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珠璜校友(醫學系第19屆)
最近認識了一位同樣是台灣子弟,在美國、台灣,都得奬無數的傑出學者。他已發表三百篇以上論文,其中登在 Nature, Science這類世界頂尖期刊的有30餘篇。他的團隊目前已研發出治療某種最棘手癌症的新方法,不久就要進行大型臨床試驗。他説他的目標是要發展出真正能幫助病人的新治療方式並在臨床上推動它的應用價值,專注於真正實質上的貢獻與奉獻。見賢思齊,我想這也就是「高醫傑出校友」這項殊榮付予得獎者的鼓勵與期許。這位學者所強調的和我一向執行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那就是積極進行團隊間的合作,以期更有效、迅速的達成研究的目標。
根據這兩年多來實際參與的經驗,我認為高醫的各級研究團隊早已具備與人合作的實力和胸襟,這是非常值得慶幸的。科學研究的成果從來不是單憑在個人的成就,要凝聚各個單位的努力,多元發展與合作,才能使研究的成果上一層樓。所以今後我對自己的期許就是盡全力幫助學校各研究單位進行校內、校際、和國際間的合作。至於對社會的實質貢獻方面,我們也是要專心致力於新診斷和新治療的發展。在這方面,我們目前有一些初步進展,今後也是要藉由合作方式加快腳步,以期加速突破,嘉惠世人。
最近,在參與「肝臟週」(以肝臟為主題,與參訪的哈佛大學教授進行學術交流)的活動中,我很驚喜的發現很多高醫學生都能講一口漂亮英文,而且很有求知、求好的精神。這些年輕學生就是學校的 stem cells;這些幹細胞健康、活潑、有生命力,高醫這一位才剛剛 60 歲的青年就會長的很好,即使有小傷也會很快被健康的幹細胞修補回來。雖然高醫和世界一流大學比起來,還有一段距離,但是我們有我們的使命,我們有我們的夢想,追逐夢想的過程就是最快樂的時光,大家一起參與這「築夢」的過程當然會更加的快樂。在髙醫這樣有生機的大家庭裡,我們的逐夢團隊是由成熟細胞和年輕幹細胞構成,我自然也會努力在這團隊中盡一份力。
很多很多年前,在第七講堂,一個夏天的午後,年紹的杜聰明教授仍精神奕奕、細心的講解藥理和做學問的方法。不記得確實的內容,但是創校導師杜院長的音容笑貌至今仍然歷歷在目。他的治學與做人的精神一直是我效法的目標。想起謝獻臣院長也讓我緬懷不已。我告訴他我要到美國留學,他說:「去,你不會很快回來,但有一天要回來。」在美國,我知道很多校友,人雖不一定時時在故鄕,但一顆追隨南天十字星的心卻早已尋路回家。頂著南天星,我也在這隊伍裡。
何啟功校友(醫學系第25屆)
從事公職是始料未及,記得民國92年SARS期間,在任職防治工作小組南區召集人的第一天,我到九如路的健保局高屏分局主持防治會議,當時出席者有三大醫學中心及各醫院的院長或代表,幾乎都是醫界大老或前輩,當日我順利地主持完會議,並把中央指示的任務清楚交代,當晚10點回到家,我對我自己和太太說「好像我能做這些事」;四年後,96年間陳菊市長住院高醫期間,受許院長推薦到衛生局擔任局長,轉眼至今已7年多。
今天能因高醫醫學系推薦獲得『領導者類傑出校友』,深感榮幸。感謝母校對我在行政工作上的肯定,對自己由內科轉任職業醫學及公共衛生的堅持亦得到認同。
回想自己能夠勝任行政工作,除了所有工作同仁的協助、盡心發揮所長,支持我的理念,有一些是可以提供大家參考的,略述如下:
高醫附設醫院能提供環境允許我專心從事職業醫學20年,奔走於雇主及勞工之間,學習傾聽及折衝;並由過去在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2年流行病學的訓練,學習到多方思考、解讀資料的方法,以及內科訓練時急診期間,建立的遇事不亂、迅速判斷、處置明確、追蹤異常等,這些讓我在衛生行政工作中,能在簡短會議裡,不迴避問題,抓取重點,並給予指示,也因此能完成市立大同醫院民營化及衛生行政中心的興建這2項重大的工作。
在衛生局工作7年中,經歷議會質詢、預算審查、人事關心等繁瑣事務及壓力,妥善處理登革熱、食安風暴、媒體輿情等,秉持的自我理念就是「想自己少一點,想別人多一點」,領導者需以關心同仁的角度,給予明確的指示,才能讓大家一起完成共同的目標,而當同仁盡力卻受到不當指責時,領導者需挺身而出,承擔責任;相對地,當同仁表現不佳,亦須明確指正並追蹤進度。
今天能夠獲獎,感謝過去師長的栽培,陳菊市長常說人生難得有幸能擔任首長參與施政,在此也感謝市長給予的機會及肯定。
最後,僅以我初到衛生局時,帶給同仁的一句話:「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的豪情,期許與大家共聚的時光,人不能預測機會何時來,但把握每一次遇到的挑戰與機緣,全力以赴,隨時學習隨時準備,是唯一可以做的努力!
