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未分類

全面關懷、主動服務,促進學生多元均衡發展

btn_pdf

本校重視學生輔導,致力促進學生的多元均衡發展,希望培育術德兼修、具社會關懷情操的健康專業人才。基此,學務處以「全面關懷、主動服務」的理念輔導學生,並以「4H」(Health, Humanity, Harmony, Hope)作為學務工作願景。

健康、安全、和諧友善的校園

為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結合學校與醫院的資源提供專業而完整的身心照護服務,如高醫學生門診,並有專業且經驗豐富的精神科醫師和諮商師提供心理諮商。另有兼具多樣性與趣味性的的體育活動、健康促進及心理輔導活動,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並且,透過硬體設備及交通環境的改善,維護學生安全,於2011年通過世界衛生組織(WHO)認證為「國際健康安全學校」,為全高雄市第一個獲得此認證的大學。2014年與中山大學、文藻外語大學、正修科技大學組成「東高雄大學賃居安全互助聯盟」,提升維護學生安全的服務能量。

本校重視與學生溝通,除設有學生及時反應網路系統、與校長有約等溝通機制,學生會每年亦針對校園公共議題舉辦公聽會,討論攸關學生權益之重大議題,讓學生參與並直接與行政單位對話討論,以培養學生的溝通表達與人際溝通的職場軟實力,以及尊重他人的民主素養。。本校對學生權利的維護受到肯定,於2011年榮獲「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第二名,2012年榮獲「友善校園卓越學校獎」(全國唯一)。

學生五育均衡發展
醫療服務是本校創校以來的核心理念,每年多有校友或師長榮獲全國「醫療奉獻獎」,目前已累計26位,獲獎人數為全國大學之首。
為承繼關懷與奉獻的優良傳統,大力推展品德教育,將「服務學習」列為全校大一學生必修課程,並且開設「醫療與奉獻」、「高醫經典人與事」等選修課程,學務處及國際事務處並輔導學生參與社區、社會及國際服務,以培養學生人文關懷情操,並且獲得實踐社會關懷的經驗,獲得諸多肯定。2001年榮獲行政院衛生署「山地離島醫療特殊貢獻獎」;2002年榮獲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第六屆「促進原住民社會發展有功獎」,國際志工服務自2007年起年年獲得政府獎項。優良的學風也讓本校於2010年榮獲教育部「品德教育績優學校」、2013年及2014年榮獲教育部「品德教育特色學校」。

為使學生五育兼備,除透過正式課程的講授提升學生之智育專業知識外,也鼓勵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及社團活動,並舉辦各類藝文活動,尤其是自2010年開始實施書院教育,並於2013年全面推動(所有大一生皆為書院生),以期並藉由課外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德、智、體、群、美育等多方能力,培育人文素養及公民素養。2011年起,連續三期獲得教育部「全校型公民素養陶塑計畫」獎助。學生社團發展良好,2010年至2014年連續五年有社團及自治組織在全國社團及自治組織評鑑獲得最高榮譽特優獎。

多元的職涯輔導與境外生輔導
為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職場競爭力,本校教學卓越計畫納入職涯輔導方案,包括推動從入學到畢業各階段的職涯輔導、設有職涯規劃相關課程、各系均設有職涯導師、結合校友資源網絡提供學生就業機會等。而且,結合研究與產學能量,輔導學生就業及創業。此外,本校也重視學生職場軟實力的培養,透過軟實力相關課程、書院教育、服務學習、社團活動、體育活動、學生工讀等多元面向,並設計職場軟實力檢核及回饋機制,以精進培養學生職場軟實力。

因應國際化趨勢,本校注重對僑生、外籍生等境外學生的輔導。僑生及外籍學生輔導組除透過生活輔導、僑生社團輔導和課業輔導等措施來協助這些來自國外僑居的學生能盡快適應新的環境,安心就學外,也積極輔導學生認識台灣文化,例如舉辦台灣文化研習營;並培養學生服務精神,例如輔導僑生進行返鄉服務或在地服務等。本校在僑生及外籍學生輔導的努力,獲得教育部的肯定,於2009年榮獲教育部輔導僑生績優學校及人員獎項。

本校致力於提供學生良好的學習環境,希望營造洋溢蓬勃朝氣與創意的校園,讓學生能徜徉在研究學問與課外活動之中,充分享受人文教育與知識專業的洗禮。

體系研發能量產業化,智識傳遞與價值再造

btn_pdf

本校為了整合學術與產業界的資源並將研發能量加速釋放至產業界,於97年8月成立產學推動中心為校內一級單位,負責統合管理產學合作、創業育成及專利技轉等相關業務,建置單一服務窗口,經有效整合一校三院豐沛的基礎及臨床研究能量,積極對外連結鄰近的國家級科學園區、產學合作聯盟學校及其他研究單位,共同推動健康醫療產業的合作平台,另,產學合作業已成為國家發展的政策趨勢,因此本校更於2013年3月將本單位改編制為「產學營運處」,以作為本校永久發展產學之校務政策。

