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屆傑出校友得獎感言 劉克明教授

母校貢獻類 劉克明教授 (牙醫學系第8屆)btn_pdf

首先,非常感謝高雄醫學大學在劉景寬校長的卓越領導下,承蒙主任秘書林志隆教授的熱心推薦,及全體遴選委員的肯定,得以獲選為第17屆母校貢獻獎類傑出校友,我深感幸運與榮譽。

我在民國53年從台北建國中學畢業後,考上高雄醫學院牙醫學系就讀,民國60年自特種部隊預官退伍後,即回到母校解剖學科擔任教職迄今,在高雄醫學大學求學、教學、研究與服務將近50年,長期受到母校師長的栽培,在這感恩與回饋的時刻,我謹於此分享內心的感謝。

1. 師長提攜,終身感恩:

承蒙恩師解剖學科主任蔡滋浬教授的同意,我在民國60年回到母校解剖學科任教,隨後在歷任學科主任的支持下,多次前往國內、外大學解剖學科進修並獲得博士學位,於民國73年升為教授,非常感謝長官的支持與栽培。

行政方面,承蒙謝獻臣院長及歷任校長的提攜,曾擔任解剖學科主任、圖書館館長、教務長、醫學院副院長等職位。謝院長在任命我當圖書館館長時曾面囑:「職位越高,須要服務師生的工作越多,承擔的責任也越重,須要有更開放的心胸與遠見才會有永續的發展」,已成為我的座右銘。

在我擔任主管任內推行的圖書館與教務處之電腦化與自動化,即是在謝院長及蔡瑞熊校長的理念與支持下完成的。民國88年,母校在蔡校長的領導下,成功改名為高雄醫學大學,我正逢教務長任內,能夠參與母校發展的關鍵時刻深感榮幸。

諸位師長及長官們的卓見與提攜,我終身感恩。

2. 良師益友,終身受益:

我在學和在校服務期間,接受多位母校及姊妹校之師長們的教誨與指導,受益無窮。良師如蔡滋浬教授、周德程教授、楊振忠教授、呂清寬教授、郭宗波教授、張文宇教授、沈永訓教授等皆是教學非常用心、認真負責的師長,以他們的身教、言教為典範,讓我能勝任教學的任務,並將高醫大的優良傳統傳承給學弟妹,我永遠感謝母校的師長。

而姊妹校阿肯色州立大學醫學中心(UAMS)的前任校長 Chancellor Ward和Chancellor Wilson、副校長Vice-Chancellor Wagner、解剖學科主任 Professor Gilmore和Professor Childs等師長在我多次前往訪問時,都非常熱心提供最新的醫學教育發展資訊,並分享解剖實驗室之擴建、新臨床技能中心之設立和多媒體教材之製作等經驗,讓我參考與應用於協助母校在圖書資訊方面的快速發展。我與姊妹校的師長們成為好友,至今仍保持聯繫。真的是良師益友,終身受益。

 3. 追求新知,終身學習:

在我擔任教務長期間,正逢台大醫學院謝博生院長領導醫學教育改革,經常舉辦研討會,引發我對於醫學教育的興趣。因此,於2000-2001年前往UAMS學習醫學教育,在教育發展中心主任Dr. Heestand和教師發展中心主任Dr. Allen的指導下,參與教師學習課程與工作坊,並觀摩臨床技能中心的教學與考試運作過程。在UAMS期間,我抽空將美國醫學院學會(AAMC)的「醫學院教育目的專案」(MSOP)翻譯成中文,提供國內醫學教育界推動醫學教育改革的參考。

2001年回國後,在陳田植董事長的熱心補助下,開始構思母校醫學教育的改革。接着獲得教育部的補助,由劉宏文教務長領隊,與黃俊雄院長等人前往葡萄牙參加歐洲醫學教育學會年會(AMEE),並參觀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的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測驗(OSCE)。在王國照校長睿智的領導下,開啓了母校的醫學教育改革,推行醫學系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課程的整合、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測驗及問題導向學習(PBL)等。

為了擴大對醫學教育的瞭解,我多次自費到國外進修,例如到夏威夷大學醫學院學習問題導向學習,蘇格蘭University of Dundee醫學教育中心學習醫學教育等。不但學到許多新知、充實自己,也認識許多醫學教育界的大師,有多位大師曾應邀來到母校主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進行專題演講分享新知。

我現在仍把握機會參加醫學教育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追求新知,終身學習不懈。

4. 分享心得,終身成長:

我在擔任醫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期間,承蒙熱心醫學教育的賴春生院長補助,多次參加醫學教育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獲益良多,非常感謝。

每次參加國際會議,我都深深感受到必須把這些重要且寶貴的新知分享給母校師長、同僚及學弟妹們,因此將與會心得寫成文章投稿於高醫大e快報或於研討會中報告,一方面見證自己的成長,同時也期望母校的醫學教育能持續發展,且與國際緊密接軌。

