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未分類

環境醫學創新研發成果介紹

環境醫學頂尖研究中心 陳百薰 教授、 黃友利 教授btn_pdf

環境醫學頂尖研究中心具備之國際標準級毒理學實驗室源起於獲得教育部環境醫學重點領域補助,本校並提供配合款建置。儀器設備有串聯式液相層析質譜儀、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分析儀、全基因體定序分析儀、高解析度氣相層析質譜儀、液相層析傅立葉轉換電場軌道質譜系統及原子吸收光譜儀,提供環境毒物、賀爾蒙及食物中有害物質等檢測,實驗室並已向行政院藥物食品管理署提出認證與接受實地評鑑。

環醫中心近期之主要創新研發成果分述如下:利用串聯式液相層析質譜儀針對尿結石患者及美耐皿溶出三聚氰胺、苯二氮平類藥物及塑化劑等發表多篇論文,其中發表於JAMA Internal Medicine之論文顯示使用美耐皿餐具組吃麵之年輕志願者尿液測出8.35微克的三聚氰胺,比陶瓷餐具組者1.31微克多出約6~7倍。該篇論文在被接受刊登後也引起時代雜誌及路透社均於2013年1月23日報導(附圖一)。此外,鑑於近來分析科學的逐漸朝向綠色化學(green chemistry)的方向發展,因此在低耗能、低毒性、微小化與即時現場等分析潮流之下,環醫中心在重金屬檢測研發上也獲得創新的成果,主要利用所研發新穎之微流體(Micrfluidics)結合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連線分析系統(on-line microfluidics-ICP-MS analytical system ),配合自行設計組裝之PMMA (Polymethylmethacrylate)微流體裝置填裝POMs奈米材料,並實際使用於重金屬物種分析(圖二)。本套微流體分離裝置(CsPOM/MF separator)在短時間內(< 3 min)有效區分出三價(Cr(III))與六價鉻(Cr(VI))物種,並進一步成功應用於環境水體樣品中重金屬物種之檢測。本系統除了不需有機溶劑使用外,微流體分析系統更提供了快速反應與縮短分析時間等優點。未來,此分析系統配合不同檢體前處理技術對於環境與生醫樣品中重金屬及其物種的檢測將更具實用性。

私校研發特色計畫-探究環境荷爾蒙對乳癌的致病機轉及尋求預防或治療對策

研資中心   蔡英美主任btn_pdf

很幸運地我們的整合計劃通過私校研發特色計劃,這計劃集合了公衛系王姿乃教授、醫研所許雅玲副教授、生技系邱建智副教授、生技系梁世欣助理教授及臨床醫師蔡英美教授,分別依個人專長撰寫成此計劃 ”探究環境荷爾蒙對乳癌的致病機轉及尋求預防或治療對策”。

環境荷爾蒙在日常生活中已有廣泛之使用,也進入到我們的食物鏈中,暴露途徑相當廣,包括食物、藥物、職業及胎兒暴露等。常見的環境荷爾蒙包括鄰苯二甲酸酯類、雙酚A(BPA)及壬基酚(NP)等,皆是普遍存在環境中的環境荷爾蒙,往往經由皮膚或食物的接觸進入到體內,並破壞內分泌的結構來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徹底了解環境荷爾蒙鄰苯二甲酸酯類、雙酚A(BPA)及壬基酚(NP)影響乳癌表觀基因及其微環境的關係,將有助於了解乳癌成因及發展有效預防或治療策略。

為了達到此目標我們分成四個研究子題:
子題一: 環境荷爾蒙對抗藥性基因的研究與抑制乳癌生長拮抗劑的開發
子題二: 環境賀爾蒙誘發乳癌微環境惡化機制之探討及拮抗劑之研發
子題三: 以斑馬魚模型模擬環境荷爾蒙對乳癌細胞的轉移造成影響
子題四: 環境荷爾蒙對乳癌之毒物表基因體學及蛋白質體學與預後研究

本計畫將完整探討環境荷爾蒙對於乳癌癌化之分子機制、有效拮抗劑的開發,以及公共衛生學專家建立有效的暴露風險評估,最終達到對環境荷爾蒙致癌的事先防範及事後早期診斷和治療。

101學年度人體暨器官捐贈感恩大會

秘書室四組btn_pdf

高雄醫學大學於102年6月27日(星期四)上午9至10時在校內大講堂舉辦101學年度人體暨器官捐贈感恩大會,並於會後進行無語良師入殮儀式。本學年度有20位無語良師陪伴學子渡過解剖實習課程:蔡鈜名先生、朱繼生先生、吳文寶先生、郭正宏先生、劉春鳳女士、蔡再亨先生、趙威良先生、黃合堂先生、陳宣旭先生、林鳳鳴女士、張秀麟女士、潘坤霖先生、黃江河先生、吳子典先生、陸陳美姿女士、楊福生先生、吳登順先生、黃憲堂先生及2位無名氏;6位捐贈者提供作病理研究:陳美橞之子、周宣延之子、蔡鳳玲之女、吳佳純之子、蔡明錦之子、黎雅汶之女;3位捐贈器官的老師:程勝翌先生、張錫恭先生、李清白先生,上百位學生同聚一室感念無語良師註及其家屬。

醫學教育不僅著重於專業知識的灌輸,同時要輔以專業技能的訓練及對人之關懷,而無語良師所扮演的角色就是這道媒介。在書本之外,學生學習以雙手在老師身上操作,理解身體上複雜的組織結構;學生透過訪談家屬的過程了解老師的生平為人,懂得傾聽,懂得理解,才轉化為全人關懷的人文素養,體會生命倫理,並用積極的態度服務人群。

