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未分類

大馬路行動劇團

 醫資系三年級 沈明諭 書院生活助理btn_pdf

微涼的傍晚,校園的某個角落出現了兩尊行動雕像及三太子大玩偶,路過的人們紛紛駐足觀看,想一探這些雕像與三太子究竟為何會在此,突然間音樂響起,雕像變成了舞者,隨著音樂的變化,原本死板的雕像出現了不同情境與舞蹈。演出了一段精彩的表演。

在一段音樂結束後,行動雕像停止了動作,開始機械式的移動腳步,走向人群,圍觀的群眾正納悶著,雕像突然走到觀眾面前,並且彎腰同時紳士般的伸出手,在雕像面前的學生們也伸出了手與雕像們握手,興奮的笑開懷,伴隨著笑聲與音樂聲,校園漸漸熱鬧了起來。

行動雕像的一舉一動,舉手投足都十分精細,每一個動作都帶著戲劇效果,可以發現面具底下的表演者訓練有素,他們有著雕像的機械式動作,也有專業表演者的舞蹈及戲劇演出,讓在場的觀眾無不為之驚奇。另外,雕像們以風趣的肢體語言拉近民眾距離,能讓觀眾感受到更具真實性,他們就像是活的藝術品一般,希望透過行動雕像獨特的機械動作,配合音樂的情境演出,將歡笑置入在與觀眾的互動之中,走入人群,走入校園,變出更多的幸福。而行動雕像結合行動藝術,並搭配道具與微妙維肖的肢體動作,配合重新編曲的背景音樂,融合各種元素的表演,可說是文創產業的另一突破。

表演結束後,觀眾仍意猶未盡與雕像拍照、握手,行動雕像的出現,讓寂靜的校園熱鬧了起來。人與人間的互動,雕像與人群的互動,充滿著歡笑與幸福,原本不熟悉的人們,也因為與雕像的互動而拉近彼此的距離。

IMG_4990

索羅門群島「婦幼健康照護種子教師工作坊」

        護理學系 吳麗敏助理教授btn_pdf

護理學院在「卓越創新教學、研究和服務,培育具國際觀及人本思維」的宗旨下,大力推廣和鼓勵教師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和服務。自2011年起,本學系與本校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合作,每年有2位具婦幼照護專長之教師協助執行衛福部委託本校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之「駐索羅門群島台灣衛生中心計畫」案,並擔任講員及技術指導。此計畫目的是希望透過再教育當地之第一線護理人員,提升索羅門有邦國家衛生教育。今年的「婦幼健康照護種子教師工作坊」就是在這樣的理念下形成,希望透過種子教師的訓練,將婦幼健康照護技巧推廣至索羅門各群島之醫療衛生單位,提升索國新生兒的存活率和降低孕婦的死亡率。

今年很榮幸再度擔負此重任前往索羅門,去年團隊已經完成「新生兒心肺復甦術(Neonatal resuscitation program, NRP)認證課程」,利用焦點團體和拜訪離島衛生站消毒鍋使用的困境和障礙。今年最主要的目的是擔任「婦幼健康照護種子教師工作坊」的講師,課程設計目標是提升當地護理人員婦幼健康照護相關知識和技能。出發前團隊已經開過多次會議,會中除了討論課程內容和行程規劃,也希望透過不斷的檢討,設計更適合當地的課程教材,期望能符合當地文化和資源有限的困境。2013年10月24日護理學系教師:我(吳麗敏助理教授)和楊詠梅助理教授,自高雄出發前往友邦國家索羅門,團隊包含2位來自醫院的工作夥伴,透過駐索羅門衛生中心團長的聯絡和借用訓練器材,在索羅門之台灣衛生中心舉辦為期2場工作坊(婦幼照護種子教師訓練工作坊,Maternal Newborn Care Seed Teacher Training),工作坊時程為2013.10.28-2013.10.31。