回顧40多年的高醫大生涯,我除了要感謝前述的師長好友外,也非常感謝在每個服務單位的同僚們,皆能同心協力順利圓滿的完成重要任務,我特別要感謝吳聰能教授、陳信義主任、陳益昇教授、梁文智先生、林萬春先生、余水樹先生、上官儒宗主任、施華榮主任、林信仁主任及夫人、吳永昌主任、郭國華主任、潘登昌主任、李惠珠秘書、陳麗月小姐、謝如杏小姐、王米折小姐、張簡忠儀先生、陳瑞仁先生、黃裕勝醫師、關皚麗醫師、蔡哲嘉醫師、蔡文展醫師、李智雄醫師及任景晞小姐等諸位貴人、好友及得力助手的支持與協助。

謹於此感謝母校,並祝福母校  校運昌隆  永續發展。

 

第十七屆傑出校友得獎感言 領導者類許立人教授

許立人教授 (藥學系第8屆)btn_pdf

首先感謝高雄醫學大學藥學院李志恆院長及嘉南藥理科技大學藥理學院李冠漢院長之推薦,也感謝校友總會全體理監事評審委員的肯定,使我榮幸獲得第十七屆傑出校友之榮譽,在此共同分享獲獎感言。

高雄醫學院藥學系第八屆畢業後,當時嘉南藥專(現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正好創校3年又離台南住家很近,因緣際會順理成章就進入了嘉南藥專任教,當時高醫藥學系校友在嘉藥任教的有8位。歲月匆匆,任教至今轉眼已近43年,最大的成果就是作育英才教導學生無數。

雖然教師是以教學為主,但學術研究與升等的需求也要兼顧,當時嘉藥學術研究設備較少,常需到母校、成大或台糖等機構借用儀器,後來由於母校藥學系陸續成立碩士與博士班研究所,當時在父母及師長的鼓勵、內人的支持下,鼓起勇氣以較長的年歲順利的考上藥學研究所,在蔡教授義弘指導下專研藥物經皮吸收體內動力學之研究,和年輕的學弟妹一起讀書及研究,重溫學生生活,雖辛苦但甜美。屈指算來,我在高醫求學生涯從學士、碩士及博士之時間總共有11年,可謂三進三出、期間分別經歷楊振忠、謝獻臣及蔡瑞熊三位校長之任期、高醫在我人生的旅途上留下一段極重要、極深刻也是最有意義與充滿感恩的回憶。

在嘉藥任教期間由助教做起,目前獲聘為講座教授,在行政工作上歷經註冊、訓導主任、輔導室主任、進修部主任、藥學系系主任、學術副校長、副校長及校長等行政工作,從基層做起成,但也增進個人工作的歷練與自我成長的人生體驗。

在教育界四十幾載也感覺到教育環境近年來的變化與壓力,諸如少子化、老齡化、金融風暴、經濟衰退、國際競爭、兩岸開放等衝擊使學校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高等教育與技職教育之分野、實務與理論教學之融合、專業與通識教育之並重、教師教學研究與學生學習成效之展現、國際生與陸生之招生壓力…等,無一不是在教育崗位者急待思考與解決的問題!

在藥學教育方面,隨著知識經濟、生技科學、網絡資訊、醫療照護、醫藥分業單軌制、臨床藥學、六年制 Pharma.D 學制、醫院與社區藥局之實習及藥師二階段國家考試等大環境的發展與變遷,學校的藥學教育與藥學系學生的學習態度與目標和過去也有顯著的改變,如教學較重視實務教學、強化實務師資、學生較注重藥師國家考照及就業之職場環境與待遇等。

在嘉藥期間,學校在董事會及教師的努力下,學生人數達1萬7千多人,教師人數5百多人,連續獲得六年教育部教學卓越計劃補助!最近一次教育部評鑑全校有二十三個單位獲評鑑一等!這也許是在培育莘莘學子之成效外另一項具體的成果吧!希望有更多的學者加入教育的行列為今後更艱巨的藥學教育奉獻心力

最後,祝母校校運昌隆!大家身體健康!

校友 許立人 敬祝2013.10.14

第十七屆傑出校友得獎感言 領導者類許勝雄教授

許勝雄教授 (醫學系第11屆)btn_pdf

個人能獲得高雄醫學大學第十七屆傑出校友榮譽,首先要感謝高醫過去五十年來的栽培以及給我機會為高醫服務,民國59年從高醫醫學系畢業後於民國60年回到高醫附設醫院內科當住院醫師而後升上主治醫師、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內科部主任、副院長到院長,以及在民國68年及78年分別到日本東京女子醫大心臟血壓研究所及美國Loyola University及 Hines VA Hospital留學研究,高醫給我一個很完整的訓練與歷練,董事會、師長、以及同仁給我很多的協助、指導與機會,讓我能為高醫做一點事,其中許多的點點滴滴,個人一直銘記在心並心存感激。    