校長劉景寬語帶著感性表示,在座的同學們第一次推開解剖課教室的大門,等於真正進入醫學專業的殿堂;醫學院的學生,通過大體老師無言無聲卻是震撼心靈的教誨,真正成為一位謙卑學習而具有使命感的醫學生。大體老師或器官捐贈大德以個人之奉獻,成就對人類社會醫學進步之大愛,這樣的教育不僅傳授醫學教育與研究精神,更深化了本校的核心價值「尊重生命、追求真理」。各位同學,在將來醫療服務的道途中,隨時提醒自己,多少大愛培育了一位醫師;隨時提醒自己,勿忘行醫之初衷,成為一位良醫;絕不辜負大體老師之奉獻與大愛。

在座的同學們以肅穆的心情,送別老師們最後一程,感謝老師們162天的陪伴,賦予了無可取代的意義;同學們換掉無數雙手套、無數支刀片、反覆翻看背誦無數次的解剖圖譜和講義,希望可以報達老師們的切身教誨與感動。

大體捐贈家屬及器捐受贈者也表達了思念與感恩。陳宣旭老師家屬上台致詞表示:謝謝高醫全體師生完成我父親最後的心願,每每在思念父親的時候,除了回憶之外,也會想著父親還泡在福馬林裡面,躺在解剖臺上,唯有想著他的精神、他的肉身,是用這種方式,付出最後的價值,只有這樣想才能放下對他的肉身的執著與不捨。受肝病所苦的蕭先生以感恩的心,謝謝高醫移植團隊,感謝捐贈天使,生命中的貴人讓他得以重生,「天使的肝臟我來寶貝」。

「奉獻無私」是人生最可敬的目標和生命的真諦,自民國44年至今,捐贈大體提供高醫大作為教育研究的大愛者計有1,138名(含無名氏),捐贈病理者計有364位,捐贈器官者有91位,即使肉體已然遠去,但遺留的精神卻不約而同與陶潛因有感故人而言的「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在人間遙相呼應。

註:「無語良師」引用自證嚴上人首先提倡使用的創見,表達對於大體老師最崇高的感恩與尊重之意。

致贈家屬紀念品_DSC_0496

杜聰明博士120周年誕辰紀念演講會

醫學系藥理學科 吳炳男、葉竹來 教授  安麗梅中級技佐btn_pdf

杜聰明博士是誰?為什麼有許多台灣人不知道,甚至連醫學院的年青學子們亦然。杜聰明博士,西元1916年進入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研究藥理學,並於西元1922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是首次外籍人士被授予這項殊榮,對台灣而言他是首位醫學博士,也是台灣醫學之父。光復後任台灣大學醫學院首任院長及台大醫院院長,並於西元1954年創辦私立高雄醫學院。他一生歷經清朝、日據和國民政府三個時代,畢生奉獻於台灣基礎醫學研究、醫學教育及醫療政策等領域,作育出無數個出類拔萃的傑出醫師及學者,造就今日台灣社會醫療制度的斐然成就,其奉獻精神與卓越成就值得後人景仰和學習。

為了感念這位醫界的主要舵手—杜聰明博士,由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台大醫學院與本校共同舉辦此次紀念演講會。於2013年8月16及19日分別在台北和高雄舉辦兩場紀念演講會,會中邀請知名且在醫學領域具代表性的人士演講,會中由中山大學楊弘敦校長、本校張文宇董事、劉景寬校長、陳宜民副校長、余明隆副院長等首長、本校及醫界具代表性人士陳瑩霖教授、林永哲教授、陳順勝副院長、李志恒院長、沈柏青教授、蘇銘嘉教授、黃德富教授、鄧哲明教授、范燕秋教授及杜祖智、杜祖健、杜武青、杜武亮教授等學者齊聚一堂,演講內容包括杜博士之基礎研究、臨床醫療、蛇毒研究、鴉片研究、中草藥研究、醫學教育、歷史定位、回顧與展望等,此外杜博士家族四代二十多人,特地到場參與追思並分享其生活逸事。

杜博士家屬四代二十多人也到場向醫界致敬,90多歲的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董事長杜淑純追憶父親,除視病如親細心照料,對動物學及中西藥理研究也貢獻卓著,「樂學至上,研究第一」精神更感動許多後學追隨學習。

杜博士的執著及理念藉著其門生開枝拓葉、深耕於台灣醫學界,培養出不乏後來的中研院院士等傑出人才,讓台灣在這塊基礎醫學的研究領域裡大放異彩,杜聰明功不可沒,影響長遠。

期盼能藉此活動來喚起社會人士對杜聰明博士一生傳奇事蹟的記憶、緬懷其對醫學的貢獻,並使年青學子進一步了解台灣醫學之父的思想和作為,讓大家知道台灣曾經有過一位影響深遠並值得大家尊敬與學習的人物,並勇於追隨,承先啟後,為台灣社會繼續貢獻。俗語說 「昔人日已遠,典範在夙昔」,期盼杜博士一生典範廣為流傳。

橋接新生第0哩,續航高醫迎未來

教務處註冊課務組 葉竹來組長 /教務處研究生教務組 張基隆組長

btn_pdf

為協助本校新生儘速融入大學團體生活,本校自100學年度起首度推動於開學前舉辦一系列「新鮮人第0哩」活動,包含:學士後醫學系第0哩醫預科課程、大學部新生第0哩及研究生第0哩,並透過英語營、高醫書院、大學入門、社團嘉年華等一系列課程與活動之規劃,促使新生於入學前即擁有正確學習觀念與態度,提早熟悉並規劃大學生涯,降低學習適應問題。

