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未分類

國際學生冬至慶祝活動/阿里山茶葉文化之旅

國際事務處學生交流組 蔡婉琪組長btn_pdf

國際學生冬至慶祝活動

為了讓本校離鄉背井的學生遊子們,在異國能夠相聚在一起慶祝冬至,國際處特別於103年12月13日(六)舉辦此次活動。藉由此機會達到華人文化交流及促進本校境外學生之間的感情聯繫,讓學生能夠擁有一個溫馨的在地體驗。

由本校學生向外籍學生介紹冬至傳統文化,了解冬至的由來及慶祝方式。國際處職員與外籍學生一同體驗搓湯圓的樂趣,過程中不僅能能看到學生們發揮創意製作出不同形狀的湯圓,透過趣味遊戲及活動的互動更能加深彼此的情誼,對於他們在的校園生活添上更加特別美好的回憶,最後一同享用湯圓的美味,為本次活動劃下完美的句點。

國際學生文化之旅-阿里山台灣茶葉文化

國際處於103年12月21日(日)舉辦之阿里山茶葉文化之活動,希望藉由戶外活動使外籍學生體驗台灣風土名情,並促進本校學生與外籍學生彼此間的感情。

阿里山是台灣著名觀光勝地之一,也是茶葉盛產之地,往上走會經過著名的中途站-奮起湖。本校學生與外籍學生一同漫步在深林中享受芬多精的洗禮,而台灣茶葉文化及鐵路文化,讓外籍生深刻體驗道地台灣特色,為本次活動留下深刻印象!

1419572919020
阿里山台灣茶葉文化之旅團員合照
DSC04893
外籍生合照
IMG_0900
外籍學生體驗湯圓製作

高醫附院南杏藝廊 小港醫院杏林藝廊

btn_pdf

 

靜態展覽部分,安排經年不斷的藝術展覽作為學生接觸藝術品的方式。於學生新館宿舍一樓大廳設置藝廊,每月舉辦不同的展覽,藉由最貼近學生生活圈的場域展示作品,讓學生自然的接受境教。3月份為中山大學李怡賡老師的情境教室建置文件展,這是一個中山大學以人文關懷為出發點所建置的情境教室,打破傳統教室的刻板觀念,運用多媒體投影、虛擬場景、多媒材藝術裝置與展覽教學空間,目的在於觸發五感經驗,以實驗性教學設定,有別於過往的教室空間訴求,能夠依照課程規劃創造機能空間之視覺延伸。這次展覽以教室的實際使用情形,以及規畫平面施工圖為主要展品,配合李怡賡老師講解,讓學生能了解新的教室概念。4月份邀請旅美畫家虞曾富美老師展出油畫展,其先後接受東方傳統與西方抽象的藝術訓練,創作具備多種雙重特質,除了結合東西方藝術,其作品追求原創性及革命性的藝術型態。她的畫作多取材於自然界,藝術教育給了她創作技法,大自然的奧秘則是她無限的創作湧泉,她畫天空、大地、山林、河川與海洋等,期望能藉此喚醒環境保護意識,護衛我們共同擁有的地球。5月份邀請陳澄波文教基金會展出陳澄波複製畫作。陳澄波先生為臺灣著名畫家。1926年以一幅《嘉義街外》,入選第七回日本「帝國美術院展覽會」,是臺灣人首次以西畫跨進日本官展的門檻,其後又數度入選「帝展」和其他各項展覽。該基金會致力於推廣美學教育,2014年開始將其收藏畫作在全球展覽,將台灣的優秀藝術文化帶至其他國家,並在台灣的校園內推動藝術教育,其理念非強迫的灌輸藝術思想,而是提供畫作供學生欣賞,由學生主動的詮釋其觀賞心得,希望用開放的態度讓學生能夠主動學習。

人社院以講座、表演、展覽此三大主軸為高醫師生辦理各式活動,藉由活動做為師生們了解與接觸藝文活動的開端。期待經過這些薰陶提升本身的人文素養,進而除參與校內的活動外,也能主動接觸校外的各項藝文資訊,讓藝術成為本身生活的一部分。

『璀璨生活 戀戀藝術』

通識教育中心 李宗勳btn_pdf

人文社會科學院為提升校內師生們的藝文氣息,每學期皆舉辦密集的演講、表演及展覽活動,本學期仍以『璀璨生活、戀戀藝術』為主題舉辦各式的藝文展演。目前規劃了45場文史哲藝社等主題的專題講座,4場靜態展覽以及17場動態演出。

動態活動部分,為拓展學生在藝術領域的接觸,從102年起大量舉辦各式的藝文表演。在活動規畫上,人社院每個學期皆不斷的改進,力求藝術的多元性,希望每學期都能提供不同的展演活動,吸引學生參與,開頭以古典音樂為主,接著每學期皆加入不同的新元素,至目前舉辦之說唱藝術、阿卡貝拉演唱、踢踏舞、民俗舞蹈、舞台劇、烏克麗麗彈唱等表演藝術型態,期待學生能藉此為開端,開始主動接觸表演藝術文化。

