患只要度過危險期,復健是重要且長期的問題,早期使用關節副木及彈力衣,均是病患重返社會的契機。現今醫療科技進步,使得醫師能更從容的處置傷口,是病人恢復迅速的主因,惟出院後仍需注意防曬、保濕以及心理重建問題。

大同醫院醫護團隊在氣爆當晚即配合高雄市緊急醫療網調度醫護人力共7名前往二聖醫院指揮站支援,為第一家報到的醫療院所;此外,當晚亦啟動大量傷患危機應變召回42名醫護人員,照護受難傷患,同時開啟員工關懷機制、病情討論會等召集相關單位介入,全力配合市府單位醫療就護及慰問,除響應體系捐款市府外,亦主動將原中秋禮品經費10萬元新台幣贈予在地消防分隊作為消防設備基金,共同為高雄市民盡一份力,協助傷者及家屬早日走出傷痛。

南部首家引進乳癌術中放射線治療

大同醫院院長室陳芳銘醫秘
管理室組長雷蕾

btn_pdf

 

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乳癌已是國人最常見的癌症,由於癌症篩檢的推廣,早期乳癌發現比例也逐年增加。以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近4年來共手術治療500餘名乳癌病患為例,其中80%為早期乳癌,而從乳癌篩檢發現的零期與一期乳癌比例更可達72%。由於早期發現,接受乳房保留手術以減少乳房全切除所造成的外觀與心理負面影響,已是許多乳癌病患選擇。雖然相較於乳房全切除手術,乳房保留手術後局部復發的風險會增加,但可以藉由術後放射線治療,減低乳房保留手術後產生局部復發的風險。

大同醫院特別引進歐美發展的治療乳癌新技術—術中放射線治療(intra-operative radiotherapy, IORT),原理在於乳癌局部復發最常見的位置是在原乳房腫瘤切除部位周圍1公分範圍內,所以針對切除乳癌後的乳房周圍組織進行放射線治療(電療)可以減少大部分的復發。

乳房IORT近接治療儀是藉由乳房腫瘤切除後的乳房組織空腔中,置入一個臨時性的微小放射器,並經過電腦精密計算的水球來維持照射體積的完整性,確保輻射劑量能夠給予確切的局部組織,達到腫瘤治療的目的。施行方式是在進行乳房腫瘤切除術時,於術中同時進行病灶處局部放射線治療,照射時間約10至20分鐘;由於病患仍處於麻醉之中,因此不會有不適感,而術中單一一次高劑量的治療效果,等同傳統低劑量分散累積的治療效果。術中放射線治療(電療)的優點在於只需要在術中單一照射,之後就不用到醫院接受電療,此外對非乳房組織的不必要照射也可以減少。經研究顯示,針對年紀不小於40歲、腫瘤不大於3公分、沒有淋巴腺轉移且術後病理檢查切除組織邊緣無癌侵犯的早期乳癌以及針對乳頭乳暈保留乳房全切除的患者,均適合進行術中放射線治療照射乳頭乳暈下組織,減少復發。

傳統的術後放射線治療需要連續5到6週,每天進行放射治療。許多上班族婦女需時常請假,造成工作上的不便,其治療過程中連續累積的放射治療劑量也可能造成皮膚紅腫、水泡甚至皮膚顏色變深,另外全乳房照射或多或少也可能對於位於乳房後方的肺部及心臟造成傷害。

醫學的進步使得現在癌症治療強調個人化醫療,如同藥物標靶治療,乳癌術中放射治療兼具療效、低副作用與方便性優點,可提供早期乳癌病友治療時的新選擇,但亦提醒病患選擇術中放射線治療時需注意:

  1. 目前只建議使用在早期乳癌且屬於低危險族群的患者。
  2. 如果術中前哨淋巴節有乳癌轉移或術後正式病理報告發現淋巴有轉移或手術腫瘤切除邊緣有殘存癌組織時,還是需接受傳統全乳房照射。
  3. 目前健保沒有給付術中單一放射線治療,患者如果選擇術中單一放療則需自費。

術中乳癌放射線治療手術是一種部分性乳房加速放射線治療,針對復發的高風險區域進行預防性照射,照野小,副作用也少,大幅減輕病人身心負擔及對病人生活上的衝擊。未來,相信此種新療法還有更大適用範圍,能夠與外部照射技術相結合而達到更佳的腫瘤治療。

 