一、推動「學士後醫學系第0哩醫預科課程」,奠定新生學習基礎

為提升學士後醫學系學生於入學後在專業課程中奠定基礎學科之基礎,本校於100學年度起開設第0哩醫預科課程,除了向新生介紹未來之醫學生涯外,對於即將面對的基礎與臨床整合課程目的與運作做全盤性說明,使學生瞭解各基礎課程之初步概述,及專業醫學課程之教學目標、特色、課程評估方式與標準。課程中亦介紹網路教學系統,如數位網路學園使用、網路資料搜尋等,以及本校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施行方式與師生所應扮演的角色,藉以奠定醫學生日後的學習基礎,102學年度學士後醫學系第0哩課程參加率達100%。

二、整合「大學部新生第0哩」,加速學生融入校園展開學涯

為促使新生從高中學習階段得以順利銜接至大學學習階段,本校各學系結合基本素養與所屬學系之專業核心能力,提供一系列相關建議書目清單,並於新生入學通知相關訊息中傳達予新生知悉,提供循序漸進的學習經驗,利用開學前的輕鬆時光作好所有的準備,迎接嶄新大學生涯。再者,為提升學生英語能力,本校於99學年度起,積極舉辦「新生英語營」,藉由提供大一新生入學前的英文先修課程,協助新生修補英語學習斷層,預先將英語能力提升至大學英語學習應有的預備水準。此外,本校自102學年度起全面落實大一新生參與書院教育,並規劃五大主題書院,包含:濟世書院、懷愛書院、傳習書院、日新書院及厚生書院,各書院皆配置有書院導師、生活學習助理、專職助理、諮詢顧問,並配合各書院特色規劃相關學習活動,透過學生護照,將需修習之通識課程及鼓勵參與之非正式課程,進行學習活動整合,活絡整體學習氛圍。

三、舉辦「研究生第0哩銜接教育暨圓桌會議」,無縫接軌研究學涯教育

為促使新進研究生能及早了解學校各項學習資源與未來研究方向,本校自100學年度起即推動研究生第0哩銜接教育。今年,更提前自6月份即安排各系所辦理「研究生圓桌會議」,協助新生第一時間熟悉系所相關資源與系上老師之研究專長及未來職涯方向。此外,8至9月份期間亦舉辦「研究生新生第0哩」系列課程,內容包含研究生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安全衛生認證講習及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 TA)培訓課程等,經由一系列規劃,希冀新生得快速融入高醫研究學涯。

綜上所述,本校期藉由新生第0哩活動之舉辦,主動提供新生就學資訊與關懷,給予精神與實質需求上的協助,加速入學後的學習適應;另透過新生入學前銜接課程的開辦,即時填補學習斷層,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無縫接軌大學教育!

102學年度高醫書院共膳迎新晚會

書院  生活助理/藥學系二年級 童予潔btn_pdf

有鑑於近年來大學畢業生踏出校園之後,將面臨各種激烈的競爭;因此大學的內涵也必須改變,除了專業知識外,對於學生自身的軟實力也必須予以強化。本校自102學年度始全面推動書院教育,希望透過高醫書院結合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以及著重於環境境教與教師身教的潛在課程,以達成全時教養。

高醫書院的核心目標是感恩、熱情、尊重、禮貌、團隊、關懷,要達成這些必須藉由人與人間相互深層影響,因此高醫首創先例,將全校大一新生皆納入書院之中,除原有各系的導師之外,再為所有書院生安排書院導師,以雙導師制度讓所有新生能獲得最完善的照顧。此外,安排新生與受過訓練的生活學習助理一同住宿,並於學期中由書院導師規劃一系列的共學日活動,期望藉著共宿、共膳、共學的方式達成教育學生的目的。

而高醫書院為了迎接新生入校,舉辦了一場盛大的迎新共膳晚會。整個風雨球場洋溢著1300多位師生的掌聲、笑聲、歡呼聲,讓高醫的校園增添了不少相惜與感恩的氛圍。

活動一開始,一群身著深藍色衣服的生活學習助理,帶領著全校1300位新生朝著風雨球場會場前進,這些學長姐都曾經沐浴在書院的馨香之中,他們從陌生到熟悉,從相知到相惜。從此,成為一個大家庭。他們手牽著手繫起當初共有的初衷,願將書院的精神不朽的延續下去,與書院導師們共同撐起高醫書院。

這時,所有的書院師長們列隊舉起手,用輕快的擊掌迎接每一個年輕學子,那兩掌間的碰觸,是一種飲水思源的傳承,是一種長輩對晚輩熱切的企盼,也是一種放下身分距離的象徵。

接下來我們看見書院院長劉景寬校長,書院執行長周逸衡院長端起了盛滿食物的托盤,走到書院導師面前,親切的感謝書院導師的投入,接著書院導師也端起托盤,轉身感謝生活學習助理的付出,最後再由助理服務所有的新生,歡迎他們加入書院的大家庭,大家一同席地而坐,彼此話家常。這樣服務的美善讓我們心裡面曾有過的階級高牆倒下,使所有的人站在同一片大地,享受同等的尊重與關愛,體現無私的感恩與服務,我想,這就是高醫書院的核心價值:感恩、熱情、尊重、禮貌、團隊、關懷的精神,在這皎月高掛,微風徐徐的夜晚中慢慢散開,大家同心的凝聚力圍繞著整個會場。