本學期除了固有邀請的南台灣交響樂團音樂演奏及吳兆南相聲劇藝社說唱藝術外,本學期更增加了新的藝術型態,分別邀請了迷火弗朗明哥舞團以及魏廣皓爵士樂三重奏,希望能給學生接觸更多元的藝文展演。此外,與同為攻頂聯盟的中山大學進行藝文的合作,邀請中山大學劇藝系以及音樂系的同學為高醫師生帶來精彩的演出。

講座以文史哲藝社五個類別進行安排,邀請許多文學家分享文學在他的生命中所佔有的定位,及如何以文學豐富人生的歷程,以文學寫作、文學賞析走出自己的路。旅行是沉澱自己的一個最佳方式,有群曾參與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的旅者,用數個月單獨放逐自己的方式,重新思索自己人生的分享。另外,也邀請在現實生活中的逐夢者,他們為了實現理想,捨棄了較為輕鬆平坦,同時被社會認為是正確的道路,奮不顧身的走上崎嶇且較少人煙的旅程,只為了自己最嚮往的人生,這些分享提供給學生一些新的生活思維。歷史部分,邀請許多研究台灣歷史有成的專家學者,他們用歌謠、古地圖、古書、照片等方式記錄著台灣的歷史,將這些知識分享給所有參與者,讓我們對於生長的這塊土地有更深的認識。哲學部分,邀請講者以輕鬆的議題作為引子,引導學生了解哲學的意義,再加以延伸落實在現實生活中,教導學生公民意識以及公民社會的意義。藝術部分,包括動態的表演藝術介紹,如豫劇、聲樂、樂器演奏等,藉由現場示範、相關影片欣賞等方式讓學生能夠對於這些藝術有初步了解。除此之外,也安排介紹靜態的藝術展示,如油畫以及紙雕藝術。

IMG_0545
「LIPS AND FRIENDS 輕爵士四重奏」精彩演出
IMG_1019
旅美畫家虞曾富美老師展出油畫展

內化課程分流體制 精進學術研究與專業實務能量

教務處學能提升組 張榮叁組長

btn_pdf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育的推手,帶動國家整體競爭力的核心。近年來,面對資訊社會的快速發展及產業環境的變化,「研發」與「創新」已成為未來就業市場的主要需求。為提升學生產學接軌的就業競爭力,教育部自102年度起推動「大學校院建立課程分流計畫」,希望大學能夠打破過去課程規劃的同一性,改由將課程以模組的方式設計為「實務型導向」以及「學術型導向」兩種課程模組,以突顯學術研究和專業應用兩種不同的教學型態,提供學生選讀課程之參酌,促進適性學習發展。同時,本校也在100學年度時針對校內一至三年級大學部學生進行「學習策略問卷」施測,結果顯示約82.1%的學生認為學習的目的在於就業,課程的規劃若能儘早與就業接軌,即能協助學生儘早建立充足的就業力。有鑑於此,如何將課程分流逐步內化為常態性機制,透過課程內容及教學型態變革,引導產業及學校合作深入課程、教學及研發活動,並確保未來可永續經營,持續有效提升學生專業實務能力與就業即戰力,實為當務之急。

為打破人才培育的同一性,內化課程分流為常態性機制,提升實務型與學術型雙軌育才的系統性與連貫性,優化企業取才,本校課程分流政策採三階段進行,近程目標先透過政府競爭經費補助建立系所典範,中長程則將透過典範轉移、招生名額審核、系所評鑑引導等方式,逐步內化為系所特色領域重點發展方向,永續經營:

  • 第一階段-「建立系所典範:試辦研究所教育改革,提升學生專業實務能力」

承接本校續以培育「學用合一之跨領域健康專業人才」為目標之理念,為打破人才培育的同一性,強化學生實務導向能力,本校自102學年度起結合教育部推動之課程分流試辦計畫,擇定與健康產業緊密連結之碩士班,導入「學術型」與「實務型」課程模組的課程分流設計,藉由課程改革、創新教學型態與多元評量,引導本校研究生適性朝向研究深造或專業實務發展,培育國家社會所需的實務型人才。具體作法與成效如下:

  • 確立專業實務能力改革計畫:
  1. 口腔衛生教育學專業實務計畫(參與系所:口腔衛生學系碩士班):以口腔衛生教育學為主軸,建構學術型與實務行課程模組。學術型課程模組以加強研究方法及相關學術領域研究能力進行設計,實務型課程模組則就口腔衛生人員在口腔衛生照護專業領域進階人才之培育,提供計畫性的實務訓練。
  2. 醫務管理與醫療資訊專業實務計畫(參與系所:醫務管理暨醫療資訊學系碩士班):兼顧研究教學品質與醫務應用訓練,於各組課程中導入學術型與實務型課程模組,結合健康醫療產業需求,育成醫務管理與醫療資訊人才。
  3. 藥學專業學院實務能力提升計畫(參與系所:藥學系碩士班、藥學系臨床藥學碩士班):整合藥學教育資源,規劃學術型藥學科學模組、實務型臨床藥學模組、實務型社會藥學模組,及實務型工業藥學模組,以提升研究生在藥學特色領域專業實務能力。
  • 學術/實務型課程模組完成外部審查達100%本校各系、所已於102學年度建置有縱貫性學用合一課程模組「基礎課程→核心課程→特色跨領域課程/學程→總結式課程(實作專題)→場域/企業實習」,依循此一課程模組架構建構所屬學術型及實務型課程模組,並透過校外審查及校內三級三審課程委員會,完成課程模組規劃審議作業,並已於103學年度起正式實施課程分流。
  • 創新教學型態及改變評量模式:配合課程分流,教師在教學型態及評量模式上也加以調整,除傳統授課及分組討論外,更融入創新教學型態如下:
  1. 應用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案之互動教學:藉由模擬的臨床個案或情境,讓學生以PBL教案之互動模式取代單向的主題教學。
  2. OSCE(Objective Structure Clinical Examination)導入實務課程:藉由客觀結構式臨床能力測驗之教案設計,利用標準化病人及教具模型設計不同測題,針對學生所需具備的各式能力與以測試及檢核。
  3. 評量尺規(Rubrics)導入課程件數:建立客觀的學習成效檢核,確實反映學生學習的進展與成果。
  • 廣納業師傳承實務經驗:除理論基礎外,逐步注重學生實務經驗,102學年度聘請豐富經驗之業界教師參與講座及授課如下:
學系 導入業界教師課程/講座名稱 業界教師人數
藥學系臨床藥學碩士班 醫療行銷與策略管理、醫療照護體系綜論、網路與通訊體系綜論、網路與通訊特論、醫療網路與遠端照護平台特論 14名
藥學系碩士班 工業藥學產學實務系列講座 31名
口腔衛生學系碩士班 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學特論 7名
醫務管理暨醫療資訊學系碩士班 醫療行銷與策略管理、醫療照護體系綜論、網路與通訊特論、醫療網路與遠端照護平台特論 31名
  • 拓展實習據點,建立產學合作計畫:依課程模組及教學型態分流,配合職場需求或依循學術發展培育人才,發展多元化臨床實習架構,訂定實習計畫及發展客觀檢核學生實習成效評估工具,並擴大與產業之連結,增加產業實習機會。

除前述試辦計畫的執行成果外,本校口腔衛生學系「口腔健康課程分流」及藥學系「培育學用合一分流發展之藥學專業人才」亦分別獲103學年度教育部補助大學校院推動課程分流計畫80萬與50萬的補助,合計補助達130萬元。

  • 第二階段-「系所典範引導內化:完備課程分流審議程序,碩士班全面建構學術研究與專業實務導向之課程分流模組」
為促使各系、所縱貫性學用合一課程模組的課程設計更臻符合學術領域或產業發展之需,103學年度以碩士班課程分流為推動重點,除舉辦系列課程分流經驗分享暨政策說明會外,同時輔以本校已建置之三級三審課程委員會審議程序進行課程設計總體檢,將課程重新調整規劃為學術型與實務型課程模組,並依模組屬性策劃不同的評量方式,引導學生適性朝向學術研究深造或專業實務發展。課程模組體檢內容摘要如下:
  • (一)基礎課程(Cornerstone course):學術型與實務型課程模組共同必修課程,除包含校級共同課程與基礎科學課程外,亦涵蓋系所的基礎專業課程。同時,規劃開設校級研究所奠基課程(如:學術論文寫作/閱讀方法特論、專利與產業實務特論等),分軌強化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及研發能力,扎根學術研究與專業實務的基礎。
  • (二)核心課程(Keystone course):各系所將課程結構分軌規劃為學術型與實務型,以一項或多項學習目標為中心,課程間亦能相互串連,並開放不同領域間轉移之彈性。課程的內涵與設計強調系統性的專業學習,著重專業核心與跨專業能力的養成。
  • (三)跨領域學程課程(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 course):透過不同課程模組選讀不同跨領域學分學程和參與相關系列活動,加強宣導領域重要議題及認識職涯發展現況,以強化學生對跨領域課程的認知及相關職場領域的瞭解。
  • (四)總結課程(Capstone course):課程設計緊扣系所不同課程模組的核心能力,提供學生整合、反思、深化學習之機會。得以專題計畫、實務專案、技術報告或碩士論文做為成效檢核。

承接前述,以藥學系碩士班實務型課程模組為例,其設計涵蓋「臨床藥學課程模組」與「工業藥學課程模組」,臨床藥學課程模組除強調醫院臨床藥學實習外,同時增設社區藥學實習,並擴展研究生至臨床試驗機構實習,期使研究生在藥物治療方面有更多實務參與;工業藥學課程模組則強調新藥研發、藥品新劑型開發、藥品驗證與確效作業、cGMP及PIC/S製劑製造法規及生技新藥的開發,並以藥品公司與生技公司為主要實習場域。同時,選讀模組課程之學生,學系也將另頒發課程模組修讀證明書,以加值學生畢業後的職涯發展。

