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未分類

高醫大籌備附設高醫岡山醫院

btn_pdf 陳正生 主任秘書

高雄市縣市合併後,38區行政區城變為狹長型分佈。衛福部醫療網區域劃分將高雄分為高雄、岡山與旗山三個次區域,岡山次區域包含了楠梓、左營、岡山、橋頭、燕巢、田寮、阿蓮、路竹、永安、彌陀、梓官、茄萣、湖內、仁武、大社等15區。目前高雄市大型醫院多集中於南高雄,北高雄除了燕巢區、左營區外,岡山及其他鄰近區域並無區域級以上的大型醫院,岡山次區域每萬人口急性一般病床為34.1床,低於衛生福利部所規範50床的目標,這些地區的民眾存在著就醫較不便利的問題。在岡山醫療次區域設置醫療機構,協助岡山醫療次區域的民眾獲得適切、適質、高可近性的醫療照護服務,也是身為在地唯一的醫學大學與政府共同合作努力的目標。在10年前,劉校長在當時負責本校的醫療體系版圖計劃時,即已規劃在岡山地區設立本校的醫療據點。

 

學校將承租高雄市政府提供予高雄捷運股份有限公司之北機廠開發用地來設立醫院及進行開發,基地位於捷運紅線北端捷運R24南岡山站,預估民國108年3月31日完成興建期,民國108年4月1日開始營運,110年全面開放營運。醫院定位為區域級綜合醫院,提供門診醫療、住院部份設有一般急性病床499床;特殊病床依當地需求規劃包含加護病床、燒傷病床、慢性呼吸照護病床、安寧病床、嬰兒病床、嬰兒床、血液透析床、急診觀察病床等合計199床。醫院興建完成後,服務對象以周邊20~40分鐘車程以內的人口為主。病人來源區的人口數約有324.5萬人。

 

學校過去設立醫院成效卓越,附院為高高屏地區最早設立的醫學大學附設教學醫院,長期與地區公私立醫療院所進行策略聯盟,提供醫事人力、醫療服務、教學與研究的支援與互助。民國87年起接受高雄市政府委託經營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經營績效連獲市政考評優等,期滿優先獲得第2期契約,繼續提供市民醫療服務與健康福祉。繼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委託經營成功經驗,於民國民國99年1月1日進駐高雄市立大同醫院,一年內即通過新制醫院評鑑特優及教學醫院合格,民國100年1月日升格為區域教學醫院。於103年9月起受委託經營高雄市立旗津醫院。如今,在北高雄的岡山地區再籌設新的醫院,期許能提供優質服務,不負當地居民期待。

 

新的醫院除了可以服務當地居民外,對於學校的教學與研究也會有所助益。學校在高雄市的南區,若未來在高雄市北區有經營之醫院,學生可以有更多元的實習場域可以選擇,也可以提供其它醫事學校學生實習,增進不同地區的學生學習交流,除了急重症以外更多不同學習、見習及實習之場所,可建立全人醫學教育為主軸的教學生態環境外。也提供急性醫學、社區醫學、長期照護相關課程的教學實習場域,及培養及教育學生不同醫療場域之「全人醫療」之觀念與社區醫學的學習環境。另外,學校學生畢業之後亦有更多的就業職場可供選擇。如此一來,能增進更多的民眾或學生來更加了解學校教學、研究與服務之成果,促進更多優秀學生選擇就讀高醫大。增加各系所學生畢業後或在地青年返鄉之就業機會,讓高醫大辛苦培養的優秀人才,可以有更多的機會留在高醫醫療照護體系內,貢獻所學,蔚為校用,在地服務。

 

高醫岡山醫院可以提供進行更多元之疾病型態及社區研究,助於拓展醫療資源及於地理交通較匱乏之地區,進行與公共衛生政策推動及社區醫療、全人照護網絡等相關之研究,進而提供實證基礎產出優質論文,應用於醫療政策之擬定與醫療照護。也由於這個醫院臨近南部科學工業園區,未來將結合高醫大創新育成相關工作的推動,將大學有關醫學、生命科學、藥學等研究能量及資源,以研究專長及政府鼓勵發展之生物醫藥相關產業政策為依據,深化高醫大與區域產業連結,增進產學合作機會,育成重點產業人才,發展多元產官學結合之計畫,並能應用成果促進地方相關發展,增加高醫大參與國家重大科學研究機會,逐步提高學校朝研創型大學發展能量。

 

