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文與研究分享
(一) 論文
- 題目:
Capillary electrophoretic genotyping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for pharmacogenomic assay of lung cancer therapy
(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 吳秀梅教授提供摘要)
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 11(7)1443-1453 JUL2012(IF=5.226) - 作者:
Wang, CC; Chao, KH; Chen, YL; Chang, JG; Wu, SM.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12 Sep 21;1256:276-9.(IF:4.531(8.22%)) - 摘要:
多個臨床試驗發現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外顯子18、19、20、21有突變的患者,對EGFR-TKIs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如gefitinib和erlotinib有較佳的療效。EGFR-TKI可與特定受體結合並阻斷訊息傳導進而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為一比化學療法更有效率的治療方式也可降低對正常細胞的損害。因此檢測肺癌病人之EGFR基因多型性在臨床治療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為有效使用肺癌標靶藥物,本實驗室建立了第一篇以多重聚合酶連鎖反應與毛細管膠體電泳法分析EGFR的4個外顯子片段,以分析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之基因多型性。經過實驗評估後,所得最佳化條件為1x TBE緩衝液含有2% HEC與1.5% HPC,分離電壓設定為-10 kV,分離溫度設定於35℃。本研究所開發的方法利用更短的分析時間即可快速分析出肺癌病人之基因多型性,為確定本法之準確性,於是以双盲試驗測試50件檢體,所得之分析結果與定序都相符合,本研究期待能利用此快速簡便的方法提供醫生診斷以及臨床用藥的建議,並增加肺癌病人的存活時間。
- 題目:
HbA1c variability is associated with microalbuminuria development in type 2 diabetes: a 7-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辛錫璋教授提供摘要)
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 11(7)1443-1453 JUL2012(IF=5.226) - 作者:
C.C.Hsu; H.Y.Chang; M.C.Huang; S.J.Hwang; Y.C.Yang; Y.S.Lee; S.J.Shin*; T.Y.Tai. Diabetologia. (2012) 55:3163-3172. (IF:6.814) - 摘要:
每三到六個月檢測一次糖化血色素(HbA1c)已被公認為糖尿病血糖控制是否理想的唯一指標。HbA1c 亦可做為糖尿病是否發生腎臟病變和心血管疾病的預測因子。但是病人的HbA1c的穩定性因人而異。長達五年以上測定之HbA1c變異性(HbA1c variability)愈大的第1型糖尿病人較變異度小的病人更容易發生腎臟病變。第2型糖尿病人HbA1c變異度和血管病變相關性的前瞻性研究缺如。而且五年以上之HbA1c變異度之時程太久,臨床實用性不大,所以二年期測定之HbA1c變異度是不是能夠預測第2型糖尿病的腎臟病變之發生確有研究價值性。
從2003年到2005年,我們納入821位正常白蛋白尿第2型糖尿病人,前瞻追蹤到2010年底(平均追蹤6.2年),每一年測定兩次以上之HbA1c和白蛋白尿(ACR),以連續測定之HbA1c的平均標準差計算出變異性,以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 和Kaplan-Meier analysis計算出2年、4年和6年HbA1c變異度和微量白蛋白尿發生的相關性。結果顯示微量白蛋白尿的發生率和HbA1c變異性呈正相關性。第四分級(quartile)較第一分級病人有高達1.37倍機會發展為白蛋白尿。且二年HbA1c變異度就能有意義預期腎臟病變的發生。所以本論文指出早期(二年)計算HbA1c的變異度可以做為第2型糖尿病是否發生糖尿病腎腺病變的預測因子。
(二) 研究經驗
- 我如何在小港醫院從事研究工作 小港醫院內科主任 黃志富教授
- 主治醫師被派到小港醫院是不是還能從事研究,一直是小港醫院主治醫師很困惑的問題。事實上,我個人的研究成果仍屬表淺,不過我願意將這幾年來的研究經驗簡單敘述,盼望能將個人淺見感想與年輕醫師分享,鼓勵更多熱情聰穎的心靈投入研究工作,以提升本校研發的能量與範疇。
1.動機要強: 研究是醫師,特別是身處於醫學中心的醫師應具備的使命。每年看到許多年輕稚嫩的學弟妹臉孔踏入醫院實習,常會激發起身為學長姐的我們要做好研究工作,前浪鼓勵後浪,為高醫這大家庭打拼。記得前任醫學院賴春生院長曾說過:「在大學醫院中從事研究工作,和一大群志同道合的同僚把醫學的知識領域更往前拓展進步,想到這點就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很有價值。」雖然小港醫院地處都會邊緣,奔波往返相當耗費時間精力,但大家仍應以大學醫院工作者自居,利用圖書研究資源的便利連結,驅使自己多以病患利益為思考方向,構思能直接或間接裨益於病患照顧的研究題目。
2.善用機會: 多年以前肝膽胰內科有位總住院醫師調派至小港醫院,接觸到遠比附設醫院更多的急性胰臟炎的病患,促成他想進一步研究小港地區急性胰臟炎病患的特性(這叫做痛定思痛!?),於是就把相關病例做一分析,結果顯示小港醫院可能因地處社經地位較低的地理區域,這裡的急性胰臟炎超過60%以上是因酒精引起的,明顯的與其他都會區不同。該研究不僅被高醫醫誌刊登,也為我們在此地域的診療工作提供很好的幫助。是以雖然被派遣偏遠地區(山地醫療、恆春、屏東…),但仍可利用其醫療人文環境的特殊性,多與師長同僚討論,腦力激盪,無窮的機會就會給予積極正向思考的人。
3.跨科合作: 我們的人力物力資源有限,遠不及國內其他院校。但高醫的特色就是大家都是學長姐學弟妹,有利於跨科的對話與合作,而這就是我們研究工作上的特點與優勢。例如:我的研究工作有很大部分來自於內分泌內科、腎臟內科、醫學遺傳學科等師長的指導與幫助。小港同仁腎臟內科陳思嘉醫師與心臟內科蘇河名醫師在跨領域的研究工作上做了很令人稱讚的合作,完成了許多篇相關的論文。這些跨科的合作其實其原創性相當強,臨床應用很有創意,也是資源有限的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所以鼓勵大家拋卻成見與本位主義,多和別科的師長同僚成為志同道合的好友兄弟,共同討論,彼此了解,很多研究上的靈感就會源源不絕。
附設醫院莊萬龍教授有句名言:「你在人世間能永遠世代流傳下去的只有兩件事,其一是你生的小孩,因其帶有你的基因;其二就是你完成的論文。」,這就是有名的”Kids and PubMed ”有趣的說法。以前小港內科有位剛升上來的年輕主治醫師常煩惱研究工作不順,害怕沒有論文無法繼續留任,當我告訴她莊教授的名言後大受啟發,醉心於研究工作。這兩年不僅是小港內科論文數目最多的醫師,孩子數目竟也是全科最多的!以此例子做為結尾,並與大家,特別是年輕醫師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