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未分類

103年【典範學習課程】講座紀實(二)

人社院  林雅芳btn_pdf

本校為提昇研究生在人文素養、社會關懷及人生價值等方面的深度與成熟度,特別對全校碩士班一年級學生開設共同必修課程-「典範學習」,盼能藉由大師之典範親炙,拓展研究生的視野、延伸人文社會方面的學習,朝向全人教育發展。使研究生在邁入各自研究領域之際,提昇自己對人生與社會的觀察高度,及早為其學術或專業生涯預作準備。

103年12月5日,羅東聖母醫院陳永興院長與學生分享「令人感動的臺灣醫師」。陳院長藉許多醫療界典範人物及自己的故事,告訴大家「感動就不遠」,不要計較自己付出多少,社會責任與奉獻的心是一輩子的誓言,就算只盡微薄的力量,集結起來就像那一隻隻集結歸巢帶來希望的「平安鳥」。

103年12月12日,中研院李遠哲院士與學生分享「我的學思歷程」。李院士以自身的成長及學習歷程,告訴大家「名利是伴隨努力過程而來」,其不管於求學時代或是獲得「諾貝爾獎」後,皆希望能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改造我們的社會,藉此勉勵大家要努力並堅持理想,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103年12月19日,中研院翁啟惠院長與學生分享「我的學術歷程」。翁院長藉自身的成長及學習歷程,告訴大家「危機即是轉機」,做任何事只要專心一定能有所收穫,即使是平凡人也能透過不斷努力、堅持理想,最終在自己的領域上發光發熱,達成目標。

103年12月26日,台達電子創辦人鄭崇華董事長與學生分享「永續思維與實踐」。透過鄭董事長的演說,我們看到成功企業家腳踏實地的堅持與信念,在擁有卓越成就後,仍不斷致力於實現社會責任,其推動環境保護之心及熱忱,實為大家學習之典範。

104年1月9日,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史欽泰教授與學生分享「面對雲端世代 創新與創業新思維」。史教授以「如何衡量你的人生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作為開頭,提醒大家省思自己的人生目標及方向,並以自身的經歷告訴大家在瞬息萬變的雲端世代,如何以新思維開創出自己的人生。

104年1月16日總統府國策顧問孫越先生與學生分享「彩虹人生」。孫叔叔以自身的成長歷程,告訴大家如何以正面的態度面對人生中的波折。人生有賞味期限,在這人生中,雖不能決定生命之長度,但人生的寬度是由自己決定的,也是自己走出來的。勉勵大家把握當下,讓每一天都過的有意義,開創出屬於自己的彩虹人生。

「典範學習課程」講座影片已上傳本校MOD數位隨選視訊系統,提供給不克親臨現場參與之教職員線上學習,歡迎有興趣者上線收看。

103.12.05.羅東聖母醫院陳永興院長演講「令人感動的臺灣醫師」
103.12.05.羅東聖母醫院陳永興院長演講「令人感動的臺灣醫師」
103.12.12.中研院李遠哲院士演講「我的學思歷程」
103.12.12.中研院李遠哲院士演講「我的學思歷程」
103.12.19.中研院翁啟惠院長演講「我的學術歷程」
中研院翁啟惠院長演講「我的學術歷程」
103.12.26.台達電子創辦人鄭崇華董事長演講「永續思維與實踐」
103.12.26.台達電子創辦人鄭崇華董事長演講「永續思維與實踐」
104.01.09.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史欽泰教授演講「面對雲端世代 創新與創業新思維」
104.01.09.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史欽泰教授演講「面對雲端世代 創新與創業新思維」
104.01.16.總統府國策顧問孫越先生演講「彩虹人生」
104.01.16.總統府國策顧問孫越先生演講「彩虹人生」

在人文社會科學院二年半來的回顧

 人文社會科學院前院長  周逸衡講座教授btn_pdf

本校雖屬專業醫學大學,但醫學攸關生命,且考量科學技術的基礎仍應該是以「人文」及「社會」為核心,為平衡科技與人文領域的發展、落實本校重視人文涵養與社會關懷之教育目標,因此於101 學年度成立「人文社會科學院」,整合原隸屬於健康科學院的「心理學系」、「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隸屬於護理學院的「性別研究所」,以及擴充原「通識教育中心」下的各教學組,成立「人文與藝術教育中心」丶「語言與文化中心」、「體育教學中心」與「基礎科學教育中心」。兩年半以來,人文社會科學院已依當初成立時所設立之目標,完成了下列事項:

  1. 營造人文社會領域可發展之校園環境:學校已接納人文與自然科學領域的差異,對人文社會領域教師之升等與評鑑,採用多元考核制度,提高教師教學成效在升等與評鑑時之比重;在空間分配丶經費支援與教研資源安排上,給予人文社會領域教師應有的尊重與支持。
  2. 爭取人文社會師資員額、延聘優異師資加入:兩年以來我們新聘約16名專任暨專案教師,其中包含3位國內外知名之講座教授。
  3. 大幅改進通識教育課程:我們檢視並建立了新而完整的通識課程架構;建立了嚴謹的課程開設審查制度;對既有課程也全面性的送交外審檢視;次外,對應於通識教育的目標增加了通識課程開設的品質與數量,匡正了若干通識課程中不正常的現象;具體改進了通識專兼任教師教學之方法與授課品質。
  4. 釐清兩系一所之發展定位:促使所屬系所釐清其人才培育目標,依本身條件務實聚焦、選擇可行之教學及研究發展方向。
  5. 提升教師教學的品質每學期學院皆舉辦教師教學方法之研習,並依不同領域增辦額外場次。另因學校網路調查之有效教學評量課程數不符理想,學院乃自行設計三種評量問卷(大學部、研究所、體育課程)並改以紙本施測;為發揮評量之功能,將結果及比較值以密函方式回饋給系主任及任課教師,供作改進之參考。102學年度全院專任教師教學評量平均已達5.18(6點量表)。
  6. 致力於推動校園內之人文社會活動: 101-2學年度至103-1學年度共舉辦219場講座,69 場動態藝文活動,19場靜態展覽活動,參加學生達28,847人次;活動的平均滿意度達五點量表之4.4。使本校學生在學習醫療照護專業知能之同時,亦能有充分機會接觸人文藝術活動,培育出一定的人文素養。
  7. 選擇重點、發展特色研究:成立校級的「非線性分析及優化研究中心」及院級的「正向心理學中心」。
  8. 延請典範人物現身說法:邀請國內各領域大師級人物以自身學習成長經驗為題來校演講,以拓展學生視野、提昇其對人生與社會的觀察高度;計邀請過余光中教授、楊世彭導演、李遠哲院士、曾志朗院士、黃榮村部長、翁啟惠院長、鄭崇華董事長、史欽泰院長、及孫越國策顧問等等。

「高醫書院教育」是我們所推動的一項試驗性之教育創新工作。我們自102學年度起( 102年9月起,迄今一年半) ,由通識教育中心主導、將全體大一新生皆納入「書院教育」,以「生命探索」作為核心價值,推動建立感恩、熱情、尊重、禮貌、團隊、關懷6大核心能力;以一年為期,整合通識正式課程中大一上學期的「大學入門」及大一下學期的「服務學習」,非正式課程中的校園社團、運動賽事、徵文比賽、動靜態藝文活動與展覽、各式人文社會演講及書院共學活動,以及潛在課程如住宿環境之互動設計與藝文空間營造、院生混系同房共學、生活助教(Life Assistant,簡稱LA )同宿伴學、書院導師共餐互動、「從做中學」的社會關懷行動等等,形成一個有目標導向的多元學習系統;從認知、情感與行為三個層面同時入手,在日常生活、人際互動與生命實踐中落實通識全時教養,使人格形塑與教育現場無縫接軌,實現通識教育的全人目標。

自104學年度起,「大學入門」與「服務學習」將成為高醫所有大一新生零學分的必修課。「服務學習」為高醫通識教育中多年來的亮點特色,每一位高醫學生皆必修一年;以非專業的身分、實際投入未來服務的現場,扮演被服務者之陪伴者,藉以建立起深刻之同理心。

而「大學入門」則為近兩年新發展成型的課程,除了前述品格教育的功能外,「大學入門」課程整合了學校各單位的資源,以學生學習及生涯發展為中心,讓學生認識學校的價值、理念與歷史,學會善用高醫各項學習資源,也讓學生深入了解各系畢業生的可能出路及相對應之學習徑路,甚至邀請已畢業之典範系友來現身說法,作為學生生涯與學習規劃之參考,減少未來高年級再中輟學習的可能。這是個典型「結合院系與通識教育中心教師,整合教務、學務、圖資甚至研發等多處業務,串連傳統新生訓練、生涯輔導與大一導師功能」的課程;連授課與成績評量也在通識中心的統合規劃與分工下,結合近百位教師與校友共同完成。足以彰顯高醫對大一新生之重視、學校教育團隊之用心與團隊合作之精神。

這一年半之中我們邀集並培訓了有心於書院的導師達79位之多,平均每一學年有40位老師投身於書院身教與輔導之工作。我們甄選並培訓完成了82位生活學習助教( L A ),平均每年有41位LA被安排進駐宿舍,提供新生即時性的住宿輔導,協助書院學習活動,並擔任院生與書院導師的橫向連結。透過「人」的直接引導,幫助新生更快速地熟悉新的環境與學習型態;藉由環境與情境,借力使力,培養出良好的主動學習態度。

以102學年度第一年的實施為例,由於書院的推動,有800餘位新生在該年度內參與過1個社團,參與過2場賽事, 觀賞過3場藝文表演,聆聽過4場講座, 參訪過5場藝文展覽。經過總書院問卷前後測對照調查,學生在藝術文化與公民素養構面上獲致明顯之進步;另ㄧ項學生會自行進行的調查也顯示,有48%的大一學生感覺書院的半年活動、對自己的「感恩、熱情、尊重、禮貌、團隊、關懷」六大核心能力有所增進。