這次獲得高捷公司主動與積極協助基地的獲得,學校得以設立醫院,期望透過學校豐沛的教學資源、研究成果與高服務品質,挹注於此區域型醫院。除了醫院的設立外,學校也將進一步開發此基地,設立400床的本校的醫護宿舍與200床的長期照顧機構。期許此開發計畫能獲得在地民眾的信任支持,充分達成高雄市政府「城鄉、區域均衡發展」的目標,打造醫療雙贏的縝密結合,共同為全人醫療照護戮力,發揮醫學大學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高醫紀要

btn_pdf

 

民國103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

10月1日

高醫體系以「醫學中心」規格承接高雄市立旗津醫院,10月1日正式開幕,由陳菊市長、衛生局何啟功局長、本校陳田植董事長、劉景寬校長及第一任院長郭昭宏等共同主持,並於當天同時舉行『馬雅各之家』揭牌典禮。

10月12日

本校60週年校慶,首次於校慶典禮前舉辦「校友逢時重聚」活動,為增加校友對母校之認同感、展現「以高醫為榮」之精神,邀請畢業校友返校聚會、聯誼及聆聽音樂會。

10月16日

高醫創校60週年校慶,在校慶典禮中同時表揚傑出運動選手-仁川亞運金牌得主許淑淨及林子琦同學,同時宣示高醫大國家級金牌選手照護團隊的成立。同日並舉辦高醫校史暨南臺灣醫療史料館揭牌開幕,德國科隆大學、印尼韋地雅曼達拉天主教大學也在當日與本校締結姊妹校和簽訂學術合作。

10月17-18日

慶祝60週年校慶系列活動-「2014 傳染病與癌症國際研討會」,會中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匯流新知創見,並提升臺灣對於傳染病與癌症的研究成果。

10月21日

本校與區域高中之策略聯盟簽約儀式於勵學大樓第四會議室舉行,由劉景寬校長與20所區域高中校長簽約。

10月29日

本校與中山大學聯手建立一「食安快速篩檢分析平台」,為台灣民眾未來食的安全進行把關。

11月10日

鄭丞傑國際長於11月10日代表本校訪問泰國首屈一指的朱拉隆功(Chulalonkorn)大學,並簽訂校級姐妹校合約,此為本校在中南半島的第一個姐妹校。

11月22日

慶祝60週年校慶系列活動-假大東文化藝術中心舉辦「歌劇夜未眠」慈善音樂會,當日總贊助金額達535萬元。

11月24日

附設醫院血友病教育訓練中心揭牌。

12月13日

舉辦「2014年台灣藥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12月13日

舉辦「口腔衛生科學學術研討會-口腔照護研究新趨勢」。

12月16日

本校與中山大學簽訂「攻頂大學聯盟合約」續約,期望在良好基礎上,各工作圈有創新方案,整合兩校特色,推動跨領域結合,進而共同對外爭取大型計畫的資源。

12月18日

本校於「臺灣-馬來西亞高等教育論壇」中與馬來西亞拉曼大學簽訂校級合作協議。

12月19日

藥學系於12月19日假大講堂舉辦「2014藥學系100級實習加袍典禮」。

 

美麗的身影~趙素芳醫師

btn_pdf

口述  趙素芳醫師

整理  林秀美

在高醫啟川大樓中央走廊的牆壁上,有個女孩跳躍田埂的畫面,讓許多過往行人印象深刻;不少人好奇問:「那個女孩是誰?」我告訴大家:「那是半世紀前的我!」

我是醫學系第六屆畢業生,那時候高醫校園就像畫面中的景象,田埂溝渠縱橫其間,教職員生得走田埂上下學,因此一個個練就跳躍的功夫,連女生也不讓鬚眉。

我們班上54名同學,只有3名女生。我們三位女生情同姊妹,上課都坐在一起,認真聽講、勤做筆記。或許是我長相可愛,同學都暱稱我是「小寶寶」。

從小喜歡塗鴉的我,原本想念建築系,但父親認為「女孩子爬高、爬低不好」,我只好順從父命從醫。我的父親是小兒科醫師,我則是選擇婦產科,婦幼相輔相成,異曲同工,都是在行醫救人,到現在我沒有後悔身穿白袍。

行醫逾半世紀來,一直無法忘情藝術創作,50歲時重拾彩筆,常趁著接生的空檔,拿起畫筆揮灑幾筆。因為我動作快,開刀快、畫畫也快,因此已故畫家劉奇偉稱我是「趙一刀」。在我的生命中,「醫術」與「藝術」是同等重要,醫術讓我體驗拯救生命的價值;藝術則陶冶性情、涵蘊心靈。

為感念高醫對我的栽培,我捐了100幅畫及25件雕塑作品,包括勵學大樓一樓大廳的創辦人杜聰明及陳啟川先生銅像、同盟路校門入口處的「炬航」,以及「史懷哲大道」椰林樹蔭下大小不一的作品,每件作品都有我人生的閱歷,以及對生命的尊重,希望觀者能放慢腳步,細細品味。