高雄醫學大學是一所私立大學,肩負著教學、研究與服務的重責大任,在前輩的努力經營下,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和成績。高醫大部分的經費來源要靠自給自足,附設醫院的經營非常重要,附設醫院經營得好,會吸引更多的學生到高醫來就讀,加上台灣的健保制度發展至今向著未來論人計酬的方向在走,高醫醫療體系的建立非常重要。個人在擔任附設醫院院長期間積極推動高醫醫療體系的發展,先將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在服務、教學與研究各方面的實力與品質給予提升,然後靠高醫每年可以培養出很多優秀醫療人才的優勢,逐步穩健的發展高醫醫療體系,希望高醫未來能越走越順暢,並能永續經營。

高醫附設醫院是一家醫學中心,向著追求卓越,成為高品質的醫學中心的願景邁進,高醫一向非常重視尖端醫療科技和急重症醫療的發展,(1)近幾年購置不少尖端醫療儀器,包括螺旋放射治療儀、眼科準分子雷射儀、正子癌症檢查儀、高壓氧治療儀、心導管檢查儀、心臟電燒儀、手術機械手臂等來為病人服務。(2)將急診空間擴充為原來三倍,並大幅度增聘急診專科醫師人力。(3)設立重症加護中心、建立加護病房專責主治醫師制度,並推動24小時緊急心導管檢查及治療制度(4)推動器官移植的發展,使高醫在肝臟移植、腎臟移植和心臟移植等都能有進一步的發展。

在高醫醫療體系的發展方面,近幾年來也有相當的進展,(1)取得和小港醫院續約(2)取得市立大同醫院公辦民營經營權,因規劃完善,簽約一年後即通過區域醫院新制醫院評鑑特優與教學合格醫院,有效解決大高雄地區醫療資源不足情形,得到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民間參與公共建設金擘獎優等獎,也因設立身心障礙及長壽整合門診,提供弱勢族群方便的就醫環境得到金擘獎公益獎。(3)高醫和署立屏東醫院充分合作,由內科委託經營開始,以後逐漸擴大外科系全面的合作以及血液透析中心委託經營,因為經營成果相當好,在短期內就讓屏東醫院得到屏東地區民眾的信賴,在提升社區醫療、促進區域醫療發展以及落實在地化醫療有相當大的助益。(4)和署立旗山醫院、暑立澎湖醫院、雲林聖若瑟醫院、屏東安泰醫院、阮綜合醫院以及偏遠山地鄉衛生所包括桃園鄉、那瑪夏鄉、茂林鄉等都有合作支援。

推動國際醫療及醫療外交是政府重要的政策,近幾年來高醫協助政府推動國際衛生援外活動並積極推動醫療服務國際化。醫療援外地點包括索羅門群島、印度、馬拉威、斯里蘭卡及中國等地。於民國94年開始投入台灣與索羅門群島醫療交流,協助政府執行「與南島及亞太地區國家締結姊妹醫院計畫」,於95年與索國中央醫院締結姊妹醫院,並於98年起投入「駐索羅門群島台灣衛生中心計畫」,執行兒童寄生蟲防治,降低新生兒及孕產婦死亡率及糖尿病與高血壓防治計畫,在提升索國醫療水準及公共衛生的改善得到相當好的成績。個人於99年3月獲索國總督卡布衣爵士頒授索羅門十字勳章。

高雄醫學大學從民國43年創立至今已有59年的歷史,在全體高醫人共同持續不斷的努力下,逐漸的成長茁壯,高醫擁有相當優秀的員工,只要我們能夠建立良好的高醫文化與制度和醫療體系,在董事會領導下,學校和醫院相輔相成,讓學生有最好的學習環境,讓病人有最好的就醫環境,讓員工有最好的工作和研究環境,大家愛高醫,高醫必定會有最美好的未來。

第十七屆傑出校友暨第十四屆榮譽校友選拔經過紀要

秘書室  李敏君組長btn_pdf

高雄醫學大學傑出校友的選拔係自民國80年開始辦理,至民國102年共計舉辦過17屆傑出校友選拔以及14屆榮譽校友選拔活動。共計已選出82位傑出校友與20位榮譽校友。

此次第17屆傑出校友暨第14屆榮譽校友選拔活動於民國102年4月23日函請:

  1. 董事會。
  2. 各區校友會。
  3. 校內單位:各系、所、科室、附設醫院(含次專科)及小港醫院、大同醫院。

推薦傑出校友暨榮譽校友候選人。

本次傑出校友與榮譽校友選拔,共計收到傑出校友申請案11件、榮譽校友申請案0件。並於102年4月23日召開選拔委員會會議,全體委員共計23位,17位出席、6位請假。

會中審查通過11位候選人資格,並聽證各候選人優良事蹟慎重研議後,隨即進行無記名投票;以得票數超過出席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票為當選,票選結果共選出4位傑出校友。

另102年4月23日選拔會議臨時動議決議:依本校傑出校友暨榮譽校友選拔辦法第八條之規定傑出校友暨榮譽校友證書頒授以配合校慶或畢業典禮為原則。經徵詢各委員意見後,將第十七屆傑出校友頒獎典禮更改至10月16日校慶頒發,並於校慶典禮中隆重表揚傑出校友與榮譽校友當選人。