整個課程的設計,重點放在產後母親和新生兒評估與後續照護。課程設計導入了OSCE的概念和精神,讓學員能透過實際操作和練習,亦利用同儕和老師的回饋,提供學員反思、支持和鼓勵的管道。過程中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和有限的設備,展現護理學系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創新技巧。最後學員的回饋給了我最大的信心和繼續努力的動力,這掌聲也將持續帶領我不斷反思和持續提供國際服務的信心與毅力。雖然事前的準備工作耗時耗力,往返索國一路上奔波和中途的轉機、候機,所有的辛勞和努力在最後的「掌聲和讚聲」中畫下成功的句點,鼓舞了身為護理人員的我,如何提供自己進行國際服務,亦深刻體悟護理的「心」和埋下持續邁向國際的種子。

DSCN5603

國際志願服務-馬拉威團榮獲教育部「102年區域和平志工服務類」第一名 

國際事務處企劃發展組 蘇怡寧btn_pdf

高雄醫學大學「國際志願服務計畫」為鼓勵學生拓展國際視野,以人道關懷為出發點,擔任國際志工,貢獻所學,自2005年起迄今,每年均遴選學生前往友邦國家資源較欠缺之區域從事國際志願服務。

本校遴選出去的志工團隊們,不僅在服務當地表現優異,在深耕國際志願服務領域上亦是成果豐碩,並獲得政府指導機構與各界之肯定,今(2013)年更是大放異彩、大有斬獲,在象徵服務學習志工最高榮譽殿堂的「全國區域和平志工績優團隊競賽」中,馬拉威團打敗眾多強敵榮獲教育部102年區域和平志工獎國際志工類第一名。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主辦的「102年區域和平志工競賽」,今年主題為「世界因我發亮」,共頒發:環境、文化、科技、健康、教育、社區、國際以及海外僑校志工等8大服務類別、40個青年志工績優團隊得獎獎項,鼓勵各屆青年學子加入青年志工服務行列。

高醫大馬拉威志工團自2005年成軍,即將邁入第9個年頭,從生根到深耕,每年服務成果廣受各界肯定:

  • 2007年榮獲GYSD 績優團隊競賽第二名
  • 2009年榮獲全國區域和平志工績優團隊競賽第二名
  • 2011年榮獲全國區域和平志工績優團隊競賽國際志工類社區貢獻
  • 2011年榮獲iVT南區創新志工團隊第一名
  • 2013年榮獲全國區域和平志工績優團隊競賽國際志工類第一名

2013年馬拉威志工團一行11人,指導老師-黃純德醫師,隨隊老師-陳俊志、曾兆岑醫師,團員-顏丞偉、葉育君、林沛昀、林庭瑀、劉平川、陳柏仰、毛珮宇、陳鈞隆、林珉璇同學。服務內容重於以兒童教育營、衛生教育和婦女援助等方向,這群志工師生們,成功整合來自本校高醫大的醫學背景特點,除協助協助當地婦女做蔥油餅、帶領孩童洗手、刷牙建立衛生習慣,亦推廣口腔衛教、衛生習慣於日常生活,例如刷牙、洗手等,並有感於馬拉威的教室破舊、毀損相當嚴重,於是在出發前,團員們就已先向國內民眾募款並購買60張課桌椅,贈予馬拉威當地小學,讓當地孩子上學時不必席地而坐,看著小朋友們臉上靦腆卻知足的笑容,志工們內心皆有著說不出的成就感與滿足。

這一群師生志工們,不辭辛勞遠征千里,用他們的愛超越國界、橫跨種族並牽起人與人之間最動人的聯繫,他們守護他人的健康,卻也富足了自己的年輕心靈,在落實國際志願服務的過程中,學校與師生是同步成長與茁壯,主動走出學術殿堂,傳遞人道關懷於國際,學習不僅僅為知識人,而是成為具有無私愛與付出的服務人。

DSCN1247

數位教材之推動-開放式課程(Open course ware)與磨課師(MOOCs)

教師發展暨教學資源中心 陳慰敏btn_pdf

你知道嗎?