1999年,我被推舉為校友會第13屆理事長。基於感恩之心,加上當時校友會處於負債狀況,我上任後的第一個行動就是募款。從不跟人伸手要錢的我,為了校友會發展只好「潦」下去,嘗盡酸甜苦辣,有些校友私下碎碎念:「股票都輸了了,那有錢捐啦?」但我還是不死心列了一份清單,逐一拜訪、打電話。很感謝校友們相挺,共募得700多萬元,使得校友基金會得以成立。當時馬偕醫院院長黃俊雄幫忙在該院號召高醫校友捐款多達八、九十萬元,讓我很感動、也很感恩;還有和我私交甚篤的洪文棟學長開玩笑說:「我們交談不到5分鐘,我的荷包就失血了60萬元。」

當然,我自己帶頭捐了50萬元,並指定用途為附設醫院「南杏藝廊」裝修補助經費及校友會會務活動經費。那一年欣逢母校改名大學暨本會成立25週年慶,在這雙喜臨門、意義深遠的日子裡,校友會舉辦了一系列活動,有友誼性的球類活動、小港醫院參觀、晚會等,個人也辦了一場畫展,共襄盛舉。

由於募款得來不易,我珍惜每一分錢,絕不浪費,我理事長任內開會,一律吃便當。同時將這700多萬元放在銀行定存,不得動用本金。「若不固守老本,700多萬元很快就吃光光!」讓我欣慰的是,基金會至今「擱有底」。

2005年個人有幸獲頒「母校貢獻類」的傑出校友獎,感謝母校對我的肯定。前幾年,我再以父親「趙秀珍」名義,在新落成的國際研究大樓捐了一間教室,提供學弟妹們上課實習之用。這是身為校友竭盡所能回饋母校,同時紀念父親最好的表達方式。

多年來我一直在台北行醫,每有校友到台北演講,我都會盡量抽空去聽講,並「拜託」學弟們:「好好加油,高醫就靠你們了!」時光匆匆,當年培育我的母校已屆六十大壽、陪我一起成長的校友會也已四十有成;而當年在田埂上跳躍的女孩,如今也已升級為阿嬤了。回首過往、展望未來,還是那句殷切的祝福:「希望高醫要更好!」(轉載自《飛越四十.澤被八方–高雄醫學大學校友總會紀念專刊》)

自畫像

btn_pdf

沈茂昌醫師 本校醫學系第十三屆畢業

沈茂昌在高雄醫學院,五年級見習時(1969),我為校刊「南杏14期」畫「I am a clerk」見習醫師漫畫專欄,我把自己融入畫中,刊頭畫的就是當年的我,不知天高地厚,掛著剛買的聽診噐,聽筒放在左胸,耳中傳來的儘是悅耳無比,充滿希望的未來(圖1)。我很喜歡這幅畫,2000再版的「銀蛋見聞錄」(一二兩冊,高雄醫學大學出版,發行人:王國照),就以此畫略加修改,做為封面(圖2)。後來陸續為「南杏」畫的漫畫專欄「外科實習日記」(1971),「開刀房」及「外科病房」(1978),「癌症病房」(1979)等,都沿用同一個主角,一直到「二膽醫官」(2007)書中的插圖(圖3、4)。

圖片1
圖片1. 南杏「I am a clerk」刊頭

 

圖片2
圖片2「銀蛋見聞錄」封面

 

圖片3
圖片3.「二膽醫官」插畫主角

 

圖片4
圖片4「二膽醫官」本人(1972)

 

1985,我升任副教授,又將多年來刊登在南杏,聯合報、民生報及台灣新聞報的漫畫收集,初版了「銀蛋見聞錄」一書,躊躇滿志,請人拍了一張黑白照,並以沾水筆畫了一幅自畫像(圖5),這種畫法須一筆成形,無法修改,較具挑戰性,我在大三暑假時(1967),藝高膽大,看著報紙上的電影廣告,首次嘗試以沾水筆,描畫主演「荒野大鏢客」,一舉成名的克林伊士威特,這一幅是我現存年代最久的作品,歷經48寒暑,畫紙已斑黃剝落,但看起來仍韻味溢然 (圖6),當年報紙印刷品質不比現今,帽沿下的陰影部份,不甚清楚,讓我在下筆時思付良久,兩幅沾水筆畫相隔近20年,筆法畫風,各具其趣。

圖片5
圖片5.沾水筆自畫像(1985.18*19cm)

 

圖片6
圖片6.沾水筆自畫像(1967.12*14cm)

 

 