◎手術中放射線治療與傳統放射線治療比較表

項目 手術中放射線治療 (IORT) 傳統放射線治療
開始放療時機 手術中同時放療 手術2-3個月後開始
放療次數 手術中同時放療 (只需一次) 連續5~7週,週一到週五每天須到醫院治療 (共25-35次)
每次放療時間 8-15分鐘 10-20分鐘*不包含每次往返醫院時間
適應症 早期乳癌 (腫瘤小於3公分、淋巴無轉移、手術邊緣無癌殘留及年紀大於40歲者) 乳癌手術後醫師認為需要接受放療者
優點
  1. 方便省時(不需往返醫院反覆接受放療25-35次)
  2. 提昇病患生活品質
  3. 較少乳房外觀變形或皮膚顏色改變
  4. 提早放療可降低復發
目前使用傳統放療
缺點 僅適合治療早期乳癌 須往返醫院反覆接受放療25-35次、乳房皮膚變紅膚色變深、可能導致保留手術後外觀變形、臨近重要器官(肺部及心臟)有放射線暴露風險
費用 自費 健保給付

 

全球首創「高雄市兒童少年驗傷醫療整合中心」

高醫附院社會服務室 劉姵均主任

btn_pdf

 

鑒於兒童少年受虐案件多數第一時間需要醫療協助,社會局社工或警察在調查兒童及少年受虐案件時,常會面臨兒童或少年之受虐者因年幼或身心障礙及其他因素(例如:遭受威脅或袒護施虐者……等)而無法或不願陳述事實經過,使得調查產生困難,對於傷勢的研判上亦會產生阻礙。為有效發掘與保全證據,並能即時給予兒童少年診斷治療,高雄市政府社會局期冀仰賴不同領域之專家協助,賴文德院長獲悉後,深感高醫附院專家團隊齊備且肩負社會責任無旁貸,即責成當時擔任附院醫務秘書之旗津醫院郭昭宏院長跨單位協調,在急診醫學部劉耀華部長、郭芳里護理長、外傷科李維哲主任、病理部蔡志仁主任、尹莘玲主任、小兒科周柏青醫師、社服室劉姵均主任、王春雅社工師、蕭懿真社工師等共同參與與支持下,促成本中心專業團隊、人員訓練與兒少專屬驗傷空間。103年7月21日在市長陳菊、黃元冠襄閱主任檢察官、楊碧瑛主任檢察官、社會局張乃千局長、衛生局鄭明倫副局長、高雄市警察局婦幼警察隊陳玲君隊長及家防中心陳桂英主任等貴賓蒞臨下,共同與賴文德院長為全國首創之『高雄市兒童少年驗傷醫療整合中心』揭牌,由高醫兒童少年驗傷保護專家群共同為本市兒童少年受虐個案服務,針對複雜受虐個案提供聯合會診評估機制、完整鑑定及報告,以供調查單位偵辦案件之佐證,提升本市兒童少年驗傷採證及醫療服務之高品質及高專業度。

『高雄市兒童少年驗傷醫療整合中心』專業團隊陣容主要由法醫病理科尹莘玲主任為首,結合社服室、心理室、小兒科部、急診醫學部、外傷科、精神科、婦產科、骨科部、營養部、小兒外科、家庭醫學科、影像醫學科、兒鼻喉科、眼科、口腔顎面外科、兒童牙科、皮膚科、泌尿科、一般外科等30餘位專業人員, 將秉持著六大原則:以『服務』被害人為宗旨、『保護』兒童及少年為優先、『整合』醫療資源、『行動』積極為被害人蒐證、『專業』諮詢及服務、成為『信任』優質團隊,為保護兒童少年權益目標邁進及共同努力。

心圓病房十週年 感動與共十週年

附設醫院心圓病房 陳虹錚護理長

btn_pdf

 

隨著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在民國89年通過,近幾年,台灣安寧緩和醫療逐漸植入民眾的心中。高醫心圓病房因應南台灣末期病人的需求在93年6月成立,從10床開始,一步一腳印,一點一滴的累積照護經驗,擴展至20床,今年剛好滿十週年了!回首這十年來,疾病苦痛、死別難捨,種種的人間溫情在病房每個角落反覆的上演。也因如此,感謝許多病人及家屬成為我們生命中的老師,以自身感受疾病的折磨,讓我們預見許多未來人生的範本。

