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長期照護碩士學位學程熱鬧成立

高齡長期照護碩士學位學程 陳桂敏主任btn_pdf

本校創辦於民國43年,迄今已有60年的歷史,為台灣第一所私立醫學大學。自創校以來,一直期許學生本著專業訓練基礎、關懷社會大眾,以維護及促進弱勢族群之全人健康為使命。為配合「教學卓越、研究創新、優質人文、社會關懷」之校務發展理念、「維護及促進人類健康福祉之大學」之辦學定位及學校整體發展方向,自100年積極申請籌設「高齡長期照護碩士學位學程」,並於102年8月1日正式成立。本碩士學位學程之設置宗旨,即是為了滿足現今社會激增之高齡族群長期照護需求,培育實務知能與人文素養兼備之進階高齡族群長期照護專業人才。本碩士學位學程整合校內各領域之豐沛專業師資,與本校整體發展方向及本校附設醫院之「無縫隙高齡長期照護模式」發展密不可分。

本碩士學位學程教學研究特色為:(1)整合跨專業領域課程,完整涵蓋高齡、全人、全程之照顧服務概念。(2)建立規劃與執行高齡長期照護治療性多元健康促進方案之能力。(3)佐以經營管理實務教學,培養學生勝任高齡長期照護之領導者角色。及(4)鼓勵創新思辨,激發學生對高齡長期照護相關議題之評析研究潛能。

課程設計也配合本碩士學位學程(1)跨專業領域整合,提供高齡者全人、全程之照顧與服務,(2)強調健康促進於高齡長期照護之重要性,(3)培養學生能勝任高齡長期照護之領導與管理角色,及(4)激發學生對高齡長期照護相關議題之評析與研究潛能之四大發展方向。

本碩士學位學程於102年8月1日上午假第一教學大樓N427會議室舉行成立揭牌儀式,邀請高雄市政府衛生局何啟功局長、社會局張乃千局長及本校劉景寬校長、楊俊毓副校長、辛錫璋研發長、羅怡卿學務長、本學院教師、本學程合聘教師及研究生共約40人與會,儀式簡單隆重卻意義非凡、會後並合影留念。

少子化衝擊之招生策略轉型與因應

教務處招生組 何佩珊組長 /教務處研究生教務組 張基隆組長

btn_pdf

隨著時代變遷,社會結構出現少子化的型態,其對於整體教育發展所造成的衝擊,已經明顯反映在當前及未來幾年的教育體系變革上,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議題。因此,本校無不重新思索教育之目標與策略,以提升學校整體形象與重點特色,並藉由建立多元適性的入學機制,適時調整各招生入學管道之因應策略,協助社經弱勢之優秀學生就學,落實多元選才的精神。

少子化問題持續發酵,各大專校院招生將在105學年度面臨第一波衝擊,如何預做因應,且透過招生形態的轉型,持續拓展新生源,乃為本校當前最迫切且重要課題之一。有鑑於此,本校近年來除積極舉辦校級或系(所)級招生說明會外,亦與中山大學共同赴高中端進行招生宣傳活動,更藉由平面雜誌、網路e化平台提高曝光率,增進大眾對本校聲望與辦學優勢之瞭解。就大學部而言,亦以「建立多元適性入學機制,關懷經濟弱勢學生」為核心,開展招生策略如下:

一、建構完整的學生來源資料庫,深入高中端進行演講與宣導
分析學生主要來源之重點高中,以本校教師專業為基礎,主動赴高中校園進行專題演講,並結合客製化招生宣傳簡報與文宣資料,將學校的辦學理念、特色與績效融入議題,並讓本校在校生以校友身分回高中母校,進行大學生活經驗分享,與學生直接互動,提升未來學生對本校的認同感。

二、提高大學甄選入學比率,落實大學適性選才理念
為實踐適性選才之彈性,本校結合教育部放寬大學甄選比率政策,於103學年度擴增甄選入學比例,整體「繁星推薦」與「個人申請」比例約佔核定招生名額之58%。

三、照顧經濟弱勢學生升學,減免考試招生報名費用與交通費之補助
本校自102學年度起,提供大學個人申請低收入戶考生報名費全免與交通費補助,另中低收入戶考生則予以報名費減免30%之優惠。