  • 第三階段-「課程分流內化為常態性機制:課程分流向下紮根大學端,縮短修業年限與學用落差」

為進一步提供學生系統性的學習路徑,鼓勵具優異研究潛力與實務專業能力之學生精進學術研究或專業實務及縮短學用落差,近程將自104學年度起,將課程分流體制向前延伸至大學端,以各學系專業領域的社會發展及學術發展趨勢為核心,結合證照與生涯徑路,設計系統化的大學部課程分流模組,同時,引領學系建立教學分組或課程分流選讀制度,提供學生在修業過程中即可依生涯發展選擇修習學術型或實務型課程。再者,激勵學生透過學士(3-4年)加上碩士(1-2年)的一貫專業教育模式,接軌碩士班課程分流,建構多元彈性的人才培育體制,因應產業在創新研發或專業實務方面的高階人才需求,打破人才培育的同一性。中程則針對修讀學術型與實務型課程模組的畢業生升學情形與就業情形進行分析,並於招生時結合課程分流規劃,設計適當的選才條件,引導學生適性選擇生涯徑路,提升升學與就業競爭力。

人才是國家發展的關鍵。教育部近年來期許各校各學系所能落實學術型課程與實務型課程雙軌制,旨在因應知識經濟時代強調「研發」與「創新」的產業環境變化。惟課程分流並非一蹴可及,唯有紮實的課程規劃與內容品質管控並結合教學型態分流,才得以促使課程分流發揮加乘之效。期透過課程分流體制的內化,得以讓本校走入醫療產業發揮影響力,創造「學生出路」、「校院價值」、「企業取才」三贏局面之目標!

 

補天計畫 女媧人工皮

btn_pdf指導老師 香粧品學系 王惠民副教授

參與學生 香粧品學系  周鑫佑

台灣老年人口即將突破百分之十,在高齡化時代來臨之際,除了青年人口扶養壓力增大之外,但一股「老經濟」也隨之而來,老年人口會消耗大量的社會福利,其中比重最重的就是醫療資源,只要我們能在這塊大餅中搶下一部分,就能得到很好的收益。

老年人口的增加也導致了慢性疾病的增加,其中最為讓人不忍的慢性疾病就是慢性傷口,不同於其他的慢性疾病,慢性傷口會持續照成患者的劇痛,且從外觀看起來也讓人難受。組員們自己就有親身的體會,其中一位組員的外婆因為被診斷出癌症到醫院做化療,卻不小心在廁所滑倒了,雖然並無大礙,卻造成了一些擦傷,起初並沒有注意,但後來卻院內感染變成了慢性傷口,治療過程中遭受了極大的痛苦,最後因為感染引發了敗血症而不幸去世,其他組員們也有親朋好友的長輩發生這種悲劇,於是我們立志要解決這慢性傷口的問題。

然而慢性傷口的修復一向是難以解決的問題,如何有效的快速修復傷口將是慢性照護市場的關鍵。本團隊計畫使用細胞支架技術為基底開發針對慢性傷口修復的新型醫材。可預期在慢性傷口的市場可搶下廣大商機。

本產品以慢性傷口修復為主要目標,利用跟一般市面上不同且創新製作的人工皮。基於我們已有的研發團隊及充足的研發經驗,可開發出優秀的天然素材,設計出不添加額外可能造成患者負擔的材料,適合任何膚質使用,符合人體肌膚需求的高品質商品。

另外兩項的專利分別為生薑萃取物用於抗菌以及香桂萃取物抗黑色素,可以分別用於人工皮的輔劑以及預後的黑色素沉著問題,因此製成了三項產品,女媧人工皮、生薑抗菌乳膏、香桂抗黑既保養乳液,做為促進慢性傷口修復的產品。(圖三)

補天-圖3
圖三、女媧人工皮產品圖以及產品卡通圖解,最上層為防水層,中間為女媧人工皮,最下面為萃取物部分。

女媧人工皮:

傷口,可分成急性傷口與慢性傷口,若傷口沒有在受傷後妥善處理,極有可能會造成細菌感染,進而引起蜂窩性組織炎、菌血症、最後引發敗血症,嚴重者則可能造成致命危險。而傷口遭受感染的機會又與傷口的面積、乾濕程度以及環境所影響。(圖一)。

補天-圖1
圖一、傷口需謹慎處理,不然容易造成嚴重感染甚至導致致命感染如菌血症及敗血症等。

 

慢性傷口形成原因通常是因為代謝不正常導致細胞生長緩慢以致傷口癒合不易,本團隊利用細胞支架作為基底,以脂肪幹細胞培養人工皮膚,就像是皮膚直接長在傷口上面,可以有效的讓慢性傷口快速癒合。此外,由於女媧人工皮可被皮膚細胞直接分解,無須將敷料撕下,避免了患者的痛苦以及傷口重複撕裂的問題,更可以減少醫療資源的支出。