人社院成立才兩年半,許多工作的推動迄今也只有一年半的時間;我們雖已調整了「”友”人文的制度」,引進了優秀適格的人才,營造了和諧而有企圖心的組織氣候,設定了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中心的計劃並已付諸實施。但我們「移風易俗」的工作才剛開始,我們的各項計劃不一定已經十全十美,還需要依據實施的成效再作檢討與修正。尤其涉及品德與人格教育的「書院教育」與「服務學習」工作,仍需要持續不斷地呼召有心的教師與L A投入,透過制度化的設計與激勵,建立更完整的職前及在職訓練模式與課程,對於同工夥伴們進行適當的獎勵、淘汰與輪換,以維持同工們高度的認同與用心的投入。書院活動的規劃、教師教學輔導能力的提升以及輔助教學資源之製備,仍需持續投入相當的心力;成功事例的收集、整理與傳播,也需要更多的用心。如此才有可能達成我們學校期待「培育人文素養與專業知能兼具之健康照護人才」的教育目標!

有志之士,何興乎來!

102.06.04高醫中山大學攜手畫未來教職員聯展
高醫中山大學攜手畫未來教職員聯展

 

三陽開泰齊報喜 揮毫贈聯賀新春

國際事務處學生交流組   蔡婉琪組長btn_pdf

為了迎接歲次乙未年新春,本校與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於民國104年2月6日(星期五)上午於附院十全大廳共同舉辦活動。

本次活動除劉景寬校長、陳宜民副校長、楊俊毓副校長以及附院賴文德院長等人蒞臨,更邀請高醫大合作夥伴中山大學黃志青副校長、中山大學國際事務處郭志文國際長,以及兩校國際學生一同共襄盛舉。由高醫劉校長、中山黃副校長、附院院長、高醫陳副校長、楊副校長以及中山國際長領銜揮毫,共同寫下「祝羊年行大運」六字,象徵傳統延續與文化相承。

「揮毫贈春聯活動」延續民國83年林幸道教授發起之傳統,舉辦至今已邁向第二十一年。由附院書法名家現場書寫春聯贈送院內病友,祈願病友們身體健康、順心如意,也能一齊體會新春過年的熱鬧氣氛。

今年春節揮毫活動除了附院各書法名家揮毫免費贈聯給病友外,更邀請兩校國際學生親自揮毫臨摹,欣賞書法之美。由本校學生大使介紹春聯典故、春節習俗介紹以及藉由各種趣味互動,讓國際學生對於傳統中華文化有更多元、深入的了解,也能互相分享彼此的文化加深情誼,透過這次的活動讓外籍生更喜愛參與本校舉辦的活動,一同歡喜迎新年。

IMG_1083
長官親臨揮亳
IMG_1013
國際處職員親臨教學
IMG_9080
外籍生大合照

2014辭歲晚會紀實

btn_pdf秘書室 黃國忠

歲末年終,春節的腳步慢慢接近,本校舉辦一年一度的辭歲晚會,慰勞全體教職員工一年來的辛勞,也恭賀所有同仁逢春迎喜、新春喜洋洋。

1月20日,節氣時值大寒,瑟瑟北風吹拂在綜合集會場上,校內同仁正忙碌著辭歲晚會籌備工作,擺桌、茶水、餐飲、晚會節目以及摸彩抽獎等各事項的準備;舞台上,校內學院與處室同仁也爭取時間進行晚會表演彩排。高醫辭歲旺年的這一天,同仁們的熱情,炒熱了冷颼颼的冬天,帶來熱情的暖流。

晚間6點時分,在學生社團熱情的迎賓舞蹈表演下,歡迎校內同仁以及校外賓客的蒞臨與會。帥氣美麗的男女主持人,也以時下最夯的話題“武媚娘”結合自拍神器的搞笑組合,與眾不同的開場方式讓參與2014辭歲晚會的同仁貴賓們,感受高醫的青春活力與創意。

高雄醫學大學2014辭歲晚會席開近百桌慰勞本校教職員工一年來的辛勞,陳田植董事長特別感謝這一年來教職員工的努力與奉獻,同時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洋洋得意。劉景寬校長致詞時感謝校內同仁這一年來的努力,尤其在六十週年校慶期間辦理了許許多多的活動,皆能順利圓滿的完成任務,也同時祝福校內教職員工新年快樂,未來持續為高醫努力。中研院吳成文院士也特別遠從北部南下參與盛會,吳院士表示高醫是所有私立大學學術傳統最好的,也祝福高醫校運昌隆,期許高醫再創新高峰。

晚會除了安排精彩的學生社團表演外,今年特別由醫學院、健康科學院、人文社會科學院以及會計室、圖資處、學務處等教職員工組成六支表演隊伍,在單位首長的帶領下,以青春活力、活潑可愛的歌舞表演,為晚會帶來精彩高潮。辭歲晚會中不可或缺的就是摸彩活動,現場準備了由校內首長捐贈的獎品、獎金以及校外嘉賓捐贈的禮品,近兩百份的獎項,讓整場晚會高潮跌起,董事會董事現場的加碼提供獎項,更讓校內同仁樂開懷。