四、調整大學入學方式,建立更多元適性的入學機制
因應十二年國教的實施,研議「大學招生制度」與「大學入學考試」之調整方案,進行「不同管道入學之學生在大學表現」之統計分析,做為調整大學招生與入學考試之建議。目前已規劃103學年度提供部分學系之大學個人申請優先錄取低收入戶學生之名額,且針對不分系招生、大學延後分流的可行性進行審慎評估中。

再者,有鑑於高等教育當前的發展願景係以人才培育為核心,本校創校已近一甲子,如何在下一甲子持續強化研究所優秀人才延攬,優化研究人才培育品質,乃為當前需努力之目標。爰此,本校透過報考資格的鬆綁、課程分流規劃及亮點核心技術之推動,規劃研究所招生與教育策略如下:

一、碩、博士班報考資格鬆綁與多元化,積極拓展新生源
就碩士班而言,簡化筆試考科,以減少考生負擔;就碩士在職專班而言,取消筆試考科及英文畢業門檻,並放寬報考資格,以提升學生的報考意願;另就博士班而言,自103學年度起,全面取消筆試科目,並放寬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與環境職業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報考資格,開放未具MD學生得參加報考。再者,針對系所合一之教學單位加強推動五年一貫,另未設置系所合一者,則規劃跨領域學程,以提供學生跨領域修讀。最後,輔以本校已建置之產學實習媒合平台,收錄校內職缺,主動提供學生就業機會。同時,提供優秀碩士生擔任實驗室助教或技術人員,協助指導學生實驗,藉以提升就讀博士班人數。

二、訂定碩、博士班研究生轉所機制,提供適才適所進修管道
為鼓勵研究生適才適所發展,教務處研究生教務組目前正研擬碩、博士生轉所機制與相關辦法,以提供學生更多元之選擇。

三、推動碩士班課程分流,強調學術型與實務型雙軌育才
由於產業結構的快速改變與創新,加速就業市場的職缺變化及就業型態多元化。為增進研究生問題分析、團隊合作、跨領域及創新開發能力,以提升就業競爭力,本校除已有藥學系碩士班、臨床藥學碩士班、口腔衛生學系碩士班及醫務管理暨醫療資訊學系碩士班參與教育部推動之「提升學生實務專題能力試辦計畫」外,目前亦積極進行「教育部補助大學校院推動課程分流計畫」申請,申請類型包含「創新模式」、「專業學院」及「研發菁英」等領域,期透過分流機制,提供學生走向學術研究訓練或專業實務應用的生涯進程。

四、建立研究所亮點核心技術,提升系所專業技術與產學之連結
結合研究所學術型與實務型課程分流機制,協助各研究所建立所屬亮點核心技術,並著重實務技術的訓練,包含:一、加強高階精密儀器的使用訓練;二、提升專業技術與產學的連結;三、開放資源整合中心予研究生使用,以提供完整培訓及認證。

五、積極建立雙聯學制,提升學生國際競爭力
本校目前已與美國哈佛大學等48所大學院校締結姊妹校,合作計畫涵蓋交換師生、協同教學、課程研發、研究計畫等,已累積豐碩成果。近2年來更積極推動與國外大學建立雙聯學制,目前除與世界排名384之匈牙利Szeged大學及世界排名80之瑞典Uppsala大學建立雙聯學制外,亦與美國全國性大學排名45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洽談合作協定簽署,期透過跨國共同指導博士班研究生及互相選派學生就讀,持續增進學生國際競爭力。

少子化衝擊、十二年國教變革及國際化競爭等,對學校學生的質與量產生持續性的變化。因此,面對社會時代的潮流與教育體制的改革,期能藉由以上策略作為轉型之契機,建立差異化的自我定位和優質化的教學品質,使本校在人才培育的歷程上能持續奠碁紮根、開展枝葉,並永續發展!

