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未分類

口腔醫學院

btn_pdf

牙醫學系、牙醫學系碩士與博士班

口腔衛生學系、口腔衛生學系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與二年制在職專班

特色與榮譽

 

  • 洪純正教授與產學營運處創新育成中心共同合作榮獲全國首創之【牙科產品體驗中心計畫】。
  • 黃純德教授榮獲中華民國「第一屆健康促進貢獻獎」。
  • 黃純德教授榮獲中華民國第二十一屆「醫療奉獻獎」。
  • 黃純德教授成立特殊需求者照護中心,擴大對特殊需求者的照護服務。
  • 黃曉靈副教授榮獲全球衛生年輕領袖獎(JUNIOR LEADER IN GLOBAL HEALTH AWARD): Tulane SPHTM Centennial 2012, USA。美國Tulane University公共衛生暨熱帶醫學院百年大會傑出校友獎項,2012/11/11。
  • 何佩珊副教授榮獲教育部「2011年數位教材認證」。
  • 落實醫學倫理及人文關懷精神,提供偏遠地區醫療及國際志工服務。
  • 深化以全人專科醫療的口腔健康照護、預防與治療。
  • 實務推廣學術研究成果,增進社區民眾口腔健康。
  • 跨領域整合研究資源並推動及深耕長期國際性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發展。
  • 強化齒科醫療器材產業,配合政府產業發展政策,協助傳統牙醫學產業高值化轉型及創新系統的研發。
  • 建立校友資訊管理平台,整合並強化校友資源。

 

 

口腔醫學院包含牙醫系所及口腔衛生學系所。首創國內以學院規模來辦理牙醫學教育,並朝著具國際水準的口腔醫學教育邁進。牙醫學系教學力求臨床技能與基礎科學互相印證,讓學生儘早接觸臨床環境,使理論及臨床技術融會貫通。牙醫學研究所為培育我國牙醫學教育及研究人才而設立,主要培養牙醫學研究與醫療並重的高級人才,除了提升牙醫學研究水準並將成果直接應用至臨床上。口腔衛生學系目標為培育具口腔衛生教育能力、牙科醫療輔助能力、口腔預防保健能力、創新思辨能力及全球視野能力的口腔衛生專業人才。

 

擁有全台灣目前唯一之口腔衛生研究所,目標為培育具有口腔衛生專業知識與研究能力、特殊族群口腔衛生問題研析與改善能力及口腔健康促進及政策探討之研究與實務能力。本院以系所整體運作、科技整合、跨領域研究方式,配合國際學術交流之推動,培養我國牙醫科學、口腔健康促進與政策、一般與特殊族群口腔健康照護及預防牙醫學的一流人才;為民眾提供周全的牙科及口腔照護服務,以提升整體口腔健康照護與生活品質。

 

發展重點與未來展望:

 

一、培養具專業水準的牙醫師及口腔衛生照護人才。

二、設置三大院級研究中心,分別為全球卓越口腔健康研究發展中心、齒科醫療器材產業研究中心

和口腔顎顏面影像研究中心,與世界接軌同時推廣學術研究成果並結合產業界。

三、檳榔與口腔癌及口腔潛在惡性病變相關研究(口腔癌轉移機轉探討、幹細胞治療口腔癌及口腔

潛在惡性病變)。

四、骨免疫與牙周病、骨質疏鬆症、風濕免疫症之成因與治療。

五、口腔厭氧菌、口腔微生物與全身疾病之相關研究。

六、牙醫學幹細胞的相關研究。

七、動物模式口腔癌及口腔潛在惡性病變之產生及影像分析應用。

八、開發牙醫領域尖端科技。

九、促進本土化疾病口腔衛生的保健及社區口腔衛生流行病學研究。

十、加強國際學術交流。

 

未來將藉由不同研究及教學領域的專長,從相容性和互補性為出發點來組成院內研究及教學團隊,進行多面向的整合性教學研究。

口檢服務
口檢服務
口腔醫學院研究日 第三屆學術研討會
口腔醫學院研究日 第三屆學術研討會
口腔衛生學系衛教服務
口腔衛生學系衛教服務
馬來亞大學牙醫系學生來訪見習
馬來亞大學牙醫系學生來訪見習

 

韓國春海保健大學國際學術交流
韓國春海保健大學國際學術交流

 

醫學院

btn_pdf

-醫學系(七年制)、藥理學科碩士班、生物化學科碩士班、生理學科碩士班、基因體醫學科碩士班、神經學科碩士班

-學士後醫學系(五年制)

-運動醫學系

-呼吸治療學系及二年制在職專班

-腎臟照護學系(二年制在職專班)

-醫學研究所(碩士班及博士班,碩士班分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組)

-臨床醫學研究所(分癌症組、消化系統醫學組、臨床神經學組、環境職業醫學組)。

-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與中央研究院共同辦理)

-環境職業醫學博士學位學程(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辦理)

 

榮譽與特色

‧分別於2006、2013通過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之改革目標及追蹤訪視評鑑

‧2009莊萬龍教授榮獲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

‧2011何美泠教授榮獲第八屆國家新創獎、2013卓夙航教授榮獲第十屆國家新創獎

‧2014顏正賢院長、林口長庚整形外科醫師魏福全校友榮獲第六十七屆台灣醫療典範獎

‧跨領域、跨院校整合相關研究資源與技術,提升整合型計畫申請能量;培養院內具高研究能量人才,加入國科會之國際合作發展研究計畫。

‧建立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研究平台,建立轉譯醫學應用架構與機制,強化技術研發成果發展,發展相關技術移轉與產學合作契機。

‧積極推動醫學院與附設醫院教學、研究人才庫之建立與合作,落實人才之最佳應用,以有效提升整體成效。

‧推動醫學教育研究,擬定醫學教育中長程發展計劃,推動教材創新與品質提昇以落實醫學教育改革成效。

‧藉由跨院、校之合作,將課程橫向整合、縱向深化,與先進國家的醫學教育接軌,增加外國學生,強化醫學教育之國際交流。

‧培育具國際競爭力之健康專業人才、提升國際學術能見度及影響力、深化學生人文涵養,實現社會關懷及持續照顧弱勢族群,參與國際人道醫療與健康照護,達成全人教育目標。

 