2014年是本校創校六十週年紀念,六十年來,在校院同仁的努力下,打造了高醫六十年的成就,奠定了高醫持續邁進的動力與基礎。在辭歲晚會這一天,高醫同仁辭舊歲、迎新春,新的一年,新的一甲子開始,期待同仁繼往開來持續開創高醫新高峰。

 

2014年台灣藥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藥學系  顏銘宏副教授btn_pdf

「2014年台灣藥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於12/13在本校國際學術研究大樓B2 300人演講廳舉辦,由本校藥學系承辦,協辦單位為財團法人高醫藥學文教基金會及本校附設醫院藥劑部。此年會為台灣藥學會例行性的年度學術性研討會,其成立之目的為聯合全國藥學人士共同研究藥學學術,推進藥學事業,並與國際藥學團體合作聯繫,研擬藥學教育方向,推進藥學事業,促成藥界團結。今年大會參與人數400餘人,有3位外國講者,15位專家演講,壁報論文海報展示249篇,宣讀論文者11位,各場次精彩豐富,與會人員受益良多;感謝本校劉景寬校長及台灣藥學會李芳全理事長全程參與。

今年大會特別邀請三位外國講者介紹該國之藥學教育,包括匈牙利University of Szeged藥學院Prof. Ferenc Fülöp,瑞典Uppsala University藥學院Prof.Anders Backlund,及英國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藥學院Prof. Claire Anderson,此三場演講可讓國內外學者學習與瞭解歐洲現階段之藥學教育。

本次年會也邀請國內學者專家進行交流,包括藥物化學及天然物化學組邀請臺北醫藥大學藥學系劉景平教授、中國醫藥大學藥學院藥學系莊聲宏副教授;藥劑學及藥物分析組邀請高雄醫學大學生命科學院王麗芳院長、臺灣大學藥學系郭錦樺副教授;生藥及藥理學組邀請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張永勳教授、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張訓碩助理教授;臨床藥學組邀請臺灣大學臨床藥學研究所蕭斐元助理教授、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謝坤屏講師、中國藥物不良反應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王育琴社長;藥品行銷與社區藥局管理組邀請臺灣大學臨床藥學研究所何藴芳教授、文新藥局連文伶藥師、玖裕藥局邱建強藥師、弘興藥局黃芬民藥師、責實精英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賴宗成總經理、禾利行/和聯生技藥業(股)公司吳力人執行長。

開幕大會頒發杜聰明博士獎學金,閉幕大會則頒發優秀論文獎,還有抽獎活動,台灣藥學會李芳全理事長及高醫藥學文教基金會梁明聖董事長皆提供獎金,欣柏達生技公司也提供i-Pad air一台,更是大會的另一高潮!

感謝國內外藥學相關人士踴躍參與本年會,也感謝校友們、各單位與藥廠的踴躍支持與參與,贊助單位包括科技部、台灣協和醱酵麒麟股份有限公司、台灣諾和諾德藥品股份有限公司、美商貝克曼庫爾特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台灣拜耳股份有限公司、利百美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安斯泰來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荷商葛蘭素史克藥廠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景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明通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翔達開發科技有限公司、瀚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意欣國際有限公司、裕心企業有限公司、杏國新藥股份有限公司、益弘儀器股份有限公司、尚偉股份有限公司、健喬信元醫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衛采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友和貿易股份有限公司、東生華製藥股份有限公司、永信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台灣諾華股份有限公司等,使本年會進行更加順利圓滿。

本校與中山大學『攻頂大學聯盟合約』續約簽約儀式

秘書室 公關組 王之青btn_pdf

本校與中山大學於103年12月16日(星期二)舉辦「攻頂大學聯盟」續約儀式,劉景寬校長偕同陳宜民副校長、楊俊毓副校長暨行政團隊參加,同日舉辦兩校首長高峰會,就新階段的合作方向與重大議題討論共識。

中山高醫攻頂大學聯盟下設六大工作圈,分別為研發、教學、學務、產學、國際、行政工作圈,自101年12月27日兩校締盟,在原有的行政架構下投入二校自有資源,在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基礎上,由各工作圈展開全面合作,至今成效顯著。

由於雙方密切合作,99年兩校共同發表論文至續約日之前已累積663篇;攻頂聯盟的補助計畫也有顯著突破:個人型計畫補助案量逐年增長,整合型計畫案數從101年度無申請件,至104年度已達14件,兩校補助經費更由101年度各自提撥500萬元倍增至103年度提撥1000萬元,並取得共識從本(104)年度起,將以整合型且能對外爭取經費之合作計畫為補助重點,這項決定可望為聯盟爭取利多及效益。

