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未分類

高醫大與南太平洋索羅門國立大學及澳洲格里菲斯大學結盟姊妹校

國際事務處企劃發展組 黃癸華btn_pdf

全球化與地球村時代來臨之際,高醫醫學大學-創立於1954年、曾為全台灣歷史最悠久的私立醫學院,在改制為醫學大學後,積極地走向國際化。歷經多年努力耕耘之下,於今年(102年)11月9~16日,由現任校長劉景寬博士率領代表團隊,出訪澳洲與索羅門群島,並與索羅門國立大學(Solomon Islands National University)、澳洲格里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締結姊妹校,加強彼此間之醫學研究與教學合作。

位於南太平洋的索羅門共和國,是由近千個島嶼所組成的國家,其涵蓋的幅員廣闊,是典型的島嶼國家,陸地總面積達28000平方公里,人口約為62萬人。在南太平洋群島的國家裡,索羅門共和國物產富饒、蘊藏金、鎳、銅等礦產,經濟海域廣,亦是南太平洋重要漁場。

從2005年開始,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行動醫療團每年到索國進行2次短期的醫療照護服務,也是對於索國展開初步的接觸與了解。2006年,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即與索國中央醫院(National Referral Hospital)締結姐妹醫院,推動雙方的醫療技術支援、醫療人員教育訓練等交流合作,期盼藉由雙方持續性的交流,能將優良的醫療技術與能力複製至中央醫院,使該院成為南太平洋各國中具最高醫療品質、醫療技術的醫院。同年9月,高雄醫學大學無疆界學生工作隊(TSWB)組隊至索國進行志願服務,更從2008年起,每年甄選學生前往索羅門進行國際志願服務,並協同本校附設醫院、小港醫院及大同醫院派遣醫護人員在當地醫院協助義診、進行衛教宣導,成功爭取國際友誼。僅管雙方在醫療合作方面早有建樹,但是在學校學術與學生雙向交流方面仍缺少正式的合作機制,直至2013年四月,索羅門國立大學成立,本校在瞭解其護理人材及研究發展等教育項目的需求後,即在我國駐索羅門群島烏元彥大使及駐外人員的見證下,正式結盟成為姊妹校,成為該校自2013年4月18日升格為大學後,第一所簽約締結姊妹校的學校。

澳洲格里菲斯大學自 1975 年起投入教育事業至今,已經成為澳洲最具創新能力的新興大學之一,並已發展為國際公認、具備堅強教學研究實力的大型多校區學校。 現在,格里菲斯大學有 3,500 位全職教職員,全部五個校區提供超過300 種學位,為世界前500大大學之一。

為了此次的合作機會,高雄醫學大學於十月中邀請格里菲斯大學副校長Gary Rogers蒞校演講,並針對此次的合作事宜,雙方進行初步的洽談未來的國際合作事宜,在確定雙方對於結盟姊妹校皆有強烈共識之後,終於促成了此次校長劉景寬教授等人之行,並在多位旅居澳洲的高醫校友與台僑見證下締結姊妹校,以加強未來的雙方合作關係。

此次與索羅門國立大學及澳洲格里菲斯大學結盟,不僅是希望加強雙方的醫療學術交流、也對於醫事人員教育、醫療學術研究有更多元的合作與發展空間。雙方將基於互惠及合作的基礎上,進行學術文化與醫療教學之交流,未來兩校將進行教師職員和學生交換、學位課程開設,以及教學資源分享等合作,這對於兩國間的醫療教育發展、及醫學教育研究都將有重大的助益。

澳州

臨床技能中心揭牌典禮/傳染病與癌症研究中心揭牌典禮

臨床技能中心揭牌典禮

臨床技能中心 林燕琴btn_pdf

國際學術研究大樓三樓臨床技能中心已於10月16日舉行啟用揭牌典禮 ,由本中心田英俊主任主持、劉景寬校長致詞表示2013已將「客觀結構性臨床技能測驗」納入國家醫師執照考試的一環,運用OSCE評量方式已成為各醫事學系評量學生能力的一種趨勢,因應各系舉辦OSCE評量的需求,本校特設置臨床技能中心提供OSCE國家考試及各學系進行OSCE評量與教學,為達臨床技能中心教室能多功能使用,非OSCE評量活動期間,教室可轉換為PBL教學使用。揭牌當日校內、附院長官及南區醫事技職學院師長與會共襄盛舉,同時安排長官及師長參觀臨床技能中心教室內的教學活動示範,包括病史詢問、身體檢查、技能操作及PBL教學,並由林宗憲組長向師長們簡介及推廣本校臨床技能中心的教學應用。希望藉由提昇各種教學軟硬體設施,精進臨床技能教學之品質,以培育出兼具專業知識、技能與人文素養之優秀醫療專業人才。為使學校教學資源豐富物盡其用,未來更將提供南台灣所有技職學校有關OSCE訓練之場地需求,以發揮醫學大學提昇醫學教育及照護品質的責任。

臨床

傳染病與癌症研究中心揭牌典禮

               傳染病與癌症研究中心 楊亞倫

惡性腫瘤於近十多年來始終位居台灣人十大死因之首,當中肝癌、子宮頸癌、胃癌等相關癌症也在在威脅著全台人民的生命與福祉。同時二十一世紀愛滋的感染與流行病學始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高雄醫學大學立足南台灣守護大高屏地區人民的健康,同時擁有豐富的國際醫療經驗及堅強醫療團隊,有足夠的能力與經驗有效結合南部地區流行病學研究,以造福並守護南部地區人民的健康。故此成立傳染病與癌症研究中心。由高雄醫學大學術副校長陳宜民教授兼任主任,力求由傳染病的病原體與癌症發生面向切入,使一般民眾對於傳染疾病與癌症致因有更詳盡的瞭解與認知。