2005高雄醫學大學在學生宿舍一樓成立新藝廊,及2007附設醫院50週年慶,我受邀舉辦肖像素描個展,首次使用鉛筆素描,以電影明星為主題,也順便為自己留下幾幅自畫像(圖7、8),我平素不拘小節,喜留長髮(圖8),但我的職業讓我在病友及學生面前必須道貌岸然,領帶正裝,不可隨便,那天要去剪髮時,有點不捨,請小女兒以數位相機拍下,我再以畫筆留下永恆,畫中人(2005.圖7)與上一張(1985.圖5)相比,明顯可見廿載歲月的痕跡。

自畫像的表現方式,可以使用誇張趣味的漫畫式畫法,或正經八百的寫實方式,畫筆可以選擇能够擦拭修改,慢工出細活的素描鉛筆,或須一筆成形的原子筆、簽字筆、沾水筆或鋼筆等等,彩色或黑白,隨心所欲,其實,只要有心,每個人都可以隨手拿起身邊的紙和筆,看著手機裡的自拍照,任意揮灑,自由發揮。

很多人問我繪畫是那裡學的,其實我們成長的那個年代(1940-60),生活簡單,幾無現在習見的各種才藝美術班,我小學時很喜歡看漫畫,並學著書中人物,在紙上信筆塗鴉,初高中時,在高雄中學的美術課,是我最喜歡,也是最懷念的課程,那是我當年唯一受過的美術訓練。

圖片7
圖片7.鉛筆自畫像(2005.42*59cm)
圖片8
圖片8.鉛筆自畫像(2005.42*59cm)

 

高醫醫古今 麻醉醉我心 - 曾清楷教授訪談紀要

btn_pdf

受訪者:曾清楷教授

記錄:邱舜麗護理長

撰文者:香粧品學系陳冠年教授

曾清楷本校現任董事曾清楷教授是國內麻醉醫學界的耆老,一生作育千百英才,醫治無數病患,在醫療界、學術界和教育界,皆享有崇高清譽。

民國47年,八二三砲戰爆發前不久,曾教授甫自台大畢業,興起服務鄉梓的念頭。適逢本校創校未久,在台大校園物色人才,因緣際會之下,進入高醫附設醫院外科,擔任住院醫師職務。

初抵高醫,發現校地坐落在田畝之間,牛隻穿梭,雞犬相聞,交通不便,至於屋舍簡陋,自不在話下,「真不像是堂堂高等院校!」更令人訝異的,似乎除了師生,各項軟硬體建設實在乏善可陳,僅佇立三棟兩層樓校舍,係仿台大藥學院的一字型建築,好不眼熟,醫院便棲身其中。學校奠基之後,即將步入發展,可謂蓽路藍縷,舉措維艱,尚可理解,但情感上有些失望,在所難免。當時曾教授冷靜思考:高醫乃初生之犢,有其潛在性、可能性和前瞻性,毅然決然留下,將自己的目標與校方的願景結合,全力拼搏。

本校的外科住院醫師訓練與其他醫院大致相同,但在學習期間,曾教授便已開始思考如何創新改變及突破窠臼,期許自己不甘於只作追隨者,而是以扭轉舊觀念、營造新思維為己任。一般而言,外科、手術及麻醉三者存在「鐵三角」的關係,缺一不可;加上醫師的天職應為病人解決疼痛問題,因此曾教授決定奮身投入當時相當冷門的麻醉專業領域,滿足自己對疼痛醫學的興趣,同時深自期許:在與外科密不可分的共同命運中,走出獨特的一條路。

在高醫的數十載悠悠歲月裡,曾教授由住院醫師、主治醫師、講師、副教授、教授,一腳步一腳印,從基層紮根做起。在學校先後擔任護理系主任、醫學系主任、教務主任和訓導長等行政主管工作,幾經歷練,貢獻才智,襄助院長,校務蒸蒸日上。任職期間推動成立視聽教學中心和醫學教育標本室,擴增修課科目並延攬優秀師資,積極爭取衛生署經費,辦理醫師繼續教育等。同一時期,在醫院則擔任過麻醉科主任、副院長和院長等職,親自投注諸多重大發展項目的擘劃和執行。現今醫院如此茁壯,曾教授與有榮焉。由於在麻醉與疼痛醫學學術領域長期的投入與研究,頗獲好評,曾教授榮膺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與首任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領導同業,造福醫界,不遺餘力。

曾教授在杜聰明院長和謝獻臣院長先後支持下,曾經負笈東瀛,於京都大學進修,深受當時大阪醫科大學麻醉科兵頭正義教授的賞識,與其共同在日本關西創設第一所疼痛門診(Pain Clinic),可謂盛事。民國56年榮獲大阪醫科大學博士學位,一償家父望子成龍的宿願。學成歸國後,在高醫創設台灣第一所疼痛門診,為無數疼痛患者解除內憂外患,佳評漸次不絕於耳,遠近慕名而來求治者,絡繹於途。