跨校選修、交換教師開設通識特色課程、合作競賽等師生交流成果也相當豐碩,教學工作圈並積極研訂兩校試辦學生轉校計畫,本計畫不僅為公私立大學結盟合作的首例,也是本校與中山大學攻頂大學聯盟的亮點之一。此外,國際工作圈互動頻繁,合作辦理境外生活動、國際志願服務計畫等,中山大學亦於103年6月26日支援本校辦理之大型國際會議—「2014臺灣馬里蘭高等教育會議」,共同拓展國際視野。

產學營運方面上兩校發揮所長,在醫療電子、復健輔具、醫學美容、醫學檢測方面都有合作,並不定期舉辦媒合交流,現階段籌組多領域技術團隊,研擬開發構想及可行性專利,未來將共同爭取計畫。

同為南區智庫,本校與中山大學皆明瞭大學應善盡社會責任,因此81氣爆後即迅速於8月29日聯合籌辦「高雄氣爆災後處理與重建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環境工程、化學工程、醫療復健及社工心理等專業學者,針對化工災害預防、災後重建、災民身體傷害醫療及心理重建等議題進行研討與座談,為這個工業城市的未來發展、居住安全與民眾健康等層面提出實務策略,作為市府日後政策推動思考的方向;於12月15日舉辦「浴火重生幸福高雄再出航」音樂會,以音樂會的形式安撫居民的心靈,同時對各單位第一線人員致上無限敬意。

食安風波延燒時也結合兩校強項,103年10月底成立「食安快速篩檢分析平台」,整合體內體外的環境毒物檢測,快速量測食品中的環境毒物,包括農藥,三聚氰胺、塑化劑。本校劉景寬校長與中山大學楊弘敦校長達成共識,未來將推動擴大「食安快速篩檢分析平台」,解決南臺灣社會需求。

註:104年2月17日,本校與中山大學會銜所陳之「國立中山大學及高雄醫學大學試辦學生轉校計畫」草案業經教育部核准,104學年度起試辦兩學年。

高醫體系發展長期照護事業

陳正生 主任秘書btn_pdf

長期照顧是健康產業的一環,台灣社會對長照需求愈來愈高,是國家發展的重要議題,政府也制定法規制度來因應這樣的需求,甫於5月15日通過長期照護服務法,雖不完善但已經邁出重要的第一步。高醫體系在現有的醫療服務基礎上,規劃參與長期照護事業,一來回應國家社會對長期照護的需求,二來也是讓體系在整個健康照護產業的佈局更完善。健康事業經營委員會近日來整理了三年來體系對長期照護產業的進度,擬定下一步的策略,希望能更有效能的發展體系的長期照護服務,有助於體系事業發展,更可提供全校師生教學、研究與實習的場域,符合高醫培育符合社會需求的跨領域人才的任務。

附設醫院評估幾個政府或私人醫院提出的方案,包括屏東縣政府的「屏東縣高齡者多元照顧產業BOT案前置作業計畫案」與「屏東市仁義里失智園區促參案」、高雄市政府的「北長青開發案」、承接「惠心護理之家」、部分屏東校地設置長期照顧機構等。這些方案內容的服務對象包括一般老人的健康促進、失能老人的復健與減緩失能與失智老人的長期照顧等。校長及參與健經會首長們分析這些方案各面向效益,設置的優先等。

小港醫院規劃「人慈與人愛養護之家案」。機構位於高雄市小港區的坪頂里,設立於2006年,主要照顧對象為失能的患者,現有經營團隊的照護品質上屢獲相關主管機構評鑑「優等」的肯定。機構所在地理位置鄰近小港醫院,長期以來該機構與港醫院就有良好的醫療合作互動,機構也長期提供本校學生教學上的必要協助。整體而言,學校申請接手此長照機構,對於未來本校長期照護人才的教學培育以及在地化長期照護服務網絡的建立有其重要的教育與社會服務的價值及意義。目前教育部已同意本校備齊擬購置不動產計畫書等相關文件報部審議,學校業已檢陳高雄醫學大學設立附屬長期照護機構籌設案修正計畫書及擬購置不動產計畫相關資料呈報部,教育部將同時進行投資案與購置案之審議。

大同醫院也在鄰近社區內,參訪兩家長期照顧機構,瞭解其營運模式、硬體設施、目前經營狀況等。大同醫院已經跟長期照顧機構有醫療合作,包括居家護理、教育訓練與醫療轉介,未來可以再強化醫師的巡診與醫療轉介的機制。鄰近的大同國小將設置失能型日照中心,此乃由於少子化導致國小有多餘的閒置教室與空間,政府運用此空間發展老年相關設施。高醫經營之大同醫院有著地利之便,可以延伸醫療服務跨足到老年長期照護服務。大同醫院社發中心擬結合老人民間照顧團體,配合高雄市社會局辦理承接老年日間照顧事宜。

旗津醫院所在的旗津區有18.7%的高齡者(>60歲),目前缺少老人長期照護服務機構。呼應地方需求,規劃在原本ROT架構下,在醫院旁的空地建置4層樓總坪數828坪98床長期照護機構或在原本建物樓頂加蓋25床之護理之家,並會依照經營狀況調整適當床型(長照床或養護床)以符合當地居民之需求。也將透過引進高醫體系之優質醫療人力設備及結合旗津地區特色觀光資源,建立在市場有差異性的長照標竿品牌。