中山大與高醫大學術合作會議暨中研院張煥正教授蒞校演講

研發處行規組 田育彰組長/辛錫璋研發長btn_pdf

本校於102年10月8日很榮幸邀請到中研院分子科學研究所張煥正特聘研究員蒞校演講,演講的題目為「奈米鑽石標記幹細胞–開啟生醫應用新方向」。張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發表於國際高影響指數的學術期刊「自然奈米科技」(Nature Nanotechnology),提出結合數種新穎技術,建構一個細胞追蹤方法,能偵測移植到肺部組織幹細胞的分布,並取得高解析單一細胞的影像。這個方法可以應用於未來觀測與評估幹細胞移植後在體內修復受損組織的能力,與探討影響幹細胞移植相關的因子與機制。此項成果可以為奈米科學和生物醫學的應用開啟一個新方向,盼望在未來疾病或癌症幹細胞的治療領域,可繼續發展出可能的臨床應用。

此次除邀請專家演講外,本校與中山大學配合校慶舉辦兩校學術合作會議,邀請中山大學四位教授蒞校報告,參與會議人員踴躍,活動圓滿成功。本校與鄰近國立中山大學從94年成立中山高醫跨校研究中心,雙方教師共同合作執行學術研究,多年以來陸續有研究成果共同發表。101學年度兩校簽署攻頂大學聯盟合約,建立組織功能更健全的研究、教學和醫療合作制度,建立雙方合聘教師,提高教學之水準和多元性。近年並與中山大學共同推動跨校整合型計畫,研究主題為天然藥物、生物科技、神經科學、抗癌機制、環境醫學等,分別由兩校教師共同合作,藉兩校不同領域之研究專長,拓展生命科學和人類健康之研究。更期望透過合作計畫之進行,積極落實跨領域跨校研究,激發出研究合作之火花,創造出更多研究能量,共同提升兩校之學術競爭力,達到雙贏的局面,帶動大高雄的學術研究風氣,朝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前進。

環境醫學創新研發成果介紹

環境醫學頂尖研究中心 陳百薰 教授、 黃友利 教授btn_pdf

環境醫學頂尖研究中心具備之國際標準級毒理學實驗室源起於獲得教育部環境醫學重點領域補助,本校並提供配合款建置。儀器設備有串聯式液相層析質譜儀、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分析儀、全基因體定序分析儀、高解析度氣相層析質譜儀、液相層析傅立葉轉換電場軌道質譜系統及原子吸收光譜儀,提供環境毒物、賀爾蒙及食物中有害物質等檢測,實驗室並已向行政院藥物食品管理署提出認證與接受實地評鑑。

環醫中心近期之主要創新研發成果分述如下:利用串聯式液相層析質譜儀針對尿結石患者及美耐皿溶出三聚氰胺、苯二氮平類藥物及塑化劑等發表多篇論文,其中發表於JAMA Internal Medicine之論文顯示使用美耐皿餐具組吃麵之年輕志願者尿液測出8.35微克的三聚氰胺,比陶瓷餐具組者1.31微克多出約6~7倍。該篇論文在被接受刊登後也引起時代雜誌及路透社均於2013年1月23日報導(附圖一)。此外,鑑於近來分析科學的逐漸朝向綠色化學(green chemistry)的方向發展,因此在低耗能、低毒性、微小化與即時現場等分析潮流之下,環醫中心在重金屬檢測研發上也獲得創新的成果,主要利用所研發新穎之微流體(Micrfluidics)結合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連線分析系統(on-line microfluidics-ICP-MS analytical system ),配合自行設計組裝之PMMA (Polymethylmethacrylate)微流體裝置填裝POMs奈米材料,並實際使用於重金屬物種分析(圖二)。本套微流體分離裝置(CsPOM/MF separator)在短時間內(< 3 min)有效區分出三價(Cr(III))與六價鉻(Cr(VI))物種,並進一步成功應用於環境水體樣品中重金屬物種之檢測。本系統除了不需有機溶劑使用外,微流體分析系統更提供了快速反應與縮短分析時間等優點。未來,此分析系統配合不同檢體前處理技術對於環境與生醫樣品中重金屬及其物種的檢測將更具實用性。