第17屆傑出校友名單

領導者類 許勝雄教授 (醫學系第11屆)
領導者類 許立人教授 (藥學系第8屆)
母校貢獻類 劉克明教授 (牙醫學系第8屆)
社會人類文化貢獻類 林秋雄校友 (藥學系第5屆)

第17屆傑出校友優良事蹟

許勝雄校友(醫學系第11屆) 擔任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期間,積極推動服務、教學及研究各方面之發展,引進經血管穿刺心導管檢查方法及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治療,推動器官移植醫療,使醫院在腎臟及肝臟移植都能順利發展並成為心臟移植專科醫院。在國際醫療及醫療外交上不遺餘力,尤對索羅門群島的醫療和公共衛生的促進與協助,還榮獲索國頒贈十字勳章。

 許立人校友(藥學系第8屆)曾任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校長,治校績效卓越,配合國家發展六大新興產業領域,重整學院為六大學院,以符合社會發展趨勢,使其展現精緻化教育之特色,連續獲得教育部「98-99及100-101年度獎勵科技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並於「九十九年度科技大學評鑑」獲23個受評單位一等佳績。深耕學術與產學攜手研究,使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於100年「Web Rank of World Repostiory」世界排名中為全國私立科技大學之冠,「學術論文」評比更位居全國科技大學第1名,獲得高度肯定。

劉克明校友(牙醫學系第8)極力推動本校臨床技能中心之成立,引進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與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 SP)以評量醫學生之臨床學習成果,並在多所醫學院與教學醫院演講,講題涵蓋課程規劃、招生、教學、評量等醫學教育之重要領域,又榮獲101年總統暨教育部服務屆滿40年資深優良教師。

林秋雄校友(藥學系第5屆)曾受邀各項專業學會、貿易組織、政府座談及學術研討會議中演講,並獲聘為中華民國行政院衛生署科技顧問及中華民國行政院生物科技發展委員會諮詢委員。另於各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著作逾二十篇。

註:林秋雄傑出校友得獎感言文篇因來不及提供文稿故延下期刊出。

連結兩岸高醫校友的橋樑:大陸校友會成立大會

btn_pdf高雄醫學大學大陸校友會 陳美惠 公關長(N75 )

如眾所知,大陸醫療體制隨經改步調逐漸改革開放,台灣醫界投資大陸醫療產業從討論如何前進大陸醫療市場,進展到探討如何管理與提昇競爭力議題上,已經走了一段不算短的坎坷路。有創業精神的醫界朋友早在10幾年前,前進大陸篳路藍縷奮鬥至今,這些先驅者中當然不乏我高醫校友,其經驗實屬難能可貴。吳振龍會長說「零到有是一段遙遠的路,從有到好是一段要突破的路,從好到卓越更是難上加難的路,希望校友能在已經耕耘的路上直接進階,資源共享共獲成功」。展現出高醫校友間相互提攜,以及期望合作共贏的精神。

今年2月15日在台北福華大飯店麗香苑,組織召開成立大陸校友會第一次籌備會,會議中表決由吳振龍學長(M57)銜命擔任第一屆會長,並決議於今年在上海辦理成立大會。在確認九月要辦理成立大會後,大陸校友會幹部們平常往返兩岸工作忙碌非常,但大家依然充滿熱忱透過多次聚會、視訊會議來討論活動安排,幹部們不只負責分配到的工作,如上海禾新醫院無償借用會議場地、江文舜副會長(P75)提供禮品贈與參加成立大會的校友們。在籌辦活動過程中,發現相關事務繁鎖著實超過預期,諸如:會場視察與變動調整、台灣來訪校友機票、交通與食宿安排、參訪機構協調、經驗分享與座談溝通、餐敘晚宴、接機、招待、贈禮…等等工作細節,幹部們不僅沒人發出怨言,而是更認真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種種努力只為了9月21日能如期順利在上海舉辦大陸校友會成立大會。

成立大會當天,最難能可貴的是由校友總會 蘇榮茂理事長帶領著22位自願報名參與活動的校友與眷屬們,不畏天兔颱風來襲風雨無阻,更不辭辛勞在中秋假期隔日就放下工作從台灣前來上海參加大會,他們對大陸校友會的認同與用心實在令人感動。更令人欣喜的是母校 鄭國際長丞傑教授與附醫蕭世槐高專專程出席大會,並宣讀 劉景寬校長與 賴文德院長的致賀詞,讓與會的校友們感受到母校對大陸校友會的重視。在2001年即至大陸發展的張瀞文學姐(N68)與陳信宏學弟(PH81)悉心安排了參訪三家醫療機構,第一家是台資瑞聖醫療集團的瑞安門診部,經營者秉持專業與服務品質經營口碑,突破大陸民眾一般對診所不信任的困境,實實在在經營可為模範;第二家日資品川眼科門診部上海恒隆店,是日本品川眼科集團在大陸投資的第一家旗艦店,擁有國際品牌知名度與資本競爭力,鎖定高端族群,運用第三者行銷,經營模式可供我等借鏡學習;第三家是台資禾新醫院,為首家台資獨資醫院,提供高端醫療服務與醫療專業培訓,禾新醫院在台灣與大陸的體制支持優勢下發展成為台灣健康產業上海展示中心,足為跨海經營醫院的典範。