本校除擁有眾多優秀的生技醫藥相關之臨床及研究人才、研究資源豐沛外,在結合高醫醫療體系及南部產業生技園區、策略聯盟夥伴及產業協會的資源下,將協助南部傳統產業及新創企業落實產品研發及技術升級,使其生技醫療產業上中下游的研發、臨床試驗、技術移轉及商品化一脈整合,目前在生技醫藥及醫療器材等相關產業已有不錯之成果。近年來更在產學合作經費、衍生智慧財產利益金、專利數目各方面的私校評比皆名列前茅,本校善用健全的運作機制及合作模式,帶動醫療器材對地方產業之連結發展,並協助生技醫藥廠商提升技術發展。以生技醫藥及醫療器材兩大主軸帶動區域產學之連結,期望將來可以更強化學術研發與產業創新之間的連結,轉化學術能量為產業經濟效益。

另,在結合高醫醫療體系多年投入長期健康照護之豐富的教學研究資源及堅強的醫療服務團隊下,獲得教育部為期3年之智慧生活創新創業育成平臺試辦計畫,其中更將「如何創業」課程內化至各系所,使得創業種子遍佈校園,該門課程更與來自全國62所大專院校,共計240門課程進行評選,勇奪「Smart living 2013年智慧生活整合性人才培育計畫優良課程評選」。並在校內設立「創業園地」,提供創業團隊進行交流,經由一連串有系統的規劃努力下,本校期望未來可以成為「創業典範大學」的標竿。

本校同時本著教育的理念及配合產業結構的轉型,需培養具產業連結之高端人才,希望透過多元的活動及實務課程的規劃、參訪生技園區及優質企業及直接到企業實習等多元方式,引進產業資源及經驗,化被動為積極主動,培養學生成為能銜接研發端與產業端轉譯者之角色。並導入產業分析及管理相關課程,開辦各式與產業相關之講座,培養學生具備基礎的技術商品化及創業知識,以培養學生創新及創業技能,學習經營核心技術與服務商品化及事業規劃的能力,達到學用合一之目標。藉此,讓校內研究團隊及學生經由參與技術專利化、技術商品化及技術企業化的實務課程及活動,深根產學智財觀念,習得如何發展具高價值的商業模式與有潛力的技術或產品雛形,能更主動地發掘具原創性研發成果之價值,將其研發成果進而輔導衍生為新創企業,形塑校園創業環境。讓本校所養成之高階專業人才不再只是一位求職者,而是能以更具創意的方式發揮其所學之專長,甚至能成為產業發展的推動者或創造者。

與國際接軌,邁向國際一流醫學大學

btn_pdf

一、國際學術合作

(一)加強國際關係網絡
本校持續與國外學校建立合作關係,近3年姊妹校新增校數及案數為:2012年6案,2013年4案,2014年可說是對外合作關係拓展成績最亮眼的一年,迄11月止已達22案。除姊妹校交流外,本校亦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如教育者年會、臺佛及臺馬高等教育會議,以及QS國際高階主管交流會等。2013年參與亞太城市高峰會(APCS),建立本校國際關係網絡,提升國際知名度。2014年主辦「臺灣-馬里蘭高等教育會議」,邀請美國馬里蘭州及國內各大專院校主管與會,進行交流,凝聚共識。

(二)國際學者蒞校協同教學
依系所個別需求,由授課教師自行規劃,邀請國外學者共同授課,讓學生能藉由外籍師資之課程,了解跨文化國際視野與專業內容;國際學者前來授課人數統計:2012年21位,2013年61位。

(三)雙聯學制
為提高本校師生國際能見度與更多的國際資源與合作機會,本校於2011~2012學年度分別與匈牙利Szeged及瑞典Uppsala大學完成博士班雙聯學制合作之簽署,2013學年度已有第一位就讀匈牙利University of Szeged雙聯學制天然所博士生畢業。本校亦於2013學年度與美國UC Irvine簽訂雙聯學制合約,鼓勵師生跨國際交流與學習。

(四)哈佛大學及阿肯色醫學大學學者授課
自2009年起,成功推動哈佛大學教授前來本校協同授課。另外本校與第一所姐妹校—美國阿肯色醫學大學,自1980締約以來,一直保持良好互動,更自2012學年起,辦理「阿肯色學者生化協同教學週」。2013學年也首度辦理「哈佛學者肝膽協同教學週」。

二、培養師生全球移動力

(一)學生出國研習交換及參加國際會議:
1.本校學生出國研習補助
本校訂有「學生國際研習服務補助要點」,鼓勵學生出國修課、見習、參與志工活動、產業實習或發表論文, 2012~2013學年申請補助出國人數分別為: 2012學年334位、2013學年408位。

2.教育部 Study Abroad計畫
配合教育部學海飛颺計畫、學海惜珠計畫、學海築夢計畫選送學生出國研修。2013學年學海飛颺選送人數為4人,學海築夢選送人數為36人;2014學年學海飛颺選送人數為8人,學海築夢選送人數為31人。

