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與研究分享

回第0005期主頁

二、論文與研究經驗分享

  • (一) 論文:

    Teaching NeuroImages: Hemispheric enhancement in Sturge-Weber syndrome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神經科 徐崇堯助理教授提供摘要) 作者:Ho BL, Lan SH, Hsu CY. Neurology. 2012 Aug 14;79(7):e69.(IF:8.312)

    一位17歲男性併發進行性之複雜型部份性發作(complex partial seizure) , 嗜睡以及持續性左側肢體偏癱。理學檢查發現病患左側臉頰、軀幹上部和左上肢有廣泛的酒色斑(port-wine nevus)。頭部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造影確立臨床診斷為Sturge-Weber症候群。在接受aspirin及抗癲癇藥物治療後,病患恢復良好並在後續兩年追蹤期間未再有癲癇發作。

    Sturge-Weber症候群是一罕見的先天性疾患,特徵為好發於與顱內頂枕葉腦膜血管瘤同側的三叉神經(第一及第二分支)部位之皮膚血管瘤(cutaneous angiomas)。臨床表徵包括因血栓引發之類似腦中風事件、癲癇、頭痛和青光眼。

  • (二) 研究經驗:

    我如何在小港醫院作研究? (內科學陳思嘉助理教授撰稿)

    我是101學年度8月到職的新進教師:內科學科-陳思嘉助理教授。很高興 接受辛錫璋研發長的邀請在高醫研發處電子報作研究經驗分享。

    本人於民國95年8月至小港醫院內科升主治醫師,在研究方面,有幸接受師長、學長姊的教導,而對統計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主要研究方面包括:慢性腎衰竭病人心臟超音波與心血管疾病預後及腎功能惡化的相關性、研究非侵入性動脈硬化篩檢儀上踝臂血壓比、臂踝脈波傳導速度及腎功能惡化的相關性,另外與彰基跨院校研究合作:探討臺灣慢性腎臟病病人心腎症候群的危險因子。很幸運的在研究方面有著極佳的成績,連續榮獲四年小港醫院研究論文績優人員。其實大家都誤以為在小港醫院沒有辦法做研究,只能在高醫做,這是錯誤的觀念。雖然小港醫院規模較高醫小,但做研究非數大就是美,只要有心,有idea,在那裡都可以做出很好的研究。

    寫研究論文第一個要件即為對寫論文有興趣,要會簡單的統計。當然再來就是要有資料可以分析,不論是師長的或是自己收集的。我有空時即會瀏覽一下top journal的最新議題,並時常思考。若想到什麼idea就記錄起來,就算半夜也爬起來記錄;有idea就去實行(abuse自己及別人,小港醫院感情甚好,同仁之間常不計較的互相幫忙);快寫IRB、快收集data、快跑統計;若統計有finding,不吃飯也要寫完論文;建議可以將table先做好,與指導教授討論寫作方向,才能事半功倍;另外,一個database不是只能寫一篇論文,當時間久了,記得追蹤病人的survival及outcomes。也建議常回高醫去參加研究會議,不只本科的會議,也多參與其他科的會議,啟發更多思考、豐富學習內涵。

    其實一開始接到辛教授邀稿時,有著興奮受到認同的感動,另外則抱持著戒慎恐懼的心情:不曉得自己是否足以堪此重任鼓勵年輕主治醫師。期許自己不斷自我學習於充實。

  • (三) 演講心得:(魏福全院士演講記要)

    題目:Perpetual Pursuit of Professional Excellence -“Thinking Big and Aiming High”(102年1月13日在高醫校友會演講 辛錫璋教授摘記)

    魏福全院士1972年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1977年跟隨羅慧夫院長由馬偕醫院到長庚醫院任職。1979-1981年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附設醫學中心整形外科進修, 他記取羅慧夫院長的叮嚀「學新的、台灣欠缺的,又能對人民有用的東西」,選擇了當年才剛萌芽的顯微重建手術(reconstructive microsurgery)。從此開啟了魏教授享譽國際的成就,造福一萬多名外傷、癌症手術和先天畸形的組織缺損的病人。2012 年7月5日,魏教授當選了中央研究院士,是外科醫師當選院士的第一人。

    當選院士後,魏教授基於愛護母校之熱誠,接受高醫校友會邀請在台北演講,講述他在顯微外科手術的訓練、改革和創新,這卓越的歷程是高醫學弟妹應學習的典範。

    扎扎實實建立再植顯微手術 (replantation microsurgery) 的根基

    三十年前的台灣層出不窮的工業傷害造成許多手部壓碎傷或截肢的傷患。魏院士進行了各種斷指和斷臂顯微再植、上下肢外傷或先天畸形的顯微重建手術,恢復他們四肢和器官之功能和心靈之健康。由於顯微手術需要在高度精密顯微鏡下,利用 micro-instruments, micro-sutures純熟操作,縫合小血管、神經和肌腱,必須具備爐火純青的技術、銳利的眼力及堅強的體力。例如0.1公分內徑大小的血管要縫8針,直到完全吻合,每一針都不能有差錯。一次手術至少八小時,有時一二十幾個小時。在自我要求嚴密訓練下,魏教授培養了扎實的根基,創造了日後許多國際第一的紀錄。直到2011年12月, 魏院士團隊完成4061位 顯微手術再植病例。