學校為了整合與研發體系的長照事業,也已經研擬成立「長期照顧研究中心」,中心強調跨專業領域之整合與合作,強化跨專業領域之教學、研究與服務,提供多元教育與訓練課程,提升高齡長期照護之研究產能,並活化高齡長期照護之專業性與推廣服務。計畫分成教學規劃、研究發展、產學推動與推廣服務等四組:教學規劃組的任務在培育專業人才、開發實習場域、整合相關學程。研究發展組則要建立研究人才資料庫、整合跨專業研究、提升研究論文發表之質與量。產學推動組的任務為推動產學合作計畫、促進器材輔具等各種產品之研發、倡導研發成果之專利申請與技術轉移。推廣服務組的任務是開設訓練課程、辦理國際型或國內學術研討會、培育服務人才、與推動機構式、社區式及居家式服務。除了研究中心外,學校也即將成立「長期照護事業發展委員會」,委員會負責研議長期照護事業發展之方向與策略,具體的任務包括學校長期照護事業發展策略及目標之規劃訂定;附設或附屬長期照護事業單位設立、擴充或投資案審議、營運督導、管理辦法的研擬及修訂;學校長期照護資源開發及整合事項的推動;與各項長期照護政策及學校長期照護事業單位營運之諮詢。

高醫體系努力在長照研發、教育與事業等各面向的長照布局,拓展專業學習觸角、學術研究及實務運用的效益,更可建立高醫體系連續性全人照護網絡,落實學校法人為全人服務與社會奉獻之公益性質。

校務諮議委員會之肯定與建議

btn_pdf                                                            劉景寬  校長

為期兩天(3/25-26)的校務諮議委員會圓滿落幕,本次與會的諮議委員包括會議主席吳成文院士(前國衛院院長、前北醫董事長)、臺大楊泮池校長(院士)、曾志朗院士(臺聯大系統總校長、前中研院副院長、前教育部部長)、吳妍華院士(前交大校長、前陽明大學校長)、中山大學楊弘敦校長(前國科會副主委)、本校余幸司前校長(現任國衛院副院長)、江安世院士(清大生科院院長)、魏福全院士(長庚大學醫學院院長)、周燦德教授(正修科大講座、前教育部常務次長)等,未能出席但有提供書面意見之委員為:本校王國照前校長、成大醫學院林其和前院長(TMAC執行長)等,均是國內大學教育與尖端研究領域之專家巨擘。本次校務諮議委員會是本校首次辦理,觀諸國內各頂尖大學為校務發展皆漸次辦理校務諮議委員會,針對學校現況及未來目標提出具體建言;本校積極朝向頂尖大學目標邁進,故十分重視校務諮議委員會的創設與運作。此次校務諮議委員會同時是對於本校近三年來的發展提出全面性的、全球高等教育視野的評估。

校務諮議委員會肯定本校這兩年來校務長足進步、校務規畫架構完整,且校方對於未來要發展的方向具有獨特的思維與想法,具備前瞻視野。最重要的是,各委員針對目前學校推動的各項事務提出針砭,就策略方針提出具體方向,也指出全球及台灣社會結構的走向與趨勢。以台灣高等教育整體性而言,除了須強化學校因應外部(全球)環境變遷的能力外,亦警示可能面臨組織內部經營的困境,例如教育或管理的專業模糊、教學或研究的目標兩難、甚至是營利或非營利的經營模式等議題。據此本校透過籌組校務諮議委員會是一及時且豐碩的助益;提供了長期發展的策略性目標與規劃之教正,發掘出潛在的特性與優勢,在校內凝聚共識並發展基礎能量,並逐步列入校務發展計畫,搭配適切的財務規劃與支持,最後成為本校的重要特色領域,進一步提出校務經營與管理的參考方向和策略。

透過委員觀察,發現本校校務行政推動具有與一般學校不同的思考。過去一般學校推動計畫時,多半由上而下(top-down)推動。本次會議委員肯定本校不論是整體校務發展或個別政策推動,大多是先採取由下而上(bottom-up)的方式,如透過共識營活動等模式廣泛收集意見後,整理與凝聚意見與方向,再透過高階主管整合彙集後,採取向下的規劃進行策略與方針的傳達,再透過雙向的運作方式,全體主管共同檢視、責任擔負並形成共識。然後由各單位對執行細節進行規劃並訂定明確目標,最後再由以目標管理的觀點來檢討考核各目標的達成,持續檢討改善。委員認為近年來整體校務有顯著的進步,也有結構完整的校務發展計畫,全體委員一致肯定學校舉辦本次校務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也提供剴切建議,企望幫助本校更上層樓。學校的發展必須要有策略化的思考,以發揮自己的特色與優勢,不必過度追求世界大學排名。學校可以檢視過去的歷史與未來的社會需求,就自身的規模與優勢來發展校務,同時以優秀的領導,確定發展方向,由「自上而下」之帶領,結合「自下而上」學校團隊的意見來形成共識,以訂定目標導向的校務發展。