(二)承認海外修課學分:
醫學院醫學系、後醫學系至國哈佛大學、夏威夷大學、韓國首爾大學、日本順天堂大學外放見習。護理學院研究生至美國The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Houston修習跨文化護理課程、健康科學院醫務管理碩士班至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醫管所修習「美國醫務管理實務」課程皆可獲得本校學分。

(三)國際志願服務計畫:
自2007年度起,每年遴選學生至索羅門群島、馬拉威、印度等國進行服務,2012學年度馬拉威團榮獲「iVT南區創新志工團隊第一名」、北印度團榮獲「iVT南區創新志工團隊佳作獎」,102學年度馬拉威團榮獲「區域和平志工團國際志工服務類第一名」。今年馬拉威及北印度團更與中山大學合作,擴大層面為開發中國家做更多樣化的服務。

三、提高境外學生數

(一)宣傳本校學程,招收國際學位生
積極宣傳本校學程及招生資訊,並參加海外教育展或與我國駐外辦事處、海外臺灣教育中心聯繫,行銷本校學程。本校國際學生人數逐年增加,2012學年度42人,2013學年度已達55人。另外「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士學程」於2014年起開始招收境外學生。

(二)推動外國學生前來本校交換
1.國科會「科技台灣探索計畫」(Taiwan Tech Track, TTT)
本校提供專業領域之研究實習機會,吸引許多學員申請,前來之學員均相當優秀,2011年有15位前來本校進行暑期研究,2012年15位。

2.聖地牙哥州立大學MHIRT((Minority Health and Health Disparities International Research Training)計畫
本校與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合作,選送該校大學部學生於暑期前來本校接受相關研究訓練。2011年5位學員2012學年有2位學員前來

3.其他透過姐妹校、國際學生組織或個人自行申請前來本校交換見習之外國學生:
2011年162位,2012年137位,2013年144位。

(三)推動英語授課
碩、博士班課程已完成英文大綱上網。同時也修訂全英語授課之相關獎勵辦法,並推動英語授課開課數,過去2年之英語授課開課總數分列如下:2012年94門,2013年102門。

提升國際學術研究地位,邁入世界五百大

btn_pdf

本校學術研究始於熱帶醫學、中草藥與蛇毒的研究,自創校以來,我們一直肩負著提供南台灣醫療服務與公共衛生防治的重責大任。身為南部的醫學重鎮,本校擁有紮實且經驗豐富的研究團隊,除了21個學系外,尚有4個獨立研究所及5個學位學程。研究上在從事個人專長研究之外,還鼓勵結合各個不同領域的研究人員,進行跨學術領域研究合作,並於2014年研究發展處成立研究總中心,涵蓋環境醫學研究中心、傳染病與癌症研究中心、天然藥物暨新藥開發研究中心、骨科學研究中心、脂質與葡萄糖研究中心、幹細胞研究中心、非線性分析及優化研究中心及生物標記暨生技藥物研究中心,發展特色研究,繼續為提升本校研究能量努力。

為激勵校內同仁進行研究,本校特別訂定各種研究計畫補助及獎勵辦法,諸如「教師專題研究計畫經費補助要點」、「新聘教師專案計畫補助要點」、「出國進修返校服務教師專題計畫補助辦法」、「新進研究人員計畫預審制度」、「專題研究計畫獎勵辦法」、「教師研究論文獎勵要點」、「教師參加國際會議實施要點」等,總計每年校方約投入5000餘萬元作為研究補助及獎勵經費。另外與中研院、國衛院、國立中山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國家癌症研究所、北卡羅萊納大學、日本福岡縣保健環境研究所、奇美醫學中心、彰化基督教醫院等皆均有學術交流活動,致力推動學術研究。

在全校同仁的努力下,2013年本校獲國科會研究計畫補助251件,補助金額約2億9000餘萬。2013年獲其他機構(衛生署、經濟部、國衛院、教育部等)補助之研究計畫102件,補助金額約1億1,000餘萬;校內補助之研究計66件,補助金額3千300餘萬;發表於具審查制度之期刊論文共1100篇。

跨校跨機構部分,已與中山大學、屏東科技大學、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實驗研究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台南奇美醫院及埔里基督教醫院合作。如與中山大學之合作,過去(2008-2013)跨校研究中心以研究群組方式延攬兩校研究學者加入,本年度以主持人合作模式由本校與中山大學合作計畫共提出46題研究計畫,領域涵蓋天然物、生物科技、神經科學、抗癌機制、環境醫學與其他,本校亦提供800萬元經費作為兩校合作之本校研究教授使用。透過雙方學術合作,衍生出百餘篇之論文,成果不容忽視。國外學術合作部分包括日本早稻田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北卡羅萊納等大學、環境健康科學院藥理毒理實驗室、國家毒理學研究中心等。目前與早稻田大學研議簽訂更具體合作協議書,雙方同意互設研究室並推動雙方研究人員的交流與合作。初期將針對雙方共同興趣的主題:「奈米科技與醫療」、「運動科學與健康促進」兩主題作優先推動與投資。本校與阿肯色醫學大學簽訂姊妹校已達30多年,著重於訓練專業人才及交換計畫,及兩校雙聯學制、奈米技術、多發性骨髓癌及其他癌症之合作等,並形成與本校及美國國家毒理學研究中心的奈米醫學相關研究三角聯盟之合作。