在麻醉臨床領域上,曾教授大力推展「硬脊膜外麻醉」與「低流量全身麻醉」,成為當時麻醉醫學界的翹楚,外地醫院紛紛差派醫師來院觀摩學習。曾教授自奉清廉,凡事但求「中庸、平衡」的簡單原則。最令他感念的人物是陳啟川老董事長及杜聰明院長。陳啟川老董事長慷慨捐錢和捐地,為樹立百業根基,延續健康命脈,大膽創辦本校,其寬闊胸懷和高瞻遠矚,造就今日巍峨高醫。杜聰明院長在創校之際,一本興學濟世初衷,全力以赴,帶領學校進入正軌,塑造私立醫學院醫學教育規模,培育優秀醫學生。同時,他悲天憫人,關注並協助改善山地醫療景況,功不可沒。

曾教授觀察高醫成長軌跡,其萬丈事業,皆因穩紮穩打,平地高樓,非一蹴可幾。此外,辦學理念明確,亦是關鍵。雖地處南方,資源貧乏,煢煢孑立,但壯志不改。曾教授引用陳啟川老董事長所言:「創設一所如日本慶應大學之一流學府。」期勉本校以亞洲最頂尖的大學為標竿,在師資、設備、制度、校風和影響力各方面,精益求精,止於至善。

旗津醫院復健室 醫學為生命增添歲月,復健為歲月增添生命

btn_pdf

旗津醫院 復健室  陳俊凱主任

 旗津區民眾由於地理環境的限制,常需要往返奔波於鄰近其他行政區以獲得醫療照護資源,十分不便。而另一方面,旗津區人口以高齡者、外籍配偶及勞工漁業人口比例最多。地區年輕人口外移,人口老化快速,家中老人獨居比率,生活照顧堪慮,長期照顧需求逐年提升;外籍配偶的學齡前子女入學後出現適應不良、發展遲緩的比率偏高。這些就醫人口在醫療的需求上,實有其特殊性。因此,旗津醫院復健科在各項軟硬體的規劃及未來的發展上,均有別於其他地區的不同考量。

短期發展規劃:完成復健醫療軟硬體設置,穩定復健服務品質

旗津醫院復健科設有診察室、運動治療室、電療室、水療室、兒童治療室、職能訓練及日常生活訓練室、語言治療室、討論室,以提供旗津區民眾完整且完善的復健醫療服務:高齡者延緩老化之運動治療、退化性疾病之肢體功能治療、及整合性高齡健康促進的高齡復健;發展遲緩兒童篩檢與評估、及腦性麻痺、過動症注意力不足、自閉症、早產兒等特殊遲緩兒感覺統合治療的早療復健;高齡者常見之退化性關節炎、頸腰椎病變及肌腱慢性發炎整合治療、急慢性關節肌腱及韌帶損傷治療、針刺及穴位鬆動治療、個人化骨關節術後肢體功能治療、預防傷害之輔具製作與使用指導、運動傷害防治講座的肌肉骨骼復健;腦部損傷後之急慢性及維持性功能促進、顏面神經、脊椎神經根症候群及上下肢周邊神經損傷治療的神經復健。可有效減少旗津地區民眾因需轉診而往返奔波其他院區的情況,以達到“小而美,小而精”社區復健醫療服務的目標。

中期發展規劃:逐步擴大門診復健及評估業務並拓展社區復健業

除了繼續完善各項軟硬體醫療設備外,將針對旗津地區人口的特殊性及相關業務的需求量,提供整合性復健醫療服務,整合醫療預約、鑑定申請、諮詢、個案管理等,提供看診、鑑定、復健、治療、輔具需求評估及提供衛教諮詢等服務,落實全人照護,提供旗津區民眾更舒適、全方位的復健醫療品質。此外,亦將針對社區民眾的復健照護需求,積極配合醫院各項社區活動,結合社區需求,組成復健團隊協助社區提升身體、心理及社會功能恢復,推廣社區復健;整合醫、教、社之醫療模式,協助弱勢回歸主流,提供弱勢團體完善的復健服務。

長期發展規劃:擴大整合重點需求項目發展

前瞻政府與醫院的政策以及復健醫療的發展狀況,針對旗津地區,研擬醫學實證計畫,整合醫療資源與教學研究,提升社區復健醫療水準。推行跨專業的復健治療專業,整合跨科醫療,配合相關科之特長,並擴大門診及社區服務能量,以提升在地復健醫療品質。積極參與醫療政策與健康服務計畫,提供旗津地區病人以及家庭照顧者有效的運用並整合照護資源,獲得有品質與人性化的復健醫療服務,使復健醫療與長期照護服務無縫接軌,以嘉惠在地鄉親。

