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關懷學生輔導研習相關報導

btn_pdf

學務處心理及諮商輔導組  陳怡璇  心理師

本校學生事務處心理及諮商輔導組每學期辦理之重點關懷學生輔導研習會,可以三級預防的概念來說明其核心意義。何謂三級預防概念?以心理衛生輔導工作而言分為「預防、處遇及治療」三個級別:預防為「增強個體的潛能與體質」,處遇為「針對個案已有徵兆之問題,並透過介入及處遇降低危機及風險」,治療為「治療與協助有困擾之個體重建其內外在生活」。為落實三級預防輔導工作,學務處每學期皆提供六大類身份別(轉學生、復學生、原民生、僑生、外籍生及1/2不及格學生)學生名單給所屬導師,由導師進行學生初步關懷與輔導,若學生有心理困擾及諮商需求,將轉介至心輔組由心理師協助評估與晤談或轉介至精神醫療系統中。

而所謂的初級個案,大多為發展性適應困難,但心理狀態穩定之學生,多數為對於學業的態度較散漫或在人際關係中遇到一些困難。就像一個人身體穩健,不小心得到感冒,但很快就能痊癒一樣,在學生面對困擾時,透過導師的關懷與支持,部分學生對自我狀態會有初步的整理及了解,其心理困擾有時即可獲得紓解及消弱。

然而對於二三級個案來說,也許無法有如此明顯的進展,因多半在原生家庭就無法獲得較妥善的身心照顧,有時更會受限於身心因素(例如:憂鬱症、精神疾患等),而有輕重不一的症狀。就像一個人原本就營養不良,或有免疫系統的疾病,常因感冒或傷口而有併發症,併發症與原有疾病就常循環式地發生,所以醫師除需治療併發症,更需從本身素質開始進行調整,此狀況常無法只透過老師的關懷就可協助學生。在校園中的二級個案多由心理輔導資源進行處遇,自我強度相對穩定的個案,若有穩定持續的諮商關係,對個案即有明顯的幫助與穩定,但部分個案常陷入精神狀態不穩或心理狀態異常的情況時,就易有高風險行為的發生,例如:自殺或自傷傷人等行為症狀,對於此類三級個案的協助,就需組成跨領域的團隊,並需校內外各方資源注入(例如:心理輔導資源、生活輔導資源及精神醫療資源等)。

重點關懷學生輔導研習會即是在建立一個協助老師進行輔導晤談時的諮詢平台,提供老師諮詢與聯盟的工作機制,活動中各院心理師將與老師一同評估學生狀況,視學生現狀需求,討論可一同進行的合作模式與介入機制,例如轉介心輔組進行進一步評估與長期晤談,或轉介至精神醫療系統中。

在歷年辦理重點關懷學生輔導研習的經驗下,除老師會提出在輔導現場之困境,更能從老師及心理師一對一的諮詢中,傳達以「望聞問切」之技巧與學生晤談,「望」就是觀望學生的神情,「聞」是仔細傾聽學生說話的語氣,「問」是適時適切地詢問學生之情緒,「切」則是真誠地關注關切學生的感受與心情。老師通常會希望看到學生專心上課/穩定到課及人際關係穩定等,大多看到學生的行為面向,但回想我們自己的成長過程,應該多少有些「表面上看不出來有什麼變化,但內在有在醞釀些什麼」的經驗,直到我們忽然在某個時間點,赫然發現自己跟以前不太一樣了,不論是正向或負向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學生怎麼過了個暑假或是升上一個年級後突然轉變的原因。人需要時間的累積與經驗的沈澱,才能真正在外顯行為上有所變化,就像是水沸騰一樣,從0度到99度都處在液體的狀態,直到抵達沸點才轉化成氣體,我們在學生的行為改變上也是,有時候經過好幾個月,都看不到學生有何改變,但更關注及細膩地去望聞問切學生狀態,依然可能有所發現,並能從學生的正向改變中給予肯定與關注。反之亦然,即使學生的學校行為中沒有異狀,若能細緻地望聞問切學生的狀況,就能適時的給予幫助,而老師真摯並尊重的關切學生,更是以身教在傳達身為醫者的態度與醫療工作的核心價值,這也正是此活動在三級預防輔導工作中之核心信念,提供學生適切適性的輔導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