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未分類

第44期封面故事

 

1. 103年7月29日亞太城市台灣青年高峰會與會貴賓與青年學生合影

103年7月29日亞太城市台灣青年高峰會與會貴賓與青年學生合影

2. 103年8月29日本校與中山大學聯合舉辦高雄氣爆災後處理與重建學術研討會

103年8月29日本校與中山大學聯合舉辦高雄氣爆災後處理與重建學術研討會

3.103年9月10日舉辦103學年度開學典禮校長致詞

103年9月10日舉辦103學年度開學典禮校長致詞

4. 103年10月1日高雄市立旗津醫院委託高醫經營舉辦盛大開幕儀式

103年10月1日高雄市立旗津醫院委託高醫經營舉辦盛大開幕儀

2. 社團聯合音樂會-國樂社

社團聯合音樂會-國樂社

 

4. 一元藝術團隊-行動雕像巧克力人

 

 

 

 

 

 

 

一元藝術團隊-行動雕像巧克力人

【高醫紀要】103年7月至103年9月高醫大事紀要

btn_pdf

7月27~29日

「2014亞太城市臺灣青年高峰會」 假本校國研大樓國際會議廳舉行。為延續2013年亞太城市青年高峰之國際盛會,繼續辦理「2014亞太城市臺灣青年高峰會」,以增進青年學子參與城市公共議題的探討,參與國際事務與關心所處城市的嚮往,尋求國家與市民的共同利益與永續發展之道。

8月1日

2014年8月1日凌晨高雄市發生史上最嚴重氣爆案,高醫大體系(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港醫院及大同醫院)投入160名醫護人員,包括整形外科、一般外科、骨科、感染科和腎臟科等各科醫師全力搶救傷者,高醫燒傷中心醫療團隊更是36小時不眠不休,其犧牲奉獻的精神深獲社會各界的嘉許。此外,本校與附屬機構發起自由樂捐活動,希望共同為受災市民盡一份心力。

8月11日

配合關皚麗教授所規劃的印尼義診以及醫療服務計畫,本校陳宜民副校長率領黃俊雄教授、蔡志仁主任、關皚麗教授和余廣亮院長等人於8月8~12日前往參訪位於印尼泗水的Airlangga University,並前往Madura Island進行義診及醫療服務。本校醫學院曾於民國99年6月11日與該校醫學院簽訂院級合作交流協議書,此次由陳宜民副校長代表,於8月11日下午與Airlangga University簽訂校級合作協議,正式將二校合作層級由醫學院院級提升為校級。

8月29日

本校在一年半前與國立中山大學結盟成立「攻頂大學聯盟」,共同為兩校師生的教學與學術研究發展而努力。在氣爆災害發生後,兩校動員投入救災不遺餘力,並且積極探討高雄市民居住環境、健康安全與產業發展、經濟成長之間的互動關係,並尋求平衡與突破。因此,在8月29日兩校聯合舉辦「高雄氣爆災後處理與重建學術研討會」,會中邀請了國內環境工程、化學工程、醫療復健以及社工心理等專業學者,針對化工災害預防、災後重建、災民身體傷害醫療以及心理重建等議題進行研討與座談。

8月29日

藉由本校前往蒙古參加教育展之機會,由國際事務處鄭丞傑際長代表,於8月29日下午Mongoli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MAMS )以及蒙古最頂尖醫學大學Mongo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MNUMS)進行三方合作簽約儀式。這也是本校首次以三方合約的方式與國外大學以及機構進行合作的意向書簽訂,希望透過此合作模式,更能夠幫助在本校與蒙古雙邊的醫事人才培育上,希冀能夠藉此創造出不同的合作模式。

9月10日

本校於9月10日辦理「新生開學典禮暨入學輔導」活動,在「我的未來不是夢」歌曲中,新生進入大學之門後揭開序幕,劉景寬校長主持開學典禮,陳董事長及校長勉勵新生與介紹師長後,並展開一系列新生入學輔導活動。

9月20日

本校於國研大樓國際會議廳舉行「高雄醫學大學103學年度主管共識營」,共有兩場專題演講:「計畫整合,執行與管考之經驗分享」,由淡江大學白滌清教授主講;「交大前瞻計畫」,由交通大學吳妍華校長主講。