私校研發特色計畫-探究環境荷爾蒙對乳癌的致病機轉及尋求預防或治療對策

研資中心   蔡英美主任btn_pdf

很幸運地我們的整合計劃通過私校研發特色計劃,這計劃集合了公衛系王姿乃教授、醫研所許雅玲副教授、生技系邱建智副教授、生技系梁世欣助理教授及臨床醫師蔡英美教授,分別依個人專長撰寫成此計劃 ”探究環境荷爾蒙對乳癌的致病機轉及尋求預防或治療對策”。

環境荷爾蒙在日常生活中已有廣泛之使用,也進入到我們的食物鏈中,暴露途徑相當廣,包括食物、藥物、職業及胎兒暴露等。常見的環境荷爾蒙包括鄰苯二甲酸酯類、雙酚A(BPA)及壬基酚(NP)等,皆是普遍存在環境中的環境荷爾蒙,往往經由皮膚或食物的接觸進入到體內,並破壞內分泌的結構來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徹底了解環境荷爾蒙鄰苯二甲酸酯類、雙酚A(BPA)及壬基酚(NP)影響乳癌表觀基因及其微環境的關係,將有助於了解乳癌成因及發展有效預防或治療策略。

為了達到此目標我們分成四個研究子題:
子題一: 環境荷爾蒙對抗藥性基因的研究與抑制乳癌生長拮抗劑的開發
子題二: 環境賀爾蒙誘發乳癌微環境惡化機制之探討及拮抗劑之研發
子題三: 以斑馬魚模型模擬環境荷爾蒙對乳癌細胞的轉移造成影響
子題四: 環境荷爾蒙對乳癌之毒物表基因體學及蛋白質體學與預後研究

本計畫將完整探討環境荷爾蒙對於乳癌癌化之分子機制、有效拮抗劑的開發,以及公共衛生學專家建立有效的暴露風險評估,最終達到對環境荷爾蒙致癌的事先防範及事後早期診斷和治療。

101學年度人體暨器官捐贈感恩大會

秘書室四組btn_pdf

高雄醫學大學於102年6月27日(星期四)上午9至10時在校內大講堂舉辦101學年度人體暨器官捐贈感恩大會,並於會後進行無語良師入殮儀式。本學年度有20位無語良師陪伴學子渡過解剖實習課程:蔡鈜名先生、朱繼生先生、吳文寶先生、郭正宏先生、劉春鳳女士、蔡再亨先生、趙威良先生、黃合堂先生、陳宣旭先生、林鳳鳴女士、張秀麟女士、潘坤霖先生、黃江河先生、吳子典先生、陸陳美姿女士、楊福生先生、吳登順先生、黃憲堂先生及2位無名氏;6位捐贈者提供作病理研究:陳美橞之子、周宣延之子、蔡鳳玲之女、吳佳純之子、蔡明錦之子、黎雅汶之女;3位捐贈器官的老師:程勝翌先生、張錫恭先生、李清白先生,上百位學生同聚一室感念無語良師註及其家屬。

醫學教育不僅著重於專業知識的灌輸,同時要輔以專業技能的訓練及對人之關懷,而無語良師所扮演的角色就是這道媒介。在書本之外,學生學習以雙手在老師身上操作,理解身體上複雜的組織結構;學生透過訪談家屬的過程了解老師的生平為人,懂得傾聽,懂得理解,才轉化為全人關懷的人文素養,體會生命倫理,並用積極的態度服務人群。

校長劉景寬語帶著感性表示,在座的同學們第一次推開解剖課教室的大門,等於真正進入醫學專業的殿堂;醫學院的學生,通過大體老師無言無聲卻是震撼心靈的教誨,真正成為一位謙卑學習而具有使命感的醫學生。大體老師或器官捐贈大德以個人之奉獻,成就對人類社會醫學進步之大愛,這樣的教育不僅傳授醫學教育與研究精神,更深化了本校的核心價值「尊重生命、追求真理」。各位同學,在將來醫療服務的道途中,隨時提醒自己,多少大愛培育了一位醫師;隨時提醒自己,勿忘行醫之初衷,成為一位良醫;絕不辜負大體老師之奉獻與大愛。