數位教學與教材是近年來教學專業的新風潮,透過生動的數位學習教材,打破空間的限制,可提供學生因優質數位教材而達到良善的學習成效,同時亦可將教師們教學的心血結晶,以數位化檔案保存及加以運用。

目前全球最夯的網路課程

Stanford, Prof. Sebastian Thrun,將他200人選讀的「人工智慧概論」在網路上開放,16萬人註冊

  • 於2012年2月成立了營利公司Udacity Stanford, Prof. Andrew Ng,將他的「機器學習」公開在網路上,造成10萬人報名
  • 於2012年4月成立營利公司Coursera
    • 世界在改變,老師教學方法也在進步
    •  翻轉傳統教學法,老師不用在課堂上課
    • 實現因材施教,提供學生更個人化的教育
    • 網路教學,隨時暫停,隨時複習
    • 教育個人化,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
    • 平等教育機會
    • 未來教室–可汗學院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QCGEDbqB3A

開放式課程(OCW)

八年前,開放學習淘課潮席捲全球,各大學跟隨世界引領台灣推動開放式課程(OCW)。亦證實開放式課程(OCW)對於教學實質是有莫大之幫助,開放式課程(OCW)課程不但能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能與學生互動,讓學習更有彈性也進能延伸至教師授課不只傳授教學知識面,更能教授學生如何去主動學習引導問題進而自我或由同儕間一起解決的能力。

本校於2010年6月加入「開放式聯盟網站」,讓教師、學生與自學者可針對個別需求進行教學、研究與學習之利用http://tocwc.org.tw/目前開放式課程無明確規範,只要把課程上網,便能提供一個突破時空限制,使用者皆能獲得更有效率、更彈性的雲端學習。未來亦能銜接導入MOOC計畫的無限可能。

磨課師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今年教育部推出「磨課師(MOOCs)」計畫–有台大、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清、交、陽明、中央)、台灣教育大學系統(師大、各教育大學)加入,希望明年底能夠有一百門課程,期盼搶攻華文市場。

「磨課師推動後,不用進頂尖大學,也能上頂尖的課」,初期以基礎科學為主,例如計算機概論、微積分、英文、物理等,之後再逐步推廣。

中央大學為例,每周四小時微積分,將以「磨課師」方式授課,同學們先上網預習,每周只要進教室兩小時,和老師面對面討論、重點複習,同時,中央大學也針對高中生設計十八小時的微積分課程,通過認證後,未來進入中央,可抵免一學分。取自2013-02-08 中國時報

網路社會的成熟發展,提供了多元的教育資源與學習管道,其中大規模網路開放課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簡稱MOOCs) 已將是近年來之焦點。

教育部舉辦各式研討會亦邀請許多學者與親身力行之教師一同分享實質案例經驗供教師們參考學習,讓教師在教材設計與學生間的互動獲得更良好之效益。如:台大教授葉丙成教授常講述的翻轉教室議題如同為製作磨課師(MOOCs)課程之前身,說明了教學應該由學生自主學習,從「by teacher」變為「by student」,除了讓修課遊戲化,也運用「翻轉教室」概念,讓學習不只是在教室內發生,嘗試將課程錄製影片上網,讓學生在家先修、課堂直接討論,讓學生覺得學習是有趣的,強調互動學習與多元評量機制。進而有效提高學習的效率,亦提供教師們作為教學上的參考。

而磨課師(MOOCs)則提供學習概念更明確的教材單元,能由學習者掌握自我學習之速度,透過線上討論回饋、同儕合作學習、評量與練習等教學活動安排,激發群體運用智慧,實現屬於比較個人化的教育。在學習過程中,也為幫助學習者了解自我學習的狀況,設計評量機制,完成課程後,透過評量協助,讓學習者對整體課程目標有更完善之掌握。