「共膳」是一個很美麗的概念,讓我們省思一下,生在電子產品如此猖獗的世代,我們似乎都忽略了與身邊的人一同享用食物的感覺。隨著共膳活動的進行,原來不熟識的人藉由分享食物,縮短了陌生的距離,甚至也放下了身分的不同,校長、院長、教授、學生皆平等的席地而坐享用著食物。這樣的畫面讓我想念起人與人真實接觸後的溫度、指尖相觸後的電流與悸動。1300名莘莘學子的心跳,以同樣的默契,歡欣著整個風雨球場。

緊接著登場的是創意的感恩活動,每一個書院依自己的風格說出感恩,回頭看看自己,有多久沒有對愛我的家人,在乎我的朋友,甚至天天膩在一起的情人,說聲由衷的「謝謝」,高醫書院帶來的不同的思考,讓我們從小地方做起,反省自己的生活細瑣,真正體現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最後的最後,吃飽飯了怎麼能夠不動一動呢?精彩的二維條碼即將登場,看著全部院生與導師們手搭肩,努力跳著同樣的步伐,生活學習助理聲嘶力竭的認真指揮著,縱使大家汗水淋漓,仍然奮力的想排出圖形完成任務。每個人臉上的殷切與喜悅,那一顆想要與全體努力達成目標的決心,高醫書院團結和樂的氛圍,已經感染了全部人的心。

今晚的共膳迎新晚會,在歡笑聲、驚呼聲中暫告一段落,高醫書院帶來了不同的關懷,不同的用心,希望在往後的日子,仍然看見那樣強韌的傳承,永遠延續下去。

DSC00590   DSC00570   DSC00520

2013 亞太城市高峰會APCS青年論壇活動

國際事務處 許歆宜btn_pdf

亞太城市高峰會於1996年由澳洲布里斯本市創設,每2年舉辦一次,迄今已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政府與商務交流平台,也是一個增加各都市國際知名度的很好機會。為增加本校在國際舞台曝光的機會,本校以専業醫學大學身份積極爭取參與大會活動,成功爭取2013 亞太城市高峰會APCS(Asia Pacific Cities Summit)-「青年論壇 (Young Professionals’ Forum)」與高雄市政府共同舉辦本次活動的機會。於9月8日在本校國際學術研究大樓會議廳舉行,辦理「青年論壇」,讓本校師生能藉此機會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菁英人士交流,增加國際資源管道及學術交流機會,打響本校國際知名度,亦提供本校師生實地參與此等國際盛事,建立宏觀的國際視野。

青年論壇是為整場2013亞太城市高峰會之會前會,透過來自亞太各地優秀青年的視野,並與專業大師對談中,共同在大會主題城市經濟新創能-城市挑戰,城市行動範疇下探討現今城市經濟現象,以及所面臨的各項挑戰,了解亞洲經濟未來新趨勢的創造可能性。本次舉辦Young Professionals’ Forum青年論壇活動,來自亞太各地之與會外賓、青年及本校學生參與此盛會。彼此進行交流凝聚共識,並透過國際級大師之對談演講活動之安排,最後於此論壇中選出優秀青年,一同擬定青年宣言。本校學生透過參加大型國際會議活動,除了可幫助學生認同更多元文化,更可建構學生就學工作優勢,讓學生未來具有在全世界移動的競爭力。

活動當日由亞太地區青年與會搭乘高雄市政府亞太城市高峰會專車抵達校園,由本校學生引導陸續抵達會場進行報到。當日活動主持人由澳籍Mr. Adam Penberthy 擔任,活動開場後即由布里斯本市議會財政經濟發展主席Cr Julian Simmonds、本校校長及高雄市議會-青年議員蔡金晏以上三位貴賓進行開幕致詞後,正式展開本次青年論壇。隨即由高雄市都市發展局李怡德主任秘書主講【APCS介紹-在地經濟簡介】,分享高雄市政府經營城市規劃發展的歷程與相關介紹。緊接著登場的是-大師對談,本次一共邀請四位學者專家:馬來西亞檳州威斯利省市政局市長麥姆娜Maimunah Mohd Sharif、8 to 80 Cities執行董事Gil Penalosa、POPULOUS助理董事Brett Wightman和本校附設醫院內科部主任黃尚志教授,與現場所有青年與會者共同探討現今城市經濟發展議題。接續安排分組青年工作坊,透過本次大會安排的小組討論,青年與會者以創新思維彼此交流探討城市經濟等議題,並且在過程中討論擬訂青年宣言。並且在當晚也於本校風雨球場安排青年之夜,本校及亞太地區青年與會者一同用餐與交流。

當日高雄市長陳菊以及布里斯本市市長Graham Quirk,也緊接著蒞臨活動會場,致贈感謝狀給本校,並給予在場的青年學子加油與打氣,同時頒發青年論壇證書給予國內外青年與會者。陳菊市長也表示,相當感謝本校對於2013亞太城市高峰會的大力支持,也感謝高醫數十年以來,為城市醫療與教育所做的貢獻。

這次與高雄市政府共同辦理青年論壇,不僅提供優質的會議場地設備,也實質贊助活動辦理的各項人力物力,全力支持協助高雄市政府將本次活動圓滿完成。其中由本校50名學生所組成的志工團隊與工作小組、本校5名學生的青年與會者、以及本次全程參與青年論壇的41名學生,並由本校2名同學擔任大會中英語雙語司儀。與自亞太地區各國青年與會者56名代表,透過本次的青年論壇,互相切磋學習。本次本校學生著實在協助辦理國際活動或是參與國際大型會議的經驗上,獲得實質的國際交流經驗。