在安寧療護中,強調四全照護—全人、全家、全隊及全程,我們將這樣的理念帶入臨床照護之中,以安寧共同照護、心圓病房、安寧居家串聯,參與病人從診斷開始及疾病治療的過程,還包含出院的後續服務,以及病人往生之後遺族的哀傷輔導,提供連續性護理。高醫心圓病房安寧團隊,除了醫護人員外,還包含宗教師、心理師、社工師、及志工,展現全隊服務精神。以靜心圓滿的服務精神,融入平時的照護,希望能盡力滿足病人及案家的期待與需求,無微不至的協助達到生死無憾的「圓滿」意境。

在心圓病房,約有28.7﹪的病人是為有傷口的病人,傷口除了末期病人因瘦弱、惡病質及長期臥床容易發生的壓瘡傷口之外,還有一大部分的病人是因癌細胞浸潤、擴散而產生的腫瘤傷口。腫瘤傷口會隨著疾病的進行而逐漸惡化,容易出現惡臭及滲液,病人常因此而拒絕外出。但是,在高醫心圓病房,醫護人員會每日細心評估,依傷口狀況調整換藥方式、搭配精油使用,使傷口維持清潔、乾燥,有效降低異味與改善外觀,使病人願意離開病室,與人群接觸。因為我們知道,傷口不僅僅是生理的問題,其實更是會對病人心理產生莫大的影響。而我們雖然在病人生命的終站才服務到病人,但是並不會漠視他的傷口,還是會積極的介入及處理。這就是高醫心圓病房這十年來最大的特色之一。

在心圓病房裡,還有許多的感動與圓滿。陳先生出生於澎湖,一生熱愛海洋,他還是帆船俱樂部的會長;事業有成的他,因為懷念故鄉的純樸景色,又有感於澎湖已被過度開發,所以長年居住於與童年時故鄉相似的菲律賓長灘島。55歲時被診斷出罹患食道癌末期,他希望改採安寧療護方式,於是我們便這樣認識了他。團隊成員常常看他眉宇間透露出些許感傷;原來,長灘島宛如他的第2故鄉,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再回到他思念的長灘島一看。當我們接收到這樣的訊息,便開始著手準備讓他回到長灘島的計畫。病人是使用嗎啡針劑控制疼痛,若要出國需帶足夠針劑及家人也要學會使用自控式儀器,因為了解到病人時日有限,還有末期病人出國手續須經過許多繁瑣的關卡及送件,團隊成員無不積極準備,快馬加鞭,與菲律賓當地的醫療部門、在台辦事處聯繫,也通報我國內政部、航警局以及航空公司。最終是完成病人的心願,雖然只短暫的停留在長灘島5天,但最後見到病人回到病房時那滿足的笑臉,團隊都感到十分的安慰。

今年9月,我們將這十年的感動集結成書,這其中包含成員在照顧病人的歷程中陪伴、圓夢及照料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例如志工自覺在心圓病房服務就像是當一顆糖,給病人一點甜,希望藉由他們的付出,讓病人苦痛的日子得到一點舒緩。護理人員自命為一個擺渡人,努力以最平穩的方式保護病人,在家屬的目光中將病人送到彼岸,使雙方能少一點掛慮,繼續走向各自以後的路。在安寧療護中,我們除了以四全照護的理念服務病人,最終還是希望在我們的陪伴下病人及家屬能圓滿的道歉、道謝、道愛及道別,達到內心的平靜。而心圓病房團隊會繼續努力往下一個十年邁進,以期服務更多的病人及家屬,在出生與死亡之間,走完人生的圓。

新影像-1

103年「璀璨生活 戀戀藝術」校園藝術季

通識教育中心  李宗勳

btn_pdf

 

今年以「璀璨生活、戀戀藝術」為主題舉辦校園藝文活動,希望藉由密集的藝文活動提升師生的藝術涵養。同時結合書院教育,藉由環境塑造的境教以及書院老師以及學習助理的身教面著手,希望學生除了專業課程外,亦學習更多的知識與藝術欣賞能力。

本學期的校園藝術季靜態展覽,9月至12月每個月皆邀請不同的藝術工作者進行展覽,內容多元,包括林永明老師的工筆彩墨繪畫、陳田圃老師的南非風情攝影等。除了平面的藝術展現外,本學期特別邀請詹智勝陶藝家,為高醫師生展出一系列茶壺、茶杯、茶倉等陶藝作品。舉辦開幕茶會時則會邀請藝術工作者為學生講解其創作內涵,讓學生除了欣賞作品的圖像之外,也能藉由了解其意涵而有更深刻的體悟。除了校外藝術家,亦安排展出本校文藝獎及才藝獎比賽的得獎作品,讓師生有更多揮灑的舞台。