醫學院以培育「專業素養、關懷鄉土、服務社會、宏觀視野」的醫學專業人才為教育目標。注重人文精神與醫學領域結合,養成具全人照護能力、知識涵養能力、行為溝通能力、合於體制的決策能力、醫療專業素養能力、終身學習能力之學生。現今全院約有2,100位學生,專任教師將達300名,醫學院視院務發展所需,設置「教學組」、「研發組」、「綜合組」,並於96學年度為積極推動研究陸續設立「熱帶醫學研究中心」、「敗血症研究中心」及「醫學教育研究中心」、「肝炎研究中心」、「糖尿病研究中心」。醫學院各教學與研究單位一方面配合醫學院中長期重點發展方向,在教師、學生、教材與研究四個方面,分別實現本土化與國際化,強化跨領域的產業合作機制。另一方面則在各自專業整合的基礎上,發展符合潮流的系所特色。

 

本學院每年持續增聘師資以維持教學品質,在教學上,課程整合與教學卓越接軌、發展創新教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推動醫學人文教育。在研究方面上,建構轉譯醫學研發平台、落實學術研究成果與臨床醫學應用結合、爭取執行國家整合型應用研究計畫、與國立中山大學成立跨校研究中心、提高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領域的論文與 SCI 論文總數。而服務學習上,以師生合作、團隊工作,並由校方支持與輔導的發展模式,進行服務學習與國際志願服務計劃,每年組服務團前往印度、史瓦濟蘭、馬拉威、索羅門等進行志願服務。在國際化上拓展國際學術交流、建立多元國際學生交換計畫、外籍教授協同教學如舉辦哈佛肝臟週「肝臟週-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Liver Diseases」、與早稻田大學合作發展健康醫學科技。產學合作方面,教師參與產學合作計畫、加強學界與業界研發成果共享,成果豐碩。

 

 

層面 發 展 重 點
學生面 鼓勵學生跨領域學習
鼓勵學生參與國際志工服務
經由課程地圖與職涯地圖提升學生自我認識與就業率
擴大招收外籍學生
教師面 提升教學能力、專業發展
推動教師傳習制度
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方法與教材
課程面 以「成果導向教育」模式實行課程規劃與成效評估
醫學人文課程與臨床教學接軌
推動學分國際相互認證
推動學院課程整合與創新
資源面 實驗器材、教具之增購及汰舊換新
充實學生自我學習資源
組織面 強化醫學教育研究中心的運作與功能
設立國際認證標準臨床技能與OSCE教育訓練中心

為持續推動本校與國外大學的雙聯學制合作,積極與國際知名大學洽談跨國雙聯學位合作。不僅提供本校師生更多的國際資源與合作機會,更實質深化本校與國外大學的學術交流能量。已經執行的雙聯學制合作:醫學院及口腔醫學院與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簽署博士班雙聯學制協議書;2012年11月醫學院及藥學院-瑞典Uppsala大學藥學院簽署博士班雙聯學制學程。

未來展望,本學院發展重點如下:

‧提昇教師研究能量與競爭力。

‧基礎醫學理論與臨床醫學應用的結合。

‧經由卓越教學五個層面提升學生A.S.K. (Attitude, Skill, Knowledge) 核心能力及就業率。

‧經由研究團隊整合,連貫基礎醫學、臨床資源,提昇學術潛能並擴展生醫產學合作。

‧國際研究團隊合作,邁向研究國際化。

‧儀器設備汰舊換新可提升教學與研究品質與效率

‧鼓勵教師到國內外大學參觀訪問與短期進修,增加國際學術研究提升國際名聲。

哈佛肝臟週 肝臟疾病國際學術研討會 貴賓合影
哈佛肝臟週 肝臟疾病國際學術研討會 貴賓合影
日本慶應義墊大學醫學院院長Prof. Makoto Suematsu, M.D., Ph.D.蒞臨演講及參與合作會議。
日本慶應義墊大學醫學院院長Prof. Makoto Suematsu, M.D., Ph.D.蒞臨演講及參與合作會議。
加拿大McGill University學生與本校醫學院學生共同體驗臨床技能活動
加拿大McGill University學生與本校醫學院學生共同體驗臨床技能活動

 


全面關懷、主動服務,促進學生多元均衡發展

btn_pdf

本校重視學生輔導,致力促進學生的多元均衡發展,希望培育術德兼修、具社會關懷情操的健康專業人才。基此,學務處以「全面關懷、主動服務」的理念輔導學生,並以「4H」(Health, Humanity, Harmony, Hope)作為學務工作願景。

健康、安全、和諧友善的校園

為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結合學校與醫院的資源提供專業而完整的身心照護服務,如高醫學生門診,並有專業且經驗豐富的精神科醫師和諮商師提供心理諮商。另有兼具多樣性與趣味性的的體育活動、健康促進及心理輔導活動,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並且,透過硬體設備及交通環境的改善,維護學生安全,於2011年通過世界衛生組織(WHO)認證為「國際健康安全學校」,為全高雄市第一個獲得此認證的大學。2014年與中山大學、文藻外語大學、正修科技大學組成「東高雄大學賃居安全互助聯盟」,提升維護學生安全的服務能量。

本校重視與學生溝通,除設有學生及時反應網路系統、與校長有約等溝通機制,學生會每年亦針對校園公共議題舉辦公聽會,討論攸關學生權益之重大議題,讓學生參與並直接與行政單位對話討論,以培養學生的溝通表達與人際溝通的職場軟實力,以及尊重他人的民主素養。。本校對學生權利的維護受到肯定,於2011年榮獲「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第二名,2012年榮獲「友善校園卓越學校獎」(全國唯一)。

 