此次本校於亞太城市高峰會的熱情參與,不僅鼎力支持高雄市政府辦理青年論壇活動,同時也於9月9日至9月11日期間,提供優秀的高醫學生志工於APCS巨蛋主會場各項協助服務,例如,貴賓接待、社交活動引導及展場諮詢等服務。同時由本校整合附屬醫療機構,於大會中承租8個攤位,規劃『高等教育』、『產學合作』及『尖端醫療』等三個主題參加-亞太城市高峰會城市夥伴展,以“高雄醫學大學暨醫療體系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and Affiliated Healthcare System ”為主題形象概念呈現,增加國際知名度。

回盼初心

陳建志董事btn_pdf

高醫留美校友年會今年8月在北加州矽谷舉行,很榮幸能參與今年的盛會,看見有近300位的校友及眷屬熱情的參與,對高醫海外校友的凝聚力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本次年會,主辦單位特別安排了校友與校院長及董事的座談會,由衷感謝校友長期以來對學校建設與發展的關心與付出。今天將參與當日盛會的講稿與大家分享,希望在一片追求卓越、邁向頂尖、擠身世界百大的聲浪中,勿忘初衷。

Last night, I had the chance to have an exchange of ideas with some of you and I was asked, not in these exact words, but essentially I was asked: What is the Board’s vision for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s future. And that got me to thinking…. I cannot speak for the entire board, but I can share with you some of my personal thoughts from last night.

I think what we need to do is to go back to the basics. To go back to our roots. To go back to the vision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The first President of KMU, 杜聰明院長 put forth the vision:樂學至上,研究第一

Notice, he first mentions learning, 「樂學至上」. How do we cultivate in our students an interest in life-long learning? 活到老、學到老. The key to this lies in the saying itself. 「樂」, “Happiness,” “fun.” We need to make learning fun! I think this also is in line with what 李惠仁醫師 mentioned to me last night, that we should place a greater emphasis on our students.

While 杜院長 says research comes first, 「研究第一」, he actually puts 「樂學至上」 before 「研究第一」 in his vision. I think that there is great wisdom in this, as both are equally important.

I think we should expand on 杜院長’s vision, and not only do we need to make learning fun for students. We need to make doing research fun for the faculty and staff. And we also have to make it a top priority for our faculty to make learning and doing research fun and exciting for everyone. In other words, we want to ignite the passion for learning and doing research at KMU.

The first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KMU, my grandfather 陳啟川董事長, wished for KMU to be like Keio University in Japan and like Harvard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高醫要像日本的慶應、像美國的哈佛. He also said, after you graduate from KMU, and people ask you, where are you from, are you going to answer loudly that you are from KMU? 我們要大聲說,我是高醫人!

These are simple and timeless visions put forth by our founders, and I don’t think they need to be changed, as these are worthy goals that we should continually strive towards.

Based on these visions, twenty years ago, my father donated 1 million USD to Harvard to establish the Harvard-KMU Alliance. And with the help of Dr. Arthur Lee (李沐恩醫師), who was on the Harvard faculty at that time, and his wife Dr. Mei Chen (陳美瑜醫師), both outstanding alumni of KMU, we have fostered and grown this relationship with Harvard. Some of you may wonder, doesn’t KMU need the money more than Harvard? But I would argue that this is money well spent, because not only has it helped to open the doors of cooperation with Harvard that are still yielding fruits today, after 20 years, it has also been cit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winning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grant funding for KMU, totaling more than the amount donated by my father!

While the cooperation started off quite modestly with young faculty from KMU being sent to Harvard for training. Over the years, this has grown and blossomed into a multi-faceted relationship with Harvard. Not only do we continue to send young faculty to Harvard for training, we also send every year our medical students to clerk at Harvard affiliated hospitals. For the last 7 or 8 years, we also have Harvard graduate students come to KMU every year to participate in a 3 weeks course during the winter which is taught by KMU faculty, and the work these students do are recognized by Harvard and they earn credits from Harvard for work done at KMU. During the last 4 or 5 years, we also have had senior Harvard faculty come every year to KMU to teach our students using the same methods and materials they use at Harvard, in what is called “Renal Week” at KMU. And just these past two years, KMUH (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has also accepted 4 Harvard Medical students (two each year) to a specially designed clerkship program, for which these Harvard students are given credit by Harvard for their work at KMU. This is to say,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t KMU is recognized by Harvard.

So you can see, starting with my father’s donation some 20 years ago, KMU and Harvard have established a solid relationship. My father’s donation has helped to open the doors, but it is through the hard work and selfless contribution of 李沐恩醫師 and 陳美瑜醫師, and the faculty and staff of KMU and KMUH that has contributed to the blossoming of the relationship. We will continue to build on that foundation and explore other avenues of cooperation and other opportunities to collaborate. I hope we can do things of lasting consequences, to do things that will make a lasting impact.

I graduated from a little school up the peninsula called Stanford. Back at the time of the founding of KMU some 60 years ago, Stanford wasn’t a very famous school, or else perhaps my Grandfather’s vision might have been, like Japan’s Keio and America’s Stanford, instead of Harvard.

But I think therein lies hope and inspiration for us. Sixty years ago, Stanford was also about 60 years old. Look at what has become of Stanford in these past 60 years! So, in the next 50 or 60 years, while most of us, perhaps including me, won’t be around to witness it, but I hope that KMU will be able to attain the greatness of Stanford, Keio, and Harvard.