早上我們看到這三家機構的經營模式與競爭力的呈現;下午聽到吳振龍會長分享在上海經營醫院與行醫的甘苦談與遠景,蘇理事長強調校友會對整合校友資源的期許,以及鄭國際長陳述母校對發展大陸醫療將有更積極的計畫…等談話;晚上的成立大會晚宴更是熱鬧非凡,兩岸校友熱烈交流,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整天緊湊充實的行程安排,讓同行校友不僅讚賞主辦單位的用心與效率,更讓與會校友心有所感,當下就有學長在問:我們何時再安排來看看?前進大陸的激情就這樣寫在臉上。 我們不僅期望著,如果安排這些交流學習是大陸校友會成立宗旨之一,那大陸校友會不只成為搭建兩岸校友聯誼與母校保持互動的橋樑,更是提高校友個人社會關係網絡的社羣平台,最終應以成為提昇校友關係及企業組織資本能力的共同資源池為最高目標。

圖一

2013高雄醫學大學留美校友年會紀實

 2013留美校友會 林錦堂會長  btn_pdf

IMG_0944

2013年高醫留美校友會於8月15至8月21日, 在北加州矽谷Crowne plaza hotel舉行, 共有280位校友以及眷屬參加, 人數之多算是空前。 母校劉景寬校長、附設醫院賴文德院長、市立大同醫院侯明鋒院長、董事會陳建志董事、台灣校友總會蘇榮茂理事長夫婦、王信德常務監事夫婦及陳雅光常務理事皆親臨參加、共襄盛舉, 真是熱鬧非凡。

8月15 日先在Ruby Hill golf course 的Golf outing 展開序幕。 校友們都十分珍惜每一桿, 人人揮桿謹慎, 總共花了六小時, 以致於在清真一條龍的晚餐稍稍被躭擱了。

8月16日Golf outing 前往Castlewood country club, 不巧碰到大車禍, 延遲約一小時才開始, 僅有3組完成18洞, 之後在club享用美好午餐, 林會長宣布沒打完18洞的校友, 有lifetime raincheck, 以後無論何時回到北加州隨時可以兌現。

當天的city tour, 整輛遊覽車坐無虛席, 共有55名校友參加,天氣是典型的舊金山氣候, 全天籠罩在霧裏, 大家去了twin peak, golden gate park, fisherman wharf, golden gate bridge, 也搭了bay cruise 流覽海灣風光,大夥兒盡興而返。

晩上六點三十分於五月花餐廳舉辦Reception dinner ,席開18桌, 校友之間有著談不完的話題;九點在Crowne plaza hotel 會議室, 校友們與校長、院長、陳董事座談, 透過正面並全面的交流, 對母校未來更進一步的發展, 絶對有著一定的影響。

8月17日從早上八點即開始的學術演講, 講員幾乎全是高醫人。

  1. 劉景寬校長打頭陣, 講"Curren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Alzheimer’s Disease in Taiwan"。
  2. 陳珠璜校友講"B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Electronegative  Lipoproteins:Future Perspectives of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at KMU and KMUH"
  3. 呂福泰校友講"Endogenous Stem Cell Therapy"
  4. Dr. Alexander Lin 講"Why would a child need plastic surgery?"
  5. 李惠仁校友講"Update Advanced Neuroimaging"。
  6. 趙坤山校友講"Recent Advance in Image- Guided Radiotherapy"
  7. Dr. Steven Chang 講"Cyberknife Radiosurgery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
  8. 陳行得校友講"What Should We Know about Dental Implant?"
  9. 林金地校友講"What medical ptofessionals can do for life?"
  10. 張復聚校友講"醫學與台語文"

演講之後的校友大會以及校長、院長、陳董事的報告, 校友皆反應熱烈。馬逸輝教授書法展有三位校友認購。晚會有北加州知名歌手的演唱,重頭戲是來自台北的青少年民俗運動訪問團, 表演精彩的踢毽、扯鈴及跳蠅, 從他們的演出可以預見台灣的美好未來。表演後陳永興校友接著演講, 談"台灣醫界與台灣媒體", 說明台灣的現況與展望。高醫校友之子-舊金山巿議會議長邱信福也到場致意、問候大家。洪孟陽校友唱作俱佳、 北加州校友會獻舞、排舞協會爵士舞,也都贏得不少掌聲。晚會在眾人依依不捨下結束。

8月18-8月21日大會安排四天三夜的會後遊, 遊覽三個國家公園Lassen Volcanic national park, Crater lake national park, Redwood national park。報名非常踴躍,總共157位參加, 三輛大巴士外加林會長公子開Van隨行, 真是浩浩蕩蕩。

18日:早上九點準時出發, 首站停Jelly Belly Factory, 嚐試各式各樣的Jelly bean, 中午享用台式便當, 之後在rest area 稍做休息,就直接前往Lassen Volcanic National Park , 全體在Manzanita Lake 環湖漫步, 湖光山色令人心曠神怡, 攬勝之外還能顧及健身。夜宿Redding。