學生五育均衡發展

醫療服務是本校創校以來的核心理念,每年多有校友或師長榮獲全國「醫療奉獻獎」,目前已累計26位,獲獎人數為全國大學之首。

為承繼關懷與奉獻的優良傳統,大力推展品德教育,將「服務學習」列為全校大一學生必修課程,並且開設「醫療與奉獻」、「高醫經典人與事」等選修課程,學務處及國際事務處並輔導學生參與社區、社會及國際服務,以培養學生人文關懷情操,並且獲得實踐社會關懷的經驗,獲得諸多肯定。2001年榮獲行政院衛生署「山地離島醫療特殊貢獻獎」;2002年榮獲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第六屆「促進原住民社會發展有功獎」,國際志工服務自2007年起年年獲得政府獎項。優良的學風也讓本校於2010年榮獲教育部「品德教育績優學校」、2013年及2014年榮獲教育部「品德教育特色學校」。

為使學生五育兼備,除透過正式課程的講授提升學生之智育專業知識外,也鼓勵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及社團活動,並舉辦各類藝文活動,尤其是自2010年開始實施書院教育,並於2013年全面推動(所有大一生皆為書院生),以期並藉由課外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德、智、體、群、美育等多方能力,培育人文素養及公民素養。2011年起,連續三期獲得教育部「全校型公民素養陶塑計畫」獎助。學生社團發展良好,2010年至2014年連續五年有社團及自治組織在全國社團及自治組織評鑑獲得最高榮譽特優獎。

 

多元的職涯輔導與境外生輔導

為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職場競爭力,本校教學卓越計畫納入職涯輔導方案,包括推動從入學到畢業各階段的職涯輔導、設有職涯規劃相關課程、各系均設有職涯導師、結合校友資源網絡提供學生就業機會等。而且,結合研究與產學能量,輔導學生就業及創業。此外,本校也重視學生職場軟實力的培養,透過軟實力相關課程、書院教育、服務學習、社團活動、體育活動、學生工讀等多元面向,並設計職場軟實力檢核及回饋機制,以精進培養學生職場軟實力。

因應國際化趨勢,本校注重對僑生、外籍生等境外學生的輔導。僑生及外籍學生輔導組除透過生活輔導、僑生社團輔導和課業輔導等措施來協助這些來自國外僑居的學生能盡快適應新的環境,安心就學外,也積極輔導學生認識台灣文化,例如舉辦台灣文化研習營;並培養學生服務精神,例如輔導僑生進行返鄉服務或在地服務等。本校在僑生及外籍學生輔導的努力,獲得教育部的肯定,於98年榮獲教育部輔導僑生績優學校及人員獎項。

本校致力於提供學生良好的學習環境,希望營造洋溢蓬勃朝氣與創意的校園,讓學生能徜徉在研究學問與課外活動之中,充分享受人文教育與知識專業的洗禮。

多元文化季開幕活動
多元文化季開幕活動
生涯志工弱勢學生課業輔導服務
生涯志工弱勢學生課業輔導服務
本校學生會榮獲全國全校性自治組織成果競賽特優獎與金檔獎
本校學生會榮獲全國全校性自治組織成果競賽特優獎與金檔獎

 

體系研發能量產業化,智識傳遞與價值再造

btn_pdf

本校為了整合學術與產業界的資源並將研發能量加速釋放至產業界,於2008年8月成立產學推動中心為校內一級單位,負責統合管理產學合作、創業育成及專利技轉等相關業務,建置單一服務窗口,經有效整合一校三院豐沛的基礎及臨床研究能量,積極對外連結鄰近的國家級科學園區、產學合作聯盟學校及其他研究單位,共同推動健康醫療產業的合作平台,另,產學合作業已成為國家發展的政策趨勢,因此本校更於2013年3月將本單位改編制為「產學營運處」,以作為本校永久發展產學之校務政策。

本校除擁有眾多優秀的生技醫藥相關之臨床及研究人才、研究資源豐沛外,在結合高醫醫療體系及南部產業生技園區、策略聯盟夥伴及產業協會的資源下,將協助南部傳統產業及新創企業落實產品研發及技術升級,使其生技醫療產業上中下游的研發、臨床試驗、技術移轉及商品化一脈整合,目前在生技醫藥及醫療器材等相關產業已有不錯之成果。近年來更在產學合作經費、衍生智慧財產利益金、專利數目各方面的私校評比皆名列前茅,本校善用健全的運作機制及合作模式,帶動醫療器材對地方產業之連結發展,並協助生技醫藥廠商提升技術發展。以生技醫藥及醫療器材兩大主軸帶動區域產學之連結,期望將來可以更強化學術研發與產業創新之間的連結,轉化學術能量為產業經濟效益。

教育部2010-2012年度私立高教體系產學合作之績效評比

年度 獎項
2010 「爭取產學經費與效率」第八名「智權產出成果與應用效率」第九名
2011 「爭取產學經費與效率」第五名「爭取企業機構產學經費與效率」頂標校院「爭取企業機構產學經費與效率」進步校院

「智權產出成果與應用效率」第五名

2012 「大專校院研發經費來自企業金額」績優校院前五名「大專院開創智財收入」績優校院前五名

另,在結合高醫醫療體系多年投入長期健康照護之豐富的教學研究資源及堅強的醫療服務團隊下,獲得教育部為期3年之智慧生活創新創業育成平臺試辦計畫,其中更將「如何創業」課程內化至各系所,使得創業種子遍佈校園,該門課程更與來自全國62所大專院校,共計240門課程進行評選,勇奪「Smart living 102年度智慧生活整合性人才培育計畫優良課程評選」。並在校內設立「創業園地」,提供創業團隊進行交流,經由一連串有系統的規劃努力下,本校期望未來可以成為「創業典範大學」的標竿。

2012-2014年度校內外競賽得獎名單:

年度 獎項
2012 Ø 第9屆國家新創獎榮獲學生組冠軍Ø 第7屆戰國策全國創業競賽榮獲創業組及創意組雙料冠軍
2013 Ø 第8屆戰國策全國創業競賽榮獲創業組及創意組雙料冠軍、創業組第三名與佳作Ø 南科產學協會創新創意創業競賽榮獲金牌獎Ø 經濟部工業局「尋找智慧生活實踐家智慧家庭創意應用提案活動」榮獲智慧家庭設計與實作組聲寶企業獎