本校參與之97年度系所評鑑及100年度校務評鑑及全數通過,是全國唯一取得此榮耀之醫學大學。

(一)系所評鑑:
本校於2008.12.8~16期間三梯次接受「大學系所評鑑」實地訪評,本校全數系所(27個系所44個班制)均獲得「通過」認可,此次大學校務評鑑全數通過,配合97年度大學系所評鑑全數通過成績,本校已屬教育部「大學評鑑辦法」第九條的定義之「績效卓著」大學,全台僅本校與逢甲大學達到此標準,這是本校自創校以來的最高殊榮。

(二)校務評鑑:
本校於2011年度辦理大學校務評鑑,在「學校自我定位」、「校務治理與經營」、「教學與學習資源」、「績效與社會責任」、「持續改善與品質保證機制」等五個評鑑項目獲得全數「通過」認可。是全國唯一取得此榮耀之醫學大學。本校原訂於103年度下半年接受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受教育部委託辦理之通識教育暨第二週期系所評鑑,惟教育部自101年度起推動大學自我評鑑,本校因曾獲教育部獎勵大學校院教學卓越計畫、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補助,被列為優先試辦對象,得改以申辦自我評鑑。

培育學用合一之跨領域健康專業人才

btn_pdf

高雄醫學大學自創校以來,始終以「培育醫學專業人才、照護民眾身心健康、關懷弱勢族群」為使命,為達此目標與宗旨,學校即以【培育學用合一之跨領域健康專業人才】作為人才培育的教育目標。

本校結合政府強調之人才培育政策,融入類品質屋之概念,以「學用合一育才鏈」為發展軸心(如圖),強調學生人文力、專業力、就業力與國際力的厚實與教師教學力的提升。同時,藉由雲端智慧校園的打造,進行教學資源的虛實整合,並透過區域教學成果與教學資源分享與共享,傳承予區域國中小、高中職及大學校院,共同優化教學支援與資源,實踐區域教學資源互惠共享理念,另輔以學校建立之自我評鑑新制,落實型塑卓越育才校園,升級整體辦學品質。整體人才培育策略如下:

1.學生人文力培育:擴大書院教育、形塑人文藝術校園、鋪設語言與文化網路學習系統、建立人文素養評量與回饋機制,樹立人文教育與學習品保典範,以厚植學生「人文力」為目標。

2.學生專業力培育:建構縱貫性學用合一課程模組,強調重點領域人才培養─長期照護人才、環境醫學暨毒理學人才、健康管理及健康促進人才及生技產業研發人才;同時,開辦14個以社會健康發展趨勢為核心之學分學程,提供學生跨領域學習管道,最後,透過學習成效長期追蹤資料庫,掌握學生學習變遷,以深化「學生專業力」為目標。

3.學生就業力培育:建立本校共通職場軟實力指標與檢核機制,輔以生醫產業資料庫及創業輔導平台,架接學生企業實習橋樑,形塑校園創業環境,以增進學生「就業力」為目標。

4.學生國際力培育:擴大國際學術交流與百大大學簽署雙聯學制,拓展學生海外產學實習與國際專業證照報考,並建構國際志工地圖,打造無時距跨國學習場域,以強化學生「國際力」為目標。

5.教師教學力培育:確立教學能力指標、規劃培育課程與實作工作坊,輔以新版教學評量與教學能力評量問卷客觀檢核,樹立教學楷模,落實典範轉移,以提升「教師教學力」為目標。

6.教學資源整合:打造雲端E校園、營造校園行動閱讀場域,建立績效指標雲端商業智慧系統(Business Intelligence, 簡稱BI),充裕學生自學資源,以實踐「教學資源虛實整合」為目標。

7.區域教學資源共享:充實區域國中小、高中職及大學校院教學資源與支援,並增建第0哩導航平台及開辦第0哩銜接教育,以「區域資源互惠共享」及「續航大學教育」為目標。

人才是國家永續競爭力的基礎,而人才的培育來自於以大學為主體的高等教育,面對醫療環境的快速變遷、新興疾病種類的出現,本校已透過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課程改革、國際化推動及資源整合等面向的全面精實,奠定「學用合一之跨領域健康專業人才」穩定紮實的根基,期透過上述策略的深耕落實,持續發揮本校醫學及健康專業教育之所長,育成國家健康與醫療產業所需之健康專業人才。
1

特色與榮耀

btn_pdf
高雄醫學大學的前身係自1954年創校的高雄醫學院,由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教授創建全國第一所私立醫學院——於臺灣為一理念獨具、歷史最悠久的私立醫學院。