本中心訂於十月十六日上午九時舉行揭牌儀式,並特別邀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張峰義署長、國家衛生研究院龔行健院長與高醫大劉景寬校長等人共同揭牌。本中心設主任一名,並有十位以上之癌症生物研究方面專家,包括專兼任教師、主治醫師、博士後研究員,中心之目的是能整合南部地區研究癌症治療之研究成果,共同對抗這二十一世紀最重要之疾病,其中本中心已於先前致力於SARS、愛滋與各項癌症致病機制研究,並擁有豐碩成果。本中心具備最傑出整合癌症病人照顧之計劃,基礎研究、臨床服務、醫學教育、臨床試驗和癌症預防,其中更有中研院院士等專家學者為本中心諮詢委員,提供詳盡地建議與建議指導,並且更結合台灣地區數家教學醫院等級之THOD合作計畫,而這完整計劃是由教授、各次專科醫師、護士及健康照顧專家,一起共同為南部地區病人提供完整治療,期許病人均獲得本中心及醫師之精神、社會之支持,和獲得有關衛教知識。

本中心特色:

  1. 蒐集國內外愛滋病病毒分離株及病人檢體病毒資料庫。
  2. 獲得澳洲國家血清參考實驗室認證為具有偵測愛滋病毒抗藥性之實驗室。
  3. 具有獨立製備單株抗體之優勢,能發展多項病毒檢驗方法及藥物。
  4. 發展高通量藥物篩選平台,找尋新穎抗癌藥物。
  5. 發展新型癌症標記與偵測平台。
  6. 積極與國際組織交流及合作並培育病毒研究人才。

本中心基礎與臨床醫學研究並重,相輔相成,用不同角度及研究方法,對國內外重要癌症與傳染性疾病做深入探討,以期對癌症之診斷、治療、預防之方法及技能和傳染性疾病之防治和管控,有顯著性進展及充實性突破。

102年度教學卓越計畫成果展

教務處 鍾飲文教務長btn_pdf

高雄醫學大學作為台灣歷史最悠久的私立醫學大學,自94年度起已八年榮獲「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Program for Promoting Teaching Excellence of Universities)」的經費獎助,累積投入金額超過四億五千萬元。在全體師生齊心努力、執行多年有成下,於今年再度榮獲教育部第3期(102-105年)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並核定補助經費7,500萬元,為五所榮獲核定四年獎助經費學校之一,亦為教育部認定之「教卓典範」大學,此即教育部對本校推動各項卓越成果的最佳肯定。

高雄醫學大學劉景寬校長表示:高雄醫學大學在「學術研究、人才培育、救人濟世、人文關懷、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下,以「培育醫學專業人才、照護民眾身心健康、關懷弱勢族群」為使命,在101-106學年度的中長程校務發展目標中,更提出「亞洲頂尖大學、國際一流學府」的新願景,期透過組織再造、教學精進、研究創新、產學推動及接軌國際等重點政策的執行,持續提升教研效能,實踐學用合一、研用合一之育才成效,再創新世紀健康專業人才育成新高峰,進而帶動國內外醫療產業發展,並發揮醫療照護力量。

為了展現高雄醫學大學八年來執行「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的豐碩成果,102年度教學卓越計畫成果展活動以「教卓典範,學用接軌」為主題,於10月16日(星期三)至18日(星期五)、10月21日(星期一)至10月22日(星期二)上午9時至下午17時在校內舉行。並於活動首日由本校陳田植董事長和劉景寬校長帶領全校行政、教學單位主管及同仁舉行盛大的開幕儀式。國家衛生研究院龔行健院長以及與本校締結「攻頂大學聯盟」之中山大學楊弘敦校長等貴賓亦獲邀出席活動。開幕活動高潮則由劉景寬校長及貴賓們,將代表高醫大第三期教學卓越計畫的房子柱磚推入基座中,象徵高雄醫學大學以齊心努力的八年成果做為基石,持續卓越、茁壯。

成果展場分為八大主題:「人文培育,成就實踐」、「成效為本,人才輩出」、「產學攜手,職涯加值」、「國際人才,定植茁壯」、「教學效能,深耕精實」、「無限學習,智慧校園」、「區域共融,適性啟航」、「高東屏區域計畫暨高中優質精進計畫」共8大面向進行。展區融合各主軸計畫八年累積之豐碩成果,以靜態圖文展示及成果互動體驗等多元形式,輔以專人解說,吸引師生與校外民眾參與。

DSCN2506 DSC01169 DSCN2379

展場遊戲則包羅萬象,學生可在此體驗闖關遊戲,並從中獲取相關知識。例如,「國際人才,定植茁壯」部分,將結合高醫大學生豐富的國際志工、海外實習、國際會議等各式海外體驗學習活動,以各國問題卡的趣味遊戲方式,提升師生與民眾對於海外體驗學習的認識,藉以拓展國際視野、促使參展者涉獵國際多元文化,進而提升國際競爭力;「無限學習,智慧校園」部分,則以iPad行動載具使參與者體驗「i高醫app」,獲取「雲端行動尋寶,行動達人學習」的經驗;而「區域共融,適性啟航」部分,則藉由「Easy Bingo 777」遊戲中,賓果方塊豐富的色彩,以寓教於樂的闖關方式,吸引參展者目光、提高瞭解計畫特色的意願。高醫大豐富的成果互動展區中,除校內教師可藉此成果展瞭解各式數位學習資源及豐富教案,擷取所需資訊、融入教學外,學生亦可充份瞭解本校豐碩多元的學習資源,以倍增學習成效;活動亦邀請高東屏區域大專校院、高中學校之師生與民眾進行活動體驗,以對高雄醫學大學兼具醫學專業與通識人文素養的豐碩成果,有更為深入之了解;社區民眾則可自由瀏覽高醫大教與學之成效特色以及推廣方向。活動現場並贈送各式簡介、實用宣傳品與書籍等禮品。