Ø 國科會「創新到創業激勵計畫」進入前十強,榮獲創業潛力獎

Ø 第10屆國家新創獎1組榮獲傑出學研技術、1組榮獲學生組第2名、2組榮獲學生組第3名

2014 Ø 國立成功大學「2014中華民國生物醫學工程創意競賽」,獲得佳作Ø 第11屆國家新創獎學研組1件Ø 第九屆戰國策競賽創業組第1名及第3名,及創業組佳作3名及社會企業組佳作3名

 

本校同時本著教育的理念及配合產業結構的轉型,需培養具產業連結之高端人才,希望透過多元的活動及實務課程的規劃、參訪生技園區及優質企業及直接到企業實習等多元方式,引進產業資源及經驗,化被動為積極主動,培養學生成為能銜接研發端與產業端轉譯者之角色。並導入產業分析及管理相關課程,開辦各式與產業相關之講座,培養學生具備基礎的技術商品化及創業知識,以培養學生創新及創業技能,學習經營核心技術與服務商品化及事業規劃的能力,達到學用合一之目標。藉此,讓校內研究團隊及學生經由參與技術專利化、技術商品化及技術企業化的實務課程及活動,深根產學智財觀念,習得如何發展具高價值的商業模式與有潛力的技術或產品雛形,能更主動地發掘具原創性研發成果之價值,將其研發成果進而輔導衍生為新創企業,形塑校園創業環境。讓本校所養成之高階專業人才不再只是一位求職者,而是能以更具創意的方式發揮其所學之專長,甚至能成為產業發展的推動者或創造者。

第十屆國家新創獎本校得獎人合照
第十屆國家新創獎本校得獎人合照
創業園地揭牌儀式
創業園地揭牌儀式

 

與國際接軌,邁向一流醫學大學

btn_pdf

一、國際學術合作

(一)加強國際關係網絡

本校積極與國外學校建立合作關係,近3年來姊妹校新增合作案數分別為2012年6案,2013年4案,2014年可說是對外合作關係拓展成績最亮眼的一年,迄11月止已達22案。除姊妹校交流外,本校亦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如教育者年會、臺佛及臺馬高等教育會議,以及QS國際高階主管交流會等。2013年參與亞太城市高峰會(APCS),建立本校國際關係網絡,提升國際知名度。2014年主辦「臺灣-馬里蘭高等教育會議」,邀請美國馬里蘭州及國內各大專院校主管與會,進行交流,凝聚共識。

(二)國際學者蒞校協同教學

依系所個別需求,由授課教師自行規劃,邀請國外學者共同授課,讓學生能藉由外籍師資之課程,了解跨文化國際視野與專業內容;國際學者前來授課人數統計:2012年21位,2013年61位。

(三)雙聯學制

為提高本校師生國際能見度與更多的國際資源與合作機會,本校於2011-2012年分別與匈牙利Szeged及瑞典Uppsala大學完成博士班雙聯學制合作之簽署,2013年已有第一位就讀匈牙利University of Szeged雙聯學制天然所博士生畢業。本校亦於2013年與美國UC Irvine簽訂雙聯學制合約,鼓勵師生跨國際交流與學習。

(四)哈佛大學及阿肯色醫學大學學者授課

自2009年起,成功推動哈佛大學教授前來本校協同授課。另外本校與第一所姐妹校—美國阿肯色醫學大學,自1980年締約以來,一直保持良好互動,更自2012年起,辦理「阿肯色學者生化協同教學週」。2013年也首度辦理「哈佛學者肝膽協同教學週」。

 

二、培養師生全球移動力

(一)學生出國研習交換及參加國際會議:

  1. 本校學生出國研習補助

本校訂有「學生國際研習服務補助要點」,鼓勵學生出國修課、見習、參與志工活動、產業實習或發表論文, 2012-2013申請補助出國人數分別為: 2012年334位、2013年408位。

  1. 教育部 Study Abroad計畫

配合教育部學海飛颺計畫、學海惜珠計畫、學海築夢計畫選送學生出國研修。2013年學海飛颺選送人數為4人,學海築夢選送人數為36人;2014年學海飛颺選送人數為8人,學海築夢選送人數為31人。

(二)承認海外修課學分:

醫學院醫學系、後醫學系至國哈佛大學、夏威夷大學、韓國首爾大學、日本順天堂大學外放見習。護理學院研究生至美國The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Houston修習跨文化護理課程、健康科學院醫務管理碩士班至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醫管所修習「美國醫務管理實務」課程皆可獲得本校學分。

(三)國際志願服務計畫:

自2007年度起,每年遴選學生至索羅門群島、馬拉威、印度等國進行服務,2012年馬拉威團榮獲「iVT南區創新志工團隊第一名」、北印度團榮獲「iVT南區創新志工團隊佳作獎」,2013年馬拉威團榮獲「區域和平志工團國際志工服務類第一名」。2014年馬拉威及北印度團更與中山大學合作,擴大層面為開發中國家做更多樣化的服務。

三、提高境外學生數

(一)宣傳本校學程,招收國際學位生

積極宣傳本校學程及招生資訊,並參加海外教育展或與我國駐外辦事處、海外臺灣教育中心聯繫,行銷本校學程。本校國際學生人數逐年增加,2012年42人,2013年已達55人。另外「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士學程」於2014年開始招收境外學生。

(二)推動外國學生前來本校交換

  1. 國科會「科技台灣探索計畫」(Taiwan Tech Track, TTT)

本校提供專業領域之研究實習機會,吸引許多學員申請,前來之學員均相當優秀,2011年有15位前來本校進行暑期研究,2012年15位。

  1. 聖地牙哥州立大學MHIRT((Minority Health and Health Disparities International Research Training)計畫

本校與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合作,選送該校大學部學生於暑期前來本校接受相關研究訓練。2011年5位學員,2012年有2位學員前來

  1. 其他透過姐妹校、國際學生組織或個人自行申請前來本校交換見習之外國學生:

2011年162位,2012年137位,2013年114位。

(三)推動英語授課

碩、博士班課程已完成英文大綱上網。同時也修訂全英語授課之相關獎勵辦法,並推動英語授課開課數,過去2年之英語授課開課總數分列如下:2012年94門,2013年102門。

 