在座的同學們以肅穆的心情,送別老師們最後一程,感謝老師們162天的陪伴,賦予了無可取代的意義;同學們換掉無數雙手套、無數支刀片、反覆翻看背誦無數次的解剖圖譜和講義,希望可以報達老師們的切身教誨與感動。

大體捐贈家屬及器捐受贈者也表達了思念與感恩。陳宣旭老師家屬上台致詞表示:謝謝高醫全體師生完成我父親最後的心願,每每在思念父親的時候,除了回憶之外,也會想著父親還泡在福馬林裡面,躺在解剖臺上,唯有想著他的精神、他的肉身,是用這種方式,付出最後的價值,只有這樣想才能放下對他的肉身的執著與不捨。受肝病所苦的蕭先生以感恩的心,謝謝高醫移植團隊,感謝捐贈天使,生命中的貴人讓他得以重生,「天使的肝臟我來寶貝」。

「奉獻無私」是人生最可敬的目標和生命的真諦,自民國44年至今,捐贈大體提供高醫大作為教育研究的大愛者計有1,138名(含無名氏),捐贈病理者計有364位,捐贈器官者有91位,即使肉體已然遠去,但遺留的精神卻不約而同與陶潛因有感故人而言的「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在人間遙相呼應。

註:「無語良師」引用自證嚴上人首先提倡使用的創見,表達對於大體老師最崇高的感恩與尊重之意。

致贈家屬紀念品_DSC_0496

杜聰明博士120周年誕辰紀念演講會

醫學系藥理學科 吳炳男、葉竹來 教授  安麗梅中級技佐btn_pdf

杜聰明博士是誰?為什麼有許多台灣人不知道,甚至連醫學院的年青學子們亦然。杜聰明博士,西元1916年進入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研究藥理學,並於西元1922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是首次外籍人士被授予這項殊榮,對台灣而言他是首位醫學博士,也是台灣醫學之父。光復後任台灣大學醫學院首任院長及台大醫院院長,並於西元1954年創辦私立高雄醫學院。他一生歷經清朝、日據和國民政府三個時代,畢生奉獻於台灣基礎醫學研究、醫學教育及醫療政策等領域,作育出無數個出類拔萃的傑出醫師及學者,造就今日台灣社會醫療制度的斐然成就,其奉獻精神與卓越成就值得後人景仰和學習。

為了感念這位醫界的主要舵手—杜聰明博士,由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台大醫學院與本校共同舉辦此次紀念演講會。於2013年8月16及19日分別在台北和高雄舉辦兩場紀念演講會,會中邀請知名且在醫學領域具代表性的人士演講,會中由中山大學楊弘敦校長、本校張文宇董事、劉景寬校長、陳宜民副校長、余明隆副院長等首長、本校及醫界具代表性人士陳瑩霖教授、林永哲教授、陳順勝副院長、李志恒院長、沈柏青教授、蘇銘嘉教授、黃德富教授、鄧哲明教授、范燕秋教授及杜祖智、杜祖健、杜武青、杜武亮教授等學者齊聚一堂,演講內容包括杜博士之基礎研究、臨床醫療、蛇毒研究、鴉片研究、中草藥研究、醫學教育、歷史定位、回顧與展望等,此外杜博士家族四代二十多人,特地到場參與追思並分享其生活逸事。

杜博士家屬四代二十多人也到場向醫界致敬,90多歲的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董事長杜淑純追憶父親,除視病如親細心照料,對動物學及中西藥理研究也貢獻卓著,「樂學至上,研究第一」精神更感動許多後學追隨學習。

杜博士的執著及理念藉著其門生開枝拓葉、深耕於台灣醫學界,培養出不乏後來的中研院院士等傑出人才,讓台灣在這塊基礎醫學的研究領域裡大放異彩,杜聰明功不可沒,影響長遠。

期盼能藉此活動來喚起社會人士對杜聰明博士一生傳奇事蹟的記憶、緬懷其對醫學的貢獻,並使年青學子進一步了解台灣醫學之父的思想和作為,讓大家知道台灣曾經有過一位影響深遠並值得大家尊敬與學習的人物,並勇於追隨,承先啟後,為台灣社會繼續貢獻。俗語說 「昔人日已遠,典範在夙昔」,期盼杜博士一生典範廣為流傳。