本年度成果展於10月22日順利落幕,校內外人員皆踴躍參與,累積參與人數達1,012人,而豐碩的成果更吸引臺灣大學、臺北醫學大學、臺北教育大學、長庚大學及台積電等機關主管、學者、各高中學校師生與民眾蒞臨觀摩。透過活動滿意度調查統計顯示:參與者認為教師教學能力及學生學習成效有顯著提升,滿意度達4.1分(5分量表);認為教學卓越計畫對於學生國際視野有顯著提升,活動整體滿意度達4.2分(5分量表);更有與會者表示:「活動現場海報設計很棒、各主軸解說人員很認真親切;互動氣氛佳,藉由活動遊戲,更了解教卓」、「藉由活動瞭解校園更多資訊、看見教卓具體事務,活動有實踐該計畫目的」、「教學卓越計畫舉辦很多演講,也引進不少先進設備,間接增加了學生競爭力」、「活動內容多元化、贈品和文宣的質感佳」等正面回饋意見,顯示102年度成果展深具廣宣與教育意義,並備受與會者肯定、活動圓滿成功;更重要的是,本校近年透過教學卓越計畫,顯著提升了教學及學習資源、並受到師生諸多正面肯定。本校將立足於多年教卓根基,於傳承固本中,日益創新精進,持續創造典範、迎向卓越!

創校59周年校慶紀實

秘書室公共關係組 王之青btn_pdf

本校59周年校慶典禮在102年10月16日舉行,首次擴大移師到國際學術研究大樓600人國際會議廳與貴賓同歡,象徵年年新意,今年尚有遠道而來的日本九州大學代表團,特別蒞臨表達真摯祝福之意。

校慶前夕,喜獲本校校友張文宇董事、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陳永興院長、屏東基督教醫院范思善副院長榮獲第23屆醫療奉獻獎的好消息印證本校為培育醫學人才的搖籃。醫療奉獻獎由立法院指導、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所承辦,基金會的前身是「厚生會」,創立於民國七十九年二月,由立法委員黃明和結合一群具有醫學專業資歷及熱心關注民生福祇的立法委員共同組成,以督促政府重視民生問題,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同年12月成立「厚生基金會」。榮獲殊榮的張文宇董事、陳永興院長親臨校慶典禮,接受劉景寬校長頒贈紀念品。典禮中也表揚101學年度捐資興學人士、第17屆傑出校友、教學傑出教師(金杏獎)、教學優良教師、績優導師暨輔導老師、杜聰明院長青年優秀論文獎、研究績優教師、研究論文獎勵人員、技術移轉類、產學合作類、專利獲證教師、全國性創新創業獲獎團隊,以及資深教職員工等。然而,不辜負眾人一整年的期待,劉景寬校長、賴文德院長今年提供2台New iPad,侯明鋒院長、吳文正院長提供2台iPad mini,林志隆主秘提供2台高級腳踏車抽獎,最後,私立仁愛之家張雅玲董事長長現場加碼的2萬元禮券和陳田植董事長提供的加碼2萬元現金紅包更掀起全場高潮!

校慶這一天「傳染病與癌症研究中心」和「臨床技能中心」也分別隆重舉行揭牌典禮。「傳染病與癌症研究中心」位於國際學術研究大樓11樓,為有效結合南部地區流行病學研究,造福守護南部地區人民的健康而成立的,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張峰義署長以及國家衛生研究院龔行健院長,蒞臨揭牌會場,共同為南部地區醫學歷史發展作見證。

「臨床技能中心」位於國際學術研究大樓3樓,佔地共678坪。自2013起,政府已將「客觀結構性臨床技能測驗(OSCE)」納入國家醫師執照考試的一環,OSCE評量方式已成為各醫事學系評量學生能力的趨勢,中心設立了二個OSCE國家考試考場,亦兼具PBL教室的功能,提供各學系進行評量與教學。考場有中央影音控制室以掌握考試之進行,每間診間內配置錄音及錄影裝置,可對所有測驗站進行全程錄音及錄影。除了建築物硬體費用外,設置臨床技能中心內所有軟硬體的費用高達1000萬以上。

除此之外,想當然展演活動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亮點,展現師生們在醫學專業素養之外的全方位才能,涵蓋了動、靜態各項精彩節目,有運動場上的球類競賽、教職員工兩人三腳接力賽、園遊會、教學卓越計畫成果展等,晚上還有由嚴詠能老師帶領的打狗亂歌團所帶來的「土地公進鄉團」音樂饗宴劃下句點。

59年來,高雄醫學大學在南台灣持續培育造就近4萬餘位醫學相關畢業生,許多高醫校友一本「樂學至上,研究第一」的精神,為台灣的醫學研究發展貢獻心力。今(103)年,本校將欣喜迎接創校一甲子,系列活動正緊鑼密鼓籌劃當中,如4月27日第二屆「2014為健康高雄而跑」、10月份「校友回娘家」、慈善音樂會、各類學術研討會等重大活動(如附表),呼喚高醫人趁此返校,手牽手,心連心,共同推動醫學人才的搖籃,接續傳愛一甲子。

註:為擴大慶祝本校創校60年,「校友回娘家」活動廣邀落腳世界各地、全台各地的男女老少校友組團返校敘舊。其中19641974198419942004年畢業的校友可聯絡:+886 7 3121101轉各系辦公室洽詢(或按總機9)

校慶

校慶首次移師國際學術研究大樓600人會議廳的盛況

DSC00914校慶早起和大家一起做運動

醫學院新計畫與未來展望

醫學院顏正賢院長btn_pdf

醫學院是醫學教育的主要執行單位:教學、研究、服務 (含行政)與臨床醫療是醫學院的四個重要核心任務,也是最需要值得校方支持的。從2013年開始,實施新六年制醫學系及四年制學士後醫學系,學制雖有改變,但學生、教師、課程、教學、評量、教學空間與設施及教學資源等,仍是醫學教育的基本要素,謹分別敍述其現況與發展趨勢如下:

1. 學生:網路世代的學生從小就接觸電腦與網路,因此進入醫學院後,仍持續此種學習方式與習慣。藉着各種網路的便捷,學生們有能力很輕鬆的,搜尋到他們的教育所需要的全部資訊,甚至可透過網路進行與真正的或虛擬的病人互動學習。在這種資訊快速劇增,且容易接觸到各種資訊的時代,對於未來醫師的教育及必修課程的傳授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事實上,學生們往住並未如教師所期望的,善用這些新科技產物去認真學習,更重要的是,學生們雖然有能力去接觸大量的資訊,並不等同於學生們已得到且建立他們自己的知識。教師們需能善用這些新科技產物,藉以發展自己的教學專業能力,並且輔助學生們的學習。因此網路世代醫學院教師扮演重要的引導及支持的角色,轉導學生們有效率的應用高科技去學習。

2. 教師:傳統的教師的教育任務為傳道、授業及解惑。為了醫學教育的發展,醫學院教師們要有能力依據校、院、系定之學生必備的核心能力項目,確認學生的需求、規劃課程的學習目標與目的、撰寫課程大綱與上課內容、擬定教學方法、準備相關之教材與教具及選擇最適當的評估學習成果之方法,並進行資訊的收集,來評量課程的實施結果與推行改善的機制。

3. 課程:實行多年之傳統的醫學教育課程有其特色,但網路世代醫學教育之課程的特色與重點是以學生與病人為中心。基礎與臨床學科整合、問題解決的能力及團隊導向的學習。引進團隊導向學習 (Team-based learning, TBL),降低大堂課程之比例及強化學生課前預習、主動學習精神及團隊合作能力,希望藉此新學習方式的規劃,能再強化學生之自主學習及溝通能力。推動本校與國外大學的雙聯學制合作,積極與國際知名大學洽談跨國雙聯學位合作。不僅提供本校師生更多的國際資源與合作機會,更實質深化本校與國外大學的學術交流能量。

4. 教學:網路世代醫學院教師之教學目的在培育學生主動、有效的學習能力,並能與教師、同僚及病人溝通與互動。因此,通常應用之教學方法,包括課堂講課及實驗、分組討論、問題導向學習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網路學習 (E-learning)、團隊導向學習 (TBL)、利用模擬教具之實做學習 (Hands-on experience in simulation)、敘述故事的學習 (Narrative learning)、錄影討論及混合學習 (Blended Learning: from Digital Literacy to Media Fluency) 等。

5. 評估學生之學習成果常用之評量工具 (Assessment Tools):
常用之評量工具包括筆試、口試、口頭報告、即時反應系統 (IRS)、個人進步指標 (Personal progress index–PPI)、迷你臨床測驗 (Mini-CEX)、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 (OSCE)、小組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 (GOSCE)、 直接觀察學生之表現 (DOPS)、360度全面評量 (360 Global rating) 及學習歷程檔案 (Portfolio) 等。評量工具雖然有很多種,然醫學院教師需考量其信度、效度、可行性、人力及成本,選擇最適切的評量工具。

6. 教學空間與環境:為了獲得最佳的醫學教育成果,醫學院應確保其教學空間與學習環境,可以促進及發展學生明確和適當的專業特質(如知識、技能、態度、行為和專業素養等)。學習環境需包括可供不同醫學專業學科知識交流、經驗分享的跨學科師生教育交流及成長之場所。

7. 教學與學習資源:醫學院需提供適當的教學空間與教學基本設施,以符合醫學教育教學方法之所需,例如: 教師發展中心、教材資源中心、臨床技能訓練中心、實驗室、電腦教室、圖書館及自修室等。並有適當的教育行政支援服務(例如考試評分,教室安排,教學和評量方法的教師培訓)。

結論:醫學教育要緊跟國際醫學教育哲學的改變,例如: 重視行為導向的醫學教育 (behavior-based education) 與成果為焦點的醫學教育 (outcomes-based curriculum),不但要強調醫學生動手操作的學習經驗 (hands-on experience)、而且要養成主動且終身的學習態度 (active and life-long learning),更重要的是學生要自己負起學習的責任。

醫學院教師需具備教學專業態度,包括教學、關懷與輔導的熱忱,協助學生對問題的解決,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啟發學生充分活用已知的知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鼓勵學生能舉一反三的推廣應用。尊重與正向回饋學生並肯定學生。隨時隨地努力成為學生的學習典範。醫學院教師要能聆聽學生、病人與社會的心聲與意見,課程與教學內容要能充分反應學生、病人與社會的需求。以落實學生與病人為中心的醫學教育及善盡醫學教育的社會責任。

醫學教育改革成功之關鍵在於卓越的領導者。醫學教育及課程的迅速調整或改變,需要醫學校院最高領導者及相關主管們的睿智領導與熱心支持及各學科或教學單位與臨床實習單位主管之強力支持與參與,醫學教育改革才會成功。未來醫學教育之發展重點,2011年 Dr. Irby 提出未來醫學教育之四個發展重點:I) 學習成果標準化及學習過程個人化;II) 正式知識與臨床經驗之融合;III) 養成與保持追根究底及精益求精的學習習慣;IV) 重視專業認同之形成過程。以上可供我們未來醫學教育改進的參考。

人文社會科學院發展之規劃

     人文社會科學院 周逸衡院長btn_pdf

本校雖屬專業醫學大學,但醫學攸關生命,且考量科學技術的基礎應以「人文」及「社會」為核心,為平衡科技與人文領域的發展,落實本校重視人文涵養與社會關懷之教育目標;本校「人文社會科學院」之規劃不同於一般綜合型大學的人文社會科學院,我們除將負起推動高醫大人文社會教育之責任外,將著重於醫學人類學、健康社會與醫療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期待本校所培育的醫護與公衛領域大學生,除具備健康與醫療方面的專業知能、更兼具深刻的人文社會素養;而相較其他學校之人文社會學院畢業生,本學院的畢業生則擁有更深的健康與醫療知識與經驗。至於我們所培育的研究生,其研究則皆將聚焦於與健康、醫療相關之人文社會議題。我們期待發展一個以人類健康福祉為研究、教學軸心的「人文社會科學院」。