馬拉威團於當地國小進行文化交流活動
馬拉威團於當地國小進行文化交流活動
亞太城市高峰會 青年論壇 校長、陳菊市長、布市市長與國內外青年合影
亞太城市高峰會 青年論壇 校長、陳菊市長、布市市長與國內外青年合影
 臺灣馬里蘭高等教育會議雙方貴賓合影

臺灣馬里蘭高等教育會議雙方貴賓合影

提升國際學術研究地位,邁入世界五百大

btn_pdf

本校學術研究始於熱帶醫學、中草藥與蛇毒的研究,自創校以來,我們一直肩負著提供南台灣醫療服務與公共衛生防治的重責大任。身為南部的醫學重鎮,本校擁有紮實且經驗豐富的研究團隊,除了21個學系外,尚有4個獨立研究所及5個學位學程。研究上在從事個人專長研究之外,還鼓勵結合各個不同領域的研究人員,進行跨學術領域研究合作,並於2014年研究發展處成立研究總中心,涵蓋環境醫學研究中心、傳染病於癌症研究中心、天然藥物暨新藥開發研究中心、骨科學研究中心、脂質與葡萄糖研究中心、幹細胞研究中心、非線性分析及優化研究中心及生物標記暨生技藥物研究中心,發展特色研究,繼續為提升本校研究能量努力。

 

為激勵校內同仁進行研究,本校特別訂定各種研究計畫補助及獎勵辦法,諸如「教師專題研究計畫經費補助要點」、「新聘教師專案計畫補助要點」、「出國進修返校服務教師專題計畫補助辦法」、「新進研究人員計畫預審制度」、「專題研究計畫獎勵辦法」、「教師研究論文獎勵要點」、「教師參加國際會議實施要點」等,總計每年校方約投入5000餘萬元作為研究補助及獎勵經費。另外與中研院、國衛院、國立中山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國家癌症研究所、北卡羅萊納大學、日本福岡縣保健環境研究所、奇美醫學中心、彰化基督教醫院等皆均有學術交流活動,致力推動學術研究。

 

在全校同仁的努力下,2013年本校獲國科會研究計畫補助251件,補助金額約2億9000餘萬。2013年獲其他機構(衛生署、經濟部、國衛院、教育部等)補助之研究計畫102件,補助金額約1億1,000餘萬;校內補助之研究計66件,補助金額3千300餘萬;發表於具審查制度之期刊論文共1,100篇。

 

跨校跨機構部分,已與中山大學、屏東科技大學、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實驗研究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台南奇美醫院及埔里基督教醫院合作。如與中山大學之合作,過去(2008-2013)跨校研究中心以研究群組方式延攬兩校研究學者加入,本年度以主持人合作模式由本校與中山大學合作計畫共提出46題研究計畫,領域涵蓋天然物、生物科技、神經科學、抗癌機制、環境醫學與其他,本校亦提供800萬元經費作為兩校合作之本校研究教授使用。透過雙方學術合作,衍生出百餘篇之論文,成果不容忽視。國外學術合作部分包括日本早稻田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北卡羅萊納等大學、環境健康科學院藥理毒理實驗室、國家毒理學研究中心等。目前與早稻田大學研議簽訂更具體合作協議書,雙方同意互設研究室並推動雙方研究人員的交流與合作。初期將針對雙方共同興趣的主題:「奈米科技與醫療」、「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兩主題作優先推動與投資。本校與阿肯色醫學大

學簽訂姊妹校已達30多年,著重於訓練專業人才及交換計畫,及兩校雙聯學制、奈米技術、多發性骨髓癌及其他癌症之合作等,並形成與本校及美國國家毒理學研究中心的奈米醫學相關研究三角聯盟之合作。

 

本校參與之2008年系所評鑑及2011年校務評鑑及全數通過,是全國唯一取得此榮耀之醫學大學。

 

(一)系所評鑑:

本校於2008.12.8~16期間三梯次接受「大學系所評鑑」實地訪評,本校全數系所(27個系所44個班制)均獲得「通過」認可,是全國唯一取得此榮耀之醫學大學。本校原訂於2014年度下半年接受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受教育部委託辦理之通識教育暨第二週期系所評鑑,惟教育部自2012年起推動大學自我評鑑,本校因曾獲教育部獎勵大學校院教學卓越計畫、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補助,被列為優先試辦對象,得改以申辦自我評鑑。

 

 

(二)校務評鑑:

本校於2011年度辦理大學校務評鑑,在「學校自我定位」、「校務治理與經營」、「教學與學習資源」、「績效與社會責任」、「持續改善與品質保證機制」等五個評鑑項目獲得全數「通過」認可。此次大學校務評鑑全數通過,配合2008年度大學系所評鑑全數通過成績,本校已屬教育部「大學評鑑辦法」第九條的定義之「績效卓著」大學,全台僅本校與逢甲大學達到此標準,這是本校自創校以來的最高殊榮。

 

 

本校與國立中山大學攻頂聯盟一周年成果發表會
本校與國立中山大學攻頂聯盟一周年成果發表會

培育學用合一之跨領域健康專業人才

btn_pdf

高雄醫學大學自創校以來,始終以「培育醫學專業人才、照護民眾身心健康、關懷弱勢族群」為使命,為達此目標與宗旨,學校即以【培育學用合一之跨領域健康專業人才】作為人才培育的教育目標。
本校結合政府強調之人才培育政策,融入類品質屋之概念,以「學用合一育才鏈」為發展軸心(如圖),強調學生人文力、專業力、就業力與國際力的厚實與教師教學力的提升。同時,藉由雲端智慧校園的打造,進行教學資源的虛實整合,並透過區域教學成果與教學資源分享與共享,傳承予區域國中小、高中職及大學校院,共同優化教學支援與資源,實踐區域教學資源互惠共享理念,另輔以學校建立之自我評鑑新制,落實型塑卓越育才校園,升級整體辦學品質。

整體人才培育策略如下:
1. 學生人文力培育:擴大書院教育、形塑人文藝術校園、鋪設語言與文化網路學習系統、建立人文素養評量與回饋機制,樹立人文教育與學習品保典範,以厚植學生「人文力」為目標。