草創期除了設立醫學、牙醫與藥學等學系,1958年開全國先例,創辦「山地醫師醫學專修班」,為偏鄉培育在地的醫療專業人才,解決其居民醫療照護資源不足的問題;1982年開設「學士後醫學系」,為社會培育具多元專長的醫療專業人才。目前為一所結構完整、師資堅強具醫學特色的綜合大學,設有醫、牙、藥、護、健康、生命與人文社會科學院等七個學院,並擁有四家聲譽卓著的附屬醫療機構。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位於校園內,是一具有教學實習與研究優勢的醫學中心,與其他三家附屬醫院(小港、大同、旗津)為南台灣民眾提供人性化與全方位的醫療服務。

過去,臺灣公共衛生環境欠佳,砂眼以及營養不良往往造成許多民眾眼角膜受損或失明。1963年,在陳振武教授的奔走與國際紅十字會的贊助支持下,全臺首座眼庫在高醫設立,為我國角膜移植醫學的發展樹立了里程碑。又,高雄位於熱帶與亞熱帶之交界,地理位置具特殊性,讓高醫大在創校之初即相當重視熱帶醫學與天然藥物的相關研究,包括楊振忠教授蛇毒血清蛋白的研究、謝獻臣教授的寄生蟲研究……等,於國際上有其學術地位與臨床醫療價值。隨著時代進步,高雄轉型成一個以加工出口為主的城市,許多臺灣重要的工業廠區亦建設於此,有關勞工職業傷害或疾病等問題日益增加,高醫大也率先積極推動職業醫學相關的研究,可謂是職業醫學研究的重鎮。

高醫人「樸實、認真、重視人文關懷」的特質反映在對於民眾的醫療照護服務上。高屏地區有許多原住民部落,由於地處偏遠,醫療資源相當缺乏,在「仁醫」的教育精神驅使下,高醫大附設醫院在1997年開始派遣專科醫師上山,配合當地衛生所提供專科醫療服務給偏鄉民眾,落實「促進健康平權」的醫療服務理念。高醫大創校以來,即以照顧服務弱勢族群為醫學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經過多年來的耕耘,有多達26 位的校友榮獲全國醫療奉獻獎,居全國醫學院校之冠。在國際醫療貢獻方面,高醫附屬醫療機構參與國際人道援助活動,包括索羅門群島重要人事緊急醫救、西省大海嘯、南亞大海嘯、海地大地震、中國汶川及青海大地震、日本311大地震與海嘯等,皆竭力募捐醫療物資並派遣醫護人員前往救援。此外,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亦接受衛生署(現今衛福部)委託辦理「駐索羅門群島臺灣衛生中心」,派遣資深護理師常駐至今,並執行公共衛生計畫與醫療技術交流合作計畫……。足以證明高醫大長期投入醫學教育與醫療相關領域默默打拼的勤謹與踏實。

本校是校務評鑑五大評鑑項目與全數系所皆「通過認可」的唯一醫學類大學(全國僅兩所大學全數通過),不但在臺灣高等教育系所評鑑結果寫下新紀錄,同時也驗證了本校校務發展實施已具備了一定的高教品質並有優質的自我改善機制。在教學上,秉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資產,行政為後盾,連續8年獲得教學卓越計畫,並榮獲教育部認定之教卓典範大學。而本校嚴謹的教學品質及健康照護特色課程,也連續6年通過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TTQS(ISO10015)評核,並獲得TTQS評核銅牌獎。推廣教育暨社會資源中心所開辦的優質人文推廣課程,更獲高雄市市民學苑優等獎……等諸多榮譽。研究特色上,本校學術研究始於熱帶醫學、中草藥與蛇毒的研究,60年來我們一直肩負著提供南臺灣醫療服務與公共衛生防治的重責大任,也因長期進行高雄地區環境醫學的深度研究,本校於2007年獲得教育部「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環境醫學頂尖研究中心」重點領域補助,於2008年8月1日設置「環境醫學頂尖研究中心」,以促進環境醫學相關跨領域研究。在學生事務上,承繼本校人道關懷、照顧弱勢的傳統,學務處、國際事務處聯合輔導高醫學子將醫療志願服務由國內偏鄉延伸至國際。自2007年起,藉由教學卓越計畫挹注,每年選派學生前往索羅門、馬拉威、印度、史瓦濟蘭等國家展開國際志願服務,且其成果豐碩而屢獲行政院青輔會的各類獎項。此外,2012年更獲得全國友善校園卓越獎及世界衛生組織認證之國際健康安全學校,並於2013年獲教育部品德教育特色學校。

一甲子以來,由於高醫大歷任校長的努力、董事會的支持,迄今已培育三萬多名校友,不只服務臺灣社會,並且分布於歐美、日本各國,貢獻卓著。高醫人的核心價值與自我定位一脈相承且與時俱進,踐履醫學大學之社會責任不遺餘力。現任劉景寬校長就既有之基礎,提出了「I love KMU」的治校理念,以「立足高雄、擁抱臺灣、放眼世界」之胸懷,企盼在創新研發(Innovation)、法紀制度(Legislation)、知識傳承(Knowledge)、使命榮譽(Mission)與國際視野(Universality)等各層面繼續發揚高醫大的特色與榮耀。