祝福大家!
洪純隆校友(醫學系第11屆)
很感謝母校與校友們的支持,獲選為18屆母校貢獻類傑出校友之殊榮,時值母校創立60大壽之際,倍感榮幸。本人於民國52年9月入學,59年6月畢業,服役一年(馬祖),於60年7月就進入母校附設醫院外科接受住院醫師訓練(四年間均以值班室為家),CR後,蒙黃宗人教授(醫2)及謝獻臣院長推薦進入台北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訓練受教於施純仁教授門下,65年8月回歸高醫外科受聘講師,從此專注於神經科學(主以神經外科)之服務、教學、研究至102年7月底退休,迄今的高醫醫師生涯中,有幾件往事,值得回憶:
- 擔任附設醫院行政工作:曾任院內急診、神經外科、神經內科、醫務秘書、外科部、神經醫學中心等主任,副院長及第七任院長。
- 參與A、B、C棟(民國74-77年)及啟川大樓(民國86-92年)之籌建及主持搬家計畫,曾被喻為「搬遷專家」。
- 副院長及院長間,改變醫師薪資制度,籌劃PPF績效,並順利付諸實施。
- 教學方面:指導碩士生8名、博士生16名,目前他們均兼校內外機構要職,與有榮焉。
- 研究方面:學術論文300多篇,並有四本專書,神經外科學(部定大學用書)、高血壓與腦中風、醫院生存法則(醫管)及腦中風發生那一刻。
- 參與學術團體活動:曾任第三屆臺灣神經外科學會、第二屆神經脊椎外科學會、第十七屆臺灣外科學會、第十一屆國際外科學會臺灣分會、第十屆疼痛醫學會、第十屆中華民國醫事法律學會等6項理事長,此外並當選為十數個相關學會之理、監事,及政府、社會團體機構之顧問及委員會委員等。
- 遵照榮退歡送會,同事們的贈言「退而不休」,目前受聘高醫大附設醫院顧問醫師,仍持續週一上午門診、下午教學,週二小港醫院教學門診、參加院內晨會及討論會之活動。
在整個生涯中,上述之過程,都是師長與同仁們的提拔、照顧與支持之成果,在個人活動與各界之接觸,發現高醫畢業的校友在各個領域中,都有很傑出之表現,都是傑出之校友,此次承蒙系友羅永欽、吳文正(醫25)等之推薦,有幸獲選,應是一項鼓勵服務於高雄醫學大學及附設中和紀念醫院40多年的「辛勞獎」吧!感恩,謝謝!
盧志華校友(藥學系第19屆)
自從在56年(1958)前,以聯考第二志願考進高醫藥學系進修,五年後畢業迄今,時刻都以高醫為榮。十二年前(2003)得到高醫藥學文教基金會表揚為傑出校友時就非常感恩。從2004年起就一定利用寒假期或沒有課的時短期回母校幫助教學及改革,如今再次得到母校選為本年度母校貢獻獎,實在衷心感激。
回想到在51年前受到杜聰明院長的鼓勵出國進修,1969年博士畢業後,41年之久在密西根大學及伊利諾州立大學藥學院教書期間,時常以高醫藥學系的盧盛德教授及楊藏雄教授為我教學及做研究的準則。我在1990年受到謝獻臣院長的邀請,突破白色恐怖的很多不便,但能首次回台三個月,有份参與當時生命科院的設計及藥學系博士班的新藥研發及立体有機化學課的教學,實感榮幸。這更成為我1995年得到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UIC) 的 Excellence in Teaching Award 之後,決定專心參與在美國藥學教育之改革有密切的影響。
自從2010年在UIC退修之後,除了繼續參與在美國藥師聯合會裡 (由2005 到2017年止),擔任二個藥師執照監定考試委員會委員,也讓我更有空能每年數次回台,在各學校的藥學系或醫院藥局,為提升臨床與基楚科學的整合做努力。這幾年很高興能看到高醫藥師及學生在這方面有很出色的表現。
回想到自高醫畢業迄今,能在各領域裡為校爭光,今夏更得到 UIC 藥學院以我的名字設立講座教授及如今獲得母校貢獻類傑出校友獎,這有如 “icing on the cake”,感謝至極。
June 27. 2014, Laguna Woods, California
柯乃熒校友(護理學系第12屆)
今年2014年感謝高醫護理學院及護理科系校友會推薦,獲得『社會人類文化類傑出校友』,深感榮幸。感謝母校及校友對我長期致力於性病與愛滋護理專業照顧及將台灣照顧經驗推展至國際社會的肯定與期許,這個獎項背後來自我最摯愛的家人無私地包容,成大醫院愛滋夢幻團隊的齊心協力,成大護理系所同仁的支持及研究生們的努力,還有台灣愛之希望協會及愛滋民間團體工作夥伴對於愛滋防治及多元性別平等的堅持。
我將這個獎項獻給我的爸媽及所有抵抗愛滋汙名刻劃的夥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