2. 學生專業力培育:建構縱貫性學用合一課程模組,強調重點領域人才培養─長期照護人才、環境醫學暨毒理學人才、健康管理及健康促進人才及生技產業研發人才;同時,開辦14個以社會健康發展趨勢為核心之學分學程,提供學生跨領域學習管道,最後,透過學習成效長期追蹤資料庫,掌握學生學習變遷,以深化「學生專業力」為目標。

3. 學生就業力培育:建立本校共通職場軟實力指標與檢核機制,輔以生醫產業資料庫及創業輔導平台,架接學生企業實習橋樑,形塑校園創業環境,以增進學生「就業力」為目標。

4. 學生國際力培育:擴大國際學術交流與百大大學簽署雙聯學制,拓展學生海外產學實習與國際專業證照報考,並建構國際志工地圖,打造無時距跨國學習場域,以強化學生「國際力」為目標。

5. 教師教學力培育:確立教學能力指標、規劃培育課程與實作工作坊,輔以新版教學評量與教學能力評量問卷客觀檢核,樹立教學楷模,落實典範轉移,以提升「教師教學力」為目標。

6. 教學資源整合:打造雲端E校園、營造校園行動閱讀場域,建立績效指標雲端商業智慧系統(Business Intelligence, 簡稱BI),充裕學生自學資源,以實踐「教學資源虛實整合」為目標。

7. 區域教學資源共享:充實區域國中小、高中職及大學校院教學資源與支援,並增建第0哩導航平台及開辦第0哩銜接教育,以「區域資源互惠共享」及「續航大學教育」為目標。

人才是國家永續競爭力的基礎,而人才的培育來自於以大學為主體的高等教育,面對醫療環境的快速變遷、新興疾病種類的出現,本校已透過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課程改革、國際化推動及資源整合等面向的全面精實,奠定「學用合一之跨領域健康專業人才」穩定紮實的根基,期透過上述策略的深耕落實,持續發揮本校醫學及健康專業教育之所長,育成國家健康與醫療產業所需之健康專業人才。

本校舉辦基礎力論壇,各校貴賓合影
本校舉辦基礎力論壇,各校貴賓合影
教學資源整合 觸控體驗區體驗行動載具
教學資源整合 觸控體驗區體驗行動載具
教學力-歷屆教學傑出教師受獎
教學力-歷屆教學傑出教師受獎
就業力-醫藥暨生醫科技就業博覽會
就業力-醫藥暨生醫科技就業博覽會

 

 

特色與榮耀

btn_pdf

高雄醫學大學的前身係自1954年創校的高雄醫學院,由首任董事長,也就是曾任高雄市長的陳啟川先生捐資興學,與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教授共同創建全國第一所私立醫學院——於臺灣為一理念獨具、歷史最悠久的私立醫學院。

草創期除了設立醫學、牙醫與藥學等學系,1958年開全國先例,創辦「山地醫師醫學專修班」,為偏鄉培育在地的醫療專業人才,解決其居民醫療照護資源不足的問題;1982年開設「學士後醫學系」,為社會培育具多元專長的醫療專業人才。目前為一所結構完整、師資堅強具醫學特色的綜合大學,設有醫、牙、藥、護、健康、生命與人文社會科學院等七個學院,並擁有四家聲譽卓著的附屬醫療機構。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位於校園內,是一具有教學實習與研究優勢的醫學中心,與其他三家附屬醫院(小港、大同、旗津)為南台灣民眾提供人性化與全方位的醫療服務。

過去,臺灣公共衛生環境欠佳,砂眼以及營養不良往往造成許多民眾眼角膜受損或失明。1963年,在陳振武教授的奔走與國際紅十字會的贊助支持下,全臺首座眼庫在高醫設立,為我國角膜移植醫學的發展樹立了里程碑。又,高雄位於熱帶與亞熱帶之交界,地理位置具特殊性,讓高醫大在創校之初即相當重視熱帶醫學與天然藥物的相關研究,包括楊振忠教授蛇毒血清蛋白的研究、謝獻臣教授的寄生蟲研究……等,於國際上有其學術地位與臨床醫療價值。隨著時代進步,高雄轉型成一個以加工出口為主的城市,許多臺灣重要的工業廠區亦建設於此,有關勞工職業傷害或疾病等問題日益增加,高醫大也率先積極推動職業醫學相關的研究,可謂是職業醫學研究的重鎮。

高醫人「樸實、認真、重視人文關懷」的特質反映在對於民眾的醫療照護服務上。高屏地區有許多原住民部落,由於地處偏遠,醫療資源相當缺乏,在「仁醫」的教育精神驅使下,高醫大附設醫院在1997年開始派遣專科醫師上山,配合當地衛生所提供專科醫療服務給偏鄉民眾,落實「促進健康平權」的醫療服務理念。高醫大創校以來,即以照顧服務弱勢族群為醫學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經過多年來的耕耘,有多達26 位的校友榮獲全國醫療奉獻獎,居全國醫學院校之冠。在國際醫療貢獻方面,高醫附屬醫療機構參與國際人道援助活動,包括索羅門群島重要人事緊急醫救、西省大海嘯、南亞大海嘯、海地大地震、中國汶川及青海大地震、日本311大地震與海嘯等,皆竭力募捐醫療物資並派遣醫護人員前往救援。此外,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亦接受衛生署(現今衛福部)委託辦理「駐索羅門群島臺灣衛生中心」,派遣資深護理師常駐至今,並執行公共衛生計畫與醫療技術交流合作計畫……。足以證明高醫大長期投入醫學教育與醫療相關領域默默打拼的勤謹與踏實。