9月24日

本校舉辦全民國防教育活動,特別邀請策略聯盟學校中山大學、正修科技大學及文藻外語大學,以及鄰近大專校院及高中職校學生共同參與,結合年輕人喜愛的漆彈競賽與國軍人才招募宣導,讓「全民國防教育」走入校園,建立學生「全民國防」的觀念。

9月26日

 「基礎力」論壇於本校國際會議廳辦理,本論壇聚焦於學生「基礎力」的培育,除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馬湘萍副司長、教育部教育品質及發展科李政翰科長蒞臨本校指導,論壇亦邀請科技部林一平政務次長、逢甲大學李秉乾校長、元智大學張進福校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李金鴦校長、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伏和中執行長等國內教育界、學術界、產業界各方先進代表,更邀請澳門大學程海東副校長、以及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余濟美院長,共同針對「大學生的科技、語文與媒體資訊運用素養」、「高等教育的軟實力培育」、「書院風潮」等議題進行討論。

高雄醫學大學一甲子慈善音樂會-「歌劇夜未眠」

btn_pdf

各位賢達前輩鈞鑒:

本校自民國43年創校,今年適逢高醫六十週年校慶,為呈現六十年來的成長與發展,學校經由辦理數十次頂尖學術研討會與演講會、社團藝文、校友逢時重聚等系列活動,同時透過文史編輯成冊,與社會各界分享創校六十週年的喜悅。

六十年來,高雄醫學大學從水田農地中,篳路藍縷建設校舍,培植醫界菁英,至今成為臺灣醫學教育研究與醫療服務的重鎮。現今本校擁有7學院、21學系、4獨立研究所;附屬醫院包括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大同醫院與旗津醫院,並與67個國際知名大學簽訂姊妹校。不論在臺灣或是在國際上,高雄醫學大學之使命形象與成果名聲巍然屹立。

值此高醫六十週年,特別感謝各位賢達前輩不斷地支持本校辦學的精神,協助高醫提升教育資源與能量,也致使高醫擁有更多培育醫學人才的發展空間。未來,高醫將結合鄰近相關大學、科學園區、政府機構與企業的產官學研能量,規劃建立「區域研創中心」,讓相關專家學者、學生以及產業人士,可以在區域研創中心內進行各項主題研發,同時將研發成果快速的生產供應於市場上,讓研究的成果可以達到價值與產值極大化的目標;同時落實相關發展工作,逐步從研究型大學轉型成為「研創型大學」,讓高醫再創新局,榮耀飛揚。

一甲子是一個循環,也是一個新的開始,為傳承本校創校以來之醫學教育與醫療奉獻精神、善盡照護全民健康及關懷弱勢的社會責任,在六十週年校慶的壓軸活動中,我們特別安排了一場藝術饗宴,訂於今年11月22日(星期六)假大東文化藝術中心舉辦「歌劇夜未眠——高雄醫學大學一甲子慈善音樂會」,希望藉由音樂的力量,拋磚引玉,邀集學界及社會企業共同跨界關懷、幫助原鄉與弱勢兒童的成長學習,因而特別邀請各位社會賢達能共襄盛舉,參與此次盛會,讓愛與關懷永續常在。

耑此,並頌

鈞祺

高雄醫學大學校長

劉景寬 敬啟

103年10月31日

高醫人在台東馬偕醫院

高醫護六簡淑蕙整理

btn_pdf

 

台東馬偕紀念醫院為突破台東醫療困境,投入後山服務多年的馬偕紀念醫院於101年開始擴建醫療空間,如今恩典大樓落成啟用,提供台東居民更好的醫療品質。台東馬偕紀念醫院於今年5月1日舉行新舊任院長,授職交接暨新建醫療大樓啟用感恩禮拜。新上任的王功亮院長是高醫人,將會投入他的專長,提升整體醫療品質,並延攬優秀醫師加入團隊,朝向「急症即時處理、重症在地治療」的目標。現在一一介紹,高醫人在王功亮院長帶領下的團隊