本校研究發展部分,也是鼓勵同仁自主成立校級學術研究中心,在去年八個研究中心成立後除了積極對外爭取政府補助,並獲得高額學校專案補助,協助各中心競爭教育部頂尖研究中心的活動。諮議委員於考核各中心運作成果後,列出具備發展潛力之中心,也建議進一步整合全校研究能量,聚焦形成全國具競爭力與特色之研究團隊。透過這種先由下往上聚集再由上而下的運作模式,將有限資源放在有潛力及能量的團隊,加強整合的力量及強調特色,發展出重點領域。委員也指出:研發推動重點是找出特色並選定專長強項後集中資源賦予發揮能量;南部有地域性特殊問題尚待解決,尋求如成大及中山大學等臨近學術機構共同合作,聚焦兩、三個能立足國際、具有特色之頂尖研究中心,並強化原有研究特色的項目,且積極與國際一流機構合作。委員也肯定本校與國立中山大學合作的攻頂聯盟不僅符合高雄市的在地需要,更可藉此合作爭取更多教育部的資源。

高醫在長期照護領域具有堅實的基礎,配合四家不同層級定位的醫院共同發展,除可提升研究水準外,更可促進銀髮產業潛力,對社會國家實質貢獻。進一步與國際一流機構合作,產生價值與影響力。在產學面向,國內大學如交大、成大等,將學校的研究成果運用到社會產業都有優異成績,值得學習。若能與校務基金結合,由產業界在學校專利中尋找適合的開發機會,可以形成先進優秀的創業團隊。

教學與培育人才是學校重要的任務,具體策略包括系所的定位、招生策略、職場所需能力的培育等。因此委員建議,在招生策略上應回頭檢視目前產業所需人才,將研究所與產業結合,有利畢業生到產業服務;非證照學系就業問題應從職場著手,了解市場人才能力需求,反思並設計課程,掌握社會脈動,進而提供所需能力的養成。

委員同時建議學校應招收優秀的博士班學生並加以重點培育,留下優異的學生可以在校內做前瞻性的研究發展。就全國層面而言,研究所招生問題若無適當處理,將影響大學研發能量,對國家社會未來發展影響甚鉅。委員肯定本校博士班招生現況,建議鼓勵國內博士生出國從事博士後研究,或與產業界共同培養博士班學生,或至東南亞招生等。

在學生學習與培育人才方面,可推動翻轉教學、強化服務學習,且需要儘早規劃延攬人才與培育年輕學者。委員肯定高醫在制度上已推動教師多元升等,但仍需進一步健全學校的新聘/升等制度。例如,臨床醫療創新與學術的創新研究可作為升等的評估,而非以年資或是論文分數做為唯一的準則;更建議學校持續推動教師分流機制,讓教師依興趣發展,未來可考慮推動「研發議題」的教師社群聚焦教研能量。

趨勢的脈動包括全球化與社會變遷的掌握,在此時期更顯重要,除延攬優秀學生來本校就讀,更應積極參與產業發展,把趨勢變成市場。如高齡化趨勢有其發展空間而且應有立即的產值,透過趨勢與市場的掌握,進而連結學生的職涯進路,期盼進一步影響社會,進而改變全國發展。因此本校需要奠定特色教育,發展優勢學術或專業領域,在少子化與國際化的趨勢下,更應積極突破以臺灣為範疇的想法,採取跨地理區域甚至全球視野的觀點,擘劃長期校務發展。

高齡化是台灣與全球已開發國家社會迫在眉睫的重要問題,老人(長期)照護已成為國際研究重點趨勢,本校持續關注這方面的發展,參與國家相關計畫並投注資源發展特色,期盼對台灣社會有關鍵的幫助。本校也確實透過整合機制,整體規劃附屬機構構築成完整的醫療體系,進一步調整資源,整合各項制度與行政流程,提高效率與效能,落實高齡化社會照護體系。委員也建議配合社會趨勢,發展長期照護、高齡照護系統將有助於將來的發展。而藉由學校領導與協調各醫療機構來進行跨單位跨領域的整合,可結合資訊工程建立雲端醫療系統、發展老人醫學等次專科醫療、並強化認知神經科學等相關研究,俾有效整合資源,促進體系發展。

為有效整合體系及校外資源,朝研創型大學邁進,高醫各醫療機構應依其有競爭力的研發特色,共享人力、物力及醫療資源,有計畫、有系統地發展並建立運作架構,達成本校的目標。委員特別指出,醫院為醫學大學的一部份,高醫必須整合所有附屬醫院的教學、研究、臨床與將來創新事業的優勢以發展校務。此外應與政策配合,藉由爭取高屏的公私單位之資源,培植特色醫療與實力。高醫醫療體系之發展宜考慮社會需求及體系成員之分工及整合,以發揮醫學中心、社區醫療及長期照護之教研綜合成效。