「新」生嚮往,高醫實現

陳田植 董事長

btn_pdf

九月的驕陽,熾熱奔放的照耀在本校的綜合集會場,如同場上1千7百多位的高醫新鮮人,已經蓄勢待發準備在這裡開始揮灑大學生活。

高雄醫學大學(原高雄醫學院)創設於1954年,是全國第一所私立醫學院校,我們經歷了人、物、財力極度匱乏的草創時期,在十分艱難的環境中,不斷的穩健成長與茁壯。60年來,高醫已培育出3萬9千多位醫療專業人才散佈海內外,除了滿足社會醫療服務人才的需求,也帶動了新醫療科技發展進步。本校校友是榮獲國內醫療奉獻獎最多的學校,顯示在關懷弱勢與服務人群,高醫永遠走在社會的最前端,相信這就是新生在選擇高雄醫學大學就讀時的最大考量。

2010年,本法人提出「學術研究、人才培育、救人濟世、人文關懷、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目前本法人經營一校(高醫大)、四院(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受委託經營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大同醫院與旗津醫院),營運範疇逐漸擴大且成效卓著。然而,近幾年來大學教育的普及化,傳統的菁英教育已轉型大眾化;再加上全球化、高齡化與少子化既定的發展趨勢,相信會嚴重衝擊國內的高等教育生態。本法人未來發展的方向,除延續與實踐創校時崇高的理想與願景,並需在現有已累積的厚實與穩健基礎上,在國內外爭取更多發展與服務的機會,以為人類健康與社會福祉做出更多的貢獻。

希望每位新鮮人在進入高醫大以後,除了專業知識的學習、研究外,也要培養人文涵養與社會關懷的素養,提升自己與世界醫學教育同步接軌的視野,大家不論是在課堂或是社團、人格的培養上,都要積極的學習,讓你在高醫大的生活更美好、更豐富、更精彩,就如「新」(心)生嚮往,高醫實現。最後,我引用史懷哲的一句話與各位高醫人共勉:「世界上真正有價值的事物,需要熱情和犧牲才能完成。」盼望各位高醫人,找到你對生命的熱情,更能擁抱它,實現它。

落實高齡友善政策 深耕社區健康營造

小港醫院 社區醫學醫療中心 李奇仁
管理室 陳玉薇組長

btn_pdf

 

有鑑於現今生活型態及家庭結構的改變,不少社區長輩為獨居或是鮮少出門。為鼓勵社區長輩外出運動,並增進人際互動關係,本院一直致力於社區高齡友善環境的推動,除了健康講座之外,近年來更著重動態活動的安排,像是端午/中秋敬老活動、有氧體適能運動、健走、趣味競賽…等等,希望在充實社區長輩的健康知識之餘,亦能增進其社會參與和活力。

為期許每年都能帶給社區長輩一些不一樣的感受,去年舉辦端午敬老和老人趣味競賽健走活動,今年則是舉辦中秋敬老和「第一屆港醫盃銀髮族槌球表演賽」;槌球競賽是我們首次針對65歲以上長輩所辦理的正規球類競賽,目的希望透過競賽活動,達到激勵個人運動意識,預防及延緩老年失能的發生,形塑社區運動風氣。不論在效用(全人健康)、趣味性、安全性、普遍性、可近性各方面,槌球都是作為老人競賽活動的絕佳選擇,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活動定名為「第一屆」之用意,希望讓槌球競賽變成小港區的年度賽事,在社區長輩間成為一股潮流。當天共有40人、8隊報名比賽,200多人參與;其中65歲以上者有100多人。活動在本院大家長 吳文正院長、區公所陳盈秀區長、社教館沈坤佑秘書及李順進議員之致詞下揭開序幕,戴著帽子的阿公阿嬷,揮舞手上球桿打過ㄇ字型小門,運用觸擊及閃擊的技巧,揮灑運動汗水。活動最後,院方特別頒獎給參賽隊伍前三名,同時也鼓勵大家明年繼續組隊參賽。

小港醫院多年來深耕社區健康營造,以不同型態之活動,拉近院方與社區之距離,藉此將健康導入日常生活中,建立社區居民健康生活支持環境。去(102)年本院通過國健署「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認證,除了肯定本院在院內管理、醫療照護及環境設施等方面對高齡者之用心,也肯定本院對社區長輩服務的投入和付出,更因此讓我們在今年獲頒「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典範選拔」優良獎,為所有同仁的努力注入一劑強心針。

相信社區民眾已感受到院方承擔社會責任之用心,接下來的課題更不容懈怠,期待結合社區資源,集結善的力量,一起推動院務未來發展,共同營造健康暨高齡友善的幸福港都。

高齡友善-3活動熱身

結合外部資源 多元化社區健康關懷宣導活動

小港醫院 社區醫學醫療中心 蔡純琪 護理師
社會服務室 李庚恕 主任

btn_pdf

 