姓  職          專     本校系級
王功亮 院長教育部部定副教授
馬偕醫學院副教授
台灣婦癌研究組織理事長
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董事
婦科癌症、內視鏡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微創手術 醫學系62級
黃志銘 副院長兼管理室主任 耳鼻喉科、頭頸外科、頭頸部腫瘤、鼻竇炎、鼻過敏、吞嚥困難、扁桃腺病變、聽力障礙、耳鳴 醫管碩93級
張英德 外科系主任 骨科、骨折、人工關節置換、坐骨神經痛、      脊椎病變脊椎矯正 醫學系72級
蔡耀彬 骨科主任兼開刀房主任 一般骨科、運動傷害、關節鏡、外傷急症 、     膝關節重建、肩關節 醫學系73級
徐光南 健康檢查中心主任 神經科、中風、失智、癡呆、中樞神經感染、   神經肌肉病變、帕金森氏症、身心症狀 醫學系73級
吳信宏 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兼呼吸加護病房主任 胸腔內科,一般內科醫學,一般胸腔醫學 後醫系86級
周宜德 眼科主治醫師 一般眼疾、白內障、青光眼、夜戴型角膜塑型術 後醫系92級
陳娟娟 牙科主任 牙周病治療、一般牙科、牙周手術 牙醫系72級
王仲毅 急診醫學科主任 外傷、急救、內外科急重症 後醫系85級
蔡循典 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一般耳鼻喉感染疾患、聽力障礙、眩暈、耳鳴、小兒耳科疾病、耳部手術 醫學系70級
張哲綸 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 診治項目有一般拔牙、阻生牙與贅生牙手術、其他之牙齒與齒槽骨手術、膺復前手術、顎
顏面外傷、頭頸部感染、良性腫瘤、囊腫、口腔黏膜病變、惡性腫瘤、唾液腺疾病、顱顏
面疼痛、顳顎關節疾病、顎面矯正手術、唇裂、顎顏面重建、牙齒移植或再植、植牙手術、頭頸部顯重建微手術等。
牙醫系89級
陳世傑 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 外科、骨科 醫學系66級

最後引用王院長就職後的一小段話:

我深信上帝的恩典會持續澆灌在台東馬偕醫院這個以神為名所設立的醫院,我也願意用上帝賜給我的醫療專業及管理能力,服務台東馬偕醫院的病人及員工。但我也初到台東,一切均不熟悉,還盼望台東醫界朋友、教會牧長、台東分院各位主管及員工不吝指導,我願以謙卑的心,接受各位的指教。面對未來的挑戰,我也期望分院全體員工作為我的後盾,大家帶著「對神有信、對人有愛、對土地有情」的信念,如約書亞記1章9節:「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那裡去,耶和華-你的 神必與你同在。」,我們一起為主打一場最美好的仗,將一切榮耀歸與上帝!

相信在王院長帶領下的高醫人,必能完成台東馬偕在地醫療的任務,希望更多的高醫校友能夠加入台東馬偕紀念醫院的團隊,以提升急重症醫療照護,讓後山有一個平安及盼望的未來。

李成家校友獲頒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名譽管理博士

美吾華懷特生技集團 李成家董事長

btn_pdf

 

本校第八屆傑出校友、藥學系第十一屆─美吾華懷特生技集團董事長李成家因白手起家、創業有成,熱心公益、回饋社會,日前獲頒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名譽管理博士學位。

李成家民國37年出生於屏東東港,二十八歲時運用行政院青輔會青年創業貸款創立台灣美吾髮公司,曾獲第一屆青年創業楷模、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李國鼎管理獎章,以及經濟部最高榮譽─經濟專業獎章等殊榮。他以多角化經營策略,將事業版圖拓展到生技、生醫產業。他在名譽管理博士頒授典禮上以自身故事為範本,期許年輕人能「對未來不要怕,對過去不要後悔」,勇敢且踏實地追求夢想。

李成家大學時除了唸書外,也喜歡逛書店,對勵志書籍特別著迷,美國作家威廉戴路的《如何在四十歲以前成功》一書,更讓他在年輕時立定五個目標,分別是創業當老板、進修高階管理學程、當全國性工商團體理事長、當選全國十大傑出青年,以及擔任中央民意代表。而今皆已達成,獲得北科大名譽管理博士則是他規劃之外的驚喜!

