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Betel-quid dependence and 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s in six Asian countries. (高雄醫學大學公衛系李建宏教授提供摘要)
作者:Lee CH, Ko AM, Yen CF, Chu KS, Gao YJ, Warnakulasuriya S, Sunarjo, Ibrahim SO, Zain RB, Patrick WK, Ko YC. Br J Psychiatry. 2012 Nov;201(5):383-91. Epub 2012 Sep 20.背景:儘管嚼食檳榔引起之多重健康效應已逐漸瞭解,但有關檳榔依賴性之精神病學所知仍然十分有限。目的:探討亞洲六個族群之12個月檳榔依賴性之盛行率及其對口腔潛在惡性病變之效應。方法:以多步驟隨機抽樣法由台灣、中國大陸、印尼、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和尼泊爾等6個亞洲國家中招募8922名參與者。使用DSM-IV和ICD-10評估物質成癮性之方法測量參與者對檳榔嚼食之依賴性,並施行口腔潛在惡性病變之口腔檢查。結果:6個亞洲國家12個月檳榔依賴性之盛行率為2.8-39.2%,其中,20.9-99.6%之檳榔使用者具有嚼食依賴性。在東亞之群體中,檳榔依賴性盛行於男性,但於東南亞之群體,依賴性則盛行於女性。「長時間嚼食」和「渴望」分別為華人與東南/南亞群體主要的依賴性症狀,而尼泊爾群體之依賴性症狀表現於「耐受性」和「戒斷」。研究發現,檳榔依賴性之盛行率與年齡、性別、受教育年數、飲酒、吸菸、嚼食含菸檳榔以及檳榔獲取之環境可近性有關。6個亞洲群體之中,檳榔依賴性者(adjusted OR, 8.0-51.3)與非依賴性者(adjusted OR, 4.5-5.9)均較不嚼食者具有顯著較高的口腔前癌症風險,但依賴性者之風險又高於非依賴性者。結論:藉由探討檳榔依賴性症狀之差異性,以及個體與環境之相關因素,此研究揭露檳榔嚼食於亞洲群體之精神病學問題,並說明此現象之嚴重性,因為此為侵蝕檳榔嚼食者健康,引發口腔潛在惡性病變之隱性問題。
(二)研究分享
題目:
塑化劑等環境污染物與芳香烴受體間的相互作用調控免疫調節性細胞及活體過敏性反應 KMU & NHRI report functional impacts of common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including phthalates) and 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on allergic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高雄醫學大學小兒科洪志興教授、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孫昭玲副教授、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曾筱荺博士後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