橋接新生第0哩,續航高醫迎未來

教務處註冊課務組 葉竹來組長 /教務處研究生教務組 張基隆組長

btn_pdf

為協助本校新生儘速融入大學團體生活,本校自100學年度起首度推動於開學前舉辦一系列「新鮮人第0哩」活動,包含:學士後醫學系第0哩醫預科課程、大學部新生第0哩及研究生第0哩,並透過英語營、高醫書院、大學入門、社團嘉年華等一系列課程與活動之規劃,促使新生於入學前即擁有正確學習觀念與態度,提早熟悉並規劃大學生涯,降低學習適應問題。

一、推動「學士後醫學系第0哩醫預科課程」,奠定新生學習基礎

為提升學士後醫學系學生於入學後在專業課程中奠定基礎學科之基礎,本校於100學年度起開設第0哩醫預科課程,除了向新生介紹未來之醫學生涯外,對於即將面對的基礎與臨床整合課程目的與運作做全盤性說明,使學生瞭解各基礎課程之初步概述,及專業醫學課程之教學目標、特色、課程評估方式與標準。課程中亦介紹網路教學系統,如數位網路學園使用、網路資料搜尋等,以及本校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施行方式與師生所應扮演的角色,藉以奠定醫學生日後的學習基礎,102學年度學士後醫學系第0哩課程參加率達100%。

二、整合「大學部新生第0哩」,加速學生融入校園展開學涯

為促使新生從高中學習階段得以順利銜接至大學學習階段,本校各學系結合基本素養與所屬學系之專業核心能力,提供一系列相關建議書目清單,並於新生入學通知相關訊息中傳達予新生知悉,提供循序漸進的學習經驗,利用開學前的輕鬆時光作好所有的準備,迎接嶄新大學生涯。再者,為提升學生英語能力,本校於99學年度起,積極舉辦「新生英語營」,藉由提供大一新生入學前的英文先修課程,協助新生修補英語學習斷層,預先將英語能力提升至大學英語學習應有的預備水準。此外,本校自102學年度起全面落實大一新生參與書院教育,並規劃五大主題書院,包含:濟世書院、懷愛書院、傳習書院、日新書院及厚生書院,各書院皆配置有書院導師、生活學習助理、專職助理、諮詢顧問,並配合各書院特色規劃相關學習活動,透過學生護照,將需修習之通識課程及鼓勵參與之非正式課程,進行學習活動整合,活絡整體學習氛圍。

三、舉辦「研究生第0哩銜接教育暨圓桌會議」,無縫接軌研究學涯教育

為促使新進研究生能及早了解學校各項學習資源與未來研究方向,本校自100學年度起即推動研究生第0哩銜接教育。今年,更提前自6月份即安排各系所辦理「研究生圓桌會議」,協助新生第一時間熟悉系所相關資源與系上老師之研究專長及未來職涯方向。此外,8至9月份期間亦舉辦「研究生新生第0哩」系列課程,內容包含研究生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安全衛生認證講習及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 TA)培訓課程等,經由一系列規劃,希冀新生得快速融入高醫研究學涯。

綜上所述,本校期藉由新生第0哩活動之舉辦,主動提供新生就學資訊與關懷,給予精神與實質需求上的協助,加速入學後的學習適應;另透過新生入學前銜接課程的開辦,即時填補學習斷層,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無縫接軌大學教育!

102學年度高醫書院共膳迎新晚會

書院  生活助理/藥學系二年級 童予潔btn_pdf

有鑑於近年來大學畢業生踏出校園之後,將面臨各種激烈的競爭;因此大學的內涵也必須改變,除了專業知識外,對於學生自身的軟實力也必須予以強化。本校自102學年度始全面推動書院教育,希望透過高醫書院結合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以及著重於環境境教與教師身教的潛在課程,以達成全時教養。