專題講座本學期邀請到文學、史學、哲學、藝術及社會各領域專家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知識。邀請衛武營玩藝節參展的劇團編導、探險家林義傑等,並有作家、編舞家、阿卡貝拉演唱者等各種不同藝術種類的專家,提供藝術方面的見解與交流。除了藝文外,講座學者也包含各類的社會議題,如安寧療護、環境公害、媒體素養等專題,讓學生能夠反思這些與自身最為貼近的議題。

動態表演部分配合60週年校慶,於10月份舉辦一連串的表演活動。在藝術季開幕活動後,由朱美玲舞蹈團以及四位烏克麗麗演奏者帶來精彩表演,為本學期的藝文表演活動揭開序幕。緊接著於10月13~16日的校慶週舉辦【樂音不斷,歡慶六十】社團聯合音樂會。音樂週由烏克麗麗社打頭陣,於午餐時段準備了一連串時下流行歌曲的彈唱表演,以兩把烏克麗麗相互應和,再加上悠揚的人聲演唱,讓同學們有一個悠閒的午間時段。管樂、弦樂以及國樂三社更是用磅礡的音樂演出,提供學生在課餘時段有欣賞音樂演出的機會。而在10月16日校慶當天,弦樂社、管樂社、國樂社、烏克麗麗社及民謠吉他社更是輪番上陣,讓校園內一整天樂音不斷,掌聲不停,為校慶增添不少藝文氣息。另外旅日醫學博士陳正雄醫師特地邀請故鄉室內樂團舉辦校慶音樂會。『故鄉室內樂團』是以台灣留學歐美音樂博碩士及國內菁英所組成的室內樂團,這群音樂家們的精湛演奏,不論在國內或國外皆能引領參與者體驗優質音樂,讓高醫師生能在校園內享受古典之美妙音符。

11及12月份有多元的表演節目,首先登場的是庫普蘭巴洛克合奏樂團,由歐洲頂尖的古樂演奏家和教授,組合不同的主題和古樂樂器,帶來國內較為少見的文藝復興時期古樂演奏。接著是烏克麗麗冬日音樂會,以4把烏克麗麗及木箱鼓的搭配演奏,變化出豐富的樂音。舞工廠以具有強烈節奏感的踢踏舞配合舞者的肢體,表現出音樂與肢體的完美結合。音樂與舞蹈之外,戲劇也是表演藝術重要的一環,白文鳥電台用與觀眾互動的新型態表演方式演出,相信能讓高醫師生有不同的體驗。

最後壓軸的年度大型音樂會是由中山大學巴洛克獨奏家樂團,為高醫師生舉辦『心動』音樂會,演出內容將挑選人們記憶中最扣人心弦的流行歌曲,除了演奏之外,更邀請歐開合唱團最重要的兩位團員共同演繹這些動人旋律,為本學期的藝術季畫下完美的句點。

校慶表演-管樂社 (1)

 

 

 

 

 

 

 

 

 

 

 

【灌溉基礎力.青春煉成金】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系列論壇-基礎力

教學卓越辦公室

btn_pdf

 

教育部自94年起試辦「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以經費競爭型機制獎勵大學校院提升教學品質。教卓計畫從95年起正式啟動,計畫執行至今近8年,由第1期(95至97年)強調「制度建置」,第2期(98至101年)目標則轉為「制度深化,成果檢核」,第3期(102至105年)已轉化為引導學校以其優勢自我定位,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及發展學校特色競爭力,以達「學用合一」的目標。

因此,為了協助學生強化就業力、國際觀與全球移動力,培育符合社會與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也進一步使社會各界得以瞭解「教學卓越計畫」的執行現況與成效,教育部在102至103年度辦理學生關鍵競爭力系列論壇,論壇議題聚焦在基礎力、國際力、就業力、創新力、教學力、服務力、跨界力等七大關鍵競爭力。