目前本校已積極參與磨課師(MOOCs)與開放式課程製作,以升等加分鼓勵老師們一同參與~期待之後教學面品質提升與成效升級。

2013年高雄醫學大學臨床教育國際研討會活動紀實

教師發展暨教學資源中心 王偉蕙助理btn_pdf

本校國際學術研究大樓三樓臨床技能中心已於2013年10月16日舉行啟用揭牌儀式,由本中心田英俊主任主持、劉景寬校長致詞表示2013已將「客觀結構性臨床技能測驗」納入國家醫師執照考試的一環,運用OSCE評量方式已成為各醫事學系評量學生能力的一種趨勢,因應各系舉辦OSCE評量的需求,本校特設置臨床技能中心提供OSCE國家考試及各學系進行OSCE評量與教學。

配合本校國際學術研究大樓三樓臨床技能中心啟用,於2013年10月19日假本校演藝廳舉辦「2013高雄醫學大學臨床教育國際研討會KMU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inical Skill 2013」,以Impact of National OSCE on 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作為核心主題,演講者分別來自美國Prof. Mark H. Swartz、澳洲Griffith University Prof. Gary Rogers、韓國Prof. Ducksun Ahn等三位國外講者及台大醫院教學部蔡詩力教授共襄盛舉,研討會由劉景寬校長致歡迎詞,邀請賴其萬教授貴賓致詞,與會貴賓包含台灣醫學教育學會朱宗信理事長、慈濟大學醫學院楊仁宏院長、慈濟醫院標準化病人中心高聖博主任、財團法人新光醫院邱浩彰副院長、國立陽明大學藥理學系陳肇文教授、全國醫學院校、醫學中心等約172人專家參與本次研討會。

研討會由Prof. Mark H. Swartz率先登場,其講題為「How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OSCE: challenge and solution?」,演講中針對如何迎接OSCE的挑戰和解決方案等議題,作出巨細靡遺的看法。Prof. Ducksun Ahn以OSCE對學生能力的影響為主題,也分享韓國的醫學教育現況與大家交流。Prof. Gary Rogers主講「How to run an effective Clinical Skill center and training program?」並針對如何建置高水準的臨床技能中心為主軸,提供學生高品質的臨床技能教學,同時也需搭配舉辦各種有效的臨床技能測驗,以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提昇醫療照顧的品質,長期觀點更應以推展「病人為中心」與「病患安全」的醫療照顧為發展。

中午安排了臨床技能中心參訪行程,讓與會貴賓了解本校新成立的國家級考場。下午則邀請台大醫院教學部蔡詩力教授主講「醫學校院聯合OSCE對台灣醫學教育的影響」,蔡教授分別以聯合OSCE對教學層面、學習者層面、臨床實務層面及考試本身進行闡述,參加者不僅踴躍發言與提出自己的觀點,並把握機會與外級講者分享交流。透過校內外參與者的分享與交流,期盼能有效改善醫療專業人才提供的醫療品質及醫療照護成效。

下午時段亦規劃分組討論,每組tutor以一位國內校外貴賓搭配一位本校教師擔任,各組tutor帶領參加人士針對主題進行探討,以自身單位背景與大家交流分享,與會人士共115人,共分3組,各小組成員不僅分享各自領域的豐富經驗與心得,更向外籍講員汲取臨床教育的實務經驗。

此次臨床教育國際研討會結束後,與會人員均表示更了解臨床教育未來的發展與規模,並能從各種角度觀看臨床教育的現況與走向。

IMG_2518

微小RNA應用於急性缺血性中風之治療

醫學院基因體醫學科 卓夙航 教授、王永松、鄭欣芸btn_pdf

微小RNA (microRNA)為近十年來生物醫學界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從1998年發表其主要功能後,隨即於2006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微小RNA係為生物體內自行合成的小片段RNA,其長度約21-23個核苷酸,在演化上相當穩定。微小RNA由體內DNA進行轉錄作用,卻不轉譯成蛋白質,但具有調節生物發育生長之作用。目前已知人類基因組中大約有1400種微小RNA。