李成家創立台灣美吾髮公司,隨後以「美吾髮」品牌,行銷美髮、染髮、沐浴等產品,現今更建構完整的美吾華懷特生技集團,旗下有美吾華(股票上市)、懷特生技新藥(股票上市)、安克生醫(股票上櫃)公司等。李成家表示一路走來,常遇過許多困難與挫折,但他「不怕問題,只怕不知道問題」,正向面對問題,進而不斷淬鍊出智慧。

李成家董事長在經營企業之餘,積極參與工商服務,不斷提出合宜合時之具體建議,並擔任工商界與政府之重要溝通橋樑。其傑出貢獻廣受各界肯定,除獲頒行政院經濟部最高榮譽之「經濟專業獎章」,還代表工商界獲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行政院政務顧問等殊榮。李成家更創下唯一擔任過全國六大工商團體(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全國工業總會、全國商業總會、全國中小企業總會、全國工業協進會、台灣區電機電子同業公會)其中兩大工商團體理事長的記錄。

李成家表示,長期活躍於工商團體及成功經營與在高醫時積極參與社團有很大的關係。他大學時曾擔任乒乓球社社長、全校學生活動中心副總幹事,他說,超越科系的社團生活儼然是一個小型社會,讓他體會「一樣米養百樣人」,為了共同做好一件事,必須學會溝通、協調和適度妥協。他從社團生活中摸索出人際關係的奥妙,懂得用更開闊的心胸接納差異、整合意見,達成共同目標。

回想大學時期,高醫校風純樸、人情味濃厚,師生相處融洽,溫暖的記憶一直停留在李成家的腦海中,在高醫大的種種歷練對於他日後集合眾人之力,經營企業與維持良好人際關係,都有深遠的影響。

李成家也特別提出「一點點哲學」與高醫學子共勉,他說:「任何事只要多提早一點點、多忍耐一點點、多分享一點點,不要小看這一點點,長期累積下來對未來將產生深遠的影響。」還提醒大家注意「三氣」(即脾氣、傲氣、小氣)對人際關係的影響,這也很重要。

他勉勵年輕人,人生處處是機會,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處處有貴人,天無絕人之路。心存感恩,愈懂感恩的人,受益愈多。他說,人生就是角色扮演,「是什麼,做什麼;做什麼,像什麼。」數十年人生歷練讓他體會到,成功沒有捷徑、沒有速成,只有不斷學習,認真努力打拚,理想堅定、務實前進,只要起步永遠不嫌晚,只要肯努力,人生處處是機會。

守望健康 放眼國際-杏輝醫藥集團李志文董事長回顧來時路

醫學系 張馨云 專訪

btn_pdf

 

不同於一般企業常將總部設在繁華都市地帶,杏輝醫藥集團的總部位處於青山綠水的宜蘭縣冬山鄉;而引領杏輝不斷往前邁進的掌舵手──李志文董事長,正是出身冬山鄉的子弟。

國人對杏輝的名號並不陌生,然而近年杏輝更引人注目的,是成功入股德國上市製藥公司MediGene,將主導乳癌新藥的研發與未來市場。杏輝此舉已開拓台灣生技業前所未見的格局,而回顧杏輝這些年穩扎穩打走來的足跡,以及李董事長的心路歷程,更讓人明白所謂在逆勢中成長、放眼研發、進軍國際市場等讚譽,並非無中生有。

對於這樣一位醫藥界人物,不禁令人好奇他過往的經歷。談起當年在高醫的時光,李董事長表示最初踏進校園,面對簡陋的硬體設備,講堂門口緊連著就是停屍間,不免令人難掩失望;而當時校方「重醫輕藥」的風氣,也造成藥學系資源明顯不足。然而即使在刻苦的環境中,時為學子的董事長仍有幸遇到教授們傾力相授,不僅打下扎實的知識基礎,教授們勤懇為人與認真為學的態度,也在無形中對董事長有深遠的影響。談起師長,李董事長至今仍印象深刻的,尤屬指導生物化學與分析化學,並且深耕蛇毒研究的楊振忠教授(中研院院士,後至清華大學任教)、指導植物化學與藥用植物學,總是親力親為帶領學生走訪山野實際調查的盧盛德教授、以及當時的寄生蟲學科主任,而後擔任高醫院長的謝獻臣教授。幾位師長以身教讓李董事長體會到在學問之外,還有更開闊的人格典範值得追隨。

除了感念師長的教誨,李董事長也提及當年曾參加柔道社。這項運動不僅止於身體上的鍛鍊,更強調心性的修行;輸贏之間,意念或已千百轉。李董事長從柔道的學習中,不只磨練出堅毅的性格,也得以在年輕時一窺人生因果縮影。