本校是校務評鑑五大評鑑項目與全數系所皆「通過認可」的唯一醫學類大學(全國僅兩所大學全數通過),不但在臺灣高等教育系所評鑑結果寫下新紀錄,同時也驗證了本校校務發展實施已具備了一定的高教品質並有優質的自我改善機制。在教學上,秉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資產,行政為後盾,連續8年獲得教學卓越計畫,並榮獲教育部認定之教卓典範大學。而本校嚴謹的教學品質及健康照護特色課程,也連續6年通過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TTQS(ISO10015)評核,並獲得TTQS評核銅牌獎。推廣教育暨社會資源中心所開辦的優質人文推廣課程,更獲高雄市市民學苑優等獎……等諸多榮譽。研究特色上,本校學術研究始於熱帶醫學、中草藥與蛇毒的研究,60年來我們一直肩負著提供南臺灣醫療服務與公共衛生防治的重責大任,也因長期進行高雄地區環境醫學的深度研究,本校於2007年獲得教育部「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環境醫學頂尖研究中心」重點領域補助,於2008年8月1日設置「環境醫學頂尖研究中心」,以促進環境醫學相關跨領域研究。在學生事務上,承繼本校人道關懷、照顧弱勢的傳統,學務處、國際事務處聯合輔導高醫學子將醫療志願服務由國內偏鄉延伸至國際。自2007年起,藉由教學卓越計畫挹注,每年選派學生前往索羅門、馬拉威、印度、史瓦濟蘭等國家展開國際志願服務,且其成果豐碩而屢獲行政院青輔會的各類獎項。此外,2012年更獲得全國友善校園卓越獎及世界衛生組織認證之國際健康安全學校,並於2013年獲教育部品德教育特色學校。

一甲子以來,由於高醫大歷任校長的努力、董事會的支持,迄今已培育三萬多名校友,不只服務臺灣社會,並且分布於歐美、日本各國,貢獻卓著。高醫人的核心價值與自我定位一脈相承且與時俱進,踐履醫學大學之社會責任不遺餘力。現任劉景寬校長就既有之基礎,提出了「I love KMU」的治校理念,以「立足高雄、擁抱臺灣、放眼世界」之胸懷,企盼在創新研發(Innovation)、法紀制度(Legislation)、知識傳承(Knowledge)、使命榮譽(Mission)與國際視野(Universality)等各層面繼續發揚高醫大的特色與榮耀。

迎接高齡社會-培育長期照護人才發展銀髮產業

btn_pdf劉景寬 校長

在聯合國及OECD相關研究報告中指出,近年來,多數國家由於國民預期壽命延長、婦女生育率降低,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嬰兒潮世代陸續屆臨退休,人口老化現象日益普遍;未來人口結構老化現象難以逆轉,已對全球經濟、社會及政治產生重大衝擊。全球老年人口(60歲以上)占總人口比率,將由1950年的8%、2011年11%,上升至2050年的22%,其中80歲以上超高齡人口上升更快。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於1993年達7.10%,跨越人口高齡化國家(aging nation)的門檻;老年人口將於2017年達281萬人(14%)成為老齡國家(Aged);2025年我國人口中將有五分之一是老人成為超高齡國家(Super aged)。我國目前人口老化的速度已是「世界第一」,換言之,我國面臨人口老化浪潮的衝擊,將比其他國家來的更快、更急。

依衛生福利部國民長期照護需要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我國2011年全國失能人口約66萬人佔全國人口比率約2.98%,其中65歲以上失能人口為407,267人(60.88%),佔老年人口比率約16%;推估我國失能人數至2030年將達1,174,071人。隨著老年人口快速成長,慢性病與功能障礙的盛行率將急遽上升,相對的失能人口也將大幅增加,其所導致的長期照護需求也隨之遽增。為促進老年人的健康照護與生活品質,減緩失能的速率,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2年提出「活躍老化(Active aging)」的觀念;於2008年更進一步提出「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的新思維;而2014年更將高齡者的年齡定義由65歲提高至70歲。這在在顯示全球各國對於人口老化的積極因應態度,也反映人類面對高齡化社會的嚴肅性。

由於全球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與銀髮族相關的「銀髮產業」可說是快速發展。所謂的「銀髮產業」,舉凡食、衣、住、行、育、樂、醫療照護等範疇,幾乎是無所不包,所帶動的龐大商機早已受到高度重視。根據日本產經省的預估,至2025年,全球銀髮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達37.38兆美元。同時間,台灣的銀髮商機將達到3.59兆元,較2001年成長4.4倍。其中,商機比例最大的則是老人醫療照護保健市場,至少有上兆元的商機。

銀髮產業一般可以約略分成四大類:

◆日常生活協助:包括居家照顧服務、無障礙設施設計、特殊交通運輸工具、飲食供應、銀髮住宅等。

◆醫療照護:包括健康促進與管理服務、銀髮族相關醫療、出院病人短期療養、居家照護、社區日間照護、機構式長期照護、照護及復建醫療設備及器材、藥品、保健食品等。

◆休閒娛樂:包括各類文康活動、休閒旅遊及銀髮學習活動等。

◆經濟安全:包括金融理財及保險信託等。

高雄醫學大學在過去60年期間,培育了各類型的專業醫療專業人員。因應高齡社會的來臨,高醫大過去也加強長期照護知識的傳授,除調整課程內容之外,也於94學年度起陸續開設「老人學程」(已停開),96學年度開設了「高齡社會健康照顧學程」。雖然看到了未來社會銀髮照護的需求趨勢,但由於高醫體系對於長期照護相關的服務或應用的投入缺乏;一直沒有任何類型的長照機構可供教學、研究及服務之用。即使是在急性醫院內銜接長期照護的科室與作業,如老年醫學、出院準備服務、個案管理與居家護理等,都缺乏整體整合運作而得不到應有的發展。近十年來雖然在小港醫院、大同醫院對於社區健康照護的逐漸積極經營,以及附設醫院老年醫學科的及時設置,高醫體系各醫院才開始建置健康促進醫院、高齡友善等系統服務。總而言之,高醫整體在長期照護相關專業人才的培育儲備由於缺乏教學與服務場所來推動因此可謂是嚴重不足,更遑論要參與投入銀髮產業的相關研究發展人才之培育。這對於高醫體系未來發展而言,將是一大隱憂,我們必須正視且積極尋求因應之道。