So I challenge each and everyone present here today, regardless of whether you are an Alumnus of KMU, a faculty of KMU, a student of KMU, a staff of KMU, or just a Friend of KMU, to look for those things we can do to contribute back to KMU, and for each of you to do so in your own way, because everyone is different. As 曾清楷教授 said the last time he was representing the Board at Chicago about 6 or 7 years ago, quoting John F. Kennedy: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but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曾清楷教授 asked us to think of what we can do for KMU. But I would like to expand on that and ask everyone to think of what we can do for not only KMU but also for our communities. Because while not everyone will be able to contribute directly back to KMU, we can contribute to the community in which we live.

And when we are recognized by our community, like 陳榮良醫師 is recognized, and people start asking you where are you from, you can proudly say, I am from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And in that way, we can make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our school. 讓高醫以你為榮! Make KMU proud of you! 大聲說,我是高醫人!

立足高雄、擁抱台灣、放眼世界

劉景寬校長
btn_pdf

 

101學年度本人上任以來,深切瞭解高醫精神的傳承與歷任校長領導治校的貢獻,在面對校內外競爭環境嚴苛的考驗下,即不斷地策勉校院全體教職員生勇於接受各項的挑戰,在醫學教育與醫療服務上追求精進卓越。感謝所有單位同仁在過去的一年來皆能齊心協力落實本人所提「ILKMU」的治校理念,並盡心盡力地配合推動校務與院務的發展;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下,高醫亦創造出一些值得喜悅的具體成果。101學年度隨著暑期的結束走入高醫的歷史,而102學年度亦在迎接高醫新鮮人的開學典禮及「攜手協力,邁向世界500大」的主管共識營活動中揭開序幕。從兩天的共識營活動看到所有學術與行政單位之一、二級主管分別投入四大主軸(教學卓越;研究發展與產學創新;學務與學生人格培育;國際化)的分組中腦力激盪、熱烈的討論並提出建設性的策略,儼然已為本校102至106學年度的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及邁向五百大形塑初步共識。二個星期後,三所附屬醫療機構(附設醫院、小港醫院、大同醫院)亦以「成為頂尖大學的醫療體系」作為共識營的結論,回應學校的短中程目標之規劃,充分展現高醫體系校院合作之精神契合。

高醫立足高雄已59年,教學、研究、服務等不斷成長並展現優質成果,高醫成為南台灣培育醫學菁英的核心。本人承繼帶領高醫團隊向前推進的重責大任,如何增強本校現有優勢及提升本校競爭力顯然已成為校務發展重要的課題。以下擬從教學面、研究面、國際面及醫院面等四項現況摘述重點成果,並提出未來所有高醫人宜持續努力的方向。

一、教學面:樹立書院特色、引領教卓典範

本校為落實培養學生通識素養與軟實力,自本學年度起全面推展書院教育,結合通識課程與課外學習活動、住宿境教、達成全時教養,由校長親任書院院長。書院教育包括:(1)課程規劃,含正式課程(大學入門、服務學習、博雅課程)及非正式課程的學校社團與社會藝文活動(書院主題學習);(2)制度建立,含:書院教育委員會、執行小組、書院導師、專業教師、生活助理,及(3)生活學習,含宿舍展演、藝文活動涵養、跨系生活學習等。這也是全國校院首次將大一新生全數納入書院教育的工程,藉此培育兼備科學能力、人文內涵與公民素養的高醫人。

今年本校榮獲教育部認定為「教卓典範大學」,獲得教卓補助經費7,500萬元,係五所榮獲核定四年獎助經費學校之一。本校自民國94年起,曾連續七年榮獲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今年獲得高度肯定,係本校102-105年度教學卓越計畫目標強調「學用合一之跨領域健康專業人才」,以因應國人健康與醫療需求,提供國家重點產業人才之需並緊扣政府強調人才培育政策。此外,本校亦擔負區域教學資源共享、特色典範轉移之重任,透過高東屏區域教學資源整合分享計畫以期提升高雄、屏東、台東區域之高教體系大學教學品質。

今日努力方向包括:因應少子化所帶來的招生衝擊,提升教學效能與學習成效,促使卓越教學永續經營,躍升為東南亞醫療專業人才培育重鎮,協助學生職涯無縫接軌提升就業競爭力,都是高醫大的挑戰 。

二、研究面:成立校級研究中心、領導創新研究

為順應快速變遷與競爭的學術和研究環境,這一年來本校全力強化跨領域研究,邀請國內外頂尖專家學者來指導,由本校教師醫師研究生等組成校內乃至跨校研究團隊。目前已組成多個研究團隊並在環境醫學及其他多項跨領域的研究形成具特色且優異的研究成果。自101學年度起,除了持續推動環境醫學及熱帶醫學研究外,更積極地整合一校三院研究與臨床資源,於研發處下設研究總中心,包括設於國際學術研究大樓校級頂尖研究中心,如:「傳染病與癌症研究中心」、「天然藥物暨新藥研究中心」、「轉譯醫學研究中心」、「血脂質生科研究中心」、「骨科學研究中心」及「生物標記暨生技藥物研發中心」等,期許藉由凝聚與發展教師專業、整合校院資源,進而升級研發能量、創新研究。

除了校內跨單位、跨專業的整合外,策略聯盟及校際間學術研究合作亦確能有效整合資源,如與中山大學二校攻頂策略聯盟、又與交通大學、清華大學、成功大學及陽明大學等簽署學術交流合作協議;另為促進醫療教育及研究合作,與彰化基督教醫院和奇美醫院簽訂更緊密合作合約;並與學研機構如金屬工業中心、工研院進行實質交流合作,期許藉由校內外資源共享以達到雙贏的目的。