復健室 (2)

旗津醫院血液透析室之現況及展望

btn_pdf

旗津醫院 血液透析室 楊宗錕主任

高醫醫療體系自民國103年9月承接旗津醫院,新旗津醫院血液透析室也於9月27日正式營運,目前共規劃有12張床位,提供週一至週六早、午兩班的透析時段。透析室使用全新的新型觸控式透析機、RO水淨化系統、寬譜遠紅外線機,並採用高階人工腎臟及寬敞安靜的透析環境,以期提供完善的血液透析治療;醫療人員部分有一位專任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及三位經驗豐富的透析護理師,每次透析治療皆會由醫師帶領護理師查房,直接給予衛教與諮詢,每位腎友會配置一位專業的透析護理人員進行長期性的透析相關問題追蹤,並給予醫療協助及心理支持,讓腎友們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至於透析瘻管的建立、動靜脈瘻管擴張術、血栓清除術等需要心臟外科醫師的部分,本院可轉介至高醫附設醫院、小港醫院或大同醫院,由專業的醫療團隊做進一步整合照護處理。

以旗津區公所顯示旗津區活動人口約13,000~15,000人,根據台灣透析病患普及率(每百萬人約3,043人透析)推估旗津的透析人數約為40-45人。但根據舊旗津醫院過去十年的資料顯示透析病人數皆維持50-53人,再加上部分旗津地區病患長期固定於高雄市區進行透析,可見旗津地區透析病患人數高於全國平均。基於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強力的推動慢性腎臟疾病的觀念是減少透析患者的最佳途徑。這幾個月來在門診裡常發現慢性腎臟病的病患當中有甚高比例的病患有服用中草藥的習慣,甚至有腎絲球過濾率<5ml/min/1.73m2的患者已出現全身水腫的情形,卻寧可服用中草藥也不願接受透析,由此看來民眾的醫療及用藥觀念需要更多的衛教活動來加強。

旗津醫院的願景是成為一個小而美的標竿社區醫院,本身也有成立社區健康促進中心為社區民眾的健康把關,所以本院會加強將腎臟保健及慢性腎臟疾病的觀念深植社區當中,期許能改變舊有之錯誤用藥觀念。此外,若不幸病患進入末期腎臟疾病,和過往只有血液透析的選擇不同,我們更可以透過高醫體系垂直整合的醫療照護提供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腎臟移植甚至是透析安寧的選擇,旗津醫院腎臟科希望以病患及其家屬的需求為中心,發展出以旗津地區居民的健康福祉為首要目標的在地醫療。

賀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通過醫院評鑑優等

btn_pdf

大同醫院院長室陳益良高專 管理室雷蕾組長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日前接獲衛生福利部公告榮獲醫院評鑑優等,近期陸續通過的教學醫院評鑑合格、中重度急救責任醫院、癌症品質診療認證及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委託經營市立醫院營運考核優等,均仰賴全體同仁、高醫大師長與三附屬醫院的全力支援,方能成就大同的豐收年。

本次醫院評鑑前置作業由同仁們兢兢業業從各種可能的管道蒐集情資,在無數次會議及改善措施後標準化每一個作業流程,評鑑當天積極展現成果與特色,獲得評鑑委員的一致肯定。深知這些評鑑通過實屬不易,在評鑑當天董事會陳建志董事、張文宇董事、學校劉景寬校長、附設醫院賴文德院長、小港醫院吳文正院長及旗津醫院郭昭宏院長的力挺更展現體系共同承擔、共同面對的團結力,使大同同仁信心大增。舉凡以上種種,大同同仁的效率與態度絕非一朝一夕訓練出來,而是經由多年的內化、認同與重視,才能在最重要的時刻展現出來。

大同醫院在評鑑過後隨即在體系的支持下試辦成立品質中心,為全體系第一個品質中心,整合全院醫療品質、病人安全、評鑑訪查及科經營等業務,以清查、日常管理為起點,教育訓練、人才培育為基礎,架構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性醫療服務與經營程序,提升醫療品質,亦能儲備面對各項評鑑與訪查的能量。

大同醫院全體同仁感謝所有協助的長官與友人,將此榮譽與全校及全醫療體系共享,未來所有的建議都將虛心接受並採納,持續鞭策自己,以堅持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的精神,不忘初心,以堅定步伐邁入委託經營的第5年。

IMG_6886

大同主管共識營 行動的策略與力量

btn_pdf

大同醫院院長室陳益良高專 管理室雷蕾組長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於10月舉辦主管共識營,以「行動的策略與力量」為主題進行1天的共識活動,邀請主管在明確的定位上,以病人安全文化調查結果作為工作文化再造的起點,並藉由世界咖啡館的活動,使主管們能重「心」累積組織再造的正向能量,並能為再造優質的職場與病安文化共同啟動創新的策略。