未來「人文社會科學院」的中程規劃如下:

(一) 強化人文藝術教育之境教

  1. 以「親近藝術、關懷生命」為主體,透過書院、教師及學生的推薦,規劃統整學校各項藝文講座及展演活動的安排。
  2. 結合中山大學藝文中心、音樂系、劇藝系等相關系所舉辦靜態或動態展演及相關藝術競賽等藝文活動。
  3. 改善學校適合音樂性節目演出的場域設備,並利用裝置藝術及植栽規劃空中花園,營造藝術表演空間。 

(二) 強化人文社會領域師資

  1. 增聘醫學社會學、正向心理學、藝術(音樂)、史學、體育及英文領域等人文社會領域師資
  2. 人社院師資統整規劃全校人文社會領域課程並支援授課

(三) 推動課程革新、創新教學活動設計及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1. 每學年辦理2場教師教學工作坊,與校外專家交流,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2. 理論與實務課程組合,建立正向心理學教學助理認證制度。
  3. 推動跨專業課程,組成教學團隊開設總結式課程

 (四) 整合專長相近教師,採團隊模式進行研究、服務與教學

  1. 由教師社群推展共同研究主題,組成研究團隊
  2. 成立「正向心理學研究中心」、及「非線性分析及優化研究中心」,系統性整合校內外資源
  3. 建置「跨顱磁刺激(TMS)研究室」,並建立TMS與進階rTMS相關之實驗室整合學習認證系統。

(五) 開拓國際視野,持續鼓勵師生拓展國際交流

  1. 與國外學術單位合作聘請教師短期協同教學或專題講座
  2. 鼓勵師生參與國外研習服務及出席國際會議
  3. 建立國外教學實習合作機制,提供師生國際交流與學習機會

(六) 加強職涯輔導、提升學生國考率、就業力

  1. 持續增加跨校院之多元學分學程及合作實習機構
  2. 辦理畢業系友回娘家座談會,協助學弟妹升學或就業規劃
  3. 透過本校附屬機構,獲得更多業師資源及學生就業機會

102學年度起,本校全面推動全體大一學生皆納入「書院教育」,以「生命探索」做為核心價值,以感恩、熱情、尊重、禮貌、團隊、關懷為6大教育核心指標。整合通識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延伸學習)、潛在課程(住宿境教),形成多元學習系統,並依「奉獻」「關懷」「薪傳」「創新」「永續」五大主軸,分別成立「濟世書院 」「傳習書院」「懷愛書院」「日新書院」「厚生書院」五大主題書院。從日常生活、人際互動與生命實踐中落實通識全時教養,讓知識與行動合一,使人格形塑與教育現場無縫接軌,實現通識教育的全人目標。

高醫書院是一種擴大版的生活與學習輔導,特別安排經甄選、培訓過的42名生活學習助理進駐宿舍,提供新生即時性的住宿輔導,協助書院學習活動,並擔任院生與書院導師的中間橋樑;期望透過「人」的直接引導,幫助新生更快速地熟悉新的環境與學習型態,藉由環境與情境、借力使力,培養主動學習的態度。另外,經過書院培訓後的39名書院導師,對院生的教導將著重於身教與境教、而非僅關注於言教,各主題書院安排的書院日活動也不只是上課、說教,更設計各種學習情境;期能增加院生與導師的互動,在「做中學」的課程引領與操作學習下,達到體驗式學習的目的。

「書院教育」側重態度與教養,更強化原來的通識教育學習,並透過「書院電子護照12345」的設計,要求學生一學年內參與1個社團、參與2場賽事、 觀賞3場藝文表演、聆聽4場講座、 參訪5場藝文展覽,在不特別增加學習負擔的原則下,將學生必須修習的通識課程、鼓勵參與的非正式課程(含講座、藝文、社團、體育等活動)等學習活動進行整合,使原有學習不再零碎化,發揮整體綜合的教育效益。

擴大醫療體系與善盡社會責任-I love KMU之健康事業經營委員會

林志隆 主任秘書btn_pdf

高醫大創辦於1954年,為台灣第一所私立醫學院校,首任董事長陳啟川先生提出「以高醫人為榮」與成為「日本的慶應,美國的哈佛」為高醫之目標。首任院長杜聰明博士提出「樂學至上,研究第一」為高醫校訓,並勉勵高醫人要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及「欲為醫者,必先為人」。

傳承到劉景寬校長的治校理念 :「I love KMU」即Innovation 創新研發、Legislation法紀制度、Knowledge知識傳承、Mission使命榮譽與Universality國際視野。在在都顯現出高醫人一脈相承並與時俱進的治校理念、核心價值與自我定位。對於踐履醫學大學之社會責任不遺餘力,秉持著「立足高雄、擁抱臺灣、放眼世界」之胸懷,扶持弱勢族群、守護山地原鄉與參與國際醫療支援。

目前高醫醫療照護體系,包括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自1957年,1,668床)、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自1998年高雄市政府委託經營,496床)與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自2010年高雄市政府委託經營,430床)。溯自2003年SARS後,劉校長當時擔任高醫策略聯盟召集人,規劃建置高醫醫療體系,在附院與小港醫院之支持下,有系統規畫對外支援。開始整體性協助署立旗山醫院,接著與署立屏東醫院醫療合作,落實在地化醫療政策。其後,支援署立恆春醫院以提升屏南地區急重症醫療,深受衛生署及民眾肯定。時至今日,總計專任支援13家醫院、門診手術49家醫院與急診13家醫院,山地偏遠地區支援有桃源區、那瑪夏區、茂林區與牡丹區,社區醫療群共3群19家診所。高醫醫療體系並且提供身心障礙者牙科醫療服務需求,成立特殊需求者牙科醫療服務示範中心。為雙向轉診醫療及緊急醫療處置,成立遠距健康照護中心,聯結各縣市合作醫療機構家數53家。