而七場關鍵力論壇,自102年12月迄今已辦理5場,第六場的「基礎力」論壇則於103年9月26日在高雄醫學大學300人國際會議廳辦理,本論壇由高雄醫學大學主辦,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及義守大學共同協辦。論壇聚焦於學生「基礎力」的培育,除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馬湘萍副司長、教育部教育品質及發展科李政翰科長蒞臨本校指導,論壇亦邀請科技部林一平政務次長、逢甲大學李秉乾校長、元智大學張進福校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李金鴦校長、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伏和中執行長等國內教育界、學術界、產業界各方先進代表,更邀請澳門大學程海東副校長、以及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余濟美院長,共同針對「大學生的科技、語文與媒體資訊運用素養」、「高等教育的軟實力培育」、「書院風潮」等議題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言。綜合座談「大學生基礎力的培養」的部分,則安排各校與大學生代表的台灣醫學生聯合會醫學教育部長周炯彤同學分享培育與學習基礎力的經驗,透過跨海各校的經驗交流,並同步在中華大學進行遠距連線,成功激發出高等教育的創新火花。

本校校長劉景寬於開幕致詞時,透過比爾蓋茨、賈伯斯中輟的例子,引發對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的感慨。他說,知識高度成長、科技快速進步,使全球高等教育均受到挑戰,大學必須利用短短幾年時間,把份量爆炸化的知識、科技傳達予大學生,使其銜接世代責任、為社會貢獻所學,然而知識與科技的變化實在太快,也為高等教育帶來壓力與嚴峻的挑戰。於是,在重視創新研發的風潮下,台灣高等教育也必須改變,過去重視提升學生的學術知識,轉而積極培育學生的端正品格、團隊合作、人際互動、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等核心基礎能力。隨著基礎力日益受重視,大學教師也須隨之重新審視自身教學內容與態度。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馬湘萍致詞時也特別提及,雖然博雅教育(Liberal Art Education)在近年的教育改革中未被正面強調,但學校施行博雅教育、育成學生堅實的軟實力,實為不可忽略之重要面向。並相當肯定高雄醫學大學藉由本次論壇,廣邀海內外專家共聚一堂、分享學生素養培育之議題,進而促成跨校間的交流學習。馬副司長亦指出:高醫大今日邀請的曾志朗院士為國內對於博雅素養教育極具前瞻性之學者,不僅率領各界專家共同成立「教育部提升國民素養專案辦公室」,以提升國民之中文、英文、數學、科學、數位與教養美學等素養為目標,並成立教師專業素養的研究群,希望能在建立國民素養內容與指標的同時,透過師資培育的訓練,落實基本素養的教化。馬副司長肯定培育基礎力的重要性,並相信只要透過學校適當的引導,學生之基礎力將可具體並發揮影響力。

論壇第一場主題為「大學生一定要懂的!大學生的必備素養-科技、語文與媒體資訊運用」。主持人為高雄醫學大學劉景寬校長,主談人為科技部林一平政務次長,與談人則為元智大學張進福校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李金鴦校長。科技部林一平政務次長直指學習語文的重要性,語文不僅可訓練學生的創造、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等能力,學習異國語言亦可跨越文化藩籬、增長多元視野,可說是「一個人會多少種語言,就有多少種生活」。元智大學校長張進福則認為,學生若欲具備國際競爭力,專業能力是「王道」,外語能力為門票,科技資訊、溝通與團隊整合等能力是加值。且即便現今Google翻譯、Dr. Eye等語言科技工具技術進步飛快,但想掌握一國一地的核心文化,仍需具備語言能力方為根本,勉勵學生須紮實培養自身之語言基礎力與專業能力。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李金鴦校長則比喻,文學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史學使現象可聯結、不再孤立,哲學則為迷宮中的星空,因此,提升、培育基礎力極為重要。

論壇第二場主題為「大學生要知道的硬道理!-高等教育的軟實力培育」。主持人為逢甲大學李秉乾校長,主談人為中央研究院曾志朗院士,與談人為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伏和中執行長、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黃俊儒教授。曾任教育部長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志朗指出,繼「硬實力」、「軟實力」之後,當臺灣面對風起雲湧的全球化競爭世界時,學生不僅該放大格局與視野,也該喚起第三種實力-強化並巧妙運用「巧實力(Smart Power)」。呼籲國內不應在現行民粹主義下,妥協了需長期施行之政策,應以科技、文化輔以教育,貫徹培養學生之巧實力。並勉勵學生在關鍵時間點運用「巧實力」整合傳統、開發援助和解決問題的能量與構想,以因應艱鉅挑戰,打造自己的未來,因此,加強人才「巧實力」,將是學校教育與企業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執行長伏和中則從產業界角度闡述職場應具備之軟實力,並引述美國名校教授建議,點出學生應於大學時期即培養自身的「逆向思考」、「尋找良師」、「改變期待」、「涉獵政治(主動學習)」、「縱橫書海」、「接觸課堂外的世界」等軟性基礎力。而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黃俊儒勉勵學校應藉由基礎力培育每位學生成為獨一無二的「幹細胞」,而非將學生捏造塑形為產業界下訂單的量產公版「雞腿」,如此方能適應快速變動的世代。