共識營活動邀請國泰綜合醫院品質管理中心主任王拔群以醫院推行品管活動的經驗與挑戰談世界醫品與病安的趨勢,並以實務說明國泰醫院推動敏品質的系統架構及品質改善的經濟現實,有效協助主管作出正確的決策。此外世界咖啡館活動由附設醫院護理部副主任林盈慧擔任主持人,選擇病人安全文化調查本院較全國健保特約醫院參與病安調查構面明顯較低的「工作滿意度」、「管理的感受」及「管理支持病安活動」等為子題,分享集體的智慧、傾聽彼此的聲音,理解與展開可能的行動方案。各桌所提出的重點決議及改善方案均於決策會議上下放執行單位定期列管,並推動中階主管教育訓練以加強落實相關政策及措施,首長們亦指示相關單位須人力資源合理化分配及運用模式,提出精準的產值計算定義與算式。此次主管共識營圓滿成功,亦決議將舉辦基層人員世界咖啡館活動,聽取基層人員對於醫院的建議及心聲,

共識營除知性討論外,亦安排前往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及紅毛港文化園區,探討台灣不同文化的生活風貌,進行地方產業交流與區域觀光行銷,藉此延伸想像,在建築空間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中體驗地方聚落的生活方式,為同仁開啟醫療產業外的創新視野。

IMG_5039

 

第四屆國際登革熱研討會紀要

btn_pdf

小港醫院熱帶醫學醫療中心 張科主任
高醫附院 熱帶疾病醫療暨防治中心 蔡季君主任

當初籌辦本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本意是慶祝高醫60周年校慶暨旗津醫院由高醫體系接收經營,後來因今年7月麥德姆颱風及8月的豪雨為高雄帶來豐沛雨量,也造成登革熱疫情的升溫,因而擬擴大此國際研討會的規模,邀請國際登革熱環境控制學者及國內衛生機構、臨床醫師、研究科學家,一同交流登革熱防治、研究及治療經驗,希望經由此次的學術交流,可提升國內防疫及研究能力。會議主題包括登革熱防治、疫苗發展、登革病毒的作用機制與免疫反應等。校長與衛生局之所以選定在小港醫院舉辦此研討會,主要的原因是小港醫院距離疫情爆發地點近且小港醫院是旗津醫院主要協助支援醫院,會後可就近參訪旗津醫院。

本研討會是由四個單位主辦:高雄市政府、高雄醫學大學熱帶醫學研究中心、高醫附院熱帶疾病醫療暨防治中心及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熱帶醫學醫療中心。演講安排、聯繫與邀請國內外學者及經費統籌單位,主要是高醫附院熱帶疾病醫療暨防治中心。協辦單位為高雄醫學大學傳染病與癌症研究中心,高雄市立旗津醫院、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與外交部。於2014年10月27在小港醫院舉行第四屆國際登革熱研討會。由李永得副市長、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高屏區管制中心張朝卿主任、高雄醫學大學陳宜民副校長、高醫附院賴文德院長、小港醫院吳文正院長致詞拉開序幕。此會議與往年不同之處在於外賓演講配有即席翻譯,此為小港醫院首次有口譯團隊進駐。會議首先由疾病管制署陳主慈科長對台灣登革熱防治現況與展望作一報告,從署的層面去看登革熱防治的問題,緊接著由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疾管處蔡武雄處長報告高雄市的現況,席間有人提問:氣爆與建案因素對此波的疫情有無影響,證據為何?蔡處長回應:因今年為建案容積獎勵年限的最後一年,建商紛紛推出建案,在許多建築工地確實有發現多處的孳生源未清除。接著,由來自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及環境健康部的主任Dr. Ng Lee-Ching發表演說,演講的主題為“小的叮咬到大的挑戰-談登革熱的挑戰與控制”,介紹在常年如夏的氣候中,新加坡是如何運用國家的力量推動登革熱防治,其中提及運用App軟體提供即時消息告知民眾該區有個案須提供警覺,且得知新加坡防疫的人員屬於環保單位統籌管理孳生源查核、室內外噴藥、民眾衛生教育、疫情分析等疾病媒介控制計畫;而新加坡當地衛生單位只負責病人醫療及通報,法令嚴峻且執法人力充足,稽查人力近1,000名。而台灣登革熱則由衛生單位為主要管理機構,統籌醫療及通報、疫情分析與戰略計畫、孳生源查核、室內噴藥、衛生教育與資源連結;環保單位為輔,負責緊急防治之戶外噴藥、環境整頓及稽查,常駐執法人力約200名,兩地因架構上的不同,防疫思維也不盡相同。新加坡目前研究Wobachia基因轉殖蚊,嘗試改變斑蚊之生態,藉以控制登革熱疫情,是值得嘗試的新方向。