高醫書院的核心目標是感恩、熱情、尊重、禮貌、團隊、關懷,要達成這些必須藉由人與人間相互深層影響,因此高醫首創先例,將全校大一新生皆納入書院之中,除原有各系的導師之外,再為所有書院生安排書院導師,以雙導師制度讓所有新生能獲得最完善的照顧。此外,安排新生與受過訓練的生活學習助理一同住宿,並於學期中由書院導師規劃一系列的共學日活動,期望藉著共宿、共膳、共學的方式達成教育學生的目的。

而高醫書院為了迎接新生入校,舉辦了一場盛大的迎新共膳晚會。整個風雨球場洋溢著1300多位師生的掌聲、笑聲、歡呼聲,讓高醫的校園增添了不少相惜與感恩的氛圍。

活動一開始,一群身著深藍色衣服的生活學習助理,帶領著全校1300位新生朝著風雨球場會場前進,這些學長姐都曾經沐浴在書院的馨香之中,他們從陌生到熟悉,從相知到相惜。從此,成為一個大家庭。他們手牽著手繫起當初共有的初衷,願將書院的精神不朽的延續下去,與書院導師們共同撐起高醫書院。

這時,所有的書院師長們列隊舉起手,用輕快的擊掌迎接每一個年輕學子,那兩掌間的碰觸,是一種飲水思源的傳承,是一種長輩對晚輩熱切的企盼,也是一種放下身分距離的象徵。

接下來我們看見書院院長劉景寬校長,書院執行長周逸衡院長端起了盛滿食物的托盤,走到書院導師面前,親切的感謝書院導師的投入,接著書院導師也端起托盤,轉身感謝生活學習助理的付出,最後再由助理服務所有的新生,歡迎他們加入書院的大家庭,大家一同席地而坐,彼此話家常。這樣服務的美善讓我們心裡面曾有過的階級高牆倒下,使所有的人站在同一片大地,享受同等的尊重與關愛,體現無私的感恩與服務,我想,這就是高醫書院的核心價值:感恩、熱情、尊重、禮貌、團隊、關懷的精神,在這皎月高掛,微風徐徐的夜晚中慢慢散開,大家同心的凝聚力圍繞著整個會場。

「共膳」是一個很美麗的概念,讓我們省思一下,生在電子產品如此猖獗的世代,我們似乎都忽略了與身邊的人一同享用食物的感覺。隨著共膳活動的進行,原來不熟識的人藉由分享食物,縮短了陌生的距離,甚至也放下了身分的不同,校長、院長、教授、學生皆平等的席地而坐享用著食物。這樣的畫面讓我想念起人與人真實接觸後的溫度、指尖相觸後的電流與悸動。1300名莘莘學子的心跳,以同樣的默契,歡欣著整個風雨球場。

緊接著登場的是創意的感恩活動,每一個書院依自己的風格說出感恩,回頭看看自己,有多久沒有對愛我的家人,在乎我的朋友,甚至天天膩在一起的情人,說聲由衷的「謝謝」,高醫書院帶來的不同的思考,讓我們從小地方做起,反省自己的生活細瑣,真正體現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最後的最後,吃飽飯了怎麼能夠不動一動呢?精彩的二維條碼即將登場,看著全部院生與導師們手搭肩,努力跳著同樣的步伐,生活學習助理聲嘶力竭的認真指揮著,縱使大家汗水淋漓,仍然奮力的想排出圖形完成任務。每個人臉上的殷切與喜悅,那一顆想要與全體努力達成目標的決心,高醫書院團結和樂的氛圍,已經感染了全部人的心。

今晚的共膳迎新晚會,在歡笑聲、驚呼聲中暫告一段落,高醫書院帶來了不同的關懷,不同的用心,希望在往後的日子,仍然看見那樣強韌的傳承,永遠延續下去。

DSC00590   DSC00570   DSC00520

2013 亞太城市高峰會APCS青年論壇活動

國際事務處 許歆宜btn_pdf

亞太城市高峰會於1996年由澳洲布里斯本市創設,每2年舉辦一次,迄今已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政府與商務交流平台,也是一個增加各都市國際知名度的很好機會。為增加本校在國際舞台曝光的機會,本校以専業醫學大學身份積極爭取參與大會活動,成功爭取2013 亞太城市高峰會APCS(Asia Pacific Cities Summit)-「青年論壇 (Young Professionals’ Forum)」與高雄市政府共同舉辦本次活動的機會。於9月8日在本校國際學術研究大樓會議廳舉行,辦理「青年論壇」,讓本校師生能藉此機會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菁英人士交流,增加國際資源管道及學術交流機會,打響本校國際知名度,亦提供本校師生實地參與此等國際盛事,建立宏觀的國際視野。