身為家中獨子,父母相繼於青少年及大學時期離世,失去雙親庇護讓他更早體認,凡事要靠自己勇於嘗試。自高醫藥學系畢業之後,李董事長投入藥界,曾任職美商派德藥廠在台的業務主管,之後代理國內外藥品的經銷,此期間感於國人重洋輕土的用藥觀念,悄悄埋下開創一個以高品質取勝、足與國際大藥廠相抗衡的國產藥品事業之理想。在他29歲(1977年)時,大膽選擇於故鄉──宜蘭縣冬山鄉創立杏輝藥品。

回首杏輝在台灣從代理銷售藥品起家,進而透過國際代工累積經驗,當面臨產業升級、外移挑戰之際,李董事長的眼界已精準望向遠方,著手更宏大的事業版圖。1997年起,先在加拿大設立「CanCap製藥有限公司」,2002年併購「中國杭州天力藥業公司」,隨後又於新疆成立「和田天力沙生藥物開發有限公司」,2008年創立「杏國新藥股份有限公司」,並與國內外研究機構如耶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台北醫學大學、國防醫學院等形成策略聯盟,致力於新藥研發,旨在為促進人類健康有所貢獻。

杏輝於大陸率先研發出血管型失智症新藥「管花肉蓯蓉」,為千年中藥史寫下嶄新的一頁;首先在台生產的紫杉醇化療針劑,不僅作為台灣的用藥指標,如今更將藉由跨國合作,開展乳癌治療的新氣象。除了以「生命‧健康‧科技」為企業信念,李董事長更抱持著「待人以誠,處事以靜」的胸襟,不只致力於提供優質的藥品守護大眾健康,也期望領導杏輝走出自己的康莊大道,讓台灣品牌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

而今以業界的眼光再談母校高醫,李董事長表示,其實早在他念書時期,高醫就以啟發性的教育影響學生,那樣深富挑戰性的教學近似於今日的研究所風氣,意即不加限制、不設框架地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探求新知。李董事長談起曾與高醫研究生交流的經驗,他認為高醫至今仍保留了這樣的啟發性精神,因而能看到學生思考敏銳、靈活運用所學的一面,這對將來無論在商界或學界發展,都是相當重要的資產。說起對母校的願景,李董事長懇切地希望,能在日後看到董事會與校方攜手合作,以教學與培植人才為辦學首要,帶領高醫邁向下一個甲子的新紀元。

黃德揚教授憶高醫

醫學系 王友聖 專訪

btn_pdf

 

推開門,映入眼簾的是疊得和我一樣高的文件資料,堆滿了整間辦公室。一位和藹的老者坐在辦公桌後,翻閱著自己的退休紀念冊。他一看見我便親切地起身招呼,迫不及待地開始和我聊起天來,這位就是黃德楊教授。他翻著紀念冊,如數家珍般講起從他跟著杜聰明教授來高雄創校以來,慢慢建構起高雄醫學大學的故事,隨著冊子裡的照片從黑白變彩色,高醫也從只有小小的校舍變成現在的規模。黃教授看著相片回憶當時的景況、指著裡頭的人闡述他們的故事,他熱切地向我分享他和高醫密不可分的人生,我細細聽著那些遠在我出生以前發生的事情,深切感受歷史鮮明立體地呈現在我眼前,彷彿看著高醫從無到有慢慢建起。

談到創校之初篳路藍縷的景像,黃教授說他甫來到高雄時,小兒科門診是在六合二路上,病房則在現在舊三棟校舍中第二棟的二樓。那時因為病房不足,內科與小兒科的住院病人還得住在一起,小孩子晚上打針一哭,連帶大人也不用睡覺了。後來為了提高內科病患住院品質,小兒科病房才搬到現在東側圍牆外幼稚園的地方,而早期經濟拮据,什麼東西都得物盡其用,二樓用做病房,一樓就包辦了開會、辦公、值班、檢驗、實驗等近乎所有事情,甚至晚上也是睡在旁邊的隔間。黃教授笑著說,那時連空調都沒有,學生們看血液抹片還得忍受蚊子叮,想和杜聰明院長申請買小電扇吹腳趕蚊,院長還以為大家嫌熱,搖著扇子嘆氣說「現在年輕人怎麼這麼怕熱,你看我這樣搧一搧就好了啊!」足見當時大家開創之刻苦、艱辛。後來隨著幾個建設落實,高醫的規模慢慢發展、擴大,逐步成長到現在這個南部醫療重鎮的模樣,黃教授輕鬆淡然的說,高醫創校以來碰到了很多困難,都靠著大家的一起堅持撐了過來。