小港醫院秉持著「守護社區居民健康」為使命,從開院起即積極參與社區衛教宣導及社區健康促進活動推廣,衛教宣導活動遍及院內外,講題內容從疾病介紹認識、用藥安全、健康飲食、癌症防治、體適能促進、網路上癮預防、安寧宣導及器捐宣導…等多元化議題貫穿生活各個面向,每年亦固定與在地社區發展協會合作辦理各類社區健康講座,另外,亦配合鄰近工廠、校園、機關團體…等單位之需求辦理相關健康促進活動,期望將健康理念深入社區生活中,強化社區民眾之健康知能,宣導活動則以社區講座、社區篩檢、戒菸班、減重班、兒童塗氟、職場健康講座及園遊會等各種形式進行,服務對象更是涵蓋社區中的各個年齡層,提供從幼到老的全人健康照護。

近幾年來更是以在地居民之健康及照護需求為前提,規劃出符合社區特性,同時亦結合社區中之各項資源,舉辦社區健康活動,其內容除了配合社區需求邀請各臨床科專業醫護人員擔任講師外,還搭配健康小站提供多項生理量測服務如:量血壓、量血糖、骨質密度及體脂肪等,期望能對社區民眾有所助益,此外,也定期與社區教會、在地藝術家、小港佛光會、救國團小港分會、麥當勞慈善基金會、勞工局、勞保局等單位合作,舉辦病房關懷活動、杏林藝廊展出、歲末送春聯活動、元氣臘八粥分享、母親節婦幼關懷活動、浴佛祈福活動、視障按摩紓壓活動、社區愛心義賣活動、小學生健康生活營、聖誕報佳音活動、職災勞工生活關懷、法律與福利諮詢等,身為社區醫院,我們理所當然肩負著照顧社區居民健康的責任,但是要善盡照顧社區居民身、心、靈健康的重責大任,光靠醫院的力量是絕對不夠的,所以我們很慶幸能擁有社區夥伴們的協助,因為社區資源的連結與挹注,使得我們有更強大的力量能提供給社區居民更專業的健康照護服務與更用心的守護,我們深深相信社區的健康照護服務必須要有社區的力量加入,才能成就出屬於社區的獨特模式。

本院以成為最優質的全人照護醫院為願景,致力於發展預防醫學,並落實社區健康促進服務。創院以來,從在地社區需求延伸出多元化之健康照護服務,未來期盼能擴大醫院角色,結合更多的外部社區資源,來持續提供多元化社區健康關懷宣導服務,真正成為社區居民健康的守護者。

承先啟後一甲子 開展未來創新局

劉景寬  校長

btn_pdf

高雄醫學大學自民國43年創校至今,已走過一甲子的歲月。為了慶祝高醫60校慶這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日子,並呈現60年來的成長與發展,規劃辦理系列活動;其中包括:數十場國際學術研討會、社團藝文活動、校友逢時重聚系列活動及盛大校慶典禮等系列精彩活動,讓海內外所有高醫人共同分享創校60週年的喜悅,同時也透過學校文史的編輯、醫療史料館的建立,為校史作豐碩的紀錄,讓高醫人分享美好的回憶。

尤其今年第一次隆重舉辦校友逢時重聚活動,在本校盛情邀約下,多年未見之國內外校友紛紛組團返回母校參與盛會,有30年未曾回來台灣而首度回台的校友、也有自畢業後50年未曾回到母校的校友,種種令人感動的校友情懷與故事。而第1屆平均80歲的26位老校友,也組成「千歲團」回娘家,大家坐在昔日老教室裡閒話家常,此時此景仿若穿越時光,回到60年前那段青澀的醫學生年代。

高醫大首屆校友果真人才輩出,亦是學弟妹最佳學習的榜樣,在本校26位榮獲「醫療奉獻獎」得主中,就有兩位醫學系第1屆校友獲此殊榮,一位是衛生署前副署長陳瑩霖、一位是高醫董事張文宇,這二位老校友至今仍不忘持續奉獻於醫學教育,提攜杏林後進。在10月16 日校慶當天,立法院主金平院長、監察院張博雅院長以及來自海外的美國、德國、日本、印尼等姊妹校代表,於校慶這個別具意義的日子特地前來祝賀與勉勵,使活動增添不少光彩,亦使全校教職員留下深刻印象。

回顧60年前,高醫校園在一片田地中興建起第一棟灰瓦水泥校舍;隨著歷史的軌跡演變,全校建設已逐步從三棟灰瓦校舍,拓展至現今的勵學大樓、濟世大樓、附設醫院與二三期、醫學研究大樓、第一教學大樓、圖書館新館、國際學術研究大樓,以及附設醫院啟川大樓等,巍巍黌宇教澤長。矗立在南臺灣並肩負醫學教育研究重責的高雄醫學大學,建築物一棟一棟的聳立,校園景觀已截然不同,不僅提供學子們更優質的學習環境,亦象徵著高醫的茁壯與成長。六十年來,不論在臺灣或是在國際,高醫致力於醫學教育的志業聳然屹立。這一切得特別感謝高醫創校者奠定的基礎、許多賢達前輩以畢生心力支持本校辦學精神,協助高醫提升教育資源與能量,以及歷屆校友在社會上傑出的表現。