19日:一早就來到Sundial Bridge, 這座橋造型特殊所費不貲, 橫跨Sacramento river, 僅供行人及自行車使用。之後轉往Shasta Dam參觀, 此壩建於1940年代, 是美國第二大水壩。接著就前往Lake Shasta Caverns, 先乘船到對岸而後進入地洞, 這個地洞在1878年被發現, 經整理後開放參觀, 每年吸引不少觀光客。夜宿Klamath Falls。

20日:從Klamath Falls 直奔Crater Lake National Park, 這個國家公園是美國第五個國家公園, 成立於1902年, 也是Oregan州唯一的國家公園, 它是美國最深的湖, 沒有河流進入或流出。我們的遊覽車花了三個半小時繞湖一周, 從不同的角度欣賞這個美如仙境的湖,中午也在此處享用台式便當。傍晚時分來到Redwood National Park, 在Big Tree參觀留影。夜宿Eureka。

21日:離開Eureka來到Avenue of the Giants, 在Founder grove 漫步,享受森林浴, 之後到Chandelier Drive thru Tree 拍照留念, 中午在萬佛聖城品嚐素食, 回程路過三個酒鄉, Sonoma county, Alexander Valley, Napa Valley, 並在Peju winery 品酒。當巴士安全返抵San Jose 的那一刻, 2013高醫留美校友年會也就劃下了完美的句點。大家相約明年Las Vegas 見。

「感恩、惜福、向前看」的傑出校友~李成家董事長

圖資處出版推廣組 蔣雲鳳採訪撰稿btn_pdf

李成家本校第八屆傑出校友李成家董事長自28歲創立「台灣美吾髮公司」,到現在的「美吾華懷特生技集團」已屆37年。在「以變迎變、穩健開創」的經營策略下不斷發展,目前擁有美吾華公司(股票上市)、懷特生技新藥公司(股票上市)、安克生醫公司、台灣育成中小企業開發公司……等,業務涵蓋美髮用品、醫藥品行銷、博登藥局連鎖、新藥研發、幹細胞研發、超音波電腦輔助診斷軟體醫材、健康食品……等,市值超過百億元。旗下美吾髮美髮用品不但家喻戶曉,更榮獲經濟部頒發台灣百大品牌殊榮;懷特生技也研發出我國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通過的第一個新藥─懷特血寶注射劑,是全球唯一抗癌因性疲憊症、黃耆多醣萃取的注射劑。

白手起家、屏東東港出身的李成家以他穩紮穩打的創業精神,當選「第一屆青年創業楷模」、「第22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還曾出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全國不分區國大代表,先後擔任中華民國青年創業總會理事長、台灣省工業會理事長、全國中小企業總會理事長、中華民國工業協進會理事長等。李成家成功經營及長期活躍於國內工商團體,與在高醫大學時代積極參加社團活動有很大的關係,他說,超越科系的社團生活儼然就是一個小型社會,讓他體會「一樣米養百種人」,為了共同做好一件事,必須學會溝通、協調和適度的妥協。他從社團生活中慢慢地摸索出人際關係的奧妙,懂得用更開闊的心胸接納每個人的差異。

李成家在社團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定位,幾分之差沒有考上醫學系的挫折感一掃而空,調整心情後慢慢找到藥學系的樂趣。大學四年,當過省運乒乓球選手的李成家除了當上乒乓球社長,還擔任學生活動中心的副總幹事,天生樂觀的個性讓他廣結人緣。多學多做,磨練生智慧,李成家從大學時代就有敏銳的觀察力─要成功必先廣知天下事,因此從大學時代就訂經濟日報,甚至出社會至今幾十年來維持每天晨讀六、七份報紙,這些資訊幫助他掌握大時代變遷,在生活和工作上做正確的前瞻性規劃,更幫助他的企業多角化轉型升級。

此外,為了想要了解成功人士有什麼特質,自高醫求學開始,李成家閱讀大量勵志書籍,尤以美國作家威廉.戴路寫的「如何在40歲以前成功」一書影響最深,他按照著書中方法實踐,果真讓他40歲以前做到他所有想做的事。李成家覺得「勵志很重要,有助一個人觀念、態度健康。」李成家說,健康的人看事情,比較能正面思考,遇到挫折和打擊,也比較有能力轉化成激勵的動力,一念之間就改變想法和命運。

除了樂觀態度和正向的人生觀,李成家的「80分主義」讓他創立美吾華公司37年來沒有虧過錢。掌握關鍵性的80分,以「先求不敗,而後求勝」原則,每項計畫都不好高騖遠,不急不躁,一步步推動,做任何事,「最適化」比求大、求快更重要。而在待人接物方面,李成家認為處事應按部就班、有勇有謀,但待人宜寬厚,並保持一定的彈性、靈活應變,與其處處抱怨、挑剔,不如事先多設想、多些同理心,如此反而可以在過程中看到人生好風景。