說起在學校做過的事情,黃教授得意的說幾乎學校所有的主任職他都當過了,有很多建樹,也碰上不少有趣的事情。擔任圖書館主任的時候,黃教授有感當時既沒有編目錄也沒有電腦,難以在圖書館中找到要的書目,於是引入美國醫學圖書館的編號方式將醫學書籍分類,非醫學書類則根據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方式編排,並且編印圖書目錄,這套系統一直沿用到現在。在任職教務主任的時候成立了醫學研究所,同時建立了和美國阿肯色大學的姐妹校關係。第一次當訓導長時是在戒嚴時期,只能對教育部惟命是從;第二次則是解嚴後,學生開始邀請黨外人士來演講,當時其他公立學校都不敢,但黃教授全部准許,結果學生申請的太頻繁,活動辦到沒有人想再聽,最後講者一看台下沒幾個人還大發雷霆;也曾有學生在校內發表演說、在附近辦地下刊物,教官們都很擔心校園會染上政治色彩,黃教授則樂觀的說:「讓學生去做吧!我們慢慢等結果。」之後或許是因為課業和經費因素,這些活動也慢慢的停止了。退休前最後擔任的則是醫院的副院長,主要管理醫院各類採購、收入等等財務事宜,直到70歲退休成為名譽教授,留在醫院裡繼續自己未完的研究、每週二下午不領薪的看診。黃教授說,待了這麼久,高醫就像他的家,在這邊走到哪裡大家都認識他。

幾乎可以說黃教授是看著高醫成長茁壯的,他覺得到了現在,高醫已經很完整、很穩定了,現在除了培養後進,更重要的是將人才留在高醫。他希望高醫就是一個大家庭,成員之間互相關心、彼此交流,大家就會對這個地方有認同感、會想要留在高醫。只要人們的心在這裡,高醫就能夠不斷的精進,繼續開創未來。

為高醫奉獻一生的蛇毒專家-張均昌教授話高醫

醫學系  黃子珊 專訪

btn_pdf

 

本校張均昌名譽教授,亦是本校第十二屆榮譽校友,於高醫服務於四十三年退休,至今已十三年了。張教授奉獻其一生青春給予高醫,他堅毅的精神與嚴謹的研究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從小接受日本教育的張教授,民國四十五年自台大農化系畢業並服完預官役後,偶然在報紙上看到高醫生化學科擬聘請助教的消息,便進入高醫生化學科擔任助教。那時,正是高醫創校初期,一切人事、教學與研究工作都尚未上軌道,當時學校只有兩棟校舍,第一棟為基礎醫學科與藥學系研究室,第二棟為醫院(病房、開刀房、藥局及檢驗室等)。在設備簡陋及經費不足的研究環境下,從事研究工作需付出很大的代價以克服各種難關,只有對研究工作具有興趣與執著的人才能勝任。民國五十年代國內研究所不多,再加上留學熱潮的影響,大多數大學畢業生都選擇往國外進修,而且國內經濟蕭條,學成回國之學者極少,造成國內大專院校尤其私校師資嚴重短缺的情況,初成立的高醫更是如此,當時生化學科在楊振忠教授主持下,助教(張教授)與及一位技術員,三人而除了要負責醫、牙、藥三學系之學生實驗外,需要撥出更多時間和精力從事研究工作,其負荷量之大可想而知。

張教授長期致力於「蛇毒研究」,在課餘時間,不分寒暑假投注所有心力在蛇毒蛋白的研究,並以此為樂。自民國四十五年起,在楊教授主持下,生化學科開始進行杜聰明院長所提倡三大本土研究課題之一的蛇毒,因當時生化學界所流行潮流為酵素蛋白,故本學科從生化學的角度探討蛇毒中之酵素活性與致死毒性之間的關係。經實驗證明,眼鏡蛇毒中之酵素非致死毒性的主要因素。爾後從眼鏡蛇毒中分離一種小蛋白質(不具酵素活性的神經毒素),並結晶化命名為Cobrotoxin,並決定其一級蛋白結構。於1960年代率先在國際上,揭開蛇毒神經毒素蛋白的神秘面紗。這不但對於台灣生化界而在國際生化學界上是一件相當振奮的盛事,同時也讓高醫成功在國際生化領域中佔有一席學術地位。楊教授也因此輝煌的研究成果,當選全國十大傑出青年,並榮獲國科會講座教授,並民國五十六年榮升本校第三任院長。