    發現問題 超越傳統 創立新方法

    雖然顯微再植手術成功,但是患者手指或拇指常因斷肢導致手功能的殘障無法恢復,或者無手指可以再植,魏院士於是潛心鑽研各種大腳趾、修塑大腳趾(Trimmed Toe)、第二腳趾、合併第二三腳趾、部分腳趾、趾球皮瓣等十幾種腳趾移植重建手指(Toe-to-Hand Transplantation),迄2011年12月累積2050個腳趾重建斷指,受惠病患可以重新執刀當外科醫師、繪畫、玩保齡球、演奏鋼琴或長笛,沒手指的患者能恢復穿衣吃飯的日常功能。魏院士並從事他們的腳趾運動功能及知覺神經學研究,腳趾摘取後腳的步態功能分析。發表最困難的四指或五指全失之分類及腳趾移植的理想重建方式,撰寫約近百篇文章,成為全世界顯微重建醫師欲進行腳趾移植前需要拜讀的指引文章,魏院長的腳趾移植論著被國際奉為圭臬。

    除了成功將數千根腳趾自體移植至手指外,他也自創將小腿外側的腓骨骨皮瓣移植到手臂骨、大腿骨(Fibula osteoseptocutaneous flap transplantation)等,免去外傷截肢。魏院士還利用多種皮瓣進行多種器官缺損的自體移植(microsurgical autogenous free tissue transplantation),例如乳癌患者乳癌切除後的乳房重建。

    顯微手術的創新和轉譯應用

    口腔癌和頭頸部癌症患者逐年增加,常因手術造成上下顎骨、口腔黏膜、舌頭及顏面缺損,傳統的前胸與肩膀的皮瓣轉移的缺點限制了患者多種功能和美觀,於是魏院士積極探討大腿外側穿透支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的動靜脈徑路的解剖與摘取方式,成功地將大腿外側穿透支皮瓣應用到頭頸部重建,且應用到肢體、軀幹和身體各處重建。同樣魏院士利用腓骨骨皮瓣彎曲成下顎骨狀,裝上牙齒,附以皮瓣,用來重建患者的下巴,也發展出利用前側大腿皮瓣移植新舌頭,讓過去無法手術的舌癌患者因舌頭重建,可以保留生命、以及進食與說話的能力。魏教授娓娓道來:「很多手術改良(refine)和創新(innovate)的開始其實是源自我看到患者身心的痛苦和生命垂危的掙扎,於是我絞盡腦汁思索有什麼新的方法可以拯救病人的生命,更改善他們器官的功能和心靈的健全。」

    如今,魏教授的腳趾移植、骨皮瓣移植與口腔頭頸癌之舌頭和下巴重建技術已成為全世界重建外科手術的教科書;他的開刀房裡,總有一、二十位國際醫師取經學習,因為此技術的原創人就是魏院士。2006年獲美國顯微重建醫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Reconstructive Microsurgery)的最高榮譽獎Harry Buncke Lecture,此被視為顯微重建領域的諾貝爾獎。也被推舉為整形外科歷史四百年來最有創意的二十位醫師,且是唯一的亞洲人。今年又獲得2012年整形外科臨床研究基金會傑出成就獎(Plastic Surgery Foundation Award fo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Clinical Research)。此獎開始於2008年,魏院士在第五屆獲獎,為第一個非美國人獲獎。

    要有跨出台灣 領先世界的宏觀理念

    今日魏院士的成功來自他的宏觀理念(Thinking big)和高超的目標(Aiming high),做為一個醫學中心的醫師「要做,就做最好的」,務求將自己的醫療領域發展成領先世界的舞台。魏院士總是能用心去發現新問題新方法,開創自己醫院整型外科的優勢,精益求精,將顯微重建推展成世界最頂尖的顯微重建中心。他頻繁的出國參加醫學會與國際人才的交往,擷取整外醫學的新知,也將自己改良和原創的顯微重建手術於國際發表,至2011年共發表434篇論文,被引用6646次,教科書67章,受邀國外演講560次。2001-2003年擔任世界顯微重建醫學會(World Society of Reconstructive Microsurgery)理事長,並受邀到哈佛醫學院(2006年Monks Lecturer)、霍浦金斯等醫學中心當客座教授六十一次。

    在魏院士的卓越領導下,栽培多位顯微重建的教授,陳宏基教授的食道與發音顯微重建領先全球,莊垂慶教授的臂神經叢重建揚名世界,鄭勝峯教授的頭頸肢體重建,郭耀仁醫師的異體組織移植和頭頸重建等後起之秀,已有國際聲望,也常受國外邀請演講。在1988年魏院士建立顯微重建加護病房,24個床位,世界最大,建立顯微重建復健中心,15位復健師。值此換手變臉手術漸在國外展開,魏院士已在進行複合性異體組織移植,完成十數個研究計劃,已成立結合臨床基礎免疫排斥研究醫學倫理的複合性異體組織移植中心,將為顯微重建開創新的一頁。1984-2011年底長庚整外共有來自68個國家120位醫師前來進修,89位國際fellows(醫學研究員)前來進修一年至四年,有三、四十位fellows已擔任主任或該國顯微重建理事長。

    最後,魏院士語重心長地鼓勵高醫母校的學弟妹要超越教科書,醫療上還有許許多多問題需要醫學中心的醫師去發現、去改良和創新,我們不能只依循傳統在高醫看病和手術就滿足,我們有責任必須走出高醫,創造卓越的新知識和新技術,爭取台灣的領先和世界第一。

    回第0005期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