腦血管疾病居台灣十大死因的第3位,也是肢體殘障之主要原因,對社會資源與醫療照護之消耗更是巨大。如何以藥物做為積極治療以減少中風後的殘障,與預防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是非常重要之課題。台灣每年約有2-3 萬人中風,缺血性中風佔所有中風的75%。目前FDA唯一核准的缺血性中風治療藥物是血栓溶解劑tPA(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可以疏通血管,然而它可能造成腦出血而更惡化病情及引起嚴重副作用,tPA在臨床使用率只有2~5%,也就是說95%以上的缺血性中風病人並沒有接受針對中風的特殊治療。因此發展另一類中風治療藥物有其臨床及產業之需求。

在國家生技醫藥型科技計畫支持下,筆者與團隊之王永松博士與鄭欣芸小姐利用最新的生物技術以及生物資訊學發現一個生物體內微小RNA,可以調控因缺血性中風所造成之神經細胞受損,抑制神經細胞一連串相關細胞死亡分子之訊息傳遞,有效減少神經細胞死亡,具有改善中風癒後之恢復程度與保護腦神經療效。更重要的是,這個微小RNA不會影響溶血或血小板功能,因此可能不會像tPA會造成腦出血的嚴重副作用。所以,若以臨床上核准之奈米作為載體攜帶此微小RNA,有可能發展成為一個新的治療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的藥物。並且有可能配合rtPA一起使用,藉著不同的機轉擴大療效。

微小RNA治療之優勢: (1) 製備簡單,微小RNA可輕易地以合成。(2). 毒性小,由於微小RNA的組成元件是體內本來就有的核酸,而且微小RNA又沒有一般藥物常見的次級代謝物。尤其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只有短期給藥,因此預期藥物的毒性應不是大的問題。(3) .      代謝產物生物可容性高, 自然的微小RNA、其類似物 (analogue) 或用來降低體內微小RNA之反股(anti-sense)都是以核酸或核酸修飾物做為單位成分。因這些單位成分都已被證實無害於人體,因此以微小RNA為基礎的藥物,可能比一些合成或不存在於人體的小分子藥物來的安全。

目前我們團隊已擁有全球多項智慧財產權(IP)之保護,包括世界布局PCT(專利合作條約, 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與數個相關專利,並且獲得生技醫藥界最高榮譽國家新創獎之「傑出學研技術」肯定。研究成果更將在衛福部的支持下邁向臨床前研究階段,同時有數家國內生技製藥大廠與我們洽談合作與技轉。

可鎖盡天下名刀(抗體藥)的刀鎖 讓標靶藥更具專一性


產學營運處 鄭添祿教授 

呂韻綺 莊智弘 林文瑋 陳怡如 何昇穎 黃柏誠btn_pdf

抗體標靶藥物是當前臨床主流藥物,但其副作用往往令人憂心卻步!由高醫生物系鄭添祿教授兼產學長 帶領「可鎖盡天下名刀(抗體藥)的刀鎖團隊」研發出「刀鎖」利器,利用抗體鎖設計,讓抗體功能增加選擇性,不僅可在正常組織鎖住藥物功能,降低對全身副作用傷害,更能於患病部位解鎖活化、提升療效,此獨步全球的發明專利,預估每年可創逾100億美元的技轉商機。

目前全球臨床抗體標靶藥物,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牛皮癬及癌症等約有36種,產值高達540億美金。這些藥物雖能有效紓解病症,但藥物毒性卻會傷害正常組織,造成各種副作用,長期服務必然衝擊病患生活品質。例如:長期使用類風濕性關節炎抗體藥物(Remicade)會因抑制免疫反應而有嚴重的感染(肺結核、病毒再活化),長期研究更發現增加病人30%罹患淋巴癌的風險,因此如何再提升抗體對疾病區抗原的選擇性是很重要的。

目前全球生技界均在尋找這把能降低抗體藥副作用的鎖,但找不到能夠一體適用的萬能鎖。歷經他與學生3年來研發出的H型鎖,能有效鎖住各類抗體頭,研究團隊透過基因重組技術,找出抗體藥物結構中最強力的刀鎖(Locker),經過多次反覆實驗,已證實可在多種臨床抗體藥物中發揮效用。如: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Humira、Remicade)、骨質疏鬆症(Prolia)、牛皮癬藥物(Stelara、Raptiva)及癌症藥物(Herceptin、Yervoy、Panitumumab、Tremelimumab)。稱得上是全球唯一的萬能鎖。萬能鎖也像是刀鞘,在病人疾病區內砍殺壞抗原,不會有錯殺忠良情形。