青年論壇是為整場2013亞太城市高峰會之會前會,透過來自亞太各地優秀青年的視野,並與專業大師對談中,共同在大會主題城市經濟新創能-城市挑戰,城市行動範疇下探討現今城市經濟現象,以及所面臨的各項挑戰,了解亞洲經濟未來新趨勢的創造可能性。本次舉辦Young Professionals’ Forum青年論壇活動,來自亞太各地之與會外賓、青年及本校學生參與此盛會。彼此進行交流凝聚共識,並透過國際級大師之對談演講活動之安排,最後於此論壇中選出優秀青年,一同擬定青年宣言。本校學生透過參加大型國際會議活動,除了可幫助學生認同更多元文化,更可建構學生就學工作優勢,讓學生未來具有在全世界移動的競爭力。

活動當日由亞太地區青年與會搭乘高雄市政府亞太城市高峰會專車抵達校園,由本校學生引導陸續抵達會場進行報到。當日活動主持人由澳籍Mr. Adam Penberthy 擔任,活動開場後即由布里斯本市議會財政經濟發展主席Cr Julian Simmonds、本校校長及高雄市議會-青年議員蔡金晏以上三位貴賓進行開幕致詞後,正式展開本次青年論壇。隨即由高雄市都市發展局李怡德主任秘書主講【APCS介紹-在地經濟簡介】,分享高雄市政府經營城市規劃發展的歷程與相關介紹。緊接著登場的是-大師對談,本次一共邀請四位學者專家:馬來西亞檳州威斯利省市政局市長麥姆娜Maimunah Mohd Sharif、8 to 80 Cities執行董事Gil Penalosa、POPULOUS助理董事Brett Wightman和本校附設醫院內科部主任黃尚志教授,與現場所有青年與會者共同探討現今城市經濟發展議題。接續安排分組青年工作坊,透過本次大會安排的小組討論,青年與會者以創新思維彼此交流探討城市經濟等議題,並且在過程中討論擬訂青年宣言。並且在當晚也於本校風雨球場安排青年之夜,本校及亞太地區青年與會者一同用餐與交流。

當日高雄市長陳菊以及布里斯本市市長Graham Quirk,也緊接著蒞臨活動會場,致贈感謝狀給本校,並給予在場的青年學子加油與打氣,同時頒發青年論壇證書給予國內外青年與會者。陳菊市長也表示,相當感謝本校對於2013亞太城市高峰會的大力支持,也感謝高醫數十年以來,為城市醫療與教育所做的貢獻。

這次與高雄市政府共同辦理青年論壇,不僅提供優質的會議場地設備,也實質贊助活動辦理的各項人力物力,全力支持協助高雄市政府將本次活動圓滿完成。其中由本校50名學生所組成的志工團隊與工作小組、本校5名學生的青年與會者、以及本次全程參與青年論壇的41名學生,並由本校2名同學擔任大會中英語雙語司儀。與自亞太地區各國青年與會者56名代表,透過本次的青年論壇,互相切磋學習。本次本校學生著實在協助辦理國際活動或是參與國際大型會議的經驗上,獲得實質的國際交流經驗。

此次本校於亞太城市高峰會的熱情參與,不僅鼎力支持高雄市政府辦理青年論壇活動,同時也於9月9日至9月11日期間,提供優秀的高醫學生志工於APCS巨蛋主會場各項協助服務,例如,貴賓接待、社交活動引導及展場諮詢等服務。同時由本校整合附屬醫療機構,於大會中承租8個攤位,規劃『高等教育』、『產學合作』及『尖端醫療』等三個主題參加-亞太城市高峰會城市夥伴展,以“高雄醫學大學暨醫療體系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and Affiliated Healthcare System ”為主題形象概念呈現,增加國際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