高雄醫學大學校務發展雖然持續成長,然而這些年高等教育由傳統菁英教育轉為普及教育,更由於面臨全球化、科技化、大學自由化、及台灣社會少子化現象等大環境的影響,成為國內各大學的嚴峻衝擊與挑戰。教育部長吳思華亦曾表示,台灣大專校院數量應減少到100所左右,原因在於105學年度正逢「虎年」出生嬰兒,應屆高中畢業生將驟減3萬人,被視為大學的105關卡。台灣各大學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提高學校的品牌力而讓學生願意申請就讀,顯然已變得非常重要。除了發展系所特色,高等教育勢必要朝向追求卓越、頂尖與國際化的方向努力,大學發展亦需倚賴具前瞻與開創性的校務規劃。本校有感於全球高等教育更趨市場化,國際排名已蔚為風潮且已成為大學品質重要的指標,並影響大學競爭力,因此於103-107學年度中程校務發展計畫的規劃中,本校將發展與定位成為兼具教學、研究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研創型大學」。在歷經多次的會議凝聚共識後,提出教學、研究、國際-化、產學合作與推廣教育、學生輔導及就業情形等五大構面之目標,再整合五大構面後提整體總目標成為國際著名的研創型醫學大學,104學年度邁入世界500大排名」。

103學年度主管共識營於9月20 日在本校國研大樓召開,並邀請交通大學吳研華校長及淡大自滌清稽核長蒞臨本校就「交大前瞻計畫經驗分享」及「計畫整合、執行與管考之經驗分享」等主題進行精彩的演講,讓所有與會之主管吸取他校經驗。下午在颱風來襲的風雨中照常進行主管共識醬,分四大工作團(教學、研究含產學、學生事務,以及行政含國際化) ,討論103學年度實際重點業務執行方向與KPI 訂定並凝聚共識。

在教學的構面上,本校將以達成「培育學用合一跨領域健康專業人才」為主要目標,強化通識教育奠定學生的知識基礎,調整書院教育,持續改善通識教育;培育專業倫理素養,提供跨領域學習及實習實作課程,以提高學生未來進入職場的競爭力;提升跨領域人才之培育至研究所碩博士班。因而教學工作團提出「內化課程分流體制,強調學術型與實務型雙軌育才」、「落實學習成效為本之『課程一教學一評量』三角循環」、「成效追蹤長遠化,優化教與學連結,教學發展永續經營根基」及「整合跨院系所教學資源,發展學用合一課程模組與學程,培植重點領域人才」等。為期許104學年度邁入世界五大排名內,本校研究發展的主要目標係以整合研究資源聚焦研究主題,做深入且有特色之研究,同時調整單純以學術論文發表為依歸的研究模式。首先整合八大校級研究中心,爭取三年各1. 5億元研究發展經費,讓學術研究得以全面推動,具有長足競爭力。另在產學合作構面上,則以「體系研發能量產業化,智識傳遞與價值再造」做為發展目標,協助導引具價值的研創方向及專利申請、技轉商轉等產學鏈結作業。研究產學圈重視「連結研發成果開副產學新價值,全面提升產學能量」、「學術研究與產業實務接軌,激發產業競爭力」及「開發及加值研發成果之商業創新應用」等。

而在學生輔導及就業情形的構面上,係以「培育身心健康並具全人素養及職場競爭力的社會公民」為主要目標,協助學生自我探索,培養社會文化敏感度與社會參與關懷的實踐自我精神,從團隊合作中培養領導能力,養成完整人格。學生事務工作團強調「多元適性輔導」、「建立學院及學系職涯輔導能力」、「職業態度養成」、「應屆畢業生職業轉介輔導機制」、「拓展生活學習面,落實在地關懷」及「推動學生團體參與社會及社區服務」等國際化的發展成果斐然,是本校持續努力的重要方向,與世界知名學府締結姐妹校並強化進行學術交流合作,提供學生出國學習或與外國學生互動機會,以拓展學生國際視野。「與國際接軌,邁向國際一流醫學大學」一直是本校國際化發展構面的重要目標,為實踐學校國際化宜從行政配合做起,是故行政會國際化團則重申「推動校內訊息公告、活動海報雙語化」、「改善國際化之校內行政流程」及「改善精進各單位英文網頁」等。為讓各構面的發展目標能夠確實達成,本校將藉由完善的校務支持系統,強調行政體系落實服務迅速確實。校園國際化則置重點於增加外籍生、海外學者協同教學、增加國際姊妹校與深化海外學習工作。

對外合作關係營造方面,未來高醫將結合高雄鄰近相關大學、科學園區以及政府機構與企業的產官學研能量,積極規劃成立「區域研創中心J ‘讓相關專家學者、本校師生以及產業界人士可以在區域研創中心內進行各項不同主題內容的創新研發,並將研發成果快速生產供應於市場上,達到價值與產值極大化的目標;進而實踐高雄醫學大學成為「研創型大學」的理想,讓高雄醫學大學在全球化競爭中開展未來,在國際舞台綻放光芒,在下一個甲子榮耀飛揚、再創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