鄭老師說,這項革命性研發靈感是從看火影忍者而來,火影忍者以H型「天門」封印九尾妖狐,有效困住妖狐,讓牠無法作怪。目前此刀鎖技術已進行全球專利布局,已申請美國臨時申請案(案號:61827763),並通過國科會橋接計畫委員會之審核,推廣申請全球專利布局(PCT)。並且也參加多項創業競賽,屢獲佳績(包含國家級競賽2013年第十屆國家新創獎學生組 第二名與2013年第二屆高醫校園創業競賽 第一名)。

鄭添祿表示,刀鎖能有效改善現今抗體藥物選擇性不足的問題、降低副作用、增進病人生活品質。更難得的是本技術可應用到所有臨床抗體用藥,將有三大應用範圍: 1.增值」現有抗體藥物:透過本刀鎖(抗體鎖)將可改良現今的抗體藥物,建構出更具選擇性的”第二代抗體藥物”來降低副作用,「增值」其原有效益。2.「新生」專利即將到期或已過期的抗體:針對專利即將到期或已過期的抗體,透過本刀鎖(‘抗體鎖),將可申請全新的組合物專利(刀鎖(抗體鎖)+抗體),使得原有藥物獲得「新生」,延長壽命。3.「復活」先前因副作用而下架的抗體藥物:因附作用太大而下架的抗體藥物,可透過本刀鎖(抗體鎖)降低副作用後,重新上架,使抗體藥物再「復活」。

近年FDA認證五年內的新藥中就有50%以上為抗體,已核准的臨床抗體藥物就有36個,於臨床試驗中的抗體藥物有3百多個,而無數的抗體藥物正開發中,更難得的是本技術可應用到所有臨床抗體用藥,未來相信透過老藥新用、新藥開發與「鎖一抗體一技轉」的營用模式,可與各大藥廠進行技轉授權或共同開發,預期本創新刀鎖將有百億美元以上的商機。

利用開發嶄新抗體閉鎖器,以提升抗體對疾病區域之選擇性
利用開發嶄新抗體閉鎖器,以提升抗體對疾病區域之選擇性

台灣原生特有種高氏柴胡防治C型肝炎之應用

藥學院 林俊清教授、林良宗助理教授、鍾決窈btn_pdf

本研究團隊為開發抗C 型肝炎病毒新藥,以台灣原生特有種高氏柴胡為材料,探討高氏柴胡及所含活性成分對C型肝炎病毒生活史的作用,評估藥物對宿主細胞的影響及保肝效果,同時評估其與臨床用藥(如干擾素等)合併使用的效能,且進一步評估藥物動物安全性。

高氏柴胡為台灣特有種植物,栽植不受海拔限制。粗萃物即具抗C型肝炎病毒感染效果,其中最有效的BK-2成分已通過動物急性安全性試驗,其抗病毒作用機轉與目前臨床用藥不同,藥物能夠在細胞外與病毒接觸即使病毒失去感染力,使病毒無法進一步侵入細胞內,兼具預防及治療作用,不僅可開發為抗病毒植物新藥及保健食品防治肝病進程,也能於換肝手術中預防新肝組織被感染。另外因具廣效性的抗病毒功能(登革熱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呼腸孤病毒等)尚可開發為廣效性抗病毒藥物,希望能應用在各種醫療防護用品上預防各種病毒感染。第二代BK-2口服奈米劑型也同時開發成功,希望高氏柴胡之新療效發現能夠有益C型肝炎治療,並促進本國生技製藥產業及農業發展。

本研究成果榮獲第十屆國家新創獎;學生組第三名,獲得高度創新價值的肯定,除了有利抗C型肝炎病毒的植物新藥的開發外,更能減少防疫漏洞,開發具本土特色的天然藥物資源,未來希望能進一步建立化學製造管制(CMC)評估、慢性毒性試驗而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高氏台灣特有種高氏柴胡的全草、種子及根的外形