論壇第三場主題則為「書院風潮再起?!-書院教育如何培育大學生的基本素養」。主持人為高雄醫學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周逸衡院長,主談人為澳門大學程海東副校長,與談人為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余濟美院長、清華大學清華學院李家維名譽院長。由於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人才,人才的需求隨時代變遷而有不同的改變。過去在擔任東海大學校長時推廣博雅教育的澳門大學副校長程海東指出,大學培養人才的觀點與策略必須跟上時代脈動,提供更宏觀的學習環境。目前他在澳門大學推動專業教育、研習教育、社群教育與通識教育「四位一體」的教育模式,透過住宿式書院系統與學院制度相輔相成,營造共同學習和生活的社群,使不同國籍、年級、學科的七千多位學生得以同宿共膳,並一起策劃、參與各式書院活動,從而培養具跨文化視野、社會責任、溝通能力和團隊精神的優秀學生。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院長余濟美則說「我自己就是書院教育的產品!」,學化學的他受惠書院教育,對藝術、人文展開興趣,為日後人生打開更寬廣的視野;「這個世界在變,你永遠無法想像未來如何發展,大學生為了面對世界的挑戰,需要習得基本能力,而書院教育就能幫助學生發掘終生學習的潛能,培養他們成為懷抱全球、關心社會的公民。」而在台灣落實書院、住宿教育的清華大學清華學院,近年培育一群具有世界觀、關心弱勢的學生,於自願性公益事務上發光發亮。清華學院名譽院長李家維說,書院學生自主發起社會關懷的活動,長期陪伴新竹市新移民家庭的孩童閱讀故事書,這個舉動感動了新竹市政府,市長還特地前往書院向學生致謝。高醫大人文社會科學院長周逸衡則分享高醫大自102年起擴大實驗性書院生培育計畫為大一新生的全人教育計畫經驗,說明高醫大依「奉獻」、「關懷」、「薪傳」、「創新」、「永續」五大主軸成立「濟世」、「懷愛」、「傳習」、「日新」與「厚生」五大主題書院,透過書院導師及生活學習助理的雙向關懷,安排大一生全面住宿,期望透過書院教育的潛移默化,培育學生並重德智體群美。

論壇最後則安排各大學綜合座談,主題為「大學生基礎力的培養-分享各大學基礎力之培育成效」。主持人為高雄醫學大學楊俊毓副校長,與談人為逢甲大學李秉乾校長、義守大學蕭介夫校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王惠亮副校長、台灣醫學生聯合會醫學教育部長周炯彤同學。大學教育被社會高度期待,大學本身也以學生為主體,丟棄以往填鴨教育、努力翻轉教室的創意學習。義守大學校長蕭介夫指出,教育務必適性發展,每個學生都是「天生我才必有用」、「鳥飛魚游、各展所長」,學校務必要為學生創造出不同的機會與可能性。高雄師範大學副校長王惠亮則認為大學應經營自主學習的社群,強化學生自我表達與批判能力,鼓勵學生從多元的學習活動中,提升自我成長的動機、團隊合作、志願服務、國際移動與品德美感等軟實力。目前就讀慈濟大學醫學系五年級的周炯彤同學則從醫學生視角切入,認為高等教育若就醫學系而言,除了專業涵養外,亦須注重「關心參與國際事務」、「醫學生的公民素養」、「價值觀與道德觀」等思想教育的培育。

本次論壇經由主持、主談、與談討論等方式進行,由產官學界菁英針對豐富議題進行探討,並提出建言。與會來賓,除了教育部代表、國內外大學的先進外,為落實協助區域高中優質化的目標,並將多年來的卓越成果典範轉移到區域夥伴學校,以互惠共享區域資源,論壇也特別邀請高東屏區域的高中(職)校長、教務主管參與,活動總參與人次共計310人,整體活動滿意度高達4.6分,顯示本論壇成功為我國高等教育創造嶄新、更具前瞻性的新格局;並在全球少子化衝擊與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浪潮上,攜手共同迎向挑戰、強化國家競爭力!