國外醫療服務學習包括索羅門、史瓦濟蘭、馬拉威、北印度與南印度。高醫大援外醫療屢屢獲獎。附設醫院自2005年起承接衛生署與索羅門群島中央醫院締結為姊妹醫院計畫,自2006年起承接外交部與索羅門群島行動醫療團計畫,自2006年起代訓索羅門群島醫事人員。及自2009年3月起派駐資深護理長級人員於索羅門群島中央醫院。且持續執行自2009年起之駐索羅門群島臺灣衛生中心計畫。這些國內外之對外醫療援助,自2009年起,小港醫院(劉校長擔任院長時)完全配合附院,整合成高醫醫療體系。

為因應高齡化社會,長期照護人才急速需求,高醫大除了開發長照學程、老人學程外,也增設長期照護碩士學程與建構智慧長期照護平台與學程。為提供本校長照相關系所師生的教學研究,及善盡高醫大之社會責任,高醫決議增設長期照護機構,並以日本長照體系參訪心得做參考。為期醫療照護服務更深遠更廣,健康事業經營委員會一年來研議擴大醫療體系與長期照護及養護案。包括高雄市政府的北長青案、人慈與人愛養護之家案、屏東新醫療大樓案、旗津醫院ROT案、新北市土城醫院案、健康休閒中心案等。

旗津醫院ROT案本校取得第一優先議約權,目前已經完成議約。旗津是台灣醫療服務與醫療教育的誕生地與世界熱帶醫學文明的發源地,更是台灣醫學教育及醫療從業者精神的「根」。高醫大身為南台灣歷史最悠久的醫學大學,同時也是旗津區所屬城市高雄市唯一的一所醫學大學,應當效法馬雅各醫師等先賢,以旗津島為根據地,結合歷年來高醫大附設及附屬醫療作業機構的醫療教育資源及對於該地區居民的醫療服務經驗,在地建構起一個具有「教學、研究以及服務」的醫學教育生態系統(Health Education Eco-system),進而提升我國未來在「老人醫學」教育、研究與服務等相關領域的進步,這是此次高醫大爭取旗津醫院委託經營的主要目的。

而位於小港區的人慈與人愛養護之家規劃案乃是高醫大提供長期照護之第一步,我國65歲以上老人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2013年已提高到11.5 %, 2025年人口中將有20%是老人。依衛生福利部國民長期照護需要調查統計顯示, 2011年全國失能人口比率約2.98%(約66萬人),其中65歲以上失能人口占老年人口比率約16%(約41萬人)。推估至2030年65歲以上失能人數將達117萬人,可見未來我國長期照護的需求將大量增加。高雄市現有老年人口逾30萬,長期照護機構共140家,總床數共6,862床, 2012年底小港地區老年人口12455,長期照護機構僅有8家,總床數共307床,顯示出小港地區長期照護機構仍不足之情形。

健康事業經營委員會自101年8月起至102年12月底為止,共計34次會議,提案64個專案,專案結案51個,具有積極行動之效率與效能。一直朝著委員會之使命與目標前進:發展高醫大健康事業之藍圖、願景與策略目標,議決符合高醫大健康事業未來營運方針之重要案件,促進各附屬機構溝通、互動、協同合作與執行效能。隨著高醫大醫療照護體系的擴充,爭取委辦或合作程序將更複雜,運作複雜度將更提高,將需更多專業人力投入與制度化的組織運作,因此更強而有力的整合機制與更完備的整合範疇,才能提高運作彈性、專業分工與協同運作機制,以利更有效率之專案推動與執行。

凝聚共識,發展研創型大學

劉景寬 校長 (校長圖由遠見雜誌提供)btn_pdf

邁入2014年,回首本校自1954年創校迄今,堂堂矗立一甲子了。在這六十周年的重要年份,我們將有一系列的慶祝活動,敦請全校、校友及各界人士熱烈參加!

回首過往,在每一幅舊照片當中都可以看到當時的師長、同仁們胼手胝足、夙夜匪懈為高雄醫學大學奠定教學、研究與服務基石的畫面,讓人不禁省思在那資源不足甚至是匱乏的年代,是甚麼樣的動機與信念,讓這些師長及前輩們願意不畏辛勞而勤奮努力。本校自創校以來,在歷任校(院)長的帶領下,從創校初始向國小借教室上課的情形,逐步發展到擁有自己第一棟的灰瓦教室(即今漆成紅瓦的第一棟)、美援下的圖書館、……,乃至現今巍峨黌宇的學校規模,其歷程堪稱艱辛漫長,努力過的刻痕令人尊崇。

迄今,在教育部的評選下,高雄醫學大學屢次獲得了「教學卓越計畫」的獎補助,這無疑是對於高醫大辦學成效的一種肯定與認同,全體師生也在此種肯定與認同下共同努力,積極提升教學品質、研究創新工作與行政效率,2013年更榮獲教育部教卓典範大學。然而,隨著近年來全球科技發展的趨勢,逐漸進入創新驅動的知識經濟時代,科學也從學術導向轉變為回應社會需求、跨領域研究及應用導向,領導知識尖塔之大學也趨向「研創型大學」。因之,國內外之高等教育競爭、大學之運作發展也面臨嚴苛的考驗與挑戰。當組織面臨到一個長期的趨勢改變或挑戰時,最重要也必須立即執行的就是重新省思整個組織所面對的外部競爭發展趨勢以及組織內部的競爭力優劣所在,並據以研訂修正整體組織的發展願景、目標以及推動策略。這也是我們近日進行中程校務規畫之知識經濟時代背景與國際觀點。

為因應學校所面臨的嚴苛考驗與挑戰,從2013年9月28~29日第一次學校主管共識營開始,便突破以往校、院主管共識營各自舉辦的進行方式,本次高醫主管共識營,學校和各醫院的主管們都熱烈參加,活動當中更以「高雄醫學大學整體」的思維觀點為主軸,貫穿整個主管共識營的活動。在主管們一起腦力激盪、熱烈討論下,凝聚出未來「高醫大整體」的發展願景,並以「發展為研創型大學」、「成為世界前500名大學」為此次共識營的主要共識目標。