張教授於民國五十六年升任副教授,兩年後受國科會資助赴日本京都大學藥學部生化學教室進修,更進一步的以化學修飾法修飾單一胺基酸 以探討Cobrotoxin之結構與其致死毒性關係的研究,將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生化學雜誌。回國後亦從事雨傘節蛇毒分離出來之神經毒蛋白免疫化學方面的實驗,製備毒性低而抗原性完整之修飾毒蛋白作為抗原製備抗體,並探討其功能性胺基酸與致死毒性的關聯性。1990年代,張教授繼續研究棲息在中國大陸西南部及東南亞地區的眼鏡王蛇(King cobra),純化多種神經毒蛋白,並與其他神經性蛇毒中分離出來之毒蛋白作生化上探討比較。張教授憑著「執著與堅持」的敬業精神,洞悉蛇毒蛋白的研究世界。雖然教授忙於繁重的教學與行政工作,但至今發表於國際生化重要學術期刊的論文已逾壹百多篇。

自草創時期便進入高醫的張教授,對於高醫生化學科的教學有很大的貢獻。張教授在教學上相當嚴謹、熱心,造就了多位現今仍在國內外生化學界活躍的學者。民國六十年升為教授,兩年後楊院長應邀赴國立清華大學創立分子生物研究所,張教授則繼續留在高醫生化學科打拼並受謝獻臣院長之託,接下了總務主任的職位。之後亦兼任醫學研究所碩、博士班主任以及生物系主任等行政工作,於民國八十三年籌備成立了生物化學研究所。張教授始終以「高醫人」為榮,不遺餘力,不辭辛勞,為他所主持的生化學科之教學與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

如今,高醫歡度創立六十週年,張教授期望高醫人能繼續保持創校初期全體教職員工及學生們刻苦耐勞的精神,本著陳啟川董事長之「以高醫人為榮」及杜院長「樂學致上,研究第一」的辦學理念邁進。也期勉高醫學生,在享受現代優渥學習環境的同時,能秉持前輩積極的求學態度與人生觀,同時更期許高醫畢業生之所學專業,積極服務民眾以回饋國家社會,使我們下一代更進步繁榮與幸福。一方面展望高醫更進步與卓越發展,成為南臺灣最著名學府之一。

我的寫作經驗-陳永興院長

羅東聖母醫院 陳永興院長 本校醫學系第十六屆畢業

btn_pdf

 

學生時代,喜歡讀各式各樣的課外書,也喜歡寫作,有感而發形之文字,有時候讀到別人寫的文章很受感動,甚至會掉眼淚而嚎啕大哭,自己寫東西有時也會感動而流淚。可能很多朋友難以置信,我外表很壯又表情嚴肅,怎麼內心世界是這麼善感而柔軟?

從小作文就不錯,中學時期也常投稿校內刊物,大學進入高醫,主辦高醫青年和南杏,發表文章就惹禍了,曾因發表給學校董事會、校長、校友、師長、同學的公開信,被教官約談,在戒嚴時期學生刊物稿件要送審,我後來發表南杏十論乾脆不送審,這下子麻煩大了,被當作叛逆分子處理,差點退學還要去坐牢,最後記兩大過了事。

在學校內不能自由發表言論,我就投稿校外的雜誌,當時的大學雜誌、台灣時報成為發表文章的園地,因此結識不少社會人士和作家,更有後來的黨外人士。所以台灣政論創刊時,我幫忙康寧祥、姚嘉文、張俊宏…等人辦雜誌,從此一頭栽進八十年代,亞洲人、暖流、關懷、生根、自由時代…幾乎所有黨外雜誌無役不與,也因此走上民主運動的行列。同時在學生時代為了組織山地服務團,要到山上為原住民服務需要募款,就寫了《山地服務在霧台》,又出版《天公疼憨人》、《山之組曲》、《海的韻律》等書籍義賣,籌到不少經費。

畢業當了精神科醫師,又接辦《台灣文藝》,下班幾乎都在校稿,跑印刷廠、約稿,認識了一大堆台灣本土作家和藝術家;又因為關心精神病患的人權,就寫了《飛入杜鵑窩》和《誰來關心精神病人》、《醫療、人權、社會》、《生命、醫學、愛》等書;後來到美國柏克萊大學進修,在自立晚報開了《柏克萊沈思》的專欄,每週寫一篇文章介紹美國的人權、社會、文化、公共衛生、醫療、社會福利、教育…等文章並反省台灣的問題,後來這本書成為自立出版社暢銷書,所以出版社又邀我寫《台灣醫療發展史》,書出來後許多醫學院請我去開醫學史的課。為了寫文章我得收集史料,又引發更多興趣,所以我又寫了《台灣醫界人物誌》、《醫者情懷-醫學與文學的對話》、《醫學的愛無國界-令人感動的醫界人物》,這些書成為我在北醫的醫學人文研究所開課的教材。

在我擔任高雄市衛生局長和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凱旋醫院院長期間,因為推動改革需要同仁了解許多理念,我就常寫信給同仁,也發表在通訊刊物上,後來集結成《愛河沈思錄》。60歲時我受洗成為基督徒,為上帝作工,到羅東聖母醫院奉獻,回顧自己60年的生命點點滴滴和為台灣醫療、文化、人權、政治所作的努力,我出版了《無悔之旅》、《堅持到底》的口述歷史;這二年來我覺得在人生最後階段能為台灣社會再作的奉獻,是努力提升台灣人的品質,從媒體改造著手,我千辛萬苦的籌資創辦了《民報》和《民報文化雜誌》,每天約稿、寫稿、寫作已經是生活中的必要工作。雖然很多年輕人可能不喜歡閱讀文字,而喜歡影像、電子媒體、資訊,但我仍然覺得文字寫作是人的思想表達和感情傳遞不可缺乏的工具,善用文字可感動人心,影響深遠甚至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這是我的寫作經驗,從年輕到老,我還是不放棄寫作,也喜歡閱讀,與所有高醫人分享和共勉!

旗津,下一站的幸福

旗津醫院 社區健康促進室暨家醫科 楊鎮誠主任
社區健康促進室  鍾詠全

btn_pdf

 

旗津醫院為旗津區唯一的地區醫院,本院自今年9月承接以後,將醫療服務理念深入社區,走入人群,成為旗津鄰里的「好厝邊」,一肩扛起照顧旗津區近3萬居民的醫療重任。旗津區因地緣關係,面臨許多醫療資源及服務不足之窘境,篩檢兒童發展遲緩即是一例。該區為高雄市外籍配偶比例偏高的區域,因此兒童發展遲緩的比例和高雄市區相較也偏高,為此本院前往當地幼稚園進行幼童早療篩檢關懷服務,提供旗津區幼童完善和可近性的服務。

第一站的早療篩檢服務為中洲國小附設幼稚園。此次篩檢活動,本院結合小兒科、復健醫療團隊、社工師、志工媽媽及社區健康促進室的同仁。活動當天,復健室陳俊凱主任及復健團隊同仁以活潑、幽默的方式,讓小朋友以不感到壓力,開心的接受各項檢測。另外,社會服務室李庚恕主任也帶領志工媽媽,讓現場動線整齊有序,順利完成旗津醫院第一次在當地舉辦的早療篩檢關懷服務,也象徵本院在社區服務幼跨入另一個里程碑。之後,也陸續完成旗津國小附設幼稚園的早療篩檢服務,截至目前已服務旗津區112位幼兒。

中洲國小附設幼稚園盧老師表示,「高醫團隊進駐旗津醫院實在太好了!因當地家長很信任醫療專業人員對幼兒發展的評估,若由學校單位自行評估,擔心準確性不足,因此旗津醫院協助社區早療篩檢服務,對校方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好夥伴。」

對本院而言,我們秉持著「深耕在地醫療,成為守護旗津鄉親世代健康醫院」的使命前進與落實。因此,旗津區早療關懷服務,從一開始與校方接洽,規劃活動、到校服務及後續轉介,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環節不得馬虎,我們希望能盡心盡力服務當地學校,守護學童的健康。未來,本院也即將規劃學童健康遠距醫療計畫,結合高醫體系的遠距健康照護中心,照顧更多需要協助的學童,讓學童獲得完善健康照護,發揮企業社會責任力量,關懷旗津區每位居民。

20140930_10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