DSC_0936

從心出發-我的感謝

醫學研究所  許雅玲副教授

btn_pdf

主要學歷

高雄醫學大學天然藥物研究所博士(2006)

高雄醫學大學天然藥物研究所碩士(2003)

經歷

現職: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副教授(2011/08 ~迄今)

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2008/08 ~2011/07)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助理教授(2007/08 ~2008/07)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藥學系助理教授(2006/08 ~2007/07)

學術獎勵

2014年 行政院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高雄醫學大學優秀論文獎

從事學術研究過程及重要學術研究成果

目前我的研究著重於腫瘤微環境和相關標靶治療策略的開發

  1. 腫瘤骨轉移探討:肺癌細胞表達高量IL-8後提升ostoclast分化和活性提高造成蝕骨性骨轉移;而IL-8的提升源自於肺癌細胞的microRNA 33a表現受到抑制,使得PTHrP分子過度表現產生正向的回饋使腫瘤細胞表達過多的IL-8。另外,腫瘤細胞也會刺激osteoblast分泌BMP-2和CXCL5,造成腫瘤細胞轉移至肺和肝臟等。給予CXCL5中和性抗體可以有效的降低腫瘤的轉移。
  2. 腫瘤免疫系統交互作用:肺癌細胞會分泌galectin-1造成樹突細胞功能不全,無法啟動毒殺細胞的T細胞反應。另外腫瘤細胞也會造成腫瘤浸潤之樹突細胞分泌各種因子,包括amphiregulin、HB-EGF和CXCL5等造成腫瘤轉移及提升腫瘤造成的蝕骨反應。利用抗體阻斷上述分子可有效降低腫瘤的轉移並加強標靶藥物Iressa的治療效果。
  3. 致癌基因發現:過度表現galectin-1也會造成腫瘤本身之移行、入侵和轉移能力的提升;抑制galectin-1表現不但可以降低腫瘤轉移的能力,也可以防堵腫瘤造成的免疫失能。

得獎感言

今年榮獲2014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深感榮幸。

但這個獎項並非對我個人的肯定,因為在這榮耀之後包含許多成就的力量。感謝科技部經費和相關研究資源的提供;感謝高雄醫學大學天然藥物研究所和醫學研究所師長一路的提攜,啓蒙我並樹立最佳典範;感謝高醫大和研究團隊提供許多研究資源,才得以將紙上的實驗假設一一驗證;亦感謝所有學生和研究夥伴的努力,方能從教學和討論裡激盪出許多想法,即所謂教學相長。最後要感謝家人長久以來無私的支持與包容,體諒總是超時工作無法陪伴你們的我,也永遠在失敗挫折的黑暗中為我點上溫暖的燈,做我最強大的後盾。

能將自己的興趣,變成一項工作,並在其中貢獻己力,已經是人生最大的確幸了,還能獲得大家對我的栽培和肯定,衷心感激。期許自己能繼續默默耕耘,貢獻所學,並將冷冷bench上擦出所有的感動和熱忱往下傳遞。在未來的學術生涯中,希望能培育出更多有想法且願意投入研究的青年學子。

哇!Impact Factor 24.725吔

藥學系 楊奕馨教授

 btn_pdf

身為一個大學教師,隨時注意自己的研究表現,常常是一股無法忽視的巨大的壓力,雖然有人說國際期刊的影響指數(IF, impact factor)並不代表研究的全部,而且「好」的研究或是「重要」的研究也可以有不同方式的定義,然而現實層面每篇發表文章的impact factor多少,多半還是第一個被問的問題。

自己因為一篇Lancet Oncology的文章,成為全校去年度IF最高的作者時,心中不無惶恐,第一時間急著要跟別人澄清,這是篇invited review paper,而我只是有幸被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陳立宗所長邀請參與撰寫團隊而已;回想起來總覺得自己幸運多於努力,同時也很慶幸自己幾年來累積的研究經驗,也算是不負所託完成使命。