生薑抗菌乳膏:

由於慢性傷口的特性,在治療上除了細胞生長速度緩慢外還必須注重保水、隔絕外界以及抗菌等三項問題,在保水及隔絕外界方面,女媧人工皮已經提供了很好的效果,但在抗菌效果則略嫌不足,為了彌補此缺點,我們利用了自身的專利技術開發了兼具有抗菌及促進細胞生長效果的生薑乳膏做為輔劑,增加抗菌效果。

香桂防黑乳液:

最後是在傷口預後的部分,由於傷口因為發炎的關係容易出現色素沉著的現象,為了解決這問題,我們利用了自身的專利開發了香桂乳液,一方面為剛癒合的皮膚保養,另一方面也預防色素沉著的現象。(圖二)

補天-圖2
圖二、女媧慢性傷口修復系列使用方法示意圖,首先先在上口圖上生薑抗菌乳膏,抑菌以及促進細胞生長,接著貼上女媧人工皮做為主要敷材,最後在傷口癒合後使用香桂乳液預防皮膚反黑以及保養。

我們針對從傷口發生開始一直到癒合開發了一系列的產品,相信能憑藉著低成本以及優秀的效果,在日益廣大的慢性傷口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補天-圖4
研發團隊

 

眼球追蹤技術輔助診斷思覺失調症APP

btn_pdf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 周銘鐘

醫務管理暨療資訊醫學系 何文獻/邱毓賢/李憶農/陳以德/高浩雲

精神學科 楊品珍

本研究主題主要為設計及建構一套使用眼球追蹤技術來輔助診斷思覺失調症的系統,患者依照畫面指示移動眼球位置,系統則記錄患者眼球座標及移動軌跡,測量在測驗過程中患者眼球移動軌跡與系統設定之模板間的差異,經由適當比對方法進行分析後得到結果,做為醫師輔助診斷思覺失調症患者的依據。所提出的系統架構圖如圖1所示:

眼球追蹤-圖1
圖1.眼球追蹤技術輔助診斷思覺失調症系統架構圖

系統中的程式設計流程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供一般使用者使用;第二部分是供醫護人員使用,本研究計畫所建構之詳細系統流程圖,如圖2所示。

眼球追蹤-圖2
圖2.系統操作流程圖

過去的研究顯示,眼球移動不平滑程度在診斷思覺失調症有極高的準確度,因此在本研究計畫採用三項測驗做為評估,分別是正弦曲線、斜直線與固定點。測量時間以秒為單位記錄,每一測驗設定為15秒,三項測驗共45秒。測驗開始前,測驗之介面顯示測驗說明,將三項測驗內容與順序顯示於介面,如圖3。

眼球追蹤-圖3
圖 3、測驗說明介面

測驗開始後,曲線原點將出現一個小球,並且以正弦波的方式移動,過程中使用者的眼睛需專注地跟隨小球移動,直到小球消失為止。待第一項測驗結束後,依序進行接下來的斜直線與固定點的測驗,等三項測驗都結束後,系統將自動計算相似度數值,並將結果顯示於介面。此系統是使用餘弦相似性(Cosine Similarity)又稱為向量相似法進行軌跡相似度比對,計算後數值會顯示於螢幕上,提供醫護人員做為輔助診斷思覺失調症的參考依據。

本系統是以蘋果公司所開發的iOS系統的Xcode5.1.1進行開發,資料庫的建立是使用iOS內建的SQLite,並且使用內建的FMDB (FMDataBase)函式庫來建構。另外,我們的開發工具為iPad平板電腦,選擇使用iOS系統的開發原因是因為本系統需要擷取大量影像以進行分析,而iOS系統在處理影像的效能較高,加上蘋果公司為iOS 5開放臉部辨識功能API,使我們能夠呼叫相關函式庫的功能進行眼球偵測。

在臉部及眼球辨識上採用三項iOS之開放臉部辨識功能API。第一、透過CIDetectors使用攝影鏡頭來擷取患者臉部影像,並取得臉部影像,第二、利用CIFaceFeature取得眼睛和嘴巴的位置座標,最後使用QuartzCore繪製取得的數據。在正常狀態下,人眼的移動是同步的,因此本系統是以兩眼座標的平均作為左右眼球共同注視的位置,目的是降低雜訊的影響,並提高眼球軌跡的準確度。然而若患者有可能單眼受損或失明,本研究可以單獨偵測左右眼的個別座標,因此針對特殊個案,亦可利用單眼的座標來進行測驗。

所開發的系統是針對思覺失調症患者之眼球運動的不平順症狀,利用眼球追蹤技術記錄眼球移動軌跡,並將其臨床實測,將統計分析結果得出客觀數據,做為醫師輔助診斷的依據。而就針對病患、醫院、及學術研究等三層面,預期貢獻分述如下:

  1. 病患:能夠使用平板內建鏡頭取代眼電圖,讓患者測驗時舒適感倍增,並且以簡易測驗判斷使用者狀況,能夠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對於患者的家庭來說,減輕了許多壓力與負擔。另外,由於平板電腦攜帶性極高,讓醫師能夠方便攜帶至偏鄉進行測驗,服務偏鄉的患者。
  2. 醫院:本系統協助醫師以明確客觀及視覺化分析(如製作圖表比較)的方式,了解病患狀況,並對病患的眼球軌跡進行後續評估。
  3. 學術研究:利用平板電腦及內置攝影鏡頭,結合iOS系統量化分析患者眼球移動軌跡,有助於評估患者眼球平順追尋狀況,做為新的評估工具。以平板取代眼電圖,可節省儀器設備等醫療成本支出,進一步探討成本效益的問題。

 

 

牙材3D列印再生術

btn_pdf導老師:牙醫學系 丁群展助理教授 

參與學生:牙醫學系 游智傑、蘇俊

運用3D列印和生物墨水技術,目前除了運用於口腔重建以外,亦可應用在醫學美容,填補病人因為口腔癌或各種內外在因素而切除的組織,讓顧客擁有嶄新、美觀的外貌。未來也期望可以客製化並快速製作出缺牙病患的牙齒生物組織。

一、計畫目標

短期目標:實驗室穩定培養母細胞,利用組織培養和生物科技技術量產生物細胞墨水。

長期目標:運用3D列印和生物墨水,列印出人工牙齒與組織器官。

本計畫運用最新領域的3D列印技術結合醫療專業領域的生物細胞墨水,關可以客製化並快速列印出病患所缺損的細胞和組織,產生新的器官藉由外科手術植入病人體內,達到人體組織壞死或缺損就填補新組織器官的最終目標。

 

二、顧客市場評析

因為不可逆的傷害造成外表的缺陷,使患者術後蒙上極大的陰影,產生逃避人群的行為。本計畫希望藉由新技術,讓病人恢復健康的同時也可以恢復原本的樣貌,找回自信。

在牙科領域方面,高齡化時代來臨,老年人對假牙的需求量龐大,台灣每年需求量約為100萬顆、美國更高達9000萬顆,運用此技術期望可利用特殊細胞原料列印製造出生物牙,讓缺牙老人可以獲得原本健康的牙齒,滿足顧客想要自然牙齒的需求。

 

三、創新重點

本計畫運用生物細胞當原料,運用3D列印堆疊成型,列印出牙齒、骨頭組織血管等各種組織器官,藉由外科手術將培養的組織器官植入病人缺損的部位,讓病人重拾健康與美觀。實驗室存有母細胞株,可將這些母細胞在實驗室複製成大量的生物墨水,列印時一層層堆疊,用3D printer先噴一層基質(如膠原纖維),再將一顆顆母細胞噴在基質上,再噴一層營養物質(如鈣質、磷酸鹽、生長因子)使母細胞分化成熟。3D printer重複以上步驟,將組織、器官列印出來。關鍵步驟為穩定生產生物墨水,運用3D印表機成型,列印出牙齒、骨頭、組織和器官等。

四、產業競爭力

本計畫為整合各項尖端科技,列印出人體器官,取代傳統義肢不美觀和生物不相容的問題在牙科中,缺牙時病人會製作金屬陶瓷假牙,但用這些工業材料製作的假牙還是有很多缺點,如金屬和化學物質在口腔中滲出影響健康,因為是人造義齒會產生生物不相容甚至排斥等問題,假牙再怎麼模仿自然牙、做得再好畢竟還是假牙,但我們直接從生物細胞切入,讓細胞成長發育成一顆生物牙再植入缺牙部位,可解決大部分人工假牙所產生的問題。牙醫師將生物牙經由植牙手術植入病人牙床上,會有許多好處,因為生物牙是有生物活性的,在體內可以藉由細胞與細胞間的交互作用,讓牙齒與齒槽骨間可以應環境的刺激作出移動、免疫等生物反應。總而言之,生物牙為有生物功能的牙齒,在人體內生物相容性高,外觀自然美觀,這些是傳統假牙達不到的效果。

 

五、預期重點效益

  1. 免於裝假牙的不適:運用琺瑯質、牙本質等母細胞,配合3D printing技術,客製化列印生物牙,並植入牙床,讓病人重新擁有一套健康的牙齒,享用各種食物以利獲營養均衡,整體健康狀況藉此獲得改善。
  2. 回復顏面美觀:口腔癌病人切除癌細胞,術後臉部受損大半。運用生物墨水和3D printing技術,將切除的骨頭、細胞重製,經過細胞間生物化學的反應,在病人身上生長成原來健康的樣子,讓術後病人充滿自信。
牙材3D-圖3
生物墨水3D列印示意圖

 

 

『登革熱防治研究中心』揭牌典禮

秘書室  李敏君  組長btn_pdf

高雄市登革熱疫情逼近1萬5千例,大規模的登革熱疫情創下歷史新高。回顧過去,高雄市ㄧ直是飽受登革熱威脅,而高雄市也是全臺灣最主要的疫區,高雄疫情牽動整體臺灣疫情,也引動政府與醫療單位對登革熱防治的敏感神經。

