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高醫一起成長的馬逸輝教授

圖資處出版推廣組 徐淑倩專訪

btn_pdf

高醫小兒學科及附設醫院小兒科創科元老馬逸輝教授,畢業於台大醫學院,並擁有日本國立山口大學醫學博士。在高醫服務長達三十多年,將人生最精華的時間完全奉獻給高醫的馬逸輝教授,曾擔任過附設醫院小兒科主任及本校教務主任及總務主任,在高醫成長茁壯的過程,看得到馬教授努力與貢獻的痕跡。

 

本校附設醫院民國46年6月正式開院,馬教授在同年9月也加入小兒科醫師的行列,並自民國47年8月起開始擔任小兒科主任,時間長達15年之久,奠定高醫小兒科健全發展的基礎。馬教授回憶起小兒科創設初期,科內只有陳添享與他兩位醫師,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硬是咬著牙撐了下來,不但天天值班、輪流門診、急診與病房的醫療工作。下班後繼續留下來做研究,晚上九點多離開醫院是常有的事,有時候連感冒發燒也照樣工作,直到民國49年江季勛醫師、黃德揚醫師相繼加入,情況才稍稍改善。

 

民國50年,馬教授為了分科教學及照顧病人目的,開始分派同仁職司不同領域;陳添享醫師負責小兒血液學,黃德揚醫師負責小兒心臟學與小兒胸腔學,江季勛醫師負責小兒神經學與傳染病學,馬教授則負責小兒科學總論、腎臟學及小兒腸胃學,待陳弘基醫師加入團隊後,則負責小兒肝臟學。如此將小兒科再細分次專門科在當時是項創舉,也為高醫小兒科發展奠下穩固基礎。此外,馬教授擔任小兒科主任期間,為加強同仁英語能力,積極推動教學晨會(morning meeting)以英語開會,對提升科內英語學習有相當大的幫助。數年之後,有些畢業生到美國進修,也感念馬教授推動這項措施,因為當時培養了英語討論的習慣,讓他們出國毋需擔心語言溝通問題,由此可見馬逸輝教授的高瞻遠矚。

 

馬教授擔任教務主任期間,積極推動「臨床基礎化,基礎臨床化」理念的醫學教育課程。在當時傳統醫學課程,有關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科目的學習順序是涇渭分明的,馬教授有鑑於基礎醫學知識與臨床醫學訓練具相輔相成的特質,因此特別聘任臨床醫師擔任基礎醫學課程講師,同時也邀請基礎醫學教師於臨床訓練課程授課,提供醫學生足夠的臨床實例說明與豐富的學理知識,這樣的課程安排頗受師生好評。

談到高醫學生的特質,馬教授亦給予高度評價。他認為高醫學生是非常有責任感,真心願意為了學校付出,不求回報、也不計較。不只是學生如此,全校教職員也都具有這種使命感,學生在耳濡目染下自然就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三十多年前退休後即旅居美國聖荷西,馬教授選擇學書法來排遣時間,沒想到竟燃起莫大興趣,甚至在民國98年還獲得日本教育書道聯盟會書道正八段最高榮譽,當年他84歲,也是獲得該榮譽年紀最大的人。馬教授也在自己家中教授書法,到現在學生成群,還有兩位學生已經向他習字廿年。

 

提到高醫這些年來的茁壯與發展,馬教授感到相當欣慰,民國95年他曾經返校演講,看到校園建築物變得煥然一新,軟硬體亦有長足進步,內心十分感動。他認為教職員生與校友都對母校凝具極大向心力,希望學校未來變得更好,在這種團結氛圍下一定能將高醫精神發揚光大。他並期許高醫能向世界一流大學看齊,提供整體學術地位,稟持著既往蓽路藍縷的精神,讓高醫繼續發光發亮。

圖二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