仍需持續努力執行的方向包括:深化研究踏實邁入世界五百大,提升本校研究競爭力,整合研究重點特色,促進創新與產學能力,持續延攬頂尖學者,培育年輕研究人才,強化研究潛能,開發與整合1校3院研發及產學能量;亦是所有高醫人要持續努力的方向。

三、國際面:強化國際志工服務精神、提升姐妹校與國際教學實質效益

「國際觀與國際化」是目前高等教育及社會輿論一個熱門焦點,國際觀是由知識、涵養、態度與視野所構成且經過不斷的累積而成。目前各大學都有服務學習的課程,也可藉由國際志工服務的機會提供學生明白文化差異及包容互助的可貴。本校配合教育部政策,亦積極推動學生國際志願服務——提供學生出國服務學習的管道,並達成「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教育政策與拓展醫療衛生外交能力。本校國際志工團隊歷年表現也獲得多項貢獻獎肯定,如:2008GYSD國際志工績優團隊競賽(南印度團)第2名、區域和平志工績優團隊全國競賽國際志工類(北印度團)服務創意獎、行政院青輔院青舵獎—國際參與團體組(索羅門團)第1名、國際志工類全國競賽(馬拉威團)社區貢獻獎、iVT南區創新志工團體競賽第一名(馬拉威團)及佳作獎(北印度團)、醫學系戴裕霖同學獲救國團青年獎章和平事蹟類第1名等。

積極強化姐妹校交流與實質合作關係,新增海外合作學校是重點工作之一。本人於今年七月上旬與陳副校長在陳美瑜醫師校友的安排下,連袂至哈佛大學訪問並與該校醫學院院長、公共衛生學院助理院長,及麻省總醫院心血管科主任開會討論雙方合作、建立修讀MDMPH課程事宜。陳副校長又代表參加台灣與馬里蘭州高等教育會議及台灣與佛羅里達州高等教育會議,拓展研議雙學位及合作案。本校未來亦預計與國立所羅門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及澳洲昆士蘭大學簽立雙方合作合約。此外,本校亦積極規劃招收國際學生以因應日趨嚴重之少子化所產生的學生來源問題,並重視國際化教學;而在拓展學校師生國際視野方面,則積極鼓勵年輕教師、醫師出國研究進修或參加大型國際會議,藉此與國外進行研究合作;並加強推動國際學者協同教學。又鼓勵學生參與國際事務,如:學生大使,接待國際外賓獲得高度肯定與讚賞,對提升國際能見度有實質助益。

今日努力的主題包括:打造一個國際化的校園,培養本校師生具備國際移動力,加強國際學術合作,提高國際學生數等。

四、醫院面:拓展教學與醫療服務區域,由北台灣至中國及東南亞

經過所有高醫人的努力耕耘,高醫體系(一校三院)已具有相當規模,從醫學人才培育至對民眾健康的維護與促進,高醫體系對社會服務的貢獻與表現已然受到民眾的肯定,因此為了擴大服務的範圍及提升高醫對外的競爭力,從大學擴展到大學醫院及醫療機構的發展,乃至全民健康照護體系(長期照護、養護案)與醫療科技發展便成為高醫體系未來評估潛在發展機會及努力的方向。我們立足於高雄,但絕不自限於南台灣;我們將拓展教學與醫療服務區域,關照全台灣之機會,乃至中國及東南亞。

亦為了提升國際化目標,擬配合學校增收外籍生的規劃而組團至越南、馬來西亞檳城、吉隆坡等地,進行主動招生與醫療服務設點評估。在強化國際醫療合作方面,也積極於102年2月前往馬來西亞參訪麻六甲仁愛醫院及檳城醫院研議國際醫療合作事宜,以短中長期策略目標,從設立大學分部及臨床駐點至設立高醫附設馬來西亞分院及大學分校來進行階段性規劃與評估。為了提高海外據點之投資效益,校院一起同步進行醫療服務與學校教研與招生事務。醫療事業策略細節將由主秘另文紀錄。

高雄醫學大學創校迄今即將邁入一甲子,在此一重要的時刻來臨前,期許所有高醫人抱持奮鬥不懈的態度和認真樸實的價值去面對所有的困境與挑戰,讓「高醫」一路走來益發成長茁壯、不斷地與時俱進、優質創新,進而以「立足高雄、擁抱台灣、放眼世界」之思維,讓高雄醫學大學開創新局,永續發展,並成為「亞洲頂尖大學、國際一流學府」。

102學年度高雄醫學大學主管共識營

101學年度畢業典禮

秘書室四組btn_pdf

高雄醫學大學101學年度畢業典禮於本(6)月8日(星期六)上午在綜合集會場盛大登場,全校師生共聚一堂,歡送學生步出校園。觀禮貴賓眾多,李遠哲院士、陳菊市長亦前來獻上祝福。

校園內外,處處可見畢業生校園留影,離情依依中滿溢著歡樂的祝福。典禮前,在校長及師長們帶領下,畢業生進行校園巡禮揭開活動序曲。典禮進行頒獎、授證、正冠及祝福,歡送畢業生們踏出校園走向未來更美好的人生。