2013年起,本校的教卓計畫以培育學用合一的跨領域健康專業人才為目標,其中主軸一為培育國家重點產業人才,包含長期照護、健康管理及健康促進、生醫生技人才等。經過101學年度的準備,於102學年度開設了「高齡長期照護碩士學位學程」,培養跨領域的長期照護高階專業服務與研究人才。長期照護人才培育部分,已增設「高齡長期照護碩士學位學程」,102及103學年度共錄取25名學生,並開辦三大領域核心課程模組發表SCI期刊論文6篇、議題研究6件。健康管理及健康促進人才培育部分,除了建置「健康照護資訊網路實驗室」及「健康照護決策支援實驗室」、培訓種子專業健康管理培訓人員,並增設「智慧健康管理與照護學分學程」,完成專題16題。同時間,配合爭取教育部新推動的智慧生活Smart Living計畫,在校內許多相關科系推動智慧健康照護、創新智財以及創業培育等相關課程;規劃「智慧健康醫療照護」跨領域課程,深化人文社會關懷責任並傾聽在地需求,成立社會微型企業。計畫依不同醫療照護領域設計分為四個主軸,「智慧健康促進」、「智慧健康管理」、「智慧健康長照」及「創新創業」總共修改超過40門課程。學生於各模組課程中學習如何將創意、創新手法應用於健康促進、健康資訊與長期照護相關專業領域,以及培養創業家精神的課程設計。高醫的計畫成果深受好評,為全國六所獲補助大學之典範,連續二年榮獲教育部補助,為獲得補助款最多之學校。此外,為促進跨校、跨科系合作進行長期照護領域研究的發展,也著手規劃建立本校「長期照護研究中心」、「科技健康照護研究中心」,做為本校發展長期照護領域相關研究、教學的重要推動平台。

高醫附設醫院於高醫在創校後3年便成立,以配合學校教學、研究及服務的宗旨,數十年來助益高醫的發展,成就斐然。在疾病慢性化與高齡時代的來臨,長期照護機構的建置,完備醫療照護連續性完整服務,亦是高醫體系發展亟需的教學、研究及服務的場域。健康事業經營委員會於2012年底多次討論高醫體系開辦長期照護機構的急迫性。並於2013年2月22日董事會的校務報告中專題報告建置長期照護機構的構想,獲得支持。而於102學年度預算審查時經董事會通過先匡列6億發展長期照護機構基金,並於附設醫院的預算中先編列500萬元作為規劃籌設經費。

為提供本校長照相關系所師生的教學研究,及善盡高醫大之社會責任,健康事業經營委員會2012年以來研議長期照護案,包括高雄市政府的北長青案、和春案、人慈與人愛養護之家案、旗津醫院ROT案、新北市土城醫院案、永達科技大學健康休閒中心案等。而位於小港區的人慈與人愛養護之家規劃案於2012年5月經同屆第七次董事會議決議通過,並於2014年底終於獲得教育部有條件通過,這是高醫大提供長期照護服務之第一步,目前該單位照護品質為全台長期照護機構前十名者。

2015年初我們匯整了過去數年來的追踪方案,並作高醫發展長期照護與健康促進的整體策略;我們將努力陸續在高屏地區建構屬於高醫體系內的長期照護機構或園區;也將與各地方政府及民間機構合作,善用閒置校舍或既有的社區關懷據點、活動中心等空間,發展整合式社區日間照護服務、社區復健服務、老人日托、銀髮公寓等項目。

「關懷弱勢族群醫療照護需求」一直是本校創校以來不斷教育學生的核心價值,從早期的山地離島醫療服務、偏遠地區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支援、特殊弱勢族群的醫療服務發展…等,都是身為高醫人願意積極參與的服務項目。全球性的銀髮浪潮來臨,因應未來社會銀髮照護與科技發展的需求,讓「健康在地老化」的銀髮照護目標能夠得以實現。雖然我們起步較晚,但期許高醫大校、院所有同仁能以更宏觀的思維與積極的態度來因應這全球發展趨勢,讓此銀髮產業發展浪潮成為推動高醫大向上提升的助力。

大學之道,高醫之道

btn_pdf陳田植 董事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我們華人必學的古文。台灣的高等教育也一直將此篇文章奉為圭臬,奉行不已。

欣逢高醫創校60週年,讓我們在緬懷前輩們的無私奉獻與感念創校的艱辛之外,當然要反省我輩在大學之道的發揚上做到了多少。做為台灣第一所私人創立的醫學院,我們是否承繼了孔子儒學的精神、是否實踐了前輩的興學初衷?確實需要虛心並用心檢視。

高醫有幸,歷年來都能有非常優秀的校長為我們掌舵,在歷史巨輪的蒼海中走出我們自己的航線。論近十幾年來,我們先有王國照校長恢弘的擘畫,在升格大學後增設系所與增加學生,並適時地優質化教學品質。緊接著余幸司校長帶來了研究的動能,提倡了更高階層的研究風氣,提高本校於國際的能見度。而現任劉景寬校長承襲了兩位前校長的成就與基礎,以治校理念「ILKMU」規劃學校短中長程目標,在全體教職員生共同的努力與支持下,諸多治校政策在這兩年多來得以順利推展,同時朝著世界五百大的目標邁進。當然,這也要感謝創校後歷任首長的經營,協助高醫健全財務結構,奠定穩固的基石。一甲子以來,高醫的教育在人格培養上相當重視關懷弱勢與人文內涵的陶冶,尤其是醫學從業人員的人格,這可以從我們榮獲醫療奉獻獎的人數得到印證。

反省至此,我輩當無愧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諄諄教誨,回顧創校時無私奉獻的前輩,至少達到了他們對成立本校的堅持與執著及對教育的信念。然而今日高教環境丕變,在重溫六十年的光榮與輝煌之際,我們也需探討如何科學地將學校的發展繼續向前推進,未來任重道遠,機遇稍縱即逝。高醫在邁向下一個一甲子之際,首先面臨的挑戰是相當嚴峻的,那就是少子化與全球化,如此之壓力也是帶來轉型的契機。職是之故,我們應該強化決策管理機制,讓組織中的管理者有較多的實質決策權,透過這樣的強化與調整,才能建立統整性與前瞻性的規劃與執行,並進而追求更佳的組織運作效能。有了這樣的調整,高醫才能很快速地建立具特色的教育資源與環境,並迅速提升競爭力,且在這場新興的挑戰中脫穎而出,讓我們拭目以待。

最後,希望高醫能在下個一甲子,真正邁向國際化,並成為國際一流的醫學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