受到氣溫上升及雨量增加等氣候因素影響,全世界登革熱發生率在過去50年間增加30倍;東南亞多國病例數為近年同期的數倍;而東北亞的寒帶國家日本亦發生近70年來首度的本土疫情,累計160多例病例。中國大陸更是累計4萬5千多例,八成三病例集中於廣州市。國際疫情之嚴峻,更對國內疫情控制增添不利因素。高雄疫情也與去年全球升溫的登革熱疫情息息相關,去年高雄市確定病例共14999例,登革岀血熱發生率為0.88%,其中因登革岀血熱死亡者有14.3%。目前登革熱尚無有效藥物及疫苗,但早期診斷,適當及時評估與治療,可以更有效降低死亡率。

高雄醫學大學於2月4日於國際學研大樓4F舉辦「登革熱防治研究中心」揭牌典禮,由劉景寬校長主持,監察院張博雅院長、衛福部蔣丙煌部長、陳金德副市長、疾病管制署郭旭崧署長、高市衛生局何啟功局長等貴賓到場祝賀並共同揭牌。

劉景寬校長表示,登革熱是亞熱帶疾病,高醫很早就注重登革熱防治工作,兩年前在索羅門爆發大流行時也曾協助防治,期盼透過防治研究中心的設置,以高醫為主軸,連結政府與研究單位,可以讓登革熱的防治更精進。

蔣丙煌部長表示,去年面臨登革熱嚴峻挑戰,尤其在南台灣,如何預防與治療需要研擬對策,衛福部未來五年會編預算支持,中央和地方密切合作。

張博雅院長早在30年前就做過登革熱調查研究,張院長認為中央和地方的合作非常重要,否則會事倍功半。何啟功局長表示,調查顯示高雄市有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為迅速減緩登革熱疫情,市府已啟用LINE的平台協助防治,並訂定防治條例。

由於登革熱對人民健康的威脅與日俱增,鑑於這是與環境蚊蟲相關的傳染病,除臨床診治外,環境控制亦是重點。高雄醫學大學秉持社會責任,積極參與登革熱防治工作,因此成立本中心,除致力於實用型防治外,亦可扮演連結橋樑,使得研究能儘快應用於防疫,加快防疫腳步。本中心將自籌及積極爭取相關研究經費,鼓勵更多研究者投入這領域,並與國外先驅研究接軌,與世界同步,甚至研發創新,能以超越國際自許。

IMG_9901
為台灣登革熱防治及公共衛生貢獻卓著的貴賓們前來高醫祝賀

亞洲光化學會台灣分會2015年春季學術研討會

醫藥暨應用化學系助理教授   陳慧芬btn_pdf

亞洲光化學會成立於2002年,肇始於亞洲光化學研討會,由日本、印度、韓國等國發起。2002年第3屆研討會在印度舉行,2005年第4屆在台北舉行(林聖賢院士主辦),2008年第5屆在北京,2010年第6屆在紐西蘭,2012年第7屆在日本大阪,2014年第8屆甫在印度舉行完畢。此光化學會議之內容在過去幾年來已有重大之改變,由傳統的氣態光化學及有機光化學為主流變成以光電效應(太陽電池、燃料電池)及生化相關研究、時間解析及成像等凝態研究為主流。因此,2011年由李遠鵬院士與中研院倪其焜教授等人發起亞洲光化學會台灣分會,很歡迎台灣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同仁加入,並積極辦理國內每年兩次的春季與秋季之學術活動。過去幾年的春季研討會,2011年在交通大學舉行,2012年在高雄醫學大學,2013年在東吳大學,2014年在清華大學,2015年甫在高雄醫學大學舉行完畢。

每年度春季研討會的目的為提昇國內學術研討風氣,並培養學生跨領域能力及學生論文發表能力。會議內容包括邀請演講、主題演講 (由大會選出博士後人員及博、碩士班學生擔任講者) 及壁報張貼,以達啟發後進的教育目的及分享研究成果。為鼓勵與會學生,會中將舉辦壁報論文獎及口頭報告獎。每年度秋季研討會的目的為提供國內從事光化學研究相關同仁交流研究心得,會議內容包括主題演講及邀請演講,以達啟發後進的教育目的及分享研究成果。為推動國際化,會議原則上全程以英文進行,所有投影片及壁報均應以英文製作。

2015年光化學小組春季研討會,於01月23-24日(星期六至日),假高雄醫學大學(國研中心2F演講廳)展開正式之議程,本次研討會本著主要是提供學生、助理及博士後研究員報告為主的初衷,並安排博士後研究員擔任主題演講主席,提供日後參與國際會議主持經驗。研討會中邀請到了學術界中多位重量級的學者來參與,分享其研究成果與心得。與會學者分別有來自中央研究院的李遠鵬院士以及林志民教授,還有來自於交通大學的刁維光教授與朱超原教授,以及高學醫學大學王志鉦教授的參與。大會於光化學小組召集人林志民教授及下一屆召集人刁維光教授致歡迎詞後正式展開。