劉景寬校長勉勵畢業生要把「醫人醫心」的思維銘記於心,所謂「醫人醫心」是指醫治人的病痛,也要醫治人的心靈,因為無論將來所從事的是臨床照護相關工作、或者基礎醫事科學研究、或者公共衛生行政管理,都跟「人」的身心健康問題息息相關,在救治人的疾病同時,更要考慮心理、心靈的問題與溝通,這也將有助於自我工作與人生。上個月《未來事件交易所》發佈大學評鑑結果,其中「對社會貢獻度最高的私立大學」就是高雄醫學大學,顯示社會高度的肯定與讚賞高醫醫療服務與奉獻的精神。事實上高醫大培育出來的三萬五千名校友,不只貢獻台灣社會,並且分布於美國日本各國,貢獻卓著。

本校陳田植董事長、張博雅董事、張文宇董事、陳建志董事、陳田柏顧問、連熙隆顧問、以及校友總會蘇榮茂理事長……等校內外貴賓一齊祝賀畢業生鵬程萬里。高雄市陳菊市長由何啟功局長、張乃千局長陪同出席,陳市長非常肯定高醫大對社會的貢獻,市政府也感謝高醫大負起醫療照護高雄市民的責任。現今相關醫療職業人員在工作上受到極大的壓力,社會大眾必須給予最大的支持與鼓勵,祝福畢業生鵬程萬里,在台灣發展的關鍵時刻,堅持理想,發揮專業繼續努力,守護民眾健康,推動社會進步!

今年畢業典禮特別頒贈名譽博士學位予諾貝爾獎得主—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士。李院士是全球科研界的知名學者,其學術聲望備受國際肯定,於1986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李院士在科研、教學工作繁重之際,始終關心我國科學與教育的發展。1994年李院士回國接受中研院院長之重擔,全力推動國內科研的發展,並投入社會服務、關懷弱勢,體現出他深刻的愛鄉情懷與無私奉獻的品格。

李院士致詞時表示,隨著產業的發展,生活環境改善,我們活更健康更長久。然而人類消耗物資太多,嚴重影響環境。地球已經超載,如果不尋求改變,人類未來可能不存在。他還提醒學子,大學所學只佔人生漫長歲月的一小部分,應該致力學習,從宏觀的角度觀察社會發展,更要「轉變」現下無盡的生活形態。

在畢業生代表上台致詞後,只見歡呼聲此起彼落,畢業生脫下帽子,奮力拋向空中,象徵迎向更寬廣的世界。典禮在全體高唱驪歌聲中進入尾聲,典禮結束後畢業生帶著滿滿的祝福放心去飛。

總計,今年畢業人數1,630人,包括學士班1,278人(含大學部、二年制在職專班、醫檢學程),碩士班319人,博士班33人。

李遠哲名譽博士致詞摘要

今天非常高興,在高雄醫學大學接受名譽學位的頒贈。老實說,我在世界各地不曉得接受了多少名譽教授學位,但是在自己家鄉的名校裡得到學位還是不一樣,我覺得非常興奮。記得在1954年剛從高二升高三,聽到高雄醫學院的成立,那時候杜校長辦學的理念確實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隔年,有一位同學本來是要念台大化學的,就到高雄醫學院來讀醫學學位。將近60年的歲月裡,高雄醫學院雖經過了許多困難,在大家的努力,現在已經成為國際級的大學。不管在教學、研究各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今天我站在這裡,與在座的各位一起接受新的學位,守護世界,心裡面有些不安,也有一些戚戚焉的感覺。因為我第一次接受學位是半個世紀以前的事情。記得那時候,自己滿懷熱忱想成為科學家,也希望跟志同道合的人打造美好世界,這熱血在我心中仍在盪漾著。

我們觀看過去半個世紀人類的進步、科學技術、產業發展、我們變得很富裕,生活環境改善、醫學的進步,我們生活更健康、活得更久。當然,民主化潮流使我們在社會上更多元、更有信心的往前走。全球化的步調走得很快,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理想,今天大家也注意到隨著人口增加,從上世紀初15億人口至上世紀末60億人口,今天有70億人口,到2050年推算可能就增加到100億人口。人類消耗物資太多,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地球已經超載,這句話還是要跟各位說明一下生命的現象。人類是太陽帶來的,大自然的一部分。但是300年前工業革命發生後,我們慢慢不依靠太陽,開始依靠地底下化石燃料,慢慢脫離大自然、太陽,這些廉價的化石燃料,直到現在是走不通了。

半個世紀中,年輕人很擔心的就是核子彈戰爭把人類從地球帶走,今天我們擔心的還有一件事,如果我們不改變,繼續走的話,隨著溫室效應嚴重化,極端氣候越來越嚴重,人類就不存在了。這個不是幾千年後,是50年或這世紀就會發生,這事情很嚴重。今天在這裡跟各位叮嚀,我們以前走過的路,以為是正確的路,是不對的,走不通的;比如說,人口太多、消耗太多,環境改變太多,導致溫室效應的出現。我們不能一直要增加的GDP,經濟有困難,不是發放消費券促進消費,我們要轉變、要改變。很多問題都是全球問題,全球問題絕不是以主權國家為單位的努力就可以解決,是大家同心協力來解決。但你們跟我們老一輩的不一樣,你們懂得用網路、怎麼用通訊技術跟全世界取得聯絡,來改變我們的社會。

今天跟各位勉勵,重新檢討社會發展。大學學習到的方法,這些畢竟是很有限的,將來要思考如何繼續成長、繼續努力。你們可以批判我們,但是最主要還是你們要走出一條很不一樣的路,不然的話,人類社會再這樣走下去,不會超過這個世紀。我想年輕的各位,一定跟我在半個世紀以前一樣,滿懷著熱血,希望能夠對社會做出貢獻。最後,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改變,我們不能一直這樣下去,我們一起來努力,希望一起打造美好世界。謝謝各位!

畢業典禮