PEG分子偵測晶球

產學營運處 鄭添祿 教授、謝元欽、高千涵、鄭以安、江怡宣

btn_pdf
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具有廣泛的醫療用途,並且已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許可於人體使用。例如:PEG自由分子具有化學預防大腸癌、加速腦部或脊椎創傷之修復等功能;修飾PEG至藥物、蛋白質或奈米藥物亦被證實可改進藥物的生物活性、安全性及療效。因此,定量PEG自由分子及其修飾物在活體內外的藥物動力學,對於藥物的發展與臨床應用很重要。然而,目前市面上缺乏一套簡單、敏感且價格低廉的PEG定量方法;針對此問題,我們將anti-PEG抗體表現在細胞膜上,建立一套可辨認PEG的偵測晶球為基礎的酵素免疫分析法。此分析法即使在含有40 %血清的狀況下,亦可敏感的定量各種長度之PEG自由分子及PEG修飾物(小分子藥物、蛋白質、奈米藥物及微脂體),敏感度均可達奈克濃度(ng)之水準。以PEG的微米晶球為基礎所建立的PEG定量平台,其方法簡單、敏感、大眾化且成本低廉,一般實驗室皆有能力負擔與使用。我們相信此創新的PEG定量平台,將可以廣泛使用於臨床及臨床前定量各種PEG自由分子及其修飾物之藥物動力學。本研究成果榮獲第十屆國家新創獎;學生組第三名,獲得評審高度的肯定,相信PEG分子偵測晶球未來將可徹底取代傳統定量PEG-分子方法的不便,可廣泛應用於定量任何PEG-分子於臨床或臨床前的研究,商機無限。

peg1

2013以色列-台灣生命科學雙邊研討會紀實

秘書室公共關係組 王之青btn_pdf

民國102年12月13日(星期五)午後,好天氣所帶來的是一場特別的演講。這是在以色列駐台辦事處代表Simona Halperin大力推動下,以色列兩位學者—2004諾貝爾化學獎得主Dr. Aaron Ciechanover和2009諾貝爾化學獎得主Dr. Ada Yonath偕同10數位以色列學者、研究員南下本校,劉景寬校長、陳宜民副校長、楊俊毓副校長到場迎接,接著Dr. Ciechanover於演藝廳發表演講。

在Dr. Ciechanover獲的諾貝爾之前,1981年在以色列海法市的Technion-Israel工學院獲頒博士學位, 1970年獲得醫學科學碩士學位, 1974年於Hadassah和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希伯萊大學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也是「血管與癌症研究中心」的傑出教師、以色列海法市的Technion-Israel工學院醫院研究所的傑出教師(Rappaport Faculty)。

Dr. Ciechanover在獲頒諾貝爾化學獎之前,與共同得獎的研究夥伴已經積極研究細胞瓦解死亡數十年了,得以讓其最終獲獎主要的關鍵其一,是發現泛素(ubiquitin),和發現構成所有植物、動物和人體蛋白質規律性地瓦解凋亡是生化領域中最重要的循環過程之一。泛素是一種分子,經過其標定的蛋白質會自動瓦解,讓細胞能選擇留下未標示、且功能較佳的蛋白質,來繼續維持其日常代謝機能所需。

這次來到高醫大,Dr. Ciechanover設定題目”The Revolution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以許多圖片由淺入深地帶出personalized medicine的概念與變革,闡述癌症是可以預防的,藉由透視疾病與健康的因果關係,說明人是由於環境、基因、飲食狀況、疾病等原因導致產生疾病,整場演講輕鬆而豐富。並點出21世紀藥物的”4P” – Personalized、Predictive、Preventive、Participatory,師生與校外人士的踴躍參與讓會場內座無虛席。

演講後由陳宜民副校長主持大師Q&A,之後一行人前往校史館參觀,並在此結束高雄醫學大學校園行程。

DSC0263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