緊接著在2013年10月12~13日舉辦了「高醫大醫療體系」的主管共識營,邀集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港醫院、大同醫院之主管,因校院主管合聘制度學校相關主管也積極參加,共同討論往後「高醫大體系」的觀點以及「成為世界前500名大學」的共識目標之下,整個高醫大醫療體系的發展共識。為將願景與目標轉化成具體可行的執行策略。期間也將過往在小港醫院推動的「策略地圖」管理工具導入學校以及附設醫院當中,經由多次的工具應用介紹與演練,讓同仁們熟悉策略地圖這項管理工具的使用。在所有主管們有了整體的發展方向共識之後,整個高醫大體系再於2013年12月12日與2014年1月4日舉辦了高醫體系首長與一級主管第二次及第三次共識營。經凝聚共識後,提出教學、研究、國際化、產學合作與推廣教育、學生輔導及就業情形等五大構面之目標,再整合五大構面目標後提出總目標「成為國際著名的研創型醫學大學,104年度邁入世界五百大」。接著再\將前面所達成的共識藉由策略地圖工具的應用,轉化為具體的發展目標與策略。這種學校和各醫院的主管們共同合作、一起凝聚發展共識、訂定共同發展遠景目標及策略的情形,以前瞻式(proactive) 、參與式、透明的決策過程更是史無前例的。這反映出來的是高醫大體系整體的向心力與凝聚力,而這股力量也將是整個高醫大體系未來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基石。

綜觀世界著名的大學在因應創新驅動的知識經濟時代此一挑戰上,所採取的應變策略可以分成「強化區域合作資源整合」以及「發展研創型大學」。我們可以瞭解到:歐盟國家為提升整體經濟的發展,在推動策略上採取了「以區域經濟帶動整體經濟」的模式;這應可成為我們未來發展方向的重要參考。歐盟國家將經濟發展切分成以不同的「地理區域」為單位,在深入了解該區域的需求、特色以及優勢之後,以該區域內相關的「大學」為核心,結合區域內的企業、政府或非營利組織資源,建立起「區域研創中心」,針對區域內或市場的需求進行各項創新研發工作,並將研發成果透過產學合作方式交由相關企業迅速進行生產與市場銷售,除了可以改善區域經濟狀況(如提升民眾就業率)以外,同時也提升了參與「區域研創中心」的大學或企業等的競爭力,創造出多贏的效果。歐盟地區迄今已有19個國家投入發展,共計29個不同發展重點的「區域研創中心」正在運作當中。本人在治校理念中之一「Innovation創新研發」即是此意念與方向。

在全球人口老化以及環境變遷的兩大趨勢下,台灣的生醫生技產業近年來已逐漸受到政府以及其他領域產業人士的重視。在眾多的生醫生技產業相關發展主題上,「醫材器械」、「臨床試驗」以及「智慧醫療」等主題將是高醫大未來可以努力把握的重要發展方向。

未來在相關的主題上,高醫大將結合鄰近相關大學、科學園區、政府機構與企業的產官學研能量,規劃建立「區域研創中心」,讓相關專家學者、學生以及產業人士,可以在區域研創中心內進行各項不同主題內容的研發,同時將研發成果快速的生產供應到市場上,讓研究的成果可以達到價值與產值極大化的目標;也期許高醫大能從相關發展工作的落實,逐步從研究型大學轉型成為「研創型大學」,讓高醫大在未來激烈的競爭浪潮中再次乘風而起,榮耀飛揚。

醫療奉獻獎得主張文宇董事實至名歸

附設醫院企劃室 王廣福專訪btn_pdf

從小立志要濟世救人,並深愛堅信自己選擇的張文宇董事,行醫一甲子,致力投入肝炎防治與研究卓然有成,榮獲中華民國第23屆醫療奉獻獎,他說得獎是對高醫肝膽胰內科團隊及基金會的肯定,也是日後自我反省,自我鞭策的更大動力。

2013年七月間接到主辦單位評選醫療奉獻獎初選的訊息後,肝膽胰內科同仁即著手協助製作訪查簡報,這次參與評選的有五十多人,張文宇董事是八位得主之一,去年10月25日前往台北受獎,目前醫療奉獻獎獎座放在家中的客廳裡。

當主辦單位公佈醫療奉獻獎得主的名單後,他心想自己是個平凡人怎麼會得獎,醫生不是自己的本職嗎?為醫療奉獻也是理所當然,心甘情願的,自己該做的事因此受獎反而覺得很歹勢。他說當醫生是最容易行善的職業,當醫生再加上愛心,每天都可以行善做好事,也很慶幸自己入對行。

祖籍台南安平醫生世家的張文宇,曾祖父、祖父、父親與兄弟一家四代都在行醫。大學聯考時原本考取台大化學系,當了一個多月的台大生,丟了一台代步嶄新的腳踏車後,碰巧當年創校的高雄醫學院首次獨立招生,一心想從醫的他如願考取,1954年10月16日參加開學典禮,從此和高醫結下一世情緣。

張文宇董事為高雄醫學院第一屆畢業生,畢業後選擇回到母校服務,有鑑於台灣早期醫療匱乏,肝臟疾病猖獗,在研究與醫療上有其特殊性與重要性,高醫畢業後進一步出國赴日進修研習肝膽胃腸新知,回國後全力投身肝病研究。

他從最基層的住院醫師做起,一路升任到肝膽內科主任、內科部主任,高雄醫學大學名譽教授及董事等職務。回憶過往記憶深刻的是在醫院有二十幾年時間,都從事肝臟疾病的相關研究工作,當年肝病被視為國病,被認定無藥可醫,當1965年的B肝及1989年的C肝診斷檢驗相繼被發現,終能一步步揭開肝臟疾病的神秘面紗。