這篇受邀撰寫的文獻回顧,主要的任務是希望彙整亞洲地區胃癌患者治療的共識,並且所歸納的結論與治療建議,需要考慮到不同地區醫療資源的問題;胃癌是全世界第四大常見的癌症,依據WHO在2008年的資料顯示,有四分之三的患者是在亞洲,其中除了日本與韓國在早期發現方面頗具成效,基本上大部分國家胃癌的死亡率對發生率比值(mortality-to-incidence ratio)多高達0.8,因此患者的治療策略是個國際間尤其是亞洲受到關注的問題,國際間雖已有發表一些胃癌治療策略的準則或共識,但是以亞洲地區為主的共識則尚未產生。陳立宗所長受到Lancet Oncology雜誌的邀請組成一個撰寫團隊,台灣的團隊還包括台大的葉坤輝教授、成大的沈延盛教授及高醫的胡晃鳴醫師,國外還邀請了澳洲、中國、印度、日本、韓國等國的胃癌腫瘤專家(oncologist);撰寫的準備工作主要是台灣的團隊負責,從彙整各國的胃癌治療準則及國際間已發表的共識或通則開始整理,先就治療的階段與種類訂出要整理的項目,主要是把文字的描述用表格項目的方式統整,所整理出的項目要能適用於各國的內容,接著台灣的團隊在細讀其他國家當地的胃癌治療準則後,加以歸納,期間來來回回與各國專家進行填表修改與討論,最後再由統整的項目依據醫療資源的程度做分類。

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Lancet Oncology的文章中真的很感動、很開心,在整個文章撰寫期間無數次的討論及與撰寫團隊的信件往來,都是很有價值的經歷,自己歸納整理資料的專長能夠在團隊中發揮,著實有很大的成就感。

由於我個人的專長是統計分析,這幾年來研究方向也多以臨床醫學藥學領域為主,用來研究的方法主要還是資料的彙整與分析,我的研究室不像一般印象中的實驗室,沒有昂貴儀器、也沒有瓶瓶罐罐,除了電腦外還是電腦,是俗稱的「dry lab」。雖然在統計及資料分析的過程中,同樣有萃取、有分析分離、也需要驗證確認,工序步驟一樣都不能少,過程中也是需要一定的專業與經驗,然而在現實層面是不太會讓人印象深刻,更別說會聯想到 high impact factor 論文產出。是對自己是期許也好、是不服氣也好,做dry lab研究難道與high IF無緣嗎?如果對自己有一絲絲自豪或是期許,那就是研究領域不該會有主流或非主流,只要夠用心, 沒有不可能的事!

高雄氣爆災後處理與重建學術研討會

 秘書室 整理

btn_pdf

「一個城市的興起,需要偉大的設計師、需要高瞻遠矚的視野;  一個城市的重建,需要集體的意志、需要共同承擔的勇氣。」

7月31的深夜到8月1日的凌晨,是高雄市令人驚恐的夜晚,許多人徹夜未眠。前鎮區重大工安意外氣爆事件,造成近三百人的傷亡及人民財產損失。從當晚起,高醫校院立刻全力救災,高醫體系的附設醫院、大同醫院、小港醫院,和其他高雄市各大醫院同時發揮緊急與重症醫療專業救治病患;高醫師生也加入協助災民,以及後續的災後社會救助與心理復健工作。高醫體系同時發起捐款活動,盡我們的能力共同承擔這個城市的災難。

這個不幸的事件發生至今將近一個月,對於氣爆發生原因、災後重建與未來如何因應預防等問題,台灣各界陸續提出許多寶貴的意見。作為高雄市的最高學府,切身經歷災難,高醫大與中山大學肩負起大學的社會責任,挺身而出辦理學術研討會;希望經由客觀的、學術性的檢討與討論,為高雄市的重建提出正確的方向與可行的建言。

高雄醫學大學在一年半前與國立中山大學結盟成立「攻頂大學聯盟」,共同為兩校師生的教學與學術研究發展而努力。在氣爆災害發生後,兩校動員投入救災不遺餘力,並且積極探討高雄市民居住環境、健康安全與產業發展、經濟成長之間的互動關係,並尋求平衡與突破。因此,在8月29日兩校聯合舉辦「高雄氣爆災後處理與重建學術研討會」,會中邀請了國內環境工程、化學工程、醫療復健以及社工心理等專業學者,針對化工災害預防、災後重建、災民身體傷害醫療以及心理重建等議題進行研討與座談。

高雄氣爆災害的發生,震驚了這個城市的居民,各界也再次檢視居住的生活環境與都市發展出現的利害關係。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建立完善的化學管線規劃、毒災預防、救災機制、重建機制、急重症醫療、災後醫療支援系統、預防醫學教育、改善工業環境對人民健康影響等,都是當務之急。高醫大將廣邀全國學術界,舉辦一系列的學術研討會。相信透過客觀的學術研討會,一定能夠凝聚共識,為高雄市以及許多工業城市提供未來都會發展、居住安全與民眾健康等層面之具體思考方向和實務策略。

DSC_0102 拷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