對李成家而言,成功是身、心、靈的健康平衡,若只求事業成功,棄家庭、健康不顧,是沒有意義的。因此,李成家會和內人每週兩次到運動教室做體適能運動,每天走五千步以上;每周日早上偶爾到陽明山爬山。大女兒還沒出嫁前,夫妻每週和兩個女兒固定至少一次的家庭會議彼此分享,每年過年安排全家出國旅遊。李成家深深體悟到,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個人、家庭、事業、社團各種關係都要「均衡」。

談到李成家最懷念的師長,他對教授他「生化學」的楊振忠院長印象最深刻,楊院長學問淵博,在課堂上非常認真,上課很有條理,為人正派、嚴而不苛,讓李成家心生景仰。此外,藥學系第十一屆畢業的李成家特別慶幸有機會成為高醫首任院長杜聰明教授的「藥理學」門生,杜院長不苟言笑的外表下,有一顆愛護學生的柔軟心;杜院長寫得一手好毛筆字,只要學生開口索字,杜院長從不推辭,因此李成家很珍惜杜聰明院長的墨寶。回想大學時代,高醫校風純樸、人情味濃厚,師生相處融洽,溫暖的記憶一直停留在腦海中,在高醫大的種種歷練對於日後的企業經營與人際關係,都有深遠的影響。

明年適逢高醫大六十週年,李成家董事長想送給高醫大學子一句話,也是他人生座右銘「感恩、惜福、向前看」。常抱「感恩心」,愈懂得感恩的人,受益愈多;做人懂得「惜福」,才能享福;「向前看」就是對未來的事,要相信事在人為,對於已發生的事,如果無法如願,就要相信這個結果是對自己也有不同的收穫。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像當初沒考上醫學系,在後來看來,可能是冥冥中上天對自己最好的安排,懂得感恩、惜福、向前看,人生將會更加順利、圓滿。

台灣放射學界元老、終身學習典範~何耀輝教授

圖資處出版推廣組 蔣雲鳳採訪撰稿btn_pdf

台灣放射學界元老、本校名譽教授何耀輝今年已84歲了,至今仍可看見他瘦長的身形、一頭灰白髮、略帶蹣跚的步履在校園內穿梭,積極參與各大、小型演講,踴躍發言;或在學校圖書館和附院圖書室查詢資料、閱讀國內外醫學書籍、期刊,何耀輝教授堪稱是終身學習的最佳典範。

何耀輝教授在日治時期,小學及中學都是接受日文教育,之後考上台北帝國大學醫預科(今台大醫學系)。倍受學生景仰的何耀輝教授,在民國92年《白色巨塔》日劇風行的年代,本校學生們總以劇中人物「大河內教授」來稱呼他。大河內教授在劇中是位病理科教授,地位崇高、為人剛正,屢次在關鍵時刻出面,做出重大的裁決或評鑑。而何耀輝教授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廿多年前,當各校醫學院(台大、陽明、長庚、成大醫學院等)紛紛停止辦理學士後醫學系,高醫也在一次校務會議上討論是否停收後醫系時,只有何耀輝教授獨排眾議,爭取到延後再議,使得本校學士後醫學系自民國83年至目前成為是全台唯一的特色。

何耀輝教授希望保留後醫系所持的理由是,美國與加拿大的醫學系長年以來都是以招收大學畢業生的學士後醫學制為主;再者,後醫系學生已具有其他專業學科的基礎與訓練,比高中畢業考進七年制的醫學生專業領域更強,人格也較成熟、對事物的領悟力強、對習醫的志願清楚而堅定。(後來根據本校劉克明教授及英國、澳洲等國學者的研究的結論顯示,後醫系的學生在成熟度、學習動機與多元化學習等面向,都有相當優異的表現。)

何耀輝教授還分析,本校後醫系之所以可以一枝獨秀,他特別推崇謝獻臣院長在此方面的重視與貢獻,有完整計劃並投入相當多的資源(有專門的課程及教授等),而且自民國71年設立開辦至今,維持嚴謹的一貫招生作業,因此較容易成功。而其他學校可能事前準備不足,資源有限,因而漸趨式微。

何耀輝教授以第一名畢業於台大醫學系,應創校院長杜聰明之邀請,在行政上曾任本校放射線學科主任、總務主任、圖書館主任;在醫學系方面,民國46年,在本校附院草創之初,他以台大教授的身份委身南下、協力成立放射線科,成為首任科主任。當時門診只有一台進口的固定式X光機,醫療器材非常昂貴,私立醫院沒有政府奧援,每次購買研究或醫療設備時,必須向台糖公司借讓外匯才得以結匯。因此何耀輝主任與科內技師林秀雄協力自製一部可移動式的X光診斷機,供內外科病房使用。該機器除了X光管外,皆為自製,並於台灣醫學會發表,引起各方矚目,直到民國60年,這台「高醫牌」X光機才功成身退。