原本以為退休後可以清閒度日,未料到在退休前一年(1999.08.08)陸續創設了「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及服務病友為主的「肝友會」等團體,將服務觸角伸入社區、校園及偏遠鄉村山地。透過民間力量,教導許多社區民眾與校園學子們有關肝病防治觀念與正確知識,並提供肝病篩檢、義診及轉介服務,幫助許多偏遠弱勢病患獲得及時、妥善的醫療照顧,由於長期以來對偏鄉及弱勢族群的關懷與重視,是其獲獎的重要因素之一。

1985年張董事在高醫內科創立全國第一個肝膽胰內科,可謂台灣消化系醫學界空前之創舉,如今肝膽胰內科已成為高醫內科系大科之一,所謂一步一腳印,從艱辛開創肝膽胰內科之初,一路呵護,達到現今規模,點點滴滴均可見其投入之心血與努力,也是雀屏中選的另一主因。

張董事身兼臨床研究醫師與學校教師身分,見證整個醫療水準快速提升與醫學研究日新月異的發展,深感未來將面對醫療大環境之劇變與嚴苛考驗,深知基礎與臨床醫學相輔相成的重要,由於他的真知灼見,1985年正式創立肝膽胰內科,近三十年已見證肝病醫學自無法診斷、無藥可醫至今可主動預防、早期診斷及積極治療之顯著進展。

醫療領域博大精深,單靠一人之力絕對無法克其功,必須群策群力、協同合作,不斷栽培人才,代代相傳,才能永續經營,愈來愈壯大,因此醫療工作很難獨善其身,更要懂得團結合作。

以高醫肝膽胰內科為例,近年研究成果卓著,不僅獲得國家品質標章銅牌獎之肯定,團隊多位研究者連續獲得高醫研究傑出獎之榮銜,而這些成果在國際上為美國肝臟學會及歐洲肝臟學會所引用, 2012年2月於台北舉辦的亞太肝臟學會已列為制定C型肝炎治療準則之依據。

在教學上他始終秉持著有教無類的精神,如今有多位學生在他的指導下得到博士或碩士學位,並培育出7位內科學教授,對學校臨床教育貢獻卓著,實是醫學教育之最佳典範。由於眾多後生晚學跟著張董事的腳步,全力在肝病領域上努力,也使得高醫肝膽胰內科成為我國最富深度及知名度的肝病研究機構,分別於國內外知名學術期刊發表了二百多篇學術論文,並有多篇論文發表於國際性知名期刊。

此外,張董事亦主導參與多項校內、外之研究計畫,積極推動科內之分子生物學、影像學及臨床治療之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張董事曾代表台灣參與國外多項多中心研究與臨床試驗,表現突出亮眼,成果極為豐碩,為高醫、也為台灣提高消化醫學界在國際間之知名度。

張董事於1999年曾榮獲得行政院一等服務獎章、並名列高雄醫學大學第十屆傑出校友,擔任教職期間認真推動學術研究並積極提攜後進,秉持「身教重於言教」原則,為台灣醫界培育諸多英才,對本土醫學教育不遺餘力,亦是醫學教育界之最佳典範,2009年獲得高雄市醫師公會高杏獎,如今又獲得醫界更高的榮譽「醫療奉獻獎」實至名歸。

張文宇董事對醫療的熱愛始終如一,目前一週一次門診、二週一次一般醫學內科資深教授迴診教學,董事會有事就來,自由自在。

年近八旬獲得「醫療奉獻獎」的肯定,除了肝膽胰內科及基金會的同仁與有榮焉比他還開心,他不忘初衷、滿懷感恩,期勉自己持續在崗位上付出無私無盡的愛。

圖片5
102.10.25馬英九總統接見醫療奉獻獎得獎者張文宇董事及夫人

 

 

 

 

 

 

 

 

 

Kaohsiung Municipal Ta-Tung Hospital (KMTTH)

Goals

  • To pursue excellence and to become the best community hospital which provides integrated care
  • Servic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 Quality care delivery and healthy community development
  • “3 An 5 Xin “ Corporate beliefs
  • “3 An” refers to Safety, Ease, and Well-being
  • “5 Xin” refers to five attitudes- patient, diligent, compassion, enthusiastic and sincere.

Missions

  • The first women health center in Kaohsiung City: In accordance with policy for women-friendly medical environment, the Women Health Center was established to provide women with a comfortable, safe and private healthcare environment.
  • The first senior friendly hospital in Kaohsiung City: KMTTH provides multi-specialty clinic for elderly and establishes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the wellbeing of seniors in hospital, such as fall risk scree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ers Criteria. Due to the efforts, we acquired the Award of Age-Friendly Hospitals by Health Promotion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To facilitat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quality of care, advanced imaging equipment has been purchased, such as 640 slice CT scanner and 6D Axesse linear accelerator.
  • Outstanding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eam: The team is composed of specialists of Gastroenterology & General Surgery, Urology, Orthopedics and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The multi-specialist team works together to minimize wound size and pain, reduce blood loss, and shorten length of stay in order to improve post-op condition and recovery.


Accomplishments

  • Improve hospital operation: Our hospital introduced various management tools to pursue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The outcome is recognized by third-party accreditation such as ISO 9001:2008 and ISO/IWA1:2005, Hospital Accreditation by Taiwan Joint Commission.
  • Community health initiatives: We investigated the population in the service area and developed community programs to meet their needs. The program includes screening, prevention, health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care activities.
  • Medicine feature: Various cross-disciplinary teams are established to provide integrated quality care. Other than existing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eam and medical cosmetic team, Joint Center, Cancer Center and Center of gastroenterology are in progress.
  • Enhance research capability: Our hospital is affiliated to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and therefore the support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s sufficient. As a certified specialty training hospital,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 and cases of industry-academic cooperation is rising. For the good of further study of the causes of common disease and chronic disease, we jointed the Taiwan Biobank Project conducted by the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Sciences, Academia Sinica.

20121007大同醫院主管共識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