本次會議主要是提供學生、助理及博士後研究員報告為主;會議亦邀請三位教授專題演講;包括交通大學刁維光教授、同步輻射中心吳宇中教授、高醫化學系王志鉦教授。講題涵蓋太陽能電池、星際化學、光動力治療等議題。其後穿插安排專題演講及11場口頭報告。會議中亦邀請了兩位國外講員:主題演講中包括一名日籍博士後研究員 Dr. Tsuge Masashi (交通大學),一名印度籍博士班學生Gopal Chandru Senadi (高雄醫學大學)。口頭報告的內容涵蓋化學反應機制研究、光電池、光譜、質譜等領域。並在第一天下午舉行壁報論文發表。第二天會議由林志民教授頒發口頭報告及壁報論文的優勝同學後劃下句點。

本次會議中刁維光教授介紹利用飛秒雷射技術探討Perovskite Solar Cell的動力學及其界面電子轉移機制;吳宇中教授介紹利用間質隔離光譜法模擬出許多重要的星際分子的研究,應用於探討外太陽系分子組成環境;王教授也分享他在開發photodynamic agents上的研究,亦說明了光動力療法於癌症治療的最新發展。

研討會中以及學生壁報展示中的熱烈討論情形,說明了此次研討會對於光化學及與會學生均具有相當助益,成效極為卓著。光化學小組成員在會議中溝通與聯誼擴展視野,了解研究新趨勢及未來發展,並彼此討論激盪創造新的研究思維。感謝科技部化學推動中心的經費補助與醫藥暨應用化學系的支持,讓我們有足夠的經費為與會學者安排餐點,讓大家有機會來到高雄進一步認識高雄醫學大學。最後高雄醫學大學的同仁以及同學在相關會議事務的努力與奉獻,謹此也一併致上最崇敬之感謝!

職員性別主流主流化意識培力講座

btn_pdf性別研究所  楊幸真所長、邱紀華

為響應政府推動性別主流化之國家政策,本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著手推動性別主流化實施計畫,希冀發展與推動性別主流化融入醫學教育與健康照護體系,落實性別平等及打造性別正義社會之目標。

本校推動性別主流化實施計畫以三年進程作整體政策規劃之構思。本計畫透過性平會與性別主流化推動小組逐步推動性別主流化政策,結合教職員生性別意識培力,以落實建置性別友善無歧視之校園,保障不同性別者擁有良善的教育環境,不因其性/別特質與主流性別規範不同而受到不合理的差別待遇。因此,本校第一年性別主流化意識培力的重點對象為各單位性別聯絡窗口負責要員。而為強化學校職員性別意識與知能,針對職員設計規劃一系列性別主流化意識培力講座。

此系列講座引領職員認識性別主流化及其六大工具,強化職員基礎性別概念與提昇性別素養,除讓職員瞭解性別主流化國際趨勢與國內背景、性別平等教育法與性別平等基本概念,以及性別平等政策綱領等議題外,並指導職員如何將性別觀點融入法規檢視與業務工作。透過意識培力教育課程,培養本校職員的性別主流化意識,並能將此概念融入業務執掌當中,落實建置性別友善無歧視校園等目標。

1月22日,由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所長蔡麗玲副教授為性別主流化系列講座揭開序幕,以「性別主流化國際趨勢與國內背景」為主題,提升職員對性別主流化的認識與性別平等意識。

2月4日,由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彭渰雯副教授主講「性別平等基本概念及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於2004年開始施行,目的為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本場講座藉由實際發生之生活案例,並利用多媒體教學,使課程更豐富,令人意猶未盡,加深學員對課程內容學習之印象。

職員性別主流化意識培力系列講座於3月份邀請到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王儷靜副教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游美惠教授分別主講「性別平等政策綱領與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與「認識CEDAW:國際趨勢與國內現況」,提供職員深入了解性別平等教育實施的現況。最後一場講座則於5月份舉行,同時邀請蔡麗玲所長、游美惠教授、王儷靜副教授與楊幸真所長,帶領學員增加對性別平等與性別主流化在實務運作的瞭解,並為此次系列講座畫下完美的句點。

  • 職員性別主流化意識培力系列講座場次:
日期/時間 講題 講者
104.1.22(四)

13:30~15:30

性別主流化國際趨勢與國內背景 蔡麗玲副教授

(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所長)

104.2.4(三)

9:00~11:00

性別平等基本概念及性別平等教育法 彭渰雯副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104.3.13(五)

10:00~12:00

性別平等綱領與性別平等政策白皮書 王儷靜副教授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104.3.27(五)

10:00~12:00

認識CEDAW:國際趨勢與國內現況 游美惠教授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104.5.18(一)

13:30~15:30

性別主流化與業務執掌之融合 楊幸真 教授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所長)

蔡麗玲 副教授

(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所長)

游美惠 教授

(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王儷靜 副教授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