接著在小港醫院第一會議室由市府及外國學者召開記者會,期間被問到氣爆對此波登革熱的影響及市府因應登革熱疫情的相關作為,另外蔡季君主任也被詢問到當民眾自己感染登革熱時應具備的正確心態,從正面來看,當然是對該感染型的登革熱病毒有免疫力;但對於再次感染登革熱較易演變重症的訊息,目前學術上有愈來愈多的爭議與反對證據,因此媒體與防疫單位對此訊息的釋放,要持謹慎與保留態度,否則易造成已感染民眾恐慌。

第二位外賓為來自泰國的Dr. Kumnuan Ungchusak,他是臨床醫師也是世界衛生組織的防疫顧問,演講主要的內容為“從泰國控制登革熱學到的一課”,他提到因為人為容器不斷的增加、缺乏疫情爆發前減少孳生源的動作及民眾快速遷移及外在氣候的影響,讓泰國疫情不易控制,也大方分享了登革熱控制的經驗。

第三位外賓為Dr. Wichai Satimai,是位臨床醫師亦為泰國衛生部疾管署顧問,負責瘧疾及登革熱的疫情防治,演講主題為泰國登革熱防疫關鍵要素,他認為能讓社區及民眾能動員起來防治登革熱的關鍵因素包括1.藉由環境的改善以控制埃及斑蚊孳生源數目2.健康促進及醫療資源有效率的提供3.行政系統多面向的聯繫與支持4.相關科技的發展,如登革熱的快篩法及檢驗方法是預防控制及治療登革熱及登革出血熱的重要因素,在會中有人提問要如何提升民眾參與防治的意願?他認為病患生病後的親身感受及教育的宣導可增進對此問題的認識,但疫苗才是徹底解決之道。

下午的議程為彭貴春教授演講“Translational View Point on Dengue”內容提及登革熱在骨髓中的影響,也提及登革熱可經由輸血傳染,現在美國已全面篩檢血品是否曾有登革熱感染,台灣捐血中心是否也要全面篩檢血品的問題。而後中興大學趙黛瑜教授演講內容為“面對商業化的四價疫苗應發展的血清檢驗法 ”,現今泰國的疫苗為第一代的疫苗,因為當地患者以兒童居多,大致上約有50%成功率。而台灣現在研發的為第二代登革熱疫苗,因台灣主要以成人感染居多,效力如何,需待後續成果的發表。若第一代登革熱四架疫苗上市,以登革熱現有的檢驗方式,能否區分出天然的感染所產生的抗體反應或是施打疫苗所產生的抗體反應,可能要用修正型的 NS1-MAC/GAC ELISA方法才能區分出來。再來,附院熱帶疾病醫療暨防治中心蔡季君主任則提到,高醫附院熱帶中心在2013年索羅門群島發生登革熱大爆發時,主動前往索國協助防疫、同時在索國政府及世界衛生組織委託下,協助疑似登革熱感染病例之實驗室鑑定工作;與世界衛生組織一起合作處理疫情的醫療外交成果。世界衛生組織的重症標準界定與面對大量病患時的分流處理原則,值得台灣引用。另外,因應當時疫情,替索國人民,成功地向外交部爭取設置在南太平洋島國,第一個P2登革熱實驗室的歷程。

小港醫院感管室張科主任,主要是講登革熱及登革熱重症或登革出血熱的治療原則,強調避免使用非類固醇性的消炎藥及對腸胃道出血的病人積極的給予氫離子幫浦抑制劑,以期使病患有較好的預後。高雄長庚李允吉醫師則分析這些登革熱重症病患臨床上有何特殊表徵,可讓臨床醫師提早警覺,祈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死亡的發生。最後劉景寬校長在全程參與下午的演講活動之後,為這次會議做出總結:以一所醫學大學的高度,站在這波登革熱疫情的高峰點,期許大家能為這個社會盡力付出,讓人民都能受到好的健康照護,是本校責無旁貸的責任與使命。

這次會議,是聯合多院與外部資源,首次在小港醫院舉辦的熱帶醫學研討會,感謝各方及各部門的通力合作,因為有眾人的付出,才能讓這次會議圓滿完成。此次會議也凝聚各方共識,成為高醫大籌設登革熱防治研究中心的前哨重要會議。同時開啟一個新契機,讓登革熱防治,能有更多元聲音與腦力激盪,做出對社會實質的貢獻。

R0019932

研討會照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