何教授曾於民國47年在金門野戰醫院擔任短期軍醫職務,正值金門823砲戰,國共雙方以隔海砲擊為主要的戰術行動,何教授每日見落彈五萬發,炮戰期間,雙方的海軍艦艇和空軍也發生了多次戰鬥,直至中華民國成功守衛金門。何教授親臨這場世界稀有之炮戰戰術史實,更有感於生命的可貴,也有鑑於因疾病致命的折損比戰爭所帶來的傷害更為嚴重,因而更致力於放射線醫學方面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子能及放射線成為熱門科學,在醫學方面,核子醫學之新興崛起,鈷六十之治療應用更為突出。之後放射線變革取代鈷六十,及電腦斷層診斷、核磁共振造影、高性能超音波診斷、經導管治療性放射線技術等醫學影像科技問世,使放射線醫學領域擴大。

民國53年,何教授經由中華民國政府推薦,經甄選接受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署之獎金,出國受訓近一年,當時中華民國仍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屬世界五強之一,放射線科當時為新興科技,再加上國內(包括中國大陸)優秀人才備出,因此何教授能從醫藥領域眾多高手中脫穎而出實屬不易。他在放射醫學界的傑出表現使得他於民國91年榮獲中華民國放射腫瘤學會之終身優良成就獎,並於民國97年成為本校榮譽校友,100年獲衛生署頒60年醫療工作獎狀,真的是實至名歸。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推出「行動櫃檯」 打破傳統固定位置批價掛號模式 提供機動的便民服務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室陳益良高專、管理室雷蕾組長btn_pdf

大同醫院行動櫃檯為提供更精實的醫療服務品質,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推出創新設計「行動櫃檯」為民眾服務,打破傳統固定位置繳費掛號的服務模式,在門診區為行動不便、高齡病患,進行批價、掛號等服務工作,提供就醫病患更便利貼心的服務,成為高雄市第一間提供走動式批價掛號櫃檯的醫療院所。這項服務第一天推出深受民眾的好評,直稱讚大同醫院不斷的成長,也不斷提供令人感動的服務深得民心。

大同醫院4年前由高醫體系承接後,引進「多媒體導覽系統」,提供慢性處方籤自助領藥系統與線上查詢看診狀態的功能,讓民眾免去排隊時間。去年高醫體系亦共同推出「行動掛號APP」,民眾可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直接透過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輕鬆上網掛號或查詢看診進度,還可依據自己不舒服的症狀,查詢「病症參考」功能,依建議專科掛號就診。如今所提供的「行動櫃檯」是以「高齡友善醫院」的概念出發,由服務人員在較擁擠、病患特性為行動不便、高齡者之門診,以走動式服務,來為就醫民眾進行掛號/預約掛號、批價收費等作業,採取隨到隨批的機制,不但相當便利,還可降低等候時間,預計一天可服務近400位民眾。

大同醫院行動櫃檯每周一至五上午08點30分至12點、下午14點至17點在門診區服務,病患的需求在哪裡,大同醫院的行動櫃檯就服務到那裡,除了分散巔峰時間批價的人潮外,還可執行下次預約掛號等其他工作,因此可有效的縮短批價流程,節省民眾就醫時間,秉持成為最高品質的全人照護社區醫院之願景,不斷求新求變,滿足病患對提高服務品質之需求。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首創國中生志工繪本分享 兒童病房說故事 學習照顧關懷病童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室陳益良高專、管理室雷蕾組長btn_pdf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於暑假期間舉辦為期2天的「國中生服務學習體驗營」,結合社區資源「調色板協會」與「玩具圖書館」,教導國中生繪本說話藝術,並於兒童病房說故事分享繪本,轉移病童的疾病不適感,除了能推廣國中生服務學習之理念,更能增進病童於疾病適應中的身心靈照護。

過去幾年大同醫院除了在寒暑假辦理高中生志工服務與小學生醫學體驗營外,今年特地開辦國中生服務學習共20名,考量國中生的身心成長尚不適合於臨床單位服務,故創意激盪首創以繪本教學的方式,讓國中志工能於服務學習中教學相長,並邀請調色板協會溫淑蘭老師教導國中志工繪本說話術與說故事分享技巧,國中志工亦由此學習繪本討論與道具製作,再至兒童病房與病童分享,共同宣導健康理念。

大同醫院社會服務室主任謝文蒨認為小朋友從小到大都是家庭、學校裡被照顧的角色,從服務學習中可以學會照顧別人、關懷別人,學生一旦投入學習服務領域,付出自己能力可及之事的觀念就會潛移默化、深植在孩子心中。

溫淑蘭老師特地選擇「媽媽,你愛我嗎?」、「抱抱」、「石頭湯」、「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與「我有多愛你」5本繪本,繪本內容均是有關愛與親情的故事,能充份運用所學表達關懷之情。20名學生分成5組,分別前往2至8歲不等的兒童病房進行服務。

就讀明誠國中的洪同學談到,與同學特別利用暑期報名服務學習體驗營,2天學會如何表達與生動的描述故事,親自動手利用素材製作繪本人物角色,並且學習服務別人的精神與目的,讓他覺得收穫良多。洪同學期待兒童病房說故事、表演故事的內容能吸引病童移轉病情注意力,希望病童們透過聽故事而讓心情開心繼而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