承蒙各專家委員在百忙之中撥冗詳讀本校報告、參與本次會議並提出寶貴意見,本校也謙誠逐項檢視及思考改善之道,我們充分感受到委員們的熱忱指導,感謝委員們的睿智建議及經驗分享,我們將改善缺弱並提昇優勢。教育為百年樹人之大業,未來我們將繼續努力提昇教學研究與服務以貢獻國家社會。誠摯感謝教育界與學術研究領域之先進領導者的傾力指導與對本校之關切愛護!感謝高醫大同仁同心協力,迅速全面檢視統整資料,讓校務諮議委員瞭解本校全貌,得以完成此次獲得具體建議成果的重要校務發展會議。感謝伙伴學校中山大學近年來全面支持兩校教研合作,未來將有更多面向整合的合作契機。在鼓勵肯定與建議策勵之下,高醫大將更加奮發努力,期待明年展現卓越亮眼的的進展。

高醫人一直擁有的競爭力

陳田植  董事長
btn_pdf

這十年來,學校為了學術研究的排名議題投入了不少資源,這也是台灣高等教育日趨競爭化所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大家面臨少子化、各項評鑑、財務拮据……等等的困難之外,還必須勇於突圍的一片紅海。然而,今年開始有不少的不同聲音產生,我們是不是太注重學校排名,而迷失於論文排名的競賽中?我們是不是為了研究而迷失了教學的初衷?

記得曾經看過一篇哈佛教授柯偉林接受專訪的文章,內容提到一百年前的大學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的多是德國的學校,而一百年後的今天,美國學校占據了領先地位,德國的大學卻寥寥無幾。是什麼原因造成德國學校的落後?雖然在兩次世界大戰戰敗是重創,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由於20世紀60、70年代德國的大學過分擴充,卻沒有增加教員數量,所以質量沒有同步增長。同時,德國大學也放棄了發展的核心理念,一味的追求大型公司般的數量增加,大量的經費並沒有挹注到高等教育中,而是用於專業化的研究機構而重研究輕教學。

現在非常流行的大學排行榜,幾乎以研究的成就來做評估的標準,卻不衡量教學成果。當然,我們必須承認研究在一個好的大學中仍然是很重要的一個工作指標,但好的研究與好的教學應該是相輔相成的,而且要注意以什麼標準來評量。目前現況大多以核心期刊發表論文的多少來評價,結果只是論文的數量迅速增加,但這並不代表研究質量有所提高。學術研究所看重的應該不是數量,而是質量。就哈佛大學而言,那些推出了質量好但少量論文的人所獲得的敬重,應遠遠大於那些擁有很多研究論文的人。

而反觀教學,我們確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老師會因為研究做得好而得到獎勵,卻很少會因為教學好而獲得獎金。我認為高醫也像這位哈佛教授所看到的高等教育問題一般。我們在追求提高研究數量的同時,也提高研究的質量了嗎?我們是否在重視研究時也同等重視教學?我想,如果我們沒有優質的教學來教育學生,很可能會失去學生的認同而導致招生困難;如果沒有了學生,我們的大學還能存在嗎?

高醫成立已歷經了一甲子,回想高醫身為台灣高教體系的一分子,尤其在醫學教育體系中培養了為數不少的菁英,什麼是值得我們高醫覺得驕傲的?我覺得是我們教育出有優良倫理道德品格的學生,畢業的高醫人不汲汲營營於功利,這才是我們引以為傲的,並需要緊緊抓牢的競爭力。這項優良的傳統,我們應該要好好地發揚光大,並擴大為我們應擔負的社會責任。

什麼是高醫大的社會責任?從我們現在已有23位校友榮獲醫療奉獻獎可以了解:我們在善盡社會責任的場域裡並不缺席,高醫能有這樣的成果,是因為在校園裡建立了優良的高醫品格文化及承擔社會責任的使命感,使得高醫學子於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衷心企盼透過此次的深刻反思,不要忘了我們一直擁有的寶貝而汲汲營營地盲從於外界的流行,一味地追求研究成果。清醒了!讓我們除了追求學校研究排名之外,也希望老師們別忘了永續經營高醫優良的道德品格文化,進而培養能服務於全人類,有倫理價值觀的高醫人。

第45期封面故事

2014年12月9日舉辦103學年度第二次主管共識營。

2014年12月9日舉辦103學年度第二次主管共識營。

2014年12月16日本校與中山大學舉行「攻頂大學聯盟合約」續約簽約儀式。

2014年12月16日本校與中山大學舉行「攻頂大學聯盟合約」續約簽約儀式。

2014年12月13日口腔衛生學系舉辦「口腔衛生科學學術研討會-口腔照護研究新趨勢」。

2014年12月13日口腔衛生學系舉辦「口腔衛生科學學術研討會-口腔照護研究新趨勢」。

2014年12月13日藥學系主辦「2014年台灣藥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2014年12月13日藥